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英文名:Butyl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Dingbentai Luhuanazhusheye

剂型:注射剂

【成分】丁苯酞。

化学名称:dl-3-正丁基苯酞。

分子式:C12H14O2

分子量:

【性状】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本品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体。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国内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本品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品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毒性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大鼠经口给药120mg/kg、250mg/kg、500mg/kg,连续6个月,血糖(各剂量组)、(高、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后可恢复正常。犬经口连续给药6个月,剂量分别为80、500mg/kg/天,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肝脏明显增大,肝细胞空泡样肿大,血液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停药后上述表现恢复正常;小剂量组动物仅

出现唾液分泌增加。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雌、雄动物经口给药(雌性动物为交配前给药二周,受孕后继续给药15天,雄性动物连续给药8周)80mg/kg、200mg/kgt 和500mg/kg,结果对亲代动物生育力无明显影响,未表现出明显胚性和致畸作用,仅高剂量组动物摄水量明显增加,给药后前几天出现流涎、爬伏症状,围产期毒性试验中,经口给药80mg/kg、200mg/kg和500mg/kg,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妊娠期延长趋势,其中一只孕鼠(剖检为),少数动物无乳汁分泌,并出现仔鼠(4日龄)存活率下降,仔鼠(4日至3周龄)体重明显下降;高剂量组F1代大鼠斜板试验和悬垂试验分数降低(反映协调平衡能力),F2代仔鼠骨骼有一定延迟;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影响。遗传毒性: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药代动力学】1.人体药代动力学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口服100mg、200mg和400mg丁苯酞软胶囊后,丁苯酞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小时;平均AUC0-t分别±,±,±·hr/ml。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达峰时间从约1小时推迟至约4小时;达峰浓度从ml降至ml;平均AUC0-t和AUC0→∞分别

从·hr/ml和·hr/ml减少到·hr/ml和·hr/ml。空腹和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在Tmax、Cmax、AUC0→∞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酞的吸收。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多次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每天口服四次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00mg,共服药13次,结果显示:在第1天和第5天第一次口服200mg丁苯酞软囊后,丁苯酞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AUC0-t分别为±和±·hr/ml。在连续给药共13次后,平均观察积累比为±,平均稳态积累比为±,这表明在达到预期的稳态浓度时丁苯酞只有轻微蓄积。试验结果显示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个体有明显差异。2.动物药代动力学分布及代谢大鼠口服丁苯酞240mg/kg1小时后,消化道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为,约相当给药量的42%,5小时后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降至,约相当给药量的%,说明丁苯酞在胃肠道的吸收较快。在测定的各脏器中,胃、脂肪、肠、脑等组织中丁苯酞的含量较高。排泄丁苯酞约70%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大鼠口服3H-丁苯酞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放射活性为剂量%,其中原形药占%;自粪中排出的放射活性为剂量的%,其中原形药占%;24小时自粪、尿排泄的总放射性为口服剂量的%。给药48小时后,从胆汁中累积排出量仅为所给剂量的%。

【适应症】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用法和用量】根据现有临床研究的用药方法,本品应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使用。详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本品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转氨酶轻度升高,根据部分随访观察的病例,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偶见恶心、腹部不适、皮疹及精神症状等。

【禁忌】下列患者禁用:1.对本品或芹菜者禁用。2.有严重出血倾向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肝、肾功能受损者慎用。

2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肝功变化。

3.因本品尚未进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故不推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

4.有精神症状者慎用。

【孕妇及期妇女用药】本品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仅有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的临床研究结果,未见明显影响。与其它药物是否有相互作用尚缺乏研究资料。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规格】100ml:丁苯酞25mg与氯化钠

