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与全域城市化
- 格式:pdf
- 大小:237.31 KB
- 文档页数:14
北仑区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路径研究添加时间:2012-2-16 10:41:05 来源: 发展和改革局作者:贺建良张继胜阅读: 224次“十二五”期间,北仑将大力实施“一区三城”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城市功能转型,率先推进全域城市化。
“全域城市化”,已成为北仑拓展城市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社会民生,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开题之作。
一、北仑推进全域城市化的意义和现实基础(一)全域城市化的概念关于“城市化”的概念,按《规划术语》解释,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关于“全域城市化”的概念,无论是在工作实践还是理论界,都缺乏权威、系统的阐述。
据我们了解,国内率先提出推进“全域城市化”的是重庆沙坪坝区(2008年)和大连市(2009年),目前所知也就这两个城市,但缺乏对概念的明确界定。
为此,我们在深入分析城市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著述,并根据我区实际,提出如下表述: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北仑全境范围内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开发建设全面覆盖、区域人口向城镇相对集中、社区化建设涵盖全部行政村、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完善,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同城化、产业结构均衡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和生活条件同质化。
全域城市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目标。
与“现代化”和“工业化”等概念类似,全域城市化首先是一个过程即从某一地区全局出发,不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全面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的过程。
它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提升,是城市化进程的最高阶段,旨在“全域”视野内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城镇体系整合以及城乡统筹谋划。
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市化战略的关键,全域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并以其为终极目标导向。
全域城市化是城区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统一。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3•【字号】大政发[2012]43号•【施行日期】2012.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2012]43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现将《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推动全域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全域城市化总体要求1.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均衡发展、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组团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2.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
现代产业聚集区与人口聚集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目标(2012年-2015年)城镇人口比重达75%,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56%,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人,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4.1%和35.6%。
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城开发建设成为了各地政府和开发商关注的焦点。
新城的开发建设不仅关乎城市的规划布局,更关乎城市的未来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新城开发建设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新城时,要充分考虑自然
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植被和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在实施过程中,要推行节能减排政策,采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打造宜居的生态新城。
其次,新城开发建设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
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再次,新城开发建设要注重产业发展。
要根据当地的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合
理规划产业布局,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城产业升级和转型。
最后,新城开发建设需要注重公共服务配套。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应该全面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到位,新城才能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关于全域城市化发展思路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市委市政府今年将搬迁至东部新城,区委区政府将搬迁至骆驼街道,作为我区全面融入中心城区和接轨东部新城的“桥头堡”,以及连接骆驼和招宝山的重要节点,庄市的区位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今后五年,是庄市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庄市街道将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薛书记提出的“争创五大示范区”的要求,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城乡建设,全力争创全域城市化快速推进示范区,努力打造全域城市化“先行区”。
具体来说,就是以“五加快五提升”为主要抓手,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完成庄市的全域城市化建设。
一、加快规划编制工作,提升城市建设档次配合做好《区分区规划》的用地布局调整工作,将北外环以南、逸夫路以东的城市发展备用地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同时,积极争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将上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工业A区B区、庄市老街区、农村集中居住区等各区块的开发建设规划,提升城市建设档次。
深化完善工业A区B区改造提升方案,推进传统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努力改变工业园区、居民区相互夹杂的现状,改善区域整体形象。
适时启动庄市老街区更新提升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人文内涵和历史脉络,促进老镇与新城的互动协调发展。
做好《万市徐集中居住点》、《光明集中居住点》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农村集聚发展。
二、加快征地拆迁步伐,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征地拆迁依然是庄市街道的中心工作。
街道将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拆迁、一切围绕拆迁”的工作理念,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继续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力争到2015年拆迁2500余户,面积100万平方米。
其中2012年,共安排征地拆迁项目34个,确保拆迁面积30万平方米,征地4000余亩。
新城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城项目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城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人口过密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品质。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新城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体目标。
新城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布局,建设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建设内容。
1. 城市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公共设施等,确保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各项规划相互配套,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4. 产业发展,引进优质产业项目,促进新城项目的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5. 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新城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绿化、环保设施建设的力度,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四、建设步骤。
