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爱国的诗句

  • 格式:docx
  • 大小:18.5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爱国的诗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诗句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2、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3、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4、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7、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8、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9、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1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13、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4、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1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1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17、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18、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19、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20、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21、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22、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23、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28、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29、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

30、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31、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33、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34、大家齐唱大风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35、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36、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37、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38、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9、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40、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4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2、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4、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45、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46、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47、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48、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49、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50、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51、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52、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53、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5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