【贮藏】遮光,在阴凉处密封保存。

【有效期】24个月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英文名:Butyl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Dingbentai Luhuanazhusheye 剂型:注射剂 【成分】丁苯酞。 化学名称:dl-3-正丁基苯酞。 分子式:C12H14O2 分子量: 【性状】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本品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体。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国内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本品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品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毒性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大鼠经口给药 120mg/kg、250mg/kg、500mg/kg,连续6个月,血糖(各剂量组)、(高、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后可恢复正常。犬经口连续给药6个月,剂量分别为80、500mg/kg/天,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肝脏明显增大,肝细胞空泡样肿大,血液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停药后上述表现恢复正常;小剂量组动物仅出现唾液分泌增加。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雌、雄动物经口给药(雌性动物为交配前给药二周,受孕后继续给药15天,雄性动物连续给药8周)80mg/kg、200mg/kgt和500mg/kg,结果对亲代动物生育力无明显影响,未表现出明显胚性和致畸作用,仅高剂量组动物摄水量明显增加,给药后前几天出现流涎、爬伏症状,围产期毒性试验中,经口给药80mg/kg、200mg/kg和500mg/kg,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妊娠期延长趋势,其中一只孕鼠(剖检为),少数动物无乳汁分泌,并出现仔鼠(4日龄)存活率下降,仔鼠(4日至3周龄)体重明显下降;高剂量组F1代大鼠斜板试验和悬垂试验分数降低(反映协调平衡能力),F2代仔鼠骨骼有一定延迟;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影响。遗传毒性: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药代动力学】1.人体药代动力学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口服100mg、200mg和400mg丁苯酞软胶囊后,丁苯酞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小时;平均AUC0-t分别±,±,±·hr/ml。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达峰时间从约1小时推迟至约4小时;达峰浓度从ml降至ml;平均AUC0-t和AUC0→∞分别从·hr/ml和·hr/ml减少到·hr/ml和·hr/ml。空腹和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在Tmax、Cmax、AUC0→∞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酞的吸收。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多次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每天口服四次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00mg,共服药13次,结果显示:在第1天和第5天第一次口服200mg丁苯酞软囊后,丁苯酞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AUC0-t分别为±和±·hr/ml。在连续给药共13次后,平均观察积累比为±,平均稳态积累比为±,这表明在达到预期的稳态浓度时丁苯酞只有轻微蓄积。试验结果显示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个体有明显差异。2.动物药代动力学分布及代谢大鼠口服丁苯酞240mg/kg1小时后,消化道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为,约相当给药量的42%,5小时后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降至,约相当给药量的%,说明丁苯酞在胃肠道的吸收较快。在测定的各脏器中,胃、脂肪、肠、脑等组织中丁苯酞的含量较高。排泄丁苯酞约70%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大鼠口服3H-丁苯酞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放射活性为剂量%,其中原形药占%;自粪中排出的放射活性为剂量的%,其中原形药占%;24小时自粪、尿排泄的总放射性为口服剂量的%。给药48小时后,从胆汁中累积排出量仅为所给剂量的%。

丁苯肽软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肽软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肽软胶囊;丹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全部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1)首次发病在72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2)受试者按照NIHSS量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8~25分;(3)经头颅CT排除出血性脑病;(4)无意识障碍,检查合作和无吞咽困难者;(5)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入选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56.00±7.39)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1人,合并高血压44人,合并高脂血症17人;对照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56.00±8.79)岁,合并糖尿病16人,合并高血压38人,合并有高脂血症12人。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基础用药为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每日1次,连用14d,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连用14天,观察组给予丁苯肽软胶囊200mg,每日3次,连用14d。两组均常规给予降压,常规降糖药、降血脂药、及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 1.3.2不良反应观察:治疗14天内观察患者不良反应主诉,第2天及第14天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版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两组病例均有好转,治疗14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差异,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x-±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809.96±1.343.32±2.14对照组809.89±1.786.81±1.56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表1可见两组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均有好转,但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组效果优

