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46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背诵和运用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词的语言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营造秋意氛围1. 情境导入,感受秋天气息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秋天景色的图片或短视频,如落叶纷飞的林间小道、金黄稻田中的劳作农民等,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秋意之中。
我会邀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秋风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温度,以此作为进入《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学习的情感铺垫。
2. 互动交流,探索秋思之源接下来,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心中,秋天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然后,我会将话题转向课文:“那么,诗人马致远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他的秋思与我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3. 诗意导入,铺垫学习情感最后,我会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注重情感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初听之下就对词中的情感有所体悟。
朗读结束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词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以此作为进入正式学习前的情感铺垫。
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我旨在营造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我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特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1. 自主阅读与初步理解(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天净沙·秋思》,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或觉得有深意的词语和句子。
天净沙·秋思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品尝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境界。
2、经过与《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3、达成背诵。
教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借助品读、想象,领悟小令凄婉萧瑟的境界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意会曲中情味。
经过两首小令描绘的景物上的异同样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课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教课设备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企图1、课前播放歌曲《故1、赏识歌曲。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乡的云》。
2、自由讲话。
从学生学过的诗句新课2、诗句接龙:回首学下手,激发学生对文激发过的对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兴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边的学习作铺垫。
朗诵1、作者马致远简介。
1、认真倾听,自读课文是理解课文2、播放课文视频。
由朗诵课文。
文章的基础,有助于初步3、范读课文。
2、个别朗诵、小掌握文本。
感知组朗诵、全班齐读。
提出问题,指引学生深阅读课文,思虑品指引学生抓住入理解小令内容:味,沟通读后有感觉。
小令中的要点词,细1、作者描述了哪些景用自己的语言来细品尝,意会境界,物?这些光景有何特点?表述作者描述的风景。
感悟作者在文字背2、从这些光景的描绘经过秋景的描绘,后隐蔽的感情,认识中,你品读出了作者如何的表现羁旅行子的悲秋本文的写作特点。
研读感情?情怀和思乡之情。
课文3、纵观这首小令,请“断肠人在天涯”深入你用简短的语言来给这幅表现了作者悲伤欲绝理解图画拟一个适合的名称。
的感情,以及颠沛流离4、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
从哪一要点词句表现出来?表现了他如何的情感?5、介绍“借景抒怀,情形交融”的写作特点。
比较1、出示表格。
1、全班齐背《天小组合作学习阅读2、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净沙·秋》。
能培育学生的参加赏析对两首小令进行比较。
2、小组合作研究,意识及合作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对古诗的解读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缺乏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曲”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体会作品中“枯藤”“小桥”等景物之美和作品的意境之美;掌握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本首小令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培养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枯藤”“老树”等意象;作品凄凉的意境与反衬、白描的手法。
2.教学难点:小令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语言特点。
点拨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合作探究法: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解读,并加深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这首歌的名字叫《枫》。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这首动听的歌曲一边想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天是怎么样的。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景啊?嗯,大家描述的秋景都很美呢。
每个人印象中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重点:《天净沙.秋思》默写,理解和分析内容及其方法。
教学目标:1.背诵这首诗,并课后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中作者借助景物所表达的思乡之情3.体味情景交融的特点。
4.在感受语言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要求: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马致远的写作意境。
教学重难点:1.诗人如何含蓄地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感情融合诗句中?2.体会本诗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本课内容。
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晚年隐退。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
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
曲词豪放洒脱。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什么是元曲?①了解元曲。
这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只,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抒写了作者深沉的愁思。
这支散曲凝聚着作者长期的人生体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寂寞愁苦的情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那个骑着瘦马漂泊天涯的征人。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六年和本课前三首诗歌的学习,对古诗的一些简单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曲”这种诗歌体裁还比较陌生,教学时要加以引导。
另外,本诗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古诗中写秋的精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悟“景”下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曲。
2、教学难点:感悟“秋思”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
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2、作者:马致远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欣赏1、齐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理解词义[枯藤]干枯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人家]住户、农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马致远及元曲这种文体。
2.通过朗读训练,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并能背诵。
3.通过学生习作,能将这首小令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4.通过品析诗句,能体会情景交融、以乐写哀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马致远及元曲这种文体。
