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游戏力》读后感
杨家埠镇弁南小学慎洁
若你还在为如何与孩子做游戏而不知所措,不妨先读一下科恩博士的故事。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在他女儿三岁生日聚会时,特意在公园里利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精心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以招待前来做客的孩子们。可是,当他向孩子们讲解那些复杂的游戏时,却发现,孩子们毫无反应地看着他。尴尬之时,科恩博士的妻子,这位聪明的母亲走上前对孩子们说:“好啦,现在所有人,冲到公园的那一头,然后再冲回来!”孩子们尖叫着欢笑着喘着粗气跑去又跑来。一个男孩子问:“太好玩了,我们可以再来一次吗?”那一瞬间,心理学家恍然大悟,游戏可以信手拈来,孩子们需要在游戏中尽情释放。
释放只是游戏的一种功能,游戏还能帮助父母加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治疗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为此,科恩博士倾其心血,用洋洋20万字写下了他的力作——《游戏力》。书中,科恩运用专业知识,阐述了游戏在儿童心理学中的运用。可以说,孩子身上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而不是威胁恐吓骗。断断续续地啃完《游戏力》,合上书本,发现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词——联结,蓄杯。
当孩子对我们闭口不言,当亲子关系出现对立,联结便断裂。联结的断裂和重新联结时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虽然一个拥抱、一句安慰,甚至一个温暖的眼神,可以让联结重新建立,但重新联结仍时常令父母们感觉无计可施,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游戏来建立联结。用作者的话来说,“游戏力——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没有联结便没有沟通。
不得不承认,模仿孩子的动作是一个非常灵验的小游戏。馨馨是个比较害羞的女孩子,她不擅长在镜头前表现自己。当我们举起相机,她通常有三种表现:想逃,面无表情,重复同一个动作。看了《游戏力》,我现学即用。就在上个月,当馨馨爸又一次将镜头对准她的时候,我试探着学起了馨馨的动作。无论她做什么,我都照着做。很快,她笑了。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在镜头前能自如表现了。在游戏力理论中,孩子的笑很重要,这往往标志着联结的建立。这一次,我顺利完成了镜头与孩子之间的联结。
翻着书页,我不由得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那时候馨馨才吃辅食。她平时爱吃鱼泥。但有一天,她突然拒绝吃鱼,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眼看着对立局面就要形成,现在看来是联结即将断裂,我心血来潮,舀起一勺鱼泥,用手学着鱼尾巴的样子一摇一摆将鱼泥运到馨馨跟前,嘴里还说着“小鱼儿游过来喽~”馨馨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表情也生动了,她张大嘴,一口把鱼泥吃了下去。那一餐的鱼泥,最后被她吃光光。联结危机安然度过。原来,无意中,我已经借助了游戏之力,只是当时尚未明确意识到游戏可以是一种手段。
蓄杯理论即“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满杯的孩子有良好的安全依附感,久而久之,他们只肖想一想照顾自己的父母,就能自动把水蓄满。杯子空了的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依附感,会表现出焦虑、黏人、退缩并自我封闭。杯子漏了的孩子,“你越是拥抱他们,他们越是黏你;你给得越多,他们要得越多”。杯子破了的孩子习惯了杯中空空如也,他们看上去也往往一脸的冷漠和空虚。“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游戏力的运用相当灵活。在我看来,游戏无处不在,无时不可,关键父母要有一颗“游戏心”。
有一天,女儿在玩黄、蓝、红三色彩泥。可她突然提出非分要求,要我变出这三色以外的彩泥。我干巴巴地说没有其他颜色的彩泥。她当即哼哼唧唧地开始哭闹。游戏的念头一闪而过,紧接着,我有了主意。我问她,妈妈变出白色的泥可以吗。她说可以。我让她等着,然后迅速来到厨房,取出面粉揉成小团。带着面粉团,我又回到客厅的沙发上,把绿泥、蓝泥和面粉团放到背后,开始假装变魔术。我很夸张地变出了绿泥,又很夸张地变出了蓝泥,最后,终于变出了“白泥”。她拿着面粉团开心极了。我知道,是“游戏力”给了我灵感。
这一阵,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在奶奶的床上玩,以此来拖延睡觉的时间。在没有好主意之前,或者说,在以往的好方法都失灵后,只剩下最无效的唠叨。不能再这样唠叨下去了,我对自己说。因此,在前天晚上,我走到阿姨的房间,伸出手臂以王子的姿态躬身邀请馨馨公主去我的房间。第一次,她说不行,她要在阿姨房间。我继续彬彬有礼地邀请馨馨公主去我的房间,这次,她爽快地放下玩具,与阿姨道了晚安随我回了房间。我窃喜,并感谢《游戏力》。
科恩博士还在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案例来剖析游戏的功用,他甚至用游戏来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是需要读者反复琢磨和研究的。正如本书的翻译李岩老师所言,“如果这是一本好书,那么它就没有结束;相反,它应该有继续……《游戏力》帮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也帮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剩下的路还要靠我们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