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06T14:28:44.3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作者:荆瑞娟 [导读] 研究脑梗死治疗中应用丁苯酞的临床效果。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治疗中应用丁苯酞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计算机表法将自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参照组(n=34)与实验组(n=34),将采取长春西汀单独治疗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在参照组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治疗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观察两组脑梗死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脑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56±2.1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6.54±2.87)等指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2.65±1.9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9.38±2.84),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故统计学存在分析意义(P<0.05)。结论:将丁苯酞应用在脑梗死治疗中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应用。 【关键词】丁苯酞;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常见神经内科疾病,病死率、致残率等都比较高,脑梗死患者中大约有70%可能遗留后遗症,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丁苯酞是国内自行研制的新型神经保护药物,可作用于脑梗死病理,也可保护患者神经。现对我院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我院分析的68例样本数据均选自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以及头颅CT检查之后均已经确诊,排除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脑卒中病史、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患者,以计算机表法分析样本,每34例患者作为一组,参照组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18例,年龄控制在40~79岁,平均年龄为(61.23±5.23)岁;实验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7例,年龄控制在38~77岁,平均年龄为(60.54±4.54)岁。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意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我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与认可。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等对症干预,在250ml生理盐水中融入20mg长春西汀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治疗一次。 实验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治疗,每次口服0.5g丁苯酞,每天两次。 两组患者均进行一个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经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在46~100%之间,病残程度在1~3级之间,生活可自理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在18~45%之间,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判定为好转;患者经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低于17%,生活不可自理判定为无效;利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分析患者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数据,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用率(%)的形式表示,采取卡方检验,两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脑梗死患者中出现无效为1例,好转为9例,显效为24例,总有效例数33例,总有效率97.05%,经治疗后参照组脑梗死患者中出现无效为8例,好转为12例,显效为14例,总有效例数26例,总有效率76.47%,P<0.05=0.0122,X2=6.2750,故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两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对比分析意义。治疗后实验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故形成统计学分析意义。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且多发性疾病,会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现今脑梗死研究中是因脑血液供应不足或者障碍,促使脑部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疾病[52]。缺氧、缺血是该疾病早期表现,且大量脑自由基可能损伤脑部组织,所以,临床治疗该疾病中消除大量自由基是主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8-03T14:57:14.6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5期作者:高培红 [导读] 急性脑梗死指脑血供突然间中断,造成脑细胞或脑组织出现坏死[1]。 高培红 (洛阳市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洛阳 471023) 【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ADC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MCA、ACA、 PCA三部分血液流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中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042-02 The acute phase of cardiogenic cerebral infarction NBP injection therapy Gao Peihong. Luoyang New Area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butylphthalid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ac infarction in. Methods A hospital in June 2014~September 2015 were treated 60 patients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cardiac infarction in line wit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al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3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BP injec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wo treatment efficacy. Results ADC value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CA, ACA, PCA three parts blood flow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Butylphthalid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ac infarction in a significant effect,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NBP injection; Acute phase of cardiac infarction; Efficacy 急性脑梗死指脑血供突然间中断,造成脑细胞或脑组织出现坏死[1]。由于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且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内病情达到高峰,所以对该病的治疗一定要严格的控制时间,尽快将患者送进医院实施急救,最大可能的保护患者血液流畅[2]。心源性脑梗死一般发病急且面积较大,易出现水肿,病情较为严重[3]。本研究对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64.45±2.33)岁。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63.54±2.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全身检查,对所有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措施为:①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②对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氧气支持;③对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使用胃管,通过鼻腔插到患者的胃中提供营养支持;④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观察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并及时予以处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入院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给予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d,两次治疗中需间隔6h,每次治疗持续1h,患者需接受为期14d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扩散系数(ADC值);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中血液平均流速(Vm),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等三部分血流速度。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C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C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C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丁苯酞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

