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31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单元第1课《推拉游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但要逐步过渡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物、我的分离,即科学的客观性,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一些因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其共同特征。
教材按概念建构的认知流程:“示例聚焦(“推手”与“拔河”游戏)一一类比举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一归纳提炼(初步认识什么是推力、拉力)→拓展迁移(寻找生活中的推力与拉力的例子)”,同时按由近及远、由自身直接体验到间接观察的顺序(“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编排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游戏的体验中,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等探究过程,引领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体验中觉察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可能存在关联,初步建构推力和拉力的概念。
第一个活动(“推手与拔河游戏”)包含两个小活动,一是推手游戏,感受推的用力方向及用力后身体的感受;二是拔河游戏,感受拉的用力方向及用力后身体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与体会推与拉的作用效果的异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并比较、分析生活中更多推与拉作用的实例,接着用场景讨论图,引导学生在调取已有的感知经验基础上,加以梳理和提升,初步建立推力与拉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前一活动的拓展迁移,教材中给出了四幅图片,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图中所绘画面呈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在四幅图片中有两幅有人出现,还有两幅图片则完全没有人出现,旨在引领学生类比推理物体对物体的“推、拉作用”,逐步拓宽推力、拉力的作用对象,关注力的共同特征“相互作用”",隐性渗透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改变运动”“改变形状”,加深对“力”的认识,达到物、我的分离,即科学的客观性。
活动1是活动2的铺垫,建议活动1教师定位于“教”和“扶”,活动2教师定位于“扶”和“放”。
二、教学目标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2《磁铁的磁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2《磁铁的磁极》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等途径,认识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磁铁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磁铁的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磁铁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磁铁有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讨论,乐于进行观察和操作。
但部分学生对磁铁磁极的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磁铁的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磁铁、铁钉、南极和北极的标记物、实验记录表。
2.学具:每组一个磁铁、铁钉、南极和北极的标记物、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磁铁制品(如磁悬浮列车、磁性挂钩等),引导学生关注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磁铁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磁铁有什么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磁铁的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展示磁铁和铁钉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铁的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叫南极和北极,南极和北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规律。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2《磁铁的磁极》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2《磁铁的磁极》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磁铁的两个极,即N极和S极,并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讲解,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于磁铁的初步认识也有所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时,还需要老师在旁边引导、提示。
此外,学生对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来进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磁铁的两个极,即N极和S极,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磁铁的磁极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磁铁的两个极,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难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磁铁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两个极。
2.引导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磁铁、铁钉、指南针、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枚磁铁、一张白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磁铁的日常生活应用,如磁性挂钩、磁性玩具等,引出本课的主题——磁铁的磁极。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引导学生观察磁铁的两端,提问:“你们发现磁铁的两端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磁铁的两端分别是N极和S极。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磁铁和学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磁极性质。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磁铁与铁钉、指南针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磁铁的N极和S极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品版(全册)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3、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拉弹簧、推桌子推铅球、拉窗帘、开关冰箱门、拔河比赛……看图回答:①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②受到推和拉的物体会怎样?①放风筝、骑车、玩牵线木偶、推小车……②修剪草坪的工人剪草坪时用推,剪草机在受到推力时会向前运动;放风筝时用力拉,风筝会改变在空中飘动的方向;升旗时用力拉绳子,国旗会向上运动,而绳子的另一端会向下运动;进门来的人用的是推,门就会向里打开;手拉玩具鸟的线,玩具鸟会做动作;骑自行车用也是推,是脚对自行车的推力使自行车向前运动。
4、推和拉,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推——是使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
