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b11479073.html,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作者:樊春玲鲁丽君赵忠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

住院患者由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由健康人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医务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一般的要求,如尽快确诊、有效治疗、娴熟的操作技术等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是必须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分析产生心理活动的原因,尽量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注意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并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以下是对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的简单分析。

1需要良好的治疗与修养环境

1.1医疗环境即健康照顾的环境:医疗环境对患者应该有积极的影响,并具有治疗作

用,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的职责之一是为人群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以促进全民健康。医疗环境的安排、布置、工作程序都需要以服务的对象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舒适与方便,尽量减轻其痛苦。因此,创造及维护一个最佳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1]

1.2病室内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并注意优美与悦目。室温要适宜,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湿度以50%~60%为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减少

噪音,尽可能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特别注意: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适量的阳光照射,能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因此,病室内经常开启门窗,让阳光直接射入,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者的脸部。

2需要被悦纳和有所属

2.1人患病时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患者往往会感到害怕、孤独、焦虑、

依赖、烦躁不安。对新患者来说,通常都有一种尽快适应新环境,从情感上被病友所接纳,并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一员的愿望。

2.2护士首先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并介绍环境,介绍规章制度,将患者送

入病房时向他介绍同病室其他患者,协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病友间的相互帮助与照顾,有利于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增进病友间的友谊与团结。但是应该善于觉察某些消极情绪的出现,耐心解释,正确引导。护理人员是患者所处环境中的主要调节者,恰当地引导,可使各种影响产生积极因素;反过来,护理人员又可利用这种积极气氛,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焦文芬 摘要:目的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结果病人身心舒适。结论急危重症病人良好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以从“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科学。 1.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惊慌恐惧的心理这类患者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