丁苯酞注射液Ⅲ期临床研究方案摘要 目的 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来验证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受试对象急性脑梗死患者 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或有脑梗死病史但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评分在0-1 分之间); 2)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3)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 4)患者年龄在35~75岁; 5)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6—25分; 6)在研究开始前,患者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头颅CT所见颅内出血性疾病:出血性脑梗死,硬膜外血肿,颅内血肿, 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重度脑白质疏松(能够通 过CT判断); 3)脑栓塞或疑似脑栓塞的患者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疾病、心房纤颤、心肌梗死、 心脏瓣膜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率小于50次/分; 4)重度的意识障碍:NIHSS的1a意识水平的项目得分>1分的患者;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6)患有严重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26.6kPa)或舒张压≥110mmHg (14.6kPa); 7)患有出血性倾向的疾病; 8)肝功能障碍(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肾功能障碍(Cre>2.0mg/dl 或177μmol/L),心功能障碍者或患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等; 9)发病后已应用了脑梗死治疗药物:抗凝药(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 溶栓药(尿激酶、t-PA、链激酶、葡激酶等),抗血小板药(奥扎格雷、盐酸噻氯吡啶、双嘧达莫、盐酸沙格雷酯、氯吡格雷等),其他(如巴曲酶、蚓激酶、东菱克栓酶、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已酮可可碱); 10)并发恶性肿瘤或正在进行抗肿瘤治疗者;

静脉溶栓配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

静脉溶栓配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5-07-16T15:42:06.153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5月第5期供稿作者:常红刘秀清胡海娟 [导读] 本实验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及为临床上寻找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靶点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常红刘秀清胡海娟 (保定市第一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 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能使脑梗死闭塞血管再通,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能使脑梗死闭塞血管再通,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提供了依据。但是静脉溶栓后带来的再灌注损伤、继发的脑出血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于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微循环具有显著的重构作用,对于缩小脑梗死面积、保护缺血缺氧部位细胞线粒体功能,提高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I 的含量,维持有氧代谢,抑制和减少氧或羟自由基组织的损害。同时临床研究提示,丁苯酞还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微循环,减少局部代谢产物堆积。课题组对时间窗内到院患者首先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1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治疗的患者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外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共110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者45岁, 平均年龄69.1岁; 其中男68例, 女42例。高血压88例, 房颤31例, 糖尿病27例, 吸烟50例, 高脂血症27例, 高同型半胧氨酸2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 2.9,rtPA平均剂量62.4mg , 溶栓平均时间窗157.6min。溶栓前脑CT均无早期梗死表现。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纳人溶栓病例及剔除排除病例。 1.2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应用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根据体重计算用量,以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 加人100ml0.9%Nacl静脉滴注, 其中10%在1min内静脉推注, 其余持续l h静滴。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日两次静脉输液。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以及1、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血浆PT、D- 二聚体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NFDS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定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NFDS 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 级,NFDS 评分减少46%~90%;进步:患者的NFD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患者的NFDS 评分减少17% 或 不足17%;恶化:患者的NFDS 评分增加18% 或18% 以上;死亡。 显效率= 进步率+ 显著进步率+ 基本痊愈率。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全部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在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第1 d 、第7 d 为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第1 d 、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 注:△P>0.05;★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软化坏死。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5%,其病死率高达10%~15%,其致残率更高,即使康复后也极易复发,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将大大增加。也正因为如此,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均会带来巨大负担。 溶栓治疗的目的就是尽早开放闭塞血管并恢复血流,从而挽救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半暗带组织,目前静脉溶栓临床操作可行性佳,静脉溶栓使用药物为rtPA和尿激酶,据报道应用rtPA对3小时内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美国卒中协会指南的认可。 丁苯酞为新型急性脑梗死治疗药物,用药后可对血管完整性进行保护,从而增加血管血流速度,加强缺血区的微血管数量,恢复缺血区血流灌注,快速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通过将机体中线粒体ATP 酶活性提高,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性,增强线粒体复合酶IV 活性,