2.通过朗读训练,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元曲中的一首精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作者简介及文体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2.抽个别学生诵读,师生点评。
3.请发挥你的想象,将这首小令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提示:抓住景物特点,添加修饰词(如: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抽学生当堂展示,教师点评。
展示例文1: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展示例文2: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展示例文3: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
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
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潜力和联想的潜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2、能理解诗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增强学生的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能理解诗词中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
文学家、诗词曲作家更是占据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他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这天,仍光芒四射。
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十分高的赞誉。
这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二、作者简介及文学常识1.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二:新课导学: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
(课件)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课件)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件)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元曲的内容吗?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2).想一想:(课件)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3).说一说:(课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假如你就是“断肠人”,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1(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
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5、整体鉴赏、品读。
(课件)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元曲给你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白朴的《天净沙》,体会其意境,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
四、延伸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 课后搜集的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文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3. 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2。
天净沙·秋思教材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期第一单元的一首小令。
本单元的要求是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全曲中,枯藤、老树、西风等意象直接暗喻题中“秋”字;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也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
用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表现了一个羁旅天涯,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学情分析《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篇幅短小内容精炼,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课下注释1对小令的体裁也有初步的介绍,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和课下注释能够理解其基本内容。
对于情感及写法的学习,在老师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下,与同伴合作探究也是能够完成的。
这首小令朗朗上口,学生可以当堂完成背诵任务,对于扩写这个任务只能作为作业来课下完成了。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诗歌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学习欣赏精彩文句,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天净沙·秋思》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极富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
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基础知识。
(3)分析并欣赏马致远创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眼前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赏析:(1)详细讲解诗词中的字词和文言文知识。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爱国情怀。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后作业:(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精选出水墨动画《天净沙·秋思》导入,以淡雅灵动的水墨画,搭配优雅地古筝曲,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感受中华诗词的古韵之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朗读感知教师范读诗歌,PPT播放诗歌动画,让学生沉浸式感知诗歌情感。
三、背景补充1、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2、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王国维评《天净沙·秋思》:“纯如天籁,如闻唐人绝句。
”四、疏通文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五、情感体悟1、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指干枯的藤条形容枯槁之感。
老树:言树之苍老蕴舍裹颜沧桑之意。
昏鸦:黄昏时即将细巢的乌鸦暗示作者孤苦无依。
2、小桥流水人家静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袅袅的炊烟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反衬出了游子的孤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课时一一.导入课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
(p48)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1):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描摹画面,画面感知情感,将声音、画面、情感结合起来领悟意境美。
2.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体味作者内心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诗歌,描摹画面,领悟意境美。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培养阅读兴趣,体味作者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以声描画,以画意情”的引导性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PPT、一人一马图
教学理念:
本文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是一篇抒情作品,除了最后一句,全是景语,却又处处扣“情”,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因而采用将声音、画面、情感结合起来的方式,带领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2.初读感知:引出“断肠人”
三、深入研读
(一)绘制断肠人所经之景:
1.枯藤老树昏鸦:
①景中品情境:结合补充资料,进行意象、词语、颜色、画面、情感上的比较品析。
②话中绘丹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画面。
2.古道西风瘦马
结合补充材料理解古道、西风两个意象的含义,烘托悲凉、凄清氛围。
初步感知断肠人的内心。
3.学生探讨赏析“夕阳西下”、“天涯”两个词语的含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
4.笔下生意境:用自己的文字描绘脑海中的画面。
(二)朗读指导:通过声音勾勒出图画悲凉的意境。
(三)体味“小桥流水人家”,明晰写作手法。
1. 言语显身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画面。
2. 着色析情感:把这句话添加到画里应该如何选择颜色
3. 讨论见真知:这句话与全文的悲凉色彩不矛盾
四、情感探究
结合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探究情感。
五、拓展延伸
刘禹锡《秋词》和《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古小桥
老西断肠人流水天涯
昏瘦人家
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