拉——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力或拖力。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推力与拉力是常见的力。
(二)认识常见的推力与拉力找一找生活中推力与拉力的例子。
打开抽屉需要向外拉;关上抽屉需要向里推;拉灯;拉窗帘;马拉车;推手掌;拉手腕;拔河赛;推铅球;引体向上;拔钉子等三、巩固拓展虽然推和拉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但是如果随意滥用,可能还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比如,当你猛的推一个毫无准备的同学时,他会怎么样?(摔倒、碰伤等)当你猛地用力拉一个同学的胳膊时,又会怎样?(胳膊会疼、甚至拉断等)所以,我们要学会安全的玩耍,玩闹时候不能随便推拉同学,以免造成不必要损伤,让推和拉做我们的好朋友。
2、用橡皮泥捏出你喜爱的造型。
(1).介绍一些造型的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更精美。
(3).作品欣赏并互评。
3.小知识:橡皮泥如何定型保存。
(1)、保存时最好拿保鲜袋装着放进冰箱。
如此一两个星期不成问题。
这么长时间后基本上也玩脏了,好扔掉了。
做好了的漂亮模型不舍得摧毁的最好也这样保存,否则放在外面久了容易风干。
(2)、还可以放入鸡蛋壳中,这样,几天几夜不管它,它还依然完好(柔软)如初。
(3)、在南方或沿海湿度较大的地方,应将做好的橡皮泥制品放入微波炉,中火加热10秒,橡皮泥制品会变得较干燥,就算周围湿度大也不会掉色或变软。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4《磁铁的磁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磁铁的磁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探索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磁铁的磁性,认识磁极,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磁铁的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磁铁并不陌生,但对其磁性的本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磁性的认识,并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能用语言描述磁铁的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磁铁的磁性,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磁铁磁性的本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主探究磁铁的磁性,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了解磁铁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教学资源:磁铁、铁屑、实验器材等。
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通风、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磁铁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磁铁的磁性,展示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磁铁的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磁铁吸引铁屑,观察磁铁的吸引范围,探讨磁铁的磁极。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磁铁的磁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
6.小结(3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磁铁的磁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1.1《推拉游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推拉游戏》是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力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材以生活中的推拉游戏为例,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力的作用原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他们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力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力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推拉游戏,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2.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力的作用原理。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大小演示器、物体的运动状态演示器、推拉游戏道具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推拉游戏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力的大小演示器,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推拉游戏,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推拉游戏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巩固对力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推拉游戏,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力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4单元磁铁的奥秘1.神奇的磁铁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到磁铁能吸引铁、镍等材料的性质。
科学知识:认识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科学态度、STSE:能对物质的外在特征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识到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对磁铁进行观察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到磁铁能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各种不同形状的磁铁、铁质品(铁钉、铁钥匙)、其他金属(铜钥匙、铝制的易拉罐)、纸质品、塑料制品、不同材质的硬币教师准备:用纸剪的大树和猴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用纸剪的一棵大树和一只猴子)请一位同学上来让猴子爬上大树。
师拿着藏起来的磁铁,把猴子吸上大树。
引出研究内容——磁铁。
1、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怎样的?怎么个形状?有多大?2、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磁铁,看着它们的形状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3、有这么多的磁铁,他们能够吸引哪些物体呢?二、活动一:磁铁探物1、出示学具袋里,请大家先用学具袋里的材料有序地做实验,并把实验的情况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补充、质疑。
3、学生自由选择教室里的材料进行探究,看磁铁还能吸引哪些物体?温馨提示:为了防止电器等受损,别让磁铁长时间靠近手表、电脑、电视机等物品。
4、小组讨论:按能否被磁铁吸引的标准进行分类,讨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5、学生交流总结: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6、教师出示含镍的硬币,用磁铁进行吸引,发现什么现象?7、师总结:磁铁能吸引铁、镍等材料,这种性质叫作磁性。
