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3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 说到考研政治最令同学们头疼的可能就是背诵问题了,考研政治要想得高分,那幺考研政治的知识点就要背好。
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898年前后,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小编推荐:2018年考研政治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
而维新派则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bai论战产生的影响,是开du始改变了社会风zhi气。
当时,守旧派和dao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严重危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乃亡”。
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派: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
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他们提倡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变法内容:文教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选择题
1.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D.要不要社会革命
正确答案:ABC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因此,正确答案是A、B、C。
要不要社会革命,是改良派和革命派辩论的问题之一。
因此,选项D不正确。
2.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中心问题主要包括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D.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正确答案:ABC
3.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争论议题包括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D.要不要兴西学
正确答案:ABCD
4.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争论的问题有()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D.要不要社会革命
正确答案:ABC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的: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因此,正确答案是ABC。
选项D,要不要社会革命,是改良派和革命派辩论的问题之一。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维新派与守旧派是中国晚清时期以及近现代初期的两个重要政治派别。
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表达了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同观点。
维新派主张变革,提倡借鉴西方文明和科技,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已经落后,需要通过思想和制度的变革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维新派强调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主张政治改革和民主发展,以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
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僵化的思想束缚了国家的进步,需要打破陈规旧习,引入新的理念和制度。
守旧派则坚持保守,坚守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不应轻易放弃。
守旧派强调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主张尊重传统道德和伦理,以确保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他们认为,西方文明虽然在某些方面可取,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不能盲目崇拜和模仿。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围绕着这些观点展开。
维新派认为中国需要从传统中解放出来,接纳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技,以实现民族振兴。
守旧派则主张保守传统,警告西方的价值观和观念可能会破坏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论战双方的辩论围绕着中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进行,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
维新派提出许多变革的具体方案,如改革科举制度、建立宪政体制、推行平等教育等。
守旧派则坚决反对这些变革,认为维新派的观点有悖于中国的传统和历史。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虽然激烈,但也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最终,中国在20世纪初走上了以维新为主导的改革道路,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建设。
这场论战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进步与困惑、变革与守旧具有重要意义。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论战的主要内容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交锋,两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影响深远。
这场争论涵盖了诸多议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介绍其内容。
政治方面,维新派主张变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借鉴西方制度,尊重人权、平等和自由,推进近代化进程。
而守旧派则坚守传统,提倡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反对任何对现有政权的变革。
两派围绕政治体制、官僚腐败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在经济领域,维新派主张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与世界接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才能摆脱中国经济的落后状态。
相反,守旧派认为自给自足是最为稳固的经济基础,反对开放国门和外商干涉。
两派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影响了中国后来的经济政策选择。
教育问题也是维新派和守旧派之争的重要内容。
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倡普及教育、提高科学素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他们积极推动西方教育模式的引进,并主张废除科举制度。
而守旧派则主张坚守传统教育,维护科举制度,认为只有通过经典教育和封建礼仪的传承,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场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维新派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维新派的改革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具体可见的成果。
而守旧派的思想则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
综合来看,这场论战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启迪了后来者,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改革者和保守党之间的辩论围绕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如下:1.是否改革;2.是否发展公民权利,成立议会和实行君主立宪制;(三)废除陈规陋习,改革科举,促进西学。
改革运动是近代中国改革派发起的爱国政治运动,它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来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国民经济。
这场运动将中国与外国侵略的斗争推向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新阶段。
在政治上,改革派开放议会,主张公民权利,限制君主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扩展数据1898年改革运动的内容如下1.文化教育改革所有的学院,祖庙,志愿学校和社会学校都已改为同时学习中西学习的学校;在省会城市建立了高等学校,在县市建立了中学,在县市建立了小学,并鼓励私立学校建立了翻译,医学,农业,商业学校。
,道路,矿山,茶叶和桑;他们派帝国宗族出国旅行,选学生赴日本学习,废除了八篇论文,农村议会考试和儿童年和科目考试,改变了对历史,政治,时事的考试以及四本书和五本经典,并定期组织经济特殊学科翻译局发布写作和发明奖,并推荐优秀人才。
主要措施如下:废止陈规定型的写作,振兴西方学习;建立首都大学;设立翻译机构以派遣海外学生;并奖励科学作品和发明。
2.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通过工商业建立国家,以富国富民。
此外,由于政府独资企业的劣势,他还致力于鼓励民营企业和建立铁路铁路矿产总局,农业工商总局在各省设立了分局,广泛建立了农民协会,出版了农业报纸,购买了农具,制定了学习技能和农业奖励办法,汇编外国农业书籍,并采用中西方方法来实际开垦土地,发行机械和振兴技术为了保护企业,促进港口发展,开设八面旗帜做生意,有必要在各个地区建立工厂,在各省设立商务局和商会,并在八个地区推广禁止营业的规定。
横幅。
众所周知,他们应该向学者,农民和商人学习,谋求生计,倡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工矿企业。
军事精简我们应该转向西方军事训练;遣散弱弱的老兵,削减军费和开支,进行团训练,减少绿色营地和组织民兵;颁布特殊的枪支奖励规定;准备建立军事预备学院;停止尝试弓,箭,骑剑,并改用枪支。
2019考研政治史纲“三”有关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三大论战(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1898年前后,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
而维新派则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
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
一、背景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北洋水师,清朝的军事技术、设备得到了提升,但是政府依然腐败,制度僵硬。
同时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野心膨胀。
1894年,甲午年,战争爆发,清政府惨败,北洋水师覆灭,被迫割地赔款求和。
为救民族于水火、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诞生了维新派。
维新派与守旧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二、论战的主要问题
1、要不要变法
维新派主张变法,挽救民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
3、要不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批判封建思想,主张废除八股文,改进科举制度,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等问题展开。
维新派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时代的需求。