1. 前期调研,对新城项目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包括对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 规划编制,制定新城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城市布局、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内容,为后续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3. 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新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为后续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4.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山东莱芜莱城推进新城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2013-01-22 17:34:29 来源:鲁中晨刊2013年,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将继续加快城镇化速度,把城镇化作为跨越发展的主驱动力,实施大开发、推进大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将把北部新城作为城镇化的主战场,作为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莱芜经济协作区的前沿阵地,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努力打造“最新最靓”的现代化新城。
突出抓好四大组团建设,加快以德和园、尚书苑为重点的新社区组团,以格瑞创业大厦、市民文化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组团,以龙马河、汇河景观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组团,以珠海路、汇河大道改造等“四纵四横”道路框架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组团建设,搭建新城发展大框架。
着力加快旧村拆迁改造,重点加快港里等13个村、1620户的拆迁改造,完成拆迁49万平方米、建设安置区30万平方米。
在推进新城镇新社区建设方面,山东莱芜莱城紧抓口镇、羊里列入“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试点的机遇,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全面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加快新社区建设,新建续建农村新社区20个,全面启动城北埠、东方红、董花园3大片区的拆迁改造,扎实推进孟花园、石家庄等7大片区的改造升级,完成拆迁23万平方米,建设楼房42万平方米。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在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基本农田综合整治的同时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启动115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方下河二期、瀛汶河三期、嘶马河方下段、淄河和庄段等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沈家岭至寨里段、寨里至水北段等重点道路建设,新修改造农村道路220公里,解决农村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继续开展“百村整治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扎实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严控新上“两高”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环境质量。
(亓楠楠)。
昆明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昆明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1. 引言全域城镇化是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将农村转变为城镇,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
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昆明的全域城镇化目标昆明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城镇化的目标和任务,希望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 推进全域城镇化的政策措施3.1 政策支持昆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推进全域城镇化给予了大力支持。
这些政策包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
3.2 经济扶持为了吸引更多农业劳动力进入城镇,昆明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经济扶持政策。
包括提供就业培训,鼓励创业和发展农村产业,提供贷款和风险担保等。
这些措施旨在激发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3 城镇建设昆明市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通过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此外,昆明市还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全域城镇化的成效和挑战4.1 成效推进全域城镇化给昆明带来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
其次,城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
此外,城市的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加快,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了大量人口进入城市。
4.2 挑战然而,推进全域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转型为城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是一个关键。
其次,农民在城市社会的融入问题也需要解决,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
新城建设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建设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城建设,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新城建设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体规划。
新城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新城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
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人口结构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城的规划范围、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确保新城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
新城建设实施方案要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满足新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三、产业发展规划。
新城建设实施方案还要合理规划新城的产业发展。
要结合新城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新城的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吸引优质产业和企业进驻新城,促进新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城建设实施方案中,生态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科学规划新城的绿地、水系、生态保护区等区域,保护和改善新城的生态环境,提高新城居民的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五、社会公共服务。
新城建设实施方案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满足新城居民的各项需求,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六、城市管理体系。
最后,新城建设实施方案还要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市容市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提高城市的管理效能,保障新城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城建设实施方案是新城建设的行动指南,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高度重视新城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新城建设总体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城建设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解决城市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
新城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力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环境。
本总体方案的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并为居民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二、总体要求1.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导向,努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治理,推动土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建设健康、宜居的生态环境。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措施,确保新城的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符合国家要求。
2.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原则,提倡平等、共享的社会发展模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社区自治,提高居民参与度。
3.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主要措施1.规划建设-制定科学、可行的新城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合理布局新城的功能区域,确保居民生活、工作和休闲的方便与舒适。
-优化交通布局,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机动车污染和交通拥堵现象。
