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2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请联系实际答题, 不可照搬, 祝考试顺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 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 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 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 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 而不是相反。
这样,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探索了劳动、分工等, 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 包括两部分: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 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与自然科学相对, 我们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请联系实际答题,不可照搬,祝考试顺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包括两部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与自然科学相对,我们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有什么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结构中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自我相关。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题答案解析WORD格式整理版.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学习参考好帮手WORD格式整理版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
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
(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
(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
(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
(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
(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
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
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
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
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
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
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科学理论所包含的结构?()•A、科学的解释•B、科学的定律•C、科学的概念•D、科学发展模式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人文学科的英文简称:()•A、Mafia-style•B、Humanities•C、gangland•D、Human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多选题】以下哪些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A、科学的性质•B、数理概念•C、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D、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程序我的答案:ACD得分:25.0分4【判断题】科学哲学的唯一学科是社会科学哲学。
()我的答案:×社会科学方法论(二)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单选题】李约瑟是()人。
•A、德国•B、美国•C、法国•D、英国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单选题】关于荣格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A、文学家•B、心理学家•C、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3【单选题】外国人总结中国人思维的两个盲点是:()•A、因果逻辑;证明•B、数理逻辑;因果逻辑•C、证明;反证明•D、数理逻辑;证明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4【判断题】以哲学历史为主的人文方法是传统学术的特点。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判断题】一般来说,人文学科是以先验知识出发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社会科学方法论(三)已完成本次成绩:1001【单选题】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叠加原理是谁的的理论?()•A、爱因斯坦•C、尼采•D、牛顿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发明了相对论。
•A、居里夫人•B、牛顿•C、爱因斯坦•D、伽利略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单选题】以下哪一项的概念是“可以通过实验或事实证明其正确的科学论断或概念”:()•A、后现代哲学•B、实证科学•C、伦理学•D、现代文学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4【多选题】下面哪些是当代中国社会研究“文人化的继续”的表现:()•A、低水平重复•B、实证方法的教育几乎一片空白•C、文人们顽固拒绝科学•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社会科学方法论(四)已完成本次成绩:1001【单选题】下面哪一项科学的发展包含有测不准原理?()•A、社会文学•B、美学发展•C、相对论•D、量子力学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与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是相同含义:()•A、牛顿力学•B、社会科学•C、实证科学•D、人文科学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单选题】下面哪一项理论是爱因斯坦发明的:()•A、交换机理论•B、相对论•C、电话机理论•D、经典力学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4【判断题】莫雷和迈克逊是美国科学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试题社会科学方法论试卷(78.0分)选择题(60分)1、概率抽样得到的样本统计以()为中心(2.00分) A.个别参数B.特殊参数C.总体参数D.一般参数2、科学理论的结构有什么(2.00分)A.概念B.定律C.解释D.都是3、定义模糊的词汇有(2.00分)A.民主B.文化C.历史D.都是4、凯恩斯经济学在什么时候出现的(2.00分) A.一战B.二战C.中日战争D.中法战争5、小布什是第几任总统(2.00分)A.41B.42C.43D.446、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程序是(2.00分)A.科学发现B.科学检验C.科学评价D.都是7、部分核禁试是在什么时候(2.00分)A.四十年代B.五十年代C.六十年代D.七十年代8、用在定距变量避免极端值的出现,应该用什么(2.00分) A.平均数B.频数C.众数D.中位数正确答案:D 、9、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时候(2.00分)A.1955B.1966C.1977D.198810、美国一般用什么方法调查社会问题(2.00分)A.逐个问B.随机问C.抽样D.只调查易一个州11、黄油是用什么提炼的(2.00分)A.黄豆B.红豆C.香蕉D.牛奶12、郑和下西洋在什么时候(2.00分)A.13世纪B.14世纪C.15世纪D.16世纪13、美国第29任总统哈定属于哪个政党(2.00分)A.共和党B.民主党C.社会党D.核心党14、如果要精确地衡量所有数据的离散程度那么广泛的指标是(2.00分)A.频数B.众数C.中位数D.标准偏差15、实证科学大本营的国家做的最好的方面是哪一方面(2.00分)A.经济B.文化C.科学D.政治16、正态分布中抽样最多的是(2.00分)A.偏离平均值B.接近平均值C.不确定D.各部分一样多17、皮尔森相关数据的分布要求数据怎么样(2.00分)A.样本具有一定规模B.变量的分布接近正态C.变量间的关系为线性分布D.都是18、1962年1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是(2.00分) A.六千人大会议B.七千人大会议C.八千人大会议D.九千人大会议19、荣格是哪个国家的人(2.00分)A.英B.日C.德D.瑞士20、相关关系的主要模式是(2.00分)A.解释关系B.因果关系C.机会关系D.虚假相关关系正确答案:D 、21、最高频数所对应的变量值叫什么(2.00分)A.平均数B.频数C.众数D.中位数22、相对论是谁提出来的(2.00分)A.荣格B.培根C.爱因斯坦D.哥白尼23、穆勒认为因果关系有几个要素(2.00分)A.1B.2C.3D.424、现实主义研究范式把什么作为研究基本单位(2.00分) A.社会B.教派C.人种D.国家25、中国社会什么是第一大问题(2.00分)A.喝水B.读书C.吃饭D.上厕所正确答案:C 、26、概率抽样得到的样本统计怎么分布(2.00分)A.负态B.正态C.反态D.正相关27、以下离心率最高的是(2.00分)A.低阶级B.高阶级C.低阶级高教育D.低教育高阶级28、二战之前有一场什么战争(2.00分)A.文化战争B.种族战争C.贸易之战D.人口之战正确答案:C 、29、美国哪个教派是主要教派(2.00分)A.天主教B.佛教C.新教D.道教正确答案:C 、30、防止两极分化最有利的武器是什么(2.00分) A.财产税B.房税C.累进税D.固定资产税正确答案:C 、判断题(40分)1、设定与理论适用性没有关联(2.00分)是否2、平均数是衡量数据的最好方案(2.00分)是否3、定距衡量属于定量衡量(2.00分)是否4、宏观经济研究个体企业的市场行为(2.00分)是否正解:否5、众数是趋中量的一个因素(2.00分)是否6、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概率分布(2.00分)是否正解:是7、归纳方法是实证方法(2.00分)是否8、张睿壮老师认为中国学者不重视因果关系(2.00分) 是否9、希腊字母和英文字母没有对应关系(2.00分)是否10、中产阶级比劳动阶级觉悟高(2.00分)是否11、理性主义叫演绎主义(2.00分)是否正解:是12、美国试验了凯恩斯经济学(2.00分)是否13、教育会提升阶级程度(2.00分)是否14、以前人工降雨主要是撒干冰(2.00分)是否15、皮尔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间的关系线性分布(2.00分) 是否正解:是16、社会科学当中不应该加入价值取向(2.00分)是否17、政治大变革会影响经济(2.00分)是否18、经验主义就是归纳的(2.00分)是否正解:是19、皮尔森相关系数对定比变量没有意义(2.00分)是否20、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好奇心的培养(2.00分)是否。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
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
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
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
