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辨证一(4)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免费梦溪笔谈的译文类型:译文言文加入时间:2007年2月24日10:11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
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
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 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摘要:一、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的内容概述二、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三、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正文:【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的内容概述】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第三卷辩证篇的第一章。
辩证篇主要讨论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认识事物的哲学方法等问题。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讲述辩证法的原理,表达了自己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认识。
【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的主要观点和论述】1.事物的发展变化辩证一开篇,沈括就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个开始,然后发展变化为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性质、状态和规律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的。
沈括通过对矛盾的分析,指出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过程中;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和过程中的矛盾有其自身的特点。
3.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沈括强调,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这种联系和转化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事物之间联系与转化的论述,沈括表达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事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僵化地看待问题。
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和事物。
2.帮助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对事物之间联系与转化的论述,沈括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这为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内容简介: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一故事一9.卷八象数二17.卷十六艺文三25.卷二十四杂志一
2.卷二故事二10.卷九人事一18.卷十七书画26.卷二十五杂志二
3.卷三辨证一11.卷十人事二19.卷十八技艺27.卷二十六药议
4.卷四辨证二12.卷十一官政一20.卷十九器用28.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一
5.卷五乐律一13.卷十二官政二21.卷二十神奇29.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二
6.六卷六乐律二14.卷十三权智22.卷二十一异事
(异疾附)
30.卷二十六补笔
谈卷三
7.卷七象数一15.卷十四艺文一23.卷二十二谬误
(谲诈附)
31.卷二十六续笔
谈
8.卷七极星测量16.卷十五艺文二24.卷二十三讥谑。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梦溪笔谈三则及译文,需要的同学们可以看看!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官至尚书左丞。
②币:丝织品礼物。
遗(wèi):赠送。
③藉:垫。
【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
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
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
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
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
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
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
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
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
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者。
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
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
每为閤门之累,常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
梦溪笔谈辨证一钧石之石【原文】钧石之石,五权①之名,石重百二十斤。
后人以一斛②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
挽蹶gōng弩③,古人以钧石率④之;今人乃以粳米⑤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⑥,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⑦之弓,人当五人有余。