三、活动二:会跳舞的回形针1、会跳舞的回形针:出示挂在铁架台上串成一串的回形针,你能用磁铁不接触回形针,让回形针跳舞吗?指名上台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磁铁隔着物体吸回形针:出示塑料片,磁铁放到塑料片上,隔着塑料片你能吸起回形针吗?比一比,哪个组的磁铁隔着塑料片吸起的回形针多。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2《磁铁的磁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2《磁铁的磁极》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磁铁的基本性质,如磁铁可以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磁铁有两个极,即N极和S极等。
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磁场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磁铁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等物质,但对于磁铁的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磁铁的磁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磁铁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磁铁的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探讨磁铁的磁极。
3.讲授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磁铁的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磁铁、铁钉、铁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枚磁铁,用于实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磁铁实验,如用磁铁吸引铁钉,引发学生对磁铁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磁铁有什么特点吗?磁铁有几个极?”让学生回忆磁铁的基本性质,为引入磁铁的磁极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引导学生观察磁铁的两端,提问:“你们发现磁铁的两端有什么不同吗?哪一端是N极,哪一端是S极?”让学生初步认识磁铁的磁极。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2《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2.2《植物的生长》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但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足,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植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难点:理解植物生长的内在规律,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植物生长实验所需的材料:种子、泥土、水、容器等。
3.准备观察记录表,方便学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4.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以“作用与变化、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内容为重点,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安排了“推力与拉力”“植物的生长”“四季”“磁铁的奥秘”和“多彩的人工世界”5 个主题单元,13课。
选择儿童常见的橡皮泥、皮球、磁铁、折扇、人、动植物、四季等为探究对象,布设了28个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小制作、小实验、照顾植物、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通过观察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来认识推力、拉力、弹力磁力;通过探索阳光、水、冷热(气温)等因素对植物生长、人和动物活动的影响,发现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春夏秋冬的特征和四季变化的影响;通过认识人工世界的物品特征、结构和功能,渗透技术思想,引导学生主动追寻引起事物变化的成因(或作用条件),渗透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教材按“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编排推、拉及其相互作用的认知顺序,从“推拉游戏”入手,让学生直接体验推力、拉力作用,引领学生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认识常见的推力与拉力”;再让学生经历制作橡皮泥玩具和挤压、拉伸弹簧、皮球、皮筋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作用效果,渗透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按功能和认知层次布设“植物角”“植物在生长”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三课。
第一课先让学生建植物角,观察、辨认植物,制订照顾植物的计划,旨在为本单元的后续活动提供多样本探究对象,为下一课设计实验和制订观察计划奠定基础;第二课引导学生边照顾植物边观察、测量并记录植物生长的信息,旨在为下课归因分析提供证据,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测量、记录等技能;第三课旨在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课的观测记录,寻找植物生长不好的原因,分享交流照顾植物的经验,归纳得出植物生长需要水和阳光。
第三单元“四季”,教材围绕“四季”从“比较特征、发现变化、关注影响”三个层次布设两课“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影响”。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教案引导学生从直观经验到抽象概念的转化,初步建构推力和拉力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游戏体验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提炼法、讨论法、情境引导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力的作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体验过哪些力的作用。
2.活动1:“推手”“拔河”游戏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推手游戏和拔河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初步认识推力和拉力的概念。
3.活动2:图片判断教师出示四幅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图片中所绘画面呈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进一步拓宽推力、拉力的作用对象,加深对“力”的认识。
4.讨论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生活中更多推与拉作用的实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初步建构推力和拉力的概念。
5.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推力与拉力的例子,并让学生思考力与改造自然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力的作用和意义。
七、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推力和拉力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理解推力和拉力的相似与不同,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的应用场景。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图片分析、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参与两个小游戏,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不同感受。
活动1“推手”与“拔河”游戏: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了解推力和拉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推力和拉力的相似与不同,以及在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场景。