丁苯酞90天序贯治疗研究

DL-3丁基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九十天的管理:一项随机,双 盲试验 研究者:崔丽英、朱以诚、高山、王建明、彭兵、倪俊、周莉、何佳、马修强 背景:DL-3 - 正丁基苯酞(NBP),首先从芹菜的种子中分离,表明效力在中风的动物模型。本研究是一项临床试验,以评估NBP 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患者中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连续给药方案。方法:一项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入选发病48小时在中国缺血性卒中的范围内573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NBP的14天输液后的NBP胶囊,14天的输液NBP的后跟阿司匹林,或奥扎格雷的14天输液后阿司匹林。疗效措施Barthel指数得分和改性Rankin量表(MRS)在一天90.差异三组在MRS中采用χ2检验比例进行比较(使用双面α=0.05)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取健康卒中量表基线国家研究院(NIHSS)分数考虑。结果:其中包括在疗效分析的535科目,NBP90天的治疗,用比奥扎格雷14天的治疗显著有利的结果作为由MRS(P <0.001)测量相关联。没有显著差异,三组的Barthel指数当中的90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三组相似。结论:中风后与NBP90天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在第三个月。该NBP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和口服)是安全的(ChiCTR简介-TRC-09000483)。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丁基苯 急性脑卒中是发达国家中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中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可以减少神经损伤和被批准用于脑卒中发病后在快速干预的最重要的治疗。然而,只有少数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受益于这种治疗方法由于非常短暂的时间窗口,在阿替普酶使用医生培训的必要性。中草药已被使用了许多世纪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然而,两个主要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首先,中草药已被使用了许多世纪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然而,两个主要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首先,中草药药通常作为一个混合的;难以测定和纯化活性成分抑制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其次,随机临床试验,对中药的评价是非常的少,导致可怜的证据效力和安全性配置。 Dl-3-正丁基苯酞(NBP)首先分离出芹菜的种子,现在合成和发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05T09:06:55.5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6期作者:马春媚[导读] 急性脑梗死不仅发病率高,我国死亡率与残疾率升高与此疾病也有紧密联系。 (辽宁省电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1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参照组:应用尤瑞克林药物治疗;研究组: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与Barthel评分在治疗后均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相比较,研究组患者94.29%比参照组71.43%要高(P<0.05)。两组患者在不适反应发生率方面相比较,研究组患者出现血管性水肿、肠胃不适、头疼头晕情况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丁苯肽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药物实施治疗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性强,药物对机体损伤程度低,符合临床需求。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注射液;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不仅发病率高,我国死亡率与残疾率升高与此疾病也有紧密联系。诱发急性脑梗死因素较为复杂,但多与脑组织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有着紧密联系。临床中,对此类患者尚不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就是改善脑部供血情况,提高细胞活性,控制对神经组织的损伤程度,其中丁苯酞与尤瑞克林药物应用率最高,而且药物治疗安全性可靠,疗效理想[1]。因此,本文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不同方案治疗,分析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价值,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组35例。参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8.82±1.46)岁;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90±1.4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②患者或者家属同意此次研究;③患者机体出现语言不利、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情况;排除标准:①并发恶性肿瘤;②中途退出者;③传染性疾病;④凝血障碍;⑤有出血性疾病[2]。 1.3 方法 入院后,帮助患者及早明确诊断,实施对症基础治疗,包括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针对高血压患者实施降压治疗,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降糖治疗。 参照组:应用尤瑞克林药物治疗;应用0.15PNA与250ml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研究组: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药物剂量15mg/2次/日。对所有患者进行7-1天治疗。 1.4观察指标 应用Barthel评分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能力情况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佳;选择NIHSS评分对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受损程度越低。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是否有不适反应发生。 1.5疗效评估 患者在用药后高梗死症状明显改善,机体功能有明显恢复,NIHSS分值较治疗前有45%以上下降,视作显效;患者高梗死症状有缓解,机体功能好转,NIHSS分值较治疗前有18%~45%的下降,视作显效;患者在用药后相关体征、症状未见变化,机体功能恢复轻微,甚至病情恶化,判定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与Barthel评分