他们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改为西式的学堂教育,并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议院,推动变法维新。
他们还主张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国家。
而守旧派则反对变法,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他们主张维持传统的政治制度,反对西式的学堂教育和政治制度改革。
他们还抨击维新派提出的变法主张是异端邪说,是要推翻封建统治,是要谋反。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论战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繁荣,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繁荣,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维新派和守旧派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两大思潮,两者之间的论战是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
本文将从维新派和守旧派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这场论战。
维新派是中国晚清时期一群主张变法改革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忧外患,必须进行维新改革才能挽救国家危机。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推行近代化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强盛。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相结合。
维新派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等方面。
在政治改革方面,维新派主张建立宪政体制,实行君主立宪,设立议会,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自由。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的内忧外患。
同时,维新派还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推行选拔人才的新制度,以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在经济改革方面,维新派主张发展实业,兴办企业,引进外资,培养民族工商业。
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才能摆脱国家贫弱的局面。
在教育改革方面,维新派主张推行新式教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人才。
他们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关键,只有通过培养新一代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明的推崇,引起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守旧派是中国晚清时期一群保守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坚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文化的缺失,而是在于道德的堕落。
守旧派主张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道德教化,通过道德的提升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带来的是道德的败坏和社会风气的混乱,反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守旧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维新派的批评和对传统文化的强调。
他们认为维新派的主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叛,是对中国的根本利益的伤害。
他们坚持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瑰宝,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既是思想的碰撞,也是社会变革的折射。
守旧派不要变法辩论赛总结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从1906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进行了一场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大辨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是革命,还是保皇;②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③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
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维新派和守旧派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两个主要政治派别,他们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政治体制、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封建专制体制,提倡君主立宪,主张建立宪政体制,以便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够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将西方的宪政制度视为中国的出路,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方案。
而守旧派则坚守传统的封建体制,主张维持清朝的专制统治,反对任何改革。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任何外来的改革都会破坏这种稳定性。
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通过废除维新派的政治改革方案,保持了清朝的专制统治。
二、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维新派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他们认为,传统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需要进行社会结构的改革,提倡平等、自由、科学的思想。
维新派积极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提倡普及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守旧派则坚持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反对社会变革。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应该保持传统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守护传统的道德伦理。
守旧派抵制新式教育,认为传统的经典教育才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最佳途径。
三、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维新派主张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验,推动中国的经济现代化。
他们主张发展工业、加强农业改革,提倡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创新。
维新派认为,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提高国家的实力,赶上西方国家。
守旧派则坚守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反对任何改革。
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应该依靠农业为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保持传统的农耕文明。
守旧派抵制西方的商品和技术进口,主张保护国内产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这场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文注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文化的许多问题上进行了尖锐、激烈的论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二是民权平等与三纲五伦之争,三是学校与科举之争。
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维护封建主义的制度,还是变法革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戊戌变法前后,顽固派根据“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反对一切新事物、新思想。
在他们看来中国所以贫弱,并不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制度不好,而是因为社会“人心不古”。
他们说:“当今之世,非无治法之患,实无人心之患”,而补救的办法,“总以正人心,培国脉为本”。
仍然死抱住封建纲常名教不放。
洋务派也主张变革,但他们的变法只限于对一些枝节进行变法,而不在于根本的政治体制方面。
他们说:“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维新派则主张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他们根据西方流行的进化论和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指出:“变者天下之公理”,而且这种变化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针对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观点,维新派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维新派也批判了洋务派的枝节变革。
认为洋务运动“补漏之无成功”,主张进行全面变法。
维新派所说的全面变法,包括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兴民权、设议院。
而顽固派和洋务派认为:“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的思想论战推动了变法运动走向高潮。
这次论战,是作为新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思想文化提出挑战。
在论战中,维新派以进化论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民权观念批判“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思想,并阐明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道理。
经过论战,资产阶级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但在论战中也暴露了维新派的一些弱点和缺点,如主张对旧制度进行改良,但反对革命,甚至有时改良也主张暂缓实行,表现出很大的妥协性;他们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批判,也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变法内容:文教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的。
这三个问题是: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君权,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内容:1、文教改革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2、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革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3、社会改革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4、政治改革(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