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患者最容易够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痛常给患者以一种频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患者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 焦虑不安心理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有些急重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孤独压抑心理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死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 挫折抗治疗心理多见于工伤、事故伤和服毒自杀者,表现为暴躁、易怒、呻吟、哭喊以及不合作和对立行为。如服毒者常因某些难言的内心苦楚而抗拒洗胃和各种抢救治疗。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临终患者接近死亡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在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E.Kubler-Ross将大多数患者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否认期病人往往不敢面对病情恶化的现实,对死亡的后果没有具体思想准备,希望奇迹会出现。此时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多数病人的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都很短暂,很快会转而进入下一阶段,但是也有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2.愤怒期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愈发明显,病人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病人会出现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反应,无缘无故摔东西或呵斥医护人员和家属。病人的愤怒来源于恐惧和绝望,其愤怒指向可能是多方面的。3.协议期此阶段病人的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两周见习的体验,虽然觉得有点辛苦,但还是蛮开心的,因为在与临床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尤其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护士,对于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心理护理就像是一副“偏方”,不管是于病情轻还是重的病人,如果护理的得当,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在市立医院本部的呼吸内科,大多数都是肺部感染的病人,多数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但是其中有些就是偏于年轻的,所以他们每天表现出来的就是非常焦虑紧张,从每天的晨间护理就发现他们的心情都不是太好,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我们的老师就会刻意的和他们多多聊聊其他的事情,从而转移一下注意力。我们给他们做血压、脉氧的测量时候,他们也比较关心结果,只要有一点点异常,他们都会比较紧张,会非常忧虑的担心结果,然后我们就会耐心的和他们讲,血压的结果早上和午后会不同,运动前后也会有所不一样等等之类的影响因素。他们听完我们的解释之后,才会有所放下心来。还有其他日常的护理都可以反应出他们忧桑的心情。其实对于他们身体的康复是不好的,所以作为护士的我们,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些患者的心理变化,解开他们的心扉,从而对于病情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利用见习回校的空余时间,在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想如何通过一些方法从而更好的与这些慢性病病人交流沟通,我了解到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反应可粗略的分为三个时期:初患疾病时的震惊,随着治疗过程的展开,病人的期待心理受到挫折,他们往往会感伤自己将要失去的生活,将要经历的痛苦,从而感到无助,绝望,孤独;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逐渐进入病人角色,此时,有些病人会表现出角色强化。影响慢性病病人心理变化的因素除疾病本身外,还与病人的部分社会生活能力丧失,就会适应不良问题等消失,而常见的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主要与:1.震惊;2.抑郁心境;3.敏感多疑;4.紧张忧虑;5.角色强化; 了解了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我们就要想出解决的方法,对于常见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五点护理措施:1.提高疾病的适应性;2.提供心理支持;3.情绪疏导;4.社会支持;5.认识调整;而在这五点里面,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与临床的实际特点,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还有情绪疏导,对于初次急性发病的病人,我们要耐心解答其疑问,询问其需求,并且给予安慰及恰当的心理指导,告诉他们病区的环境特点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多多鼓励他们。而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病人,我们应该做到心理与生理护理相结合。就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叔叔,我们就可以和他们聊聊其他的方面,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多多鼓励他们,给予积极地心理暗示,从而调节一下病房的氛围。 经过见习,结合临床的真实情况,对于心理护理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又提高了一个台阶,看看常见的护理心理学,结合实际情况,做一个有心的护士,才会做到更好的把握患者的心理,更好的将心理与生理相结合,从而促进病人病情的恢复。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文档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 件。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 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 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 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病人建立起克服困难的 勇气。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①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②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③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④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和健康,情绪和疾病的相互关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内的各个脏器和内分泌腺都是直接受大脑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良好的情绪,有利与保持内分泌的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和增进机体抵抗力的主要条件[1]。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感情比较脆弱,特别婴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善于观察,及时找出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可迅速传播, 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 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特点是其具有传染性, 因而往往造成病人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的临床疗工作中, 心理护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传染病病人除具有一般内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外, 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下面我主要介绍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首次患病且确诊病情的病人。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主要与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此时期病人比较敏感,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均影响病人的情绪。(举例) 2、不安全感、多疑心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害怕再染上其他传染病, 因而在病室内过分小心谨慎, 过分疑虑, 不敢活动, 不敢接触病室内的各种物品。(举例) 3、孤独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住院病人。由于传染病室对病人实施严格隔离, 住院病人的动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严格的探视、陪侍制度, 病人不能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见面,病人之间因病种的不同也不能相互来往。这样, 病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无聊, 因而产生孤独感。(举例) 4、急躁、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慢性传染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甚至性格发生改变。病情反复时情绪难以控制, 或消沉哭闹, 甚至不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举例) 5、悲观、绝望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18--30岁的青年患者也有悲观绝望的情绪。未婚青年担心由于乙肝的传染,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已婚青年担心婚后的幸福及家庭的破裂。由于病痛长期折磨, 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思想负担沉重, 终日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举例) 6、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出院病人。传染病人出院时仍担心有传染性, 出院后会传染给亲人和朋友, 更担心因患过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此时病人心理复杂, 表现为忧虑不安, 过多询问。(举例) 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是传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学科。 1、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对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要掌握、理解、同情, 细心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接触病人, 细致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及行为或与病人交谈,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阅读病历, 了解病人症状及治疗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等, 此外还可向家属了解病人提出哪些问题及要求, 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 能反映病人精神状态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准确地分析了解病人的真实心理。 2、注重语言修养语言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甚至致命。关心体贴患者乙肝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因此,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亲切的口吻、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病人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 (1)躯体需要主要指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及精神需要病人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即便有病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