2.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绿道、花园城市和城市森林,提供农田景观和城市森林。
-建设生态保护区和城市森林公园,保护生态资源,增加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3.社会公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城乡发展差异,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杭州新城建设实施方案杭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杭州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杭州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一份科学合理的杭州新城建设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杭州新城建设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
在城市更新和扩建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定位,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科学布局交通、绿地、居住区等,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杭州新城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一座生态宜居城市,杭州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城市建设中,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环境。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和空气质量保护,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再次,杭州新城建设需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硬件建设,更要注重软件建设。
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最后,杭州新城建设需要注重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之,杭州新城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推动杭州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杭州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杭州新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打造美丽杭州,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以中心城区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作者:邹丽华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6期邹丽华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城镇化,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统筹全省协调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
以白城生态新区为引领,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落实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城镇化水平提升的有力举措。
白城市洮北区地处中心城区,身在其中,首受其益。
一、站在白城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拓展中心城区的承载功能,壮大城镇经济,破除城乡二元壁垒,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十分迫切和必要。
第一,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
白城作为吉林西部一个重要的地级城市,与松原市共同被确定为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突出以新区为引领,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符合政策,切合实际,意义深远。
第二,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是白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加快白城发展,既离不开自身努力,更离不开外力支持,无论是西部生态区打造,还是城镇化建设,都为城市建设发展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借助外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此关键节点,规划建设生态新区,加强打造中心城区,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抢抓借力发展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发展的现实选择。
第三,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是提升白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载体。
加快打造中心城区,在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打造特色发展支撑等方面,为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了先行示范的龙头引领作用,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高标准规划、生态化发展、产城融合的鲜明范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建城”和“摊大煎饼”的不良发展倾向,必将有力推动白城城镇化发展步伐。
二、着眼洮北未来发展的现实角度,正确看待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与洮北发展的关系洮北区地处老城区,是白城唯一的行政管辖区,是中心城区的重要有机部分。
新城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城建设成为了当下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城建设,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新城建设推进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新城建设应当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
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在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其次,新城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合理规划绿地和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新城建设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
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浪费和低效问题。
最后,新城建设还应注重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在新城规划中,要合理布局产
业园区和商业中心,吸引优质产业和企业落户,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含量,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新城建设推进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人文关怀、生态环境、基础设
施和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够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本文提出的建议,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新城建设推进实施方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城建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城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新城建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创新为动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以规划为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
三、实施步骤1. 规划编制阶段在新城建实施方案的规划编制阶段,需要充分调研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城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制定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新城建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 项目建设阶段在新城建实施方案的项目建设阶段,需要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合理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新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 管理运营阶段在新城建实施方案的管理运营阶段,需要建立健全的城市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任务1.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实施方案需要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新城建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生态空间,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宜居性。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新城建实施方案需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和用地利用,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实施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新城建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配合,确保新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 完善政策法规新城建实施方案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新城建设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为新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3. 强化监督考核新城建实施方案需要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的新城建设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新城建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新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大中城市新城建设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新城(片区)建设方兴未艾。