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

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 发表时间:2019-05-09T14:23:12.0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7期作者:张雪冬[导读] 探讨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组张雪冬 (山西忻州市人民医院老年病二科山西忻州 034000)【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血管斑块、降压、降糖等基础治疗,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注射液静点,100ml/次 2次/日,疗程共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血小板指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脑梗死病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有效性;血小板指标评估【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13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脑梗死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元凶。其特点是高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发病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长期康复、照护,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超早期缺血性卒中(发病4.5小时内)患者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预后,但由于患者发病后缺乏急诊就医意识,来院时已错过溶栓时间窗[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外消旋-3-正丁基苯肼,它是一种合成的L-类胡萝卜素,其作用是保护缺血区神经元,并促进侧支血管生成,从而减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通过提高脑血管内皮中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2的水平,保护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改善能量代谢,减少脑自由基产生。丁苯酞在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可能与上述作用机制有关。本研究分析了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8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2.68±12.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59例,男性4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92±13.34)岁,对照组59例,男性3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3.38±11.12)岁。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发病48小时内。(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0分。(3)脑梗死为首次发病,如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本次发病前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1分。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瘤卒中。(2)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其他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包括心动过缓、病窦者、严重出血倾向者。(3)高敏体质或已知对本药过敏者。(4)关节疾病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者。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功、肾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血管斑块、降压、降糖等基础治疗,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注射液静点,100ml/次,2次/日,疗程共2周。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治疗前、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复查血常规进行血小板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0天mRS评分,预后良好mRS<2分,预后不良mRS≥2分[2]。实验室指标:2周后复查尿、便常规,肝功、肾功与入院后化验比较。观察治疗期间是否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例头晕、头痛。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胸闷、呼吸困难。皮肤不良反应,例皮疹、瘙痒、输液部位皮肤发红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小板指标 实验组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11.47±0.21)分VS(17.50±0.34)分,P<0.01],且低于对照组[(13.47±0.21)分VS (17.72±0.43)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治疗后14天血小板指标低于治疗前[(141.47± 10.21)×109/L VS(387.50±20.31)×109/L,P<0.01],且低于对照组[(197.24±11.26)×109/L VS(387.34±20.41)×109/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后30天mRS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预后良好48例(81.4),预后不良11例(18.6%),对照组预后良好39例(66.1%),预后不良20例(33.9%)。两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未见血、尿、便常规明显异常。实验组头痛、头晕14例,占0.24%,对照组12例,占0.20%。胸闷、呼吸困难实验组11例,占0.19%,对照组无。皮肤不良反应实验组17例,占0.29,对照组11例,占0.19。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b4085216.html, 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作者:王金刚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29期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金刚烷胺、胞二磷胆碱、多巴胺替代剂、神经节苷脂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 用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评分为(51.3±3.6)分,对照组为(50.8±3.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ADL指数评分为(40.5±4.3)分,对照组为(47.3±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良反应少,是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丁苯酞;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疗效 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5b4085216.html,ki.11-5547/r.2016.29.095 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比较隐匿,病情进展较为缓慢,且预后较差[1]。