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9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简要复述。
2. 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学会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欲伐颛臾,颛臾请求孔子评理,孔子从道德、礼仪等方面进行反驳,最终使季氏放弃侵略计划。
2.2 重点词汇季、颛臾、伐、礼、仁等。
2.3 难点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阐述孔子的观点和思想。
3.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复习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解读文章等。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让学生准备生词和难点的问题,以便课堂上讨论。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儒家思想,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冉有、季路等人的对话,讨论了君臣关系、道德修养等问题。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孔子的思想观点。
2.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儒家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论语》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5 实践应用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3.6 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2 写心得体会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心得体会教师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6.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一、引言季文子曰:“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者,鲁国的一个豪门贵族,其族人众多,势力强大。
颛臾,是当前鲁国境内的一个国家。
季文子决定发动一场战争,将颛臾彻底击败,以扩张鲁国的领土。
二、背景介绍季文子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兵法。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危险,同时也明白扩张领土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他认为伐颛臾是一项明智的决策。
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季文子制定了以下教案。
三、教案1. 确定战略目标在制定教案之前,季文子和他的主要军事顾问们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研究。
他们一致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将颛臾彻底击败,确保鲁国的安全。
因此,主要战略目标是占领颛臾的主要城池,并消灭颛臾的军队。
2. 部署军队季文子下令集结鲁国军队,准备出征。
他派遣各路军队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进攻颛臾,并在前线建立营地,以确保军队的补给和物资。
3. 制定战术季文子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分析了颛臾的军队组成和作战方式。
他们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战术。
例如,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对颛臾军队进行伏击,采取奇袭等方式,削弱颛臾的军事力量。
4. 加强后勤保障季文子明白后勤保障对一场战争的重要性。
他下令加强军队的补给线,确保军队在战争期间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水和弹药。
同时,他还派遣工程兵修筑道路和桥梁,以便军队的快速机动。
5. 统一指挥管理为了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季文子在各军队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指挥系统。
他任命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指挥官,并要求他们密切合作,相互支持。
此外,他还加强了与各部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决策的及时执行。
6. 士气建设季文子深知士兵的士气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他亲自前往各部队,激励士兵们为国家的荣誉和家人的安全而战。
此外,他还下令组织各种军事演习和训练,提高士兵们的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四、总结季文子的公开课教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战争策略和指导。
通过合理的部署和战术,鲁国成功伐颛臾,扩大了领土,巩固了国家安全。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重要性;(2)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3)培养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古代文化氛围。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2)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氛围;(2)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对比阅读,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3)分享心得,体会文章主题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场景,增强体验感;(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3)开展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通过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弘扬和谐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2)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的解读;(3)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并进行运用示例。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运用成语、典故;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3)能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条理的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练习,提高语言表达和论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的品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3)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述。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2)文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3)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对孔子的思想有所了解;(2)简介《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论据,理解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3)全班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条理的论述。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文章;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在《论语》中的地位和意义;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论语》中的名篇,如《学而》、《八佾》等;3. 让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文章概述《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以及孔子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
2.2 文章内容解析详细解析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以及他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第三章:生字词学习3.1 生字词列表列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3.2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小组划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4.2 讨论话题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是否合理?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存在?4.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2 学生反思5.3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儒家思想简介6.1 儒家思想的概念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2 儒家思想与《季氏将伐颛臾》分析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的体现,引导学生理解孔子观点的哲学背景。
第七章:文章主题讨论7.1 主题讨论:孔子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探讨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于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看法。
7.2 主题讨论: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分析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政治领袖应有的道德品质。
第八章:案例分析8.1 案例选择选择与现代社会相关的政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1)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2)季氏、颛臾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2. 课文朗读与翻译:(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 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探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2)简要介绍季氏、颛臾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2. 朗读与翻译:(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生合作探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对课文进行朗读,巩固记忆。
(2)选择一个关键词汇或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下节课分享。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翻译、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相关历史背景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颛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处境,以及季氏对他采取的行动的原因。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季氏、颛臾等,通过角色扮演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和动机。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二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1 季氏的崛起让学生了解季氏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季氏的崛起过程。
2.2 颛臾的威胁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威胁,以及颛臾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过程3.1 季氏的决策让学生了解季氏决定伐颛臾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季氏的决策过程。
3.2 季氏的军事行动让学生了解季氏的军事行动,包括兵力部署、战斗过程等。
第四章: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4.1 颛臾的抵抗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抵抗,以及颛臾的战术和策略。
4.2 季氏的胜利让学生了解季氏最终战胜颛臾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季氏在胜利后的行动。
5.2 反思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政治6.1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包括诸侯国、贵族、平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6.2 诸侯国的权力斗争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七章:颛臾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1 颛臾的历史地位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7.2 颛臾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包括颛臾的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探讨8.1 战争的意义让学生探讨战争的意义,包括战争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8.2 和平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和平的价值,包括和平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意义。
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9.1 季氏将伐颛臾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案例中的战略、战术等要素。
9.2 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借鉴。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高道德修养;(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2)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颛臾和季氏之间矛盾的深入分析;(3)孔子政治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运用dictionary 等工具书,查找生僻词汇;(3)指导学生分析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2)引导学生关注孔子在文中的观点,探讨其政治思想;(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颛臾和季氏之间的矛盾;2. 强调孔子在文中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分析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分享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
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的语气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
(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
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
四、问题探讨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
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
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七、板书:“因声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