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赵江(197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金融;

冯宗宪(1954—)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

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123期, 2007. 2

ACADEM ICS IN CH INA

No. 2 Mar. 2007

〔摘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存在

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处在一个非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其融

资难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或地区更为复杂和具有其特殊性。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

家展开了研究,本文梳理了其中有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的研究文献。〔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文献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小企业融资难(麦克米伦缺口)的问题就受

到了关注,随后学者们进行了大量专题研究,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包括:

1、金融压抑、金融约束理论

麦金农(Mekinnon1973)和肖( Shaw1973)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理论

以及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等关于金融约束的理论指出,在金融压抑下, 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大的项目和国有部门中去,而对中小企

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不够。在金融约束下,银行部门拥有较强的激励和动

力支持实体经济,但由于竞争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2、信贷配给及生成机制理论

信贷配给是国外大量的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的主题,Baltensperger (1978) 提出,信贷配给是指即使当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所有价格条件和非价格

条件时,其贷款需求还是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价格因素是指银行要求的、且不受货币当局约束的贷款利率水平。显然,如果存在利率上限,肯定会出现配给现

象。即使银行不断提高利率,信贷需求仍然会超过供给。Baltensperger认为,贷款合同中不仅包括利率规定,还应包括非价格条件,如担保条款〔2〕。

对信贷配给的生成机制学术界有着各种理论解释,其中斯蒂格利茨和韦兹

( Stiglitz &Weiss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最有影响力。该模型证明了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使银行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由于较高的利率会产生逆向刺激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为降低信贷风险,银行会把利率降低到均衡利率水平以下,以鼓励那些资

信度高(风险偏好程度低)的企业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风险偏好程度高)的

企业进入〔3〕。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资信度低,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该理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提供了思路。

3、中小企业融资周期理论及银企关系研究

这两个专题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小企业存在更为严

重的信息不透明问题,一般的关于企业资本结构影响融资方式的研究方法并不

适用于小企业,而融资周期理论为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小企业融资问题提

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在西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更多是关系贷款,这一事实现象促使众多学者进行有关研究。

Berger and Udell (1998)认为中小企业具有金融周期,其财务需求和选择权

变化随企业成长、经验获得和信息不透明的减弱而变化〔4〕。罗森(Rosen 1998 ) 论证了财务结构和企业在不同年龄段进化的决定因素。Sahlman (1990)和Wet2 zel (1994)认为,创始企业的融资非常严重地依赖于初始的内源融资、贸易融资、天使融资。强调创始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问题,因而从中介机构获得外源融资非常困难〔5〕。

Berlin和Mester (1998)将银行贷款分为市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交

易型贷款多为一次性的市场交易行为,信贷需求不会反复发生,而关系型贷款是以银行对借款人保持密切监督、银企重新谈判和双方隐含的长期合约为基本特征〔6〕。Berger和Udcll (2002)认为,市场交易型贷款主要依赖于借款人易于表达、量化、传递的硬信息,而关系型贷款主要依靠可意会却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一般认为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为关系有助于解决银企之

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提高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减少抵

押要求〔7〕。

4、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Dewatripant和Maskin (1995 )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会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使得银行更趋向于“大客户”的业务〔8〕; Hodgman ( 1961)和Martinell (1997)认为中小企业多属信贷历史较短的企业,信贷的历史信用不足,得到中

小企业必然面临银行的信贷约束的结论〔9〕; Jaffee and Russell (1976)认为,银行

应选择某种竞争性的利率水平,才有益于各类企业的贷款〔10〕。Diamond (1989) 提出,信誉机制的形成和逐步演化对于信贷市场上不同风险借贷对象的区分至

关重要,其与Martinell (1997 )一样,强调了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对企业信贷约束的影响;格雷戈里和塔涅夫( 2001)研究了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指出

银行的激励问题、银行手续、抵押担保条件、信息问题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推进利率自由化进程、允许银行收取交易费等建议〔11〕。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后期,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

国家“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内开始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学者们由体制性因素导致了银行不对中小“非国有企业”贷款〔12〕的研究开始,对中

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体上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成因

(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理论解释

信息不对称理论:学界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

的“牛鼻子”。奚君羊〔13〕较早提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樊纲〔14〕进一步认为这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贺力平〔15〕对此进行了更

为严谨的分析。随后,李志赟〔16〕等经济研究人员都运用该分析工具进行研究, 并得出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信贷配给理论:是国内学者进行中小企业专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张维迎〔17〕

认为银行作为理性的个体,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人

的申请即实行信贷配给,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

(2)融资的外部环境原因

国有银行歧视论。高正平〔18〕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受到不平

等的待遇,具体表现在市场准入壁垒、税赋环境、商业票据融资、信用和法律等几

个方面,且最为严重的是占市场主体的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有所有制歧视。张杰(1999)从中国成功的渐进改革角度考察了所有制歧视的金融制度基础,认

为中国渐进改革的成功,国有银行起着很重要的稳定作用,因此,当国有银行给

国有企业提供融资,并最终形成呆坏帐时,国有银行并不用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19〕。相反,当国有银行给非国有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并出现信贷风险时, 国有银行就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这导致了所有制歧视的形成,中小企业难以从国有银行获得金融支持。

政府和金融中介功能缺失论。关于政府作用问题国内学者达成共识:政府

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是积极干预的,而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许多方面还做

得不够,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的不合理、行为的不规范和效率的低下。李娟(2006)等认为由于中小企业规模限制以及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虽然政府直接或间接对中小企业进行着政策性

扶持,但目前的扶持体系还存在着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我国包括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在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缓慢,缺乏权威性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银行根据自行建立的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在这个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中,如“经营规模”这样的中小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被赋予很高的权重,这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难获得银行支持。

金融制度不合理论。马方方(2001)指出从本质上看,中小个业融资的困境

就是一种金融制度运行的困境。同时,周兆生(2003)也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本

质不是技术上的原因而是制度上的原因,认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及债务合约

的特点难以克服利率与风险交替上升的恶性循环,使得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不适合银行,也不适合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