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
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人士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成为可能西方不少学者甚至著名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名鼎鼎的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开宗明义就表明:“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进程。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
”“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他所谓的纯粹的逻辑理由就是,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而人类本身不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因而所谓古代神话的俄底普斯预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中也指出,社会科学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战之后,经济学一跃而成为显学。
但是,它被批判和被责难的命运也不比其他学科好。
美国的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在其《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中曾不无讽刺地说,在美国,人们看到每当华盛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因种种原因空缺时,美国经济便处于二战后最好的时期,而“在哈伯·斯坦和查尔斯·舒尔茨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任职期间,贫困率以每年将近2%的可怕速度增长。
”他还说道,那些经济学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尽管被不断地雕琢,越来越精密化和学术化,但“经济学家们很快变成恶意玩笑的靶子┅┅人们会说经济学家颇具幽默,因为他们会用小数点来预测未来,或者说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因为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
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1.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
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
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
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
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学习社会科学方法的意义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
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
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上》)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实践标准和证实法、证伪法的区别5.社会过程的复杂性6.社会是过程的集合体及其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要求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基本含义(1.)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3)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二)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2.试述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
社会历史发展是自觉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这集中表现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等。
但是,选择绝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客观的标准。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一,实践的客观性决定社会的客观性。
第二,人的选择受到现实的生产力状况的制约。
第三,历史是自然的历史,人类活动的规律要服从自然的规律。
第四,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
第五,历史是一个合力。
3.试述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方法。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应坚持历史主义方法 1、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
2、历史的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
二是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
不能把这两种真实对立起来。
3、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特殊表现4、坚持历史主义方法还要反对历史复古主义。
历史复古主义在当代表现形式之一是文化保守主义。
不同时代有不同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产生于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7.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8.社会共同体研究方法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包括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小规模的社区自发组织,也可指更高层次上的政治组织,还可指国家和民族这一最高层次的总体。
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
最早的社会共同体是原始人群。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两性关系逐渐摆脱杂交的原始状态,明确了血缘亲族的界限,产生了氏族。
由氏族组成部落和部落联盟。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以两性共同生活和婚姻关系为特征的作为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的家庭。
氏族、部落和家庭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
阶级产生以后,在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为古代民族,即部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在部族的基础上形成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民族。
部族和民族的主要特征不再是血缘关系,而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社会共同体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
社会共同体的特征和形式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氏族和部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是受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状况特别是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现代民族的形成,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出现相互联系的。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着社会共同体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求各民族共同体发展,同时又要求形成超越民族共同体界限的更为广泛的人群共同体。
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
(二)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人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 2、人的本质由社会来规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3、社会共同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人在共同体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社会共同体”是人类基于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共同生活于其中的群体。
人从社会共同体中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
(2)真实共同体与虚假共同体“真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虚假共同体”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为了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3)“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自由劳动者的经济联合体,实行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合的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
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公共权力回归社会的超政治共同体,实行社会民主制。
4、人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制约人的生存依赖社会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人通过接受社会的教育获得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交往中锻炼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人受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9.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尺度10.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1.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灯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首先通过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体现出来,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设施,任何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都无法进行,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