但在新城(片区)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针对这些容易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坚持规划先行,聚焦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城市的发展,注重节约化用地,正确处理好与老城区的关系,找好定位,定好规模,坚持政策创新、产城融合、突出特色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用新城来推动城市区域的发展。
关键词:新城(片区)建设;系统规划统筹;产城融合;组团发展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外延的扩张和内涵的提升,网络化的功能节点(主题片区)打破了城市边界片区开发,成为引领城市发展升级的主要抓手。
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城市和地区,应充分借鉴国内外新城(片区)建设发展的经验规律,建设好新型城镇。
在新城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政策驱动、资本驱动、产业驱动三级驱动力,以产业为核心,争取上级政府政策和资源支持,以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资本形式投资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提速重点片区开发,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一、坚持规划先行,聚焦顶层设计统筹全盘规划、分步组织实施是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共同前提。
可以借鉴苏州、郑州等地先进经验,一是注重前瞻性设计。
由高水平专家机构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把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新城(片区)规划建设,着眼“协同”,科学布局新城功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打造国际化的未来城区。
二是注重一体化统筹。
按照产城一体的模式编制规划,先由产业聚集到生活居住,再到商贸服务的梯度推进,做到“多规融合、一体发展”。
谋划改造或新建连接新老城区的主干道,使每条路段、每座桥梁在每个时段和方位都能发挥快速通达作用。
三是注重分步骤实施。
精准确定以中央商务区、行政中心等为核心的起步区的位置,以竖向、地下、造景山水为先,营造丰富的新城环境来推动产业、人口聚集,持续形成开发建设热潮,逐步带动其他区域发展,达到“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的阶段性目标。
中国发展建设新城模式探讨(上)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6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步伐而逐步加快。
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一些国内大城市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领先者,同样,这些城市的房地产行业是否健康发展问题也成为了关乎于民生的首要话题。
2010年5月,随着“新国十条”调控政策的出台,各大城市着力发展建设的新城和卫星城再次成为了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我们既然承认“由中心向外围扩张”是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性的空间结构,新城发展更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
那么,中国新城建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更适于中国某些新城发展的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世界新城市的发展轨迹中,有无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诸多的问题浮出水面。
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挑战,新城建设责任重大,迫在眉睫。
在北京、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常住人口数额急剧增长,几近饱和的状态下,有关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目前城市化率为45%左右,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2050年将达到70%以上。
每年平均1%的城市化率提高,中国已经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看到,每年增加的1%城市基数意味着中国的新城建设快马加鞭,发展速度毋庸置疑。
同时,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密度逐渐接近着饱和,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问题相继来临;能源方面,从现在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城市“四倍跃进”的目标(即能源消费总量在200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而GDP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滞后;居住环境的有待改善;还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也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综上,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新城建设与全域城市化——以大连市为样本的研究冯云廷“着力推进全域城市化,拓宽跨越发展战略空间”是近年来大连市对城市框架、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的战略思路。
它不仅事关城市的发展大局,事关城市组团中每个区域的发展定位,也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推进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着眼点应该放在哪里,是关系到这个战略成败的大问题。
我们认为,以新城建设为支点,是推进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由此推而广之,以新城和新市镇建设为支点,走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全域城市化之路,也势必是中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一、新城的内涵、类型与特征近年来,“新城”在我国成为一个很热的事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中无一例外地都引入了“新城”,通过加速新城建设来推动一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们所说的“新城”是指位于大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中心城市相隔离,出于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规划,建立在特定产业空间基础之上,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具有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相对独立的城区。
简言之,它是在原有的市区之外兴建起的新的城市区。
理解这个概念必须抓住三个要点:一是它的产业基础。
这种产业是广义的,包括生产、服务和教育等。
没有一定产业作为前提,只有居住功能,就不成为新城。
二是它的相对独立性。
它通过绿色屏障与中心城市隔离,是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充满机会和选择自由。
三是它的城市功能,也就是,新城应为居民提供商业、学校、娱乐和公共交通等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从新城的形成机制来说,新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围绕产业集群建立的“建设项目配套型”新城。
例如,工业新城、海港新城、大学新城和科技新城等。
它们往往都是围绕着大型项目和产业集群,配套建设居住、购物、娱乐和办公等设施,形成一定的城市功能。
这类新城可以是通过科学选址、全新建设的一座新城镇,也可以是在已有城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造,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城市规模,进而形成具有独特功能的新城。
二是原来的小城镇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得以转变,功能定位得以提升,各种设施高标准配套,使城镇的内涵有了本质性变化,形成的“突变发展型”新城。
从空间上看,它们往往与中心城市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不易与大城市的蔓延发展连成一片。
这些新城或是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或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它们得益于城市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发展起来。
可见,传统的工业卫星城、行政性的建制镇或大型社区都不能称其为新城,因为他们的功能不完善、发展动力不足,并不足以影响大城市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关键的是,它不能成为城市人口疏散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迁居地。
为了便于百厘清传统城镇、工业卫星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我们列表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所列的概念界定和特点分析可以看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可以将这种不同简要地归纳为在“独立性”上存在的差异。