活动2认识常见的推力与拉力:通过图片分析,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的应用场景,并讨论可能产生的效果。
拓展巩固: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图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推力和拉力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图片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推力和拉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3.1《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春夏秋冬》是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3.1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本节课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划分以及各季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四季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现象较多,但对于四季的划分和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划分和各季节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四季的划分和各季节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四季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四季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物道具:四季衣物、植物等。
3.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四季变化。
4.教学场地:户外观察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四季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各自对四季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四季的划分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四季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户外观察,记录四季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季节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四季变化,让学生加深对四季特点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对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案一:观察种子发芽教学目标- 能够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的过程- 了解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学准备- 纸巾- 水- 种子- 小花盆- 笔和笔记本教学过程1. 介绍种子发芽的重要性和过程,并让学生思考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2. 学生分组观察种子发芽实验。
3. 每个小组将纸巾折成适合放入花盆底部的大小,湿润纸巾后放入花盆。
4. 将种子均匀分布在纸巾上,轻轻按压使其紧贴纸巾。
5. 每组按照不同条件进行实验,如给水、不给水、放在阳光下等。
6.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种子发芽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7.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结论,并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尝试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发芽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 学生可以用其他方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如控制温度、光线强度等。
教案二:磁铁的吸引力教学目标- 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和吸引力- 能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对磁铁的吸引程度- 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教学准备- 磁铁- 不同物质,如纸张、木头、铁钉、橡皮等- 笔和笔记本教学过程1. 介绍磁铁的基本性质和吸引力,并让学生思考磁铁的使用和应用场合。
2. 学生分组进行磁铁吸引实验。
3. 将不同物质单独放置在桌面上,然后使用磁铁靠近这些物质并观察现象。
4.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个物质对磁铁的吸引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
5.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结论,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吸引程度。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磁铁进行实验,并观察其吸引力的区别。
- 学生可以将不同物质按照吸引程度进行分类,了解哪些物质对磁铁有较强的吸引力。
教案三:水的凝固和融化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凝固和融化的过程- 能够观察和记录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 培养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教学准备- 冰块- 热水- 温水- 盖子- 温度计- 笔和笔记本教学过程1. 介绍水的凝固和融化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思考冰块的融化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推力和拉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推力和拉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推力与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并对力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测量工具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推力与拉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能够运用推力和拉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引导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知道力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推力与拉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体验。
3.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4.力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达到对推力与拉力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推拉玩具、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推拉玩具,一张力的作用效果图片,一个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力的作用?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呈现(10分钟)呈现力的作用效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如:推拉玩具的运动、力的作用使物体形状改变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用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推力与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
