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8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2、所属单元课题:第十单元课题2。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②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中和反应的应用,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和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能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重点:认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实质的理解。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且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对化学探究有极大的兴趣,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设计思路
①从复习旧知导入,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②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其中包括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分析结论。
③通过分析、归纳和课堂交流,得出反应实质
④通过课堂交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⑤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5、教法、学法
①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实验探究教学法,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归纳的学法,更利于突破难点。
6、教学过程
7、板书设计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二.中和反应的实质:H++OH- = H2O
三.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良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8、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一共设计了七个环节
环节一是复习引入。通过询问学生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分别位于课本哪一页,引导学生复习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分别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以及相关的实验现象是什么。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趣味的翻课文比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复习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从而为后续探究两者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分析做下铺垫。
环节二。由环节一的复习,短线相连过渡到,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教师先将盐酸与氢氧化钠直接混合,让学生观察,发现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如何探究两者是否反应?同时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由于暂时无法获知生成物,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的减少上去分析两者是否发生反应。接着教师提供石蕊、酚酞、锌粒,根据不同试剂,要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实验方案。根据教师提供引导方向,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很快设计出实验方案,由学案可以发现,学生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下面是其中一组学
生的探究过程。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1、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会有明显的实验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得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的结论,从而突出重点。3、在本环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方法,体验了探究乐趣,还能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环节三分析课本上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并结合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微观动态模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
引导学生对反应前后微粒种类、个数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得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微观分析以后,再练习同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而最终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本环节设计意图是:环节二是从宏观现象上去认识中和反应,而本环节则是从微观角度去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的结合,让学生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环节四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中和反应的应用。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破本课重点。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到化学不仅是有趣的还是有用的,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以保持并持续的发展下去。
环节五当堂训练:以两个典型例题检测本课知识掌握情况设计意图: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既与中考试题链接,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环节六反思总结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的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再点拨。设计意图: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环节七布置作业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课题的教学中:
1、关于宏观的实验现象,我采用的是追问的方法。例如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学生说溶液变色了,我追问变成什么颜色了?学生答无色。继续追问,那溶液原来是什么颜色?学生答红色。从而得出完整的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关于微观的变化本质,我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通过微观示意图的动态动画,让学生分析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一开始学生分析不到位,引导学生结合反应前后微粒的种类和个数以及动态模型,从而最终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
3、关于符号表征,我采用的是练习的方法,通过练习同类型的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在学案上完成,最终进行组内批改,从而将基础知识真正的落到实处。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能充分的体现化学特有的思维特点,从准确的描述宏观的实验现象,到深度的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从而能够正确得出化学变化的符号表征,最终能让学生的思维分析真正的有了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