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观察

谈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及中医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对策。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58例,分析入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为心理承受力下降、抑郁、易怒、自卑等方面。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缓解患者的自卑感,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可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 标签:慢性患者;心理特点;中医护理 现阶段,临床上的老龄患者逐渐增多。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导致患者出现易怒、焦躁等心理症状,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治疗期间,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笔者为了解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医院收治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历史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158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3例,年龄为76~84岁,平均年龄为(80.42±1.37)岁。本组158例患者中,51例呼吸系统,39例内分泌及代谢病,36例心血系统疾病,32例消化系统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性别等未出现显著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组对照组患者对患者行常规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症状进行疏导护理方法如下。 1.2.1.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现阶段,医院临床护理逐渐趋于人性化发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时进行人性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式不仅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感,还有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 1.2.1.2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可组织小型讲座,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患者了解慢性疾病的治疗特点,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使得患者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中来。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74系统精讲-传染病-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1. 某男性门诊患者,向护士咨询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途径传播,护士正确的回答是 A. 性接触 B. 输血 C. 母婴 D. 握手 E. 共用注射器注射 【答案】:D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HIV 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注射途径传染;母婴传播;其他有体液交换的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 2. HIV 对下列哪种理化因子不敏感 A. 56℃加热30 分钟 B. 5%漂白粉 C. 25%以上乙醇 D. 2%次氯酸 E. 紫外线和γ 射线 【答案】:E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病毒对热敏感,56℃30 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3. HIV 感染的临床分期不包括 A. 潜伏期 B. 无症状感染 C.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D. 急性感染 E. 艾滋病期 答案】:A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 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Ⅰ期:急性感染;Ⅱ期:无症状感染;Ⅲ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Ⅳ期:艾滋病。 4. HIV 感染的孕妇,25岁,已妊娠14 周,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 A. 注射抗-HIV 免疫球蛋白 B. 口服齐多夫定 C. 口服奈韦拉平 D. 立即终止妊娠 E. 注射抗-HIV 疫苗 【答案】:D 【解析】: 考察艾滋病治疗原则。请记忆由于妊娠本身造成孕妇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可能造成CD4+细胞的丢失,不仅加速进展为艾滋病,发生机会感染的概率也增大,HIV 感染母婴传播概率非常大,所有预防性的治疗仍有不能阻断的可能,最好的方法是立即终止妊娠。 5. 护士为社区人员做卫生宣教,告知人们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 A.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 艾滋病病人 C.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D. 性病患者 E. 同性恋者 【答案】:C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病人和HIV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6. 某患者,一月前上感,出现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经治疗痊愈,一周前做阑尾手术前常规检查HIV(+) ,但是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请问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A. 2~10天 B. 2~10周 C. 2~10个月 D. 2~10年或更长 E. 10 周内 【答案】:D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动范围广、卫生条件差有关。 参考文献: [1]杨金凤, 张永霞.聊城市东昌区101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3):271-272. [2]张欣, 闫惠平,黄春,等.70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和临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2-874. [3]王健, 刘晓青,潘欢弘,等.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6):22-24. [4]王彦霞, 孙建伟,郭万坤.2005—2007年河南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4):241-243.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临床实践卫生职业教育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患儿家长;心理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02-0150-02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 儿科的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心理护理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 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对其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更好地开展对患儿的护理,希望通过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患儿,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心理倾向可以转变为儿童的心理倾向,如不让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上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 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得家长有一些患儿所没有的心理表现,例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探讨患儿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的护理体会。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复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治的病床接受治疗等。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1.3怀疑和不信任 1.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 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因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患病期间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对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的行为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刘淑珍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Vol.312013No.2 150--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他们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悲哀、沮丧、孤独等的情绪及心理负担,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还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恢复健康的预期效果。结论对住院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可有效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患者;心理护理;增强信心 1患病后的心理特点人在患病之后都是痛苦的,其情绪和心理都可能发生与正常人不同的变化,研究和掌握住院患者的心理活动,配合药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2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住院后首次接触到的医务人员仍是护士,有关生活、病情、治疗、预后等等问题,也都希望护士帮助解决。因此,热情接待、关心备至、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秩序,