5.拓展(10分钟)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拉车、拔河等。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4.2《磁铁的磁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磁铁的磁极》这一节内容是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磁铁的磁极,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磁铁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有接触。
但是,学生对磁铁的磁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认识磁铁的磁极,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磁铁的磁极的认识。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铁的性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极。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分析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问题解决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3.实验记录表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磁铁,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磁铁有什么特点吗?磁铁有几个磁极?”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磁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磁铁的特点。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将磁铁靠近铁钉,让学生观察铁钉被磁铁吸引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磁铁的性质,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磁铁的磁极特点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磁铁的磁极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举例说明。
湘教版(新)小学二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第一课推拉游戏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科学探究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 科学态度、STSE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建立力与改造自然之间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拔河用的小木棍、弹簧、纸箱子及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推一推,拉一拉,你推我拉做游戏,玩玩小弹簧,捏捏橡皮泥,变化之中寻道理。
(二)新课学习1. “推手”游戏(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各伸出一只手,两掌相对并接触在一起。
宣布开始后,两人手掌都向对方用力推手,看谁最先被推动。
游戏中脚后移动者为胜。
时间一到,立即停止游戏并归位。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4)小结:我推它,它也在推我!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推力。
2. “拔河”游戏(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同时分别握住同一根小棍的两端。
宣布开始后,两人开始用力向自己这边拉。
游戏中小棍后离开手或脚后移动者为胜。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又有什么感受?(4)小结:我拉它,它也在拉我!这种力叫拉力。
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3. 感受生活中的拉力和推力。
(1)拿出一根弹簧,两手用力向外拉开,感受拉力。
(2)准备一个纸箱子,用力使纸箱子移动,感受推力。
(3)交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4. 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
(1)课件展示教材P3 四幅图。
(帆船在海上前进、动物拉雪橇等)并逐一分析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2)练习:课件展示活动手册练习题图片。
判断推力和拉力。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力与形变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科学探究通过对球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橡皮泥的挤压、拉伸,比较施力前后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发现力有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作用效果;通过对弹簧、海绵等更多材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通过对橡皮泥和弹簧等材料撤销力前后形状变化的比较,初步感知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不同。
3. 科学态度、STSE 激发学生探究力与物体形变关系的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力与形变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并尝试解释。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泥、皮筋、弹簧、海绵、球及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课件展示:由橡皮泥制作而成的各种工艺品图片。
(二)新课学习1.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1)提出问题:橡皮泥作品是怎样做成各种形状的?(2)作出假设:手用力可以捏出来各种形状。
(3)口述设计:挤压和拉伸橡皮泥,观察形状的变化。
(4)动手实践:两个球形橡皮泥,一个用双手挤压它,另一个用双手拉伸它。
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橡皮泥球的形状变化。
(5)继续实践:捏出各种形状的橡皮泥作品。
(6)记录:按照活动手册P2 的表格,制作橡皮泥作品,并记录。
(7)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用力的?(8)小结: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2. 奇妙的形变(1)提供其它材料继续研究:橡皮筋、弹簧、海绵、皮球,分别挤压和拉伸这些物体,观察它们的形状变化并体会手的感受。
去掉力之后,这些物品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2)继续做好记录:填写活动手册P3 的实验记录单。
(3)交流:在挤压或拉伸物体时,物体发生什么变化?手有什么感受?去掉力之后,这些物品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4)小结:力可以改变橡皮筋、弹簧、海绵皮球等物体的形状。
去掉力后,有的物体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有的物体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3. 生活中的形变(1)展示运动项目中的“力与形变”动画,观察动画中物体的形变。
(2)描述动画中物体的形变。
(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奇妙的形变?(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第一课植物角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能说出植物角中植物的名称,初步发现并描述不同植物的特征。