此病的发病病因及机制尚不是很清楚[2],致使治疗此类疾病尚无特效的疗法。为此,有必要探索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有效药物,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已有研究表明[3],神经系统变性病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密切相关。所以,推断通过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的改善, 可以达到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目的。有研究认为[4],丁苯酞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以及促进细胞能量代谢。为此,本文将丁苯酞用于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临床治疗,以评定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男 45例,女35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1.7±7.4)岁;病程 1~8年,平均病程(5.2±1.5)年; 腓骨肌萎缩症 26例,多系统萎缩30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4例。入选的病例符合腓骨肌萎缩症、多系统萎缩、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诊断标准[5];排除并发其他 严重病变者、精神异常者、妊娠者等。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组40例。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金刚烷胺、胞二磷胆碱、多巴胺替代剂、神经节苷脂、盐酸米多君(管道)等常规药物治疗,并给予饮食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 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1001H4002)治疗, 0.1 g/ 次, 2 次/d。两组患者住院连续治疗3周,出院后则继续服用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药理作用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 丁苯酞软胶囊(butylphathlide soft capsules),商品名恩必普(nbp),又称丁基苯酞,其化学名称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3-n-butylphathlide),分子式c12h14o2,相对分子质量190.24。dl-3-正丁基苯酞最初是由杨峻山从芹菜籽中提取出来的左旋体,故又名芹菜甲素(apium graveolens linn)。后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02年取得国家新药证书,经过临床试验由石药集团开始生产应用与临床。 药理作用 20世纪90年代,著名神经药理学家冯亦璞对丁基苯酞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其多种脑保护作用与机制,同时也有其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试验,具体如下。 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方面:缺血性脑病发生后,血液处于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血栓形成是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血栓治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冯亦璞等[4]用半血栓形成术及比浊法,观察左旋、右旋和消旋丁[6]基苯酞(l-nbp,d-nbp,dl-nbp)及阿司匹林,ticlopidine对大鼠血栓湿重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nbp 3种结构形式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中:l-nbp作用最强,d-nbp作用较弱,dl-nbp介于l-nbp和d-nbp之间。nbp,asp和ticlopidine对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作用强度有区别,表明其可能作用于不同的途径[1]。徐少峰等[2]研究了l-nbp、d-nbp和dl-nbp在小鼠急性肺栓塞实验中的作用。结果显示:l-nbp,dl-nbp均明显增加肺栓塞小鼠的生存率,作用强度为阿司匹林的65%,但d-nbp没有明显作用。另外,徐皓亮等[3]也进行了大鼠体内抗栓试验和体外抑制血小板功能,结果显示:3种nbp旋光异构体中,l-nbp的作用强度最为显著,对其机制初步分析,认为l-nbp有抑制血小板5-ht释放,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的作用,其抗血栓机制于其他抗血栓药不同。 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脑缺血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凋亡,某些药物可使神经细胞凋亡过程减弱或停止,阻止梗死面积的扩大。董高翔等[4]研究了丁基苯酞对低氧低糖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及凋亡细胞百分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dna断裂,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丁基苯酞能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形态学改变,抑制dna在核小体间的断裂,从而把维持正常功能的神经元从凋亡中拯救出来。雄杰等[5]研究了丁基苯酞对低氧低糖引起神经细胞内钙升高的作用,结果显示:1-nbp和dl-nbp均能完全抑制有低氧低糖引起的神经细胞ca2+ 升高。而大量文献的已有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和低糖低氧过程中,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都受到很大损伤,对钙离子的摄取和储存能力下降。而nbp可能大大增强线粒体对ga2+的摄取存储能力,从而降低ca2+ 水平。因而减少由于ca2+ 升高造成的细胞损伤。 对局部脑缺血引起行为改变的改善作用:刘小光等[6]观察了丁基苯酞对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行为和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丁基苯酞口服或者静注均能降低局灶型脑缺血大鼠的梗死面积和改善各种神经症状,疗效优于尼莫地平(1.0mg/kg,口服)。胡盾等[7]观察了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记忆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nbp 10~100mg/kg 静滴,可以有效的逆转或改善局部脑缺血引起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这一作用可能是继发产生的,通过显著增加mcao侧纹状体的局部血流量,明显减小缺血区的梗死面积以及改善全脑缺血引起的能量代谢耗竭,从而改善中脑动脉分布区域的神经细胞功能,使因mcao引起的记忆障碍得到改善。 其他作用:丁基苯酞的药理作用十分复杂,它能通过多个环节作用与改善局部循环,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最终最大程度的恢复神经功能[8~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