会使患者得到安慰。特别是初次见面,护士的医德、和蔼的态度最容易给患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将为今后探索患者的心理活动奠定良好的 基础,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促使早日康复起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病种、病情轻重不同其心理活动表现也不一样。住院患者总的心理活动规律有一下几方面。 2. 1 希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和蔼可亲的护士为他治疗护理。因此,患者本身和陪视人都很注意了解有关医护人员的情况,总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和引起医护人员对他的关怀。护理人员必须懂得患者的心理要求,正确引导并用美好的语言介绍医护人员的情况和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 2. 2 急性病和危重患者,由于求治心切,他们既想要知道患病后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并希望亲人守护在身边。患者和家属常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如要找技术好或有名望的医生诊治,有时对一些特殊检查,如腰穿、肝穿怕患者痛苦或留有后遗症等,有意无意地干扰治疗和护理。在这种情况下,切记语言简单、生硬、训斥患者与家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

浅谈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传染病心理护理 传染病的护理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护理。这主要是由于传染病的传染性决定的。患者被确诊为传染病后,不仅自己要遭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为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传染病的蔓延,患传染病的人都要进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对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离,这在患者的心理上必然引起剧烈的变化,患者常表现为焦虑与恐惧,对未来失去信心,易产生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对治疗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我们肝科每年收治传染性肝病患者约65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85岁,其中18~58岁的男性患者占80%以上。通过观察和访谈,有80%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在护理实践中,针对传染病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患者的需要出发,对患者实施了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患者合理化需求,降低患者的负面心理反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生活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传染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焦虑心理传染病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为了防止传染病菌的传播,要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适当隔离。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从而影响治疗和康复。 1.2 孤独、抑郁心理传染病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如果病情严重时,还要长期休息,暂时不能上班,同家人亲友隔离时间长,于是患者会产生失落感。他们害怕受到歧视,所以心事重重,敏感多疑,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摩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应当注射什么针剂,应当服用什么药物,他们都想知道。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希望亲友陪伴,盼望早日痊愈,能尽快回到正常的环境中去参加社会活动。 1.3 悲观、绝望心理患者因为患病,暂时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收入和看病费用不能得到保证,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所以患者的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绝望,表现为言寡行独,抑郁苦闷,常常被失望无援及孤立凄凉的情感困扰,对事业和生活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 1.4 愤懑、易冲动心理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易冲动心理。往往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b11479073.html,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作者:樊春玲鲁丽君赵忠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 住院患者由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由健康人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医务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一般的要求,如尽快确诊、有效治疗、娴熟的操作技术等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是必须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分析产生心理活动的原因,尽量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注意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并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以下是对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的简单分析。 1需要良好的治疗与修养环境 1.1医疗环境即健康照顾的环境:医疗环境对患者应该有积极的影响,并具有治疗作 用,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的职责之一是为人群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以促进全民健康。医疗环境的安排、布置、工作程序都需要以服务的对象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舒适与方便,尽量减轻其痛苦。因此,创造及维护一个最佳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1] 1.2病室内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并注意优美与悦目。室温要适宜,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湿度以50%~60%为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减少 噪音,尽可能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特别注意: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适量的阳光照射,能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因此,病室内经常开启门窗,让阳光直接射入,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者的脸部。 2需要被悦纳和有所属 2.1人患病时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患者往往会感到害怕、孤独、焦虑、 依赖、烦躁不安。对新患者来说,通常都有一种尽快适应新环境,从情感上被病友所接纳,并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一员的愿望。 2.2护士首先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并介绍环境,介绍规章制度,将患者送 入病房时向他介绍同病室其他患者,协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病友间的相互帮助与照顾,有利于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增进病友间的友谊与团结。但是应该善于觉察某些消极情绪的出现,耐心解释,正确引导。护理人员是患者所处环境中的主要调节者,恰当地引导,可使各种影响产生积极因素;反过来,护理人员又可利用这种积极气氛,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