尝试了解植物生长需要什么。
2. 科学探究在“建植物角”、“认识植物角”中的植物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描述的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制订照顾植物的计划。
3. 科学态度对认识不同的植物充满兴趣,在领养植物中他们的责任心得到培养,分工合作意识得到强化。
二、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自愿带来一些盆栽植物2. 教师准备:(1)选择教室内建立植物角的地点、各种盆栽植物(如:凤仙花、铜钱草等,植物应多样。
)(2)演示材料:自制PPT(图文并茂)、实物投影、油性笔、纸卡若干、剪刀、胶条等(3)分组材料:喷壶、放大镜、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植物有生命,生长需要啥?建个植物角,用心观察它!(二)新课学习1. 建植物角(1)学生展示所准备的植物。
说一说准备这个植物的理由。
(2)讨论:植物角要建在教室的什么位置?说一说理由。
(3)组织学生建立植物角。
在学生带来的植物中选择合适的植物,可以准备一个花盆架。
摆放植物的时候,应提提出要求:有顺序、轻拿轻放、注意安全等。
2. 认识植物角中的植物(1)带领学生认识植物角中的植物。
逐一认识,同时可利用油性笔和纸卡等材料在合适位置写植物名称的标签以及装饰植物角,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植物角中两种以上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小组汇报:经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这些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有哪些?3. 我来照顾植物(1)明确任务:植物角的植物以后需要你们来照顾了。
小组商量后选择将要照顾的植物,并讨论怎样才能照顾好它们。
(2)组内讨论:自主选择想要照顾的植物,并商议照顾的方法,形成计划并予以口头表达。
(3)分组交流:要求注意倾听,取长补短,完善计划。
(4)形成计划:参照活动手册P4 的计划表,形成照顾植物的简单书面计划,分工合作,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植物在生长、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领养植物的特征,描述出植物的生长变化。
2. 科学探究进行科学阅读,提取信息,学习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用测量的方法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和测量结果。
3. 科学态度对植物探究的活动中,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自制PPT、实物投影分组实验材料:凤仙花一盆、彩色卡纸一人一张、尺子、剪刀、胶水、放大镜、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 谈话引入:“我们领养的植物生长得怎样呢?” (鼓励学生描述,从中发现学生是否能科学地描述。
)(二)新课学习1. 重新观察领养的植物(1)观察提示:与刚刚领养的时候对比,植物有什么变化?(2)小组讨论:如果植物生长变化了,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描述?(3)小结:记录叶子的数量是否增加,是否开花了,是否长高了⋯⋯长时间的观察、测量、数据比较,能帮助我们获取植物生长的证据。
2. 搜集植物生长的证据(1)方法选择:记录叶子的数量是否增加,是否开花了,是否长高了⋯⋯(2)重点学习测量植物高度先阅读《怎样测量植物的高度》,再组织学生复述,最后示范——准备纸带;测量、做标记;剪下。
(3)分组测量植物的高度。
(4)将测量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 将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展示教材P11 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记录。
(2)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的小结。
(4)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观察一周并将植物生长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植物生长需要什么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能够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维持生长和生存。
2.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养殖经验对植物生长不好这一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并完成探究阳光、水是否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简单对比实验。
学习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
3. 科学态度在植物种植经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并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自制PPT、实物投影、生长情况不同的植物分组实验材料:仙花、铜钱草各两盆、枯萎和生病的植物各一盆、黑色盒子一个、喷水壶一个、标签纸四张、记号笔一支、擦桌布一块、放大镜、活动手册,打印凤仙花资料、铜钱草资料一套三、教学时间2 课时四、教学过程第1 课时(一)教学导入1. 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坚持养殖两周的植物,真棒!请把各自的植物展示出来,大家边观赏边说一说照顾得怎么样。
”2. 引出问题:有些长得茁壮,有的生长不好,这是怎么一回事?(二)新课学习1. 水、阳光与植物的生长(1)讨论:植物生长不好的原因是什么?(2)引导:用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想法。
(3)实验一:探究阳光不同对植物的影响。
选择两盆长势差不多的植物凤仙花(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一样!)。
具体操作如下:a. 一盆放阳台上,另一盆用纸箱罩住;b. 浇水要一样;c. 连续观察。
(4)实验二:探究水分不同对植物的影响。
选择两盆长势差不多的植物铜钱草。
具体操作如下:a. 两盆植物放在同样地方,阳光一样。
b. 一盆浇水,另一盆不浇水。
c. 连续观察。
(三)布置作业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四)整理,下课。
第2 课时(一)教学导入1. 谈话引入:“完成水、阳光与植物的生长的对比实验,我们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召开一个植物生长交流会。
”2. 板书:植物生长交流会(二)新课学习1. 分享照顾植物的经验(1)整理记录。
(2)汇报准备:领养的植物生长得好不好?与我们照顾有什么关系?(3)小组汇报。
(4)小结:水、阳光是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不同植物,对水和阳光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3. 无土栽培(1)展示无图栽培的图片,解释什么是无土栽培。
(2)讨论无土栽培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四季第一课春夏秋冬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描述四季的各自特征和季节变化的现象。
知道春夏秋冬是循环交替的。
2. 科学探究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的活动中认识四季的不同特点。
3.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合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如实讲述事实,发展学生对常见的动植物的外在特征、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课本、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 读一读:花开花又落,燕去燕归来。
年年皆如此,为何总循环?2. 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 找春天(1)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2)交流:你觉得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说明现在是春天?(3)行动:是这样吗?让我们去校园中找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