新城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与中心城市共同生长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其发展改善并升级了大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而并不因此改变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
同时,新城自形成初始就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也就是,它可以有自己的经济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
表1 新城与工业卫星城、传统市镇的特征对比项目不同点新城工业卫星城传统市镇目的疏散城市中心人口、吸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疏散中心城市工业和人口压力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农村城镇化的承载地区位独立于中心城区,与中心城区有永久性的绿地分隔处于大城市远郊区分布零散功能人口和就业岗位相对平衡,具有居住、就业和购物等城市功能居住人口与就业岗位脱节文化、教育、娱乐、公共服务欠发达产业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趋于综合中心城市的能源、原材料基础,以重化工业为主,远郊开发不足产业结构较单一规模相当于中小城市规模、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人口规模偏小,缺乏脱离中心城市独立发展的能力规模小、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环境比城市中心区有更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环境比不上中心城市,尤其是文化、教育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较差交通通过快速干道或轨道交通与中心城市联系与中心城市缺乏高速、大运量现代交通线相连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不便捷设施具备较完善的市政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二、全域城市化过程中新城建设的意义全域城市化概念有它的深刻内涵。
“全域”指的是“城市化空间”,其范围基本上是以经济城市的空间为边界。
全域城市化的空间边界是根据劳动力市场来划定的,也就是说,一个大都市圈可能包含多个不同等级的行政市,其劳动力市场是整合和统一的。
一个统一的大都市劳动力市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就业中心。
在这种城乡结构中,要素流动得越通畅,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活动越频繁,则城市化空间就越易于形成一个开放的、弹性的结构体系。
因此,全域城市化意味着中国的城乡结构调整和城市化问题必须放在大都市圈空间中统筹考虑。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现行的所谓“农转城”和泛泛发展松驰的小城镇的做法,不是根本的城市化解决路径。
目前,中国的城乡人口的社会结构已经从二元经济转变成三三制结构:大约1/3的城市户籍人口,1/3的纯农村人口,1/3的农民工及其直系亲属游走在城乡之间。
迄今为止的城市化过程,基本排斥了已经卷入工业化的占1/3的农民工及其家属。
这个庞大的社会阶层一直处于进不来退不回去的境地。
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扭曲和失衡,是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障碍。
“农转城”只解决了部分郊区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而鼓励小城镇新的非农就业机会的做法,其后果是取一时之效,留长远之患。
而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全域城市化可以避开单纯的“大城市化”和分散的“小城镇化”两者的弊端,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那么,新城建设对于全域城市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清楚与否关系到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基本政策取向。
首先,新城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枢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新城在大都市区域发展中既可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郊区化提供跨越式的拓展空间,也为周边中小城镇、乡镇的整合和城市化架构了新的提升平台,为大都市区域的网络化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前景。
实践证明,新城和新市镇的崛起,不仅使大城市由单中心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城市结构演进,而且新城自身的结构也呈现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大都市的部分职能逐步分散到了这些新的增长中心之中,从而减轻了大都市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逐渐形成了组团式的卫星城市结构,从而提高了新城的空间容量。
其次,新城建设是城乡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载体。
新城建设的紧迫性在于: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发展平台和承载空间。
较之于中心城市,新城在用地上具备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在环境上更适合人们追求舒适健康的生活品质,在经济发展上更具有潜力来创造优越的物质设施条件,提高竞争力,以吸引人口与产业。
对于大多数农村转移人口来说,由于中心城区较高的生活成本和住宅成本,转移到城市中心几乎是完不成的任务。
但新城和新市镇的优势,使之可以成为这些转移劳动力迁居地的优选。
同时,新城建设势必带动周边小城镇或非建制村镇的新一轮发展,有利于推动小城镇空间的集约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再次,新城建设对于推进区域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体制新优势意义非凡。
目前,我国行政区划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功能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的要求,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大都市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关键在于新城和新市镇建设。
中外实践都证明,关键在于新城和新市镇建设。
中外实践都证明,新城和新市镇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新城和新市镇之所以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原因在于它实现了功能区和行政区的有效结合,有较低的运行成本和新的运转机制。
同时,它的经济发展前景也为人们的投资、置业提供了新的预期,从而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中外发达地区新城建设与城市化:经验与启示新城的概念和实践起源于英国。
二战后,发端于英国的新城规划和建设曾经风行于西方国家。
时至今日,欧美发达国家的外延城市化进程早已完成,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建设活动已日渐减少,并基本上不再建新城了。
但是,他们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新城建设的背景和目标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又有所不同。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均衡,城市化的路还很长,还有几亿人口要从农村转向城市。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都要得到发展,现阶段新城建设已成为大都市地区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沈阳等都曾经建设过一批卫星城,当时是基于产业空间发展的需要,将一些大型企业分散设置在大城市周边。
这些工业卫星城主要是根据工业项目发展的需要,统一投资,配套建设工厂区、居住区以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居民多数为企业职工及其家属。
这些卫星城规模小,工业门类单一,设施配套差,因此,对居民的吸引力低。
在很大程度上,它要依附于中心城市,在疏解人口压力和安置就业方面作用极为有限。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一些大城市采取了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已成为一个大趋势。
北京按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规划建设了通州、顺义、亦庄等11座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计发达的健康新城。
通过这11座新城的建设,北京的空间布局得到了重大调整,逐步构建起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它在有效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同时,也接纳了大量的外来转移劳动力。
上海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在传统的卫星城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有时序地建设了规模较大、功能综合、发展相对平衡的11座新城,确定了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除此之外,天津、广州、深圳、杭州、沈阳和厦门等城市无一例外地都以新城建设为支点,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并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绩。
总结中外新城建设的实践,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1.新城要成为一个地区的新新增长点和创新地。
人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新城充满活力,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城倾向于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发展,它引导大都市区向多中心城市演进,逐步形成了一个与大都市核心区互补与竞争的现代多中心城市结构模式。
过去那种单纯地搞“农村城镇化”的做法,无法实现拓展城市化空间的目标。
而从大都市区空间层面规划城市化空间,通过新城、新市镇建设来推进大都市区的人口分散和吸引农村人口转移,是中外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
比如,英国在大伦敦规划中提出了四个圈层式发展,其中,在最外层的乡村圈规划建设了8个新城;巴黎地区沿着交通干线规划建设了5座新城;日本东京都市圈实际上是构筑了一个由都心部和周边新镇组成的、沿交通线呈环状放射的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