慢性病心理护理论文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汪春霞 安徽省宁国市中医院242300 【摘要】: 1.目的:研究慢性病病患者在康复期间的心理干预作用. 2.方法: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 3.结果:经过护理之后,慢性病患者精神状态、病情的改善及对疾病战胜信心得到提高。结论:对慢性病患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病患提升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康复情况,可以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慢性病;心理;护理 慢性疾病是使身体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训练的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慢性病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因为慢性病病人有病程长,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加重、疾病痛苦折磨、死亡危险降临等特点,部分慢性病患者会过分的关注自身感觉,从而希望得到快速的恢复,或者认为自身可以像患病前一样的生活,从而拒绝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排除家庭中成员的支持,但是事实情况上恢复情况较慢,从而悲观失望情况更佳容易滋生.另一部分人因此出现淡漠、消沉的情绪特点,或者其他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出现,对周遭的事物反应迟钝,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因此心理护理对相关病患的生活非常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在宁国市中医院2016年5月1日到2017年6月1日期间收治的慢性病患49例案例,通过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5例和24例,其中男性共38例,女性共11例,年龄范围为58-88岁,其中甲减18例,糖尿病19,类风湿关节炎 1.2 护理方法 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和配合医生治疗之上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其中观察组护理方式如下: 1.2.1 提供优良的环境 其心理干预首先是提供给病患一个良好环境,避免因为长期康复治疗带来的压抑感,良好的诊治环境可以让内心得到舒缓.病房内使用柔和的色调,房间范围宽敞,有安全扶手设计,沐浴有座椅设置,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播放愉悦舒缓的音乐,或者病患自己喜欢的歌曲,尽可能的满足病患对环境氛围的需求; 1.2.2 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 要建立起护患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要对病患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要热情的相处,多聊聊病患的生活起居,个人爱好,多交流谈心,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可以和病患做朋友,减少生疏感和护患之间的生硬的身份距离. 1.2.3 有针对性的个性护理和健康宣教 针对病患的心理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当病患出现焦虑或者消极情绪时要了解产生这种不良情绪的根源,虽然可能是由于疾病引起,但是疾病对其个人的生活的影响是有不同的,要针对个性问题进行心理护理计划与心理干预.必要时可以跟病患一起进行病情发展的分析,让其充分认识疾病治疗的过程,同时分析当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深入分析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对于提高传染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分析传染病治疗过程中积极实施心理护理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染病患者普遍存在的悲观、厌世,孤独、恐惧等心理特征,从提高医护人员加强传染病治疗中心理护理的素质、探索实施面向不同类型传染病患者的分类心理护理、积极建立以心理护理为导向的医护评价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的策略建议。 标签:传染病;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1 传染病及其心理护理必要性分析 传染病是在同一物种(例如人与人之间)之间或者不同物种(例如人与畜之间)之间进行传播的疾病,从传播途径的角度分析,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母体传播、血液传播等不同的传播形式,从传播结果的角度分析,传染病通常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甚至导致极高的死亡率,例如我国发生在2003年非典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死亡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0月我国大陆地区共报道法定传染病609509例,死亡1448人,其中,甲类传染病鼠疫2例,已死亡,霍乱4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01589例,死亡1421人。 尽管传染病的致病性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传染病可以预防也可以有效控制,加强传染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致病性和死亡率的关键路径。实践中,由于传染病的传染性特征和隔离性治疗模式导致在确诊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容易伴随心理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能提高传染病治疗的有效性。因此,深入分析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对于提高传染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分析 从临床实践角度分析,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大致存在以下心理:①悲观、厌世心理。有的患者由于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缺乏信心,特别是很多高龄患者容易产生悲观、厌世心理,也缺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的积极性;②孤独、恐惧心理。我国对多数传染病采用隔离治疗的模式,例如肺结核患者通常集中于专门的胸科疾病医院统一治疗,这种隔离治疗的模式往往导致患者产生孤独和恐惧心理;③焦虑、抑郁心理。很多青年患者由于对老人和下一代承担更多养护义务,往往在罹患传染病后伴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