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
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注释】①五权:指五种重量单位,即铢、两、斤、钧、石。
汉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古代即读作shí,后世多读作dàn。
②斛(hú):古代量器名,也用作容量单位。
作为容量单位,一般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③挽蹶gōng弩(nǔ):犹言“挽弓蹶弩”,即拉弓和踏弩。
挽,拉。
蹶,踏。
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箭的强弓,其大者要用脚踏或腰开。
④率(lǜ):计算。
⑤粳(jīnɡ)米:粳稻米。
风尘车⑥魏之武卒:指战国时魏国经过特别训练的勇武的士兵。
《荀子·议兵》篇谓“魏氏之武卒”能够“操十二石之弩”。
⑦颜高:春秋时鲁国武士。
《左传》定公六年载“颜高之弓六钧”。
【译文】“钧石”的“石”,是五种重量单位的名称之一,每石重一百二十斤。
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代以来已经如此,如说“饮酒一石不乱”,就是以一斛当一石。
拉弓踏弩的力量之大小,古人都用作为重量单位的钧、石来计算;今人却以粳稻米一斛的重量为一石,而每石以九十二斤半为标准,则相当于汉秤的三百四十一斤。
现在的武士踏弩,有能达到九石力量的,换算所用之力,乃相当于古代的二十五石,与先秦魏国的武士相比,则一人之力抵得上二人还有余;弓有能拉到三石力量的,乃相当于古代的三十四钧,与鲁国武士颜高的六钧之弓相比,则一人之力抵得上五人还有余。
梦溪笔谈·辨证一(4)全文梦溪笔谈·辨证一(4)全文③有事于山川:指祭祀山川。
④杀:此指降低。
【译文】水流以漳、洛命名的最多,现在略举几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水的上流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
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
这里不过略举一二,详情不能具载。
我考察它们的含义,漳乃是清浊相混合的意思。
章有文采、区分之意。
所谓漳,就是两件东西相混合后既有文采而且能够区分的意思。
清漳、浊漳,汇合于上党。
当阳的漳水就是沮、漳水的合流,赣水上流之漳合贡水为灨,漳州的漳浦我没有亲眼见过,鄣郡之漳汇合于大江,亳州之漳就是漳、涡水的合流,安州云梦之漳是漳、郧水的合流。
这几个地方的漳水也都是清浊合流,色泽纹理如天上的虹一样,绵延几十里才混合如一。
璋也有章的字旁,璋,是君王身边的大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璋,就是圭的一半,两个璋合起来就是一个圭。
这正是君王身边的大臣们联合同心,趋奉君王的意思。
诸侯用璋来互相聘问,是取其能互相分合的意思。
君王祭祀山川用璋,是取其与祭祖所用礼器相差一半。
所谓牙璋以起军旅,过去的学者认为它是刃口饰有突出牙状物的东西,是不对的。
牙璋,是一种能互相分合的东西,应当在可以相合之处制作牙,就好像现在的合契一样。
牙璋,是有凸牙之器,既用以调发军队,则凹牙之器应该在军队中,这也就是虎符的方式。
洛与落的含义相同,是指该水流自上而下投流的地方。
现在天下名为淝水、沱水的水流也很多,过去的学者都各有说法。
解州盐泽【原文】解州①盐泽②,方百二十里。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
卤色正赤③,在版泉④之下,俚俗⑤谓之蚩尤⑥血。
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⑦,得此水然后可以聚⑧。
又其北有尧梢水⑨,亦谓之巫咸河。
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
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
梦溪笔谈·辨证一(4)全文
③有事于山川:指祭祀山川。
④杀:此指降低。
【译文】
水流以漳、洛命名的最多,现在略举几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水的上流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
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
这里不过略举一二,详情不能具载。
我考察它们的含义,漳乃是清浊相混合的意思。
章有文采、区分之意。
所谓漳,就是两件东西相混合后既有文采而且能够区分的意思。
清漳、浊漳,汇合于上党。
当阳的漳水就是沮、漳水的合流,赣水上流之漳合贡水为灨,漳州的漳浦我没有亲眼见过,鄣郡之漳汇合于大江,亳州之漳就是漳、涡水的合流,安州云梦之漳是漳、郧水的合流。
这几个地方的漳水也都是清浊合流,色泽纹理如天上的虹一样,绵延几十里才混合如一。
璋也有章的字旁,璋,是君王身边的大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璋,就是圭的一半,两个璋合起来就是一个圭。
这正是君王身边的大臣们联合同心,趋奉君王的意思。
诸侯用璋来互相聘问,是取其能互相分合的意思。
君王祭祀山川用璋,是取其与祭祖所用礼器相差一半。
所谓牙璋以起军旅,过去的学者认为它是刃口饰有突出牙状物的东西,是不对的。
牙璋,是一种能互相分合的东
西,应当在可以相合之处制作牙,就好像现在的合契一样。
牙璋,是有凸牙之器,既用以调发军队,则凹牙之器应该在军队中,这也就是虎符的方式。
洛与落的含义相同,是指该水流自上而下投流的地方。
现在天下名为淝水、沱水的水流也很多,过去的学者都各有说法。
解州盐泽
【原文】
解州①盐泽②,方百二十里。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
卤色正赤③,在版泉④之下,俚俗⑤谓之蚩尤⑥血。
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⑦,得此水然后可以聚⑧。
又其北有尧梢水⑨,亦谓之巫咸河。
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
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
原其理⑩,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注释】
①解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
②盐泽:盐池。
③卤色正赤:盐池中的卤水呈红色。
卤:也称大卤,很浓的盐溶液,其中除未结晶的食盐外,还含有多种其他可结晶的盐类,如硫酸钙等。
据胡道静先生分析,解州盐池属于硫酸盐型,主要成分是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等,含铁量极微,推测卤水呈红色可能是有铁盐的胶态杂质悬浮在卤水中造成的。
④版泉:覆盖在盐池表面的一层由硫酸钠、硫酸镁等结晶矿物
形成的硝板。
⑤俚俗:民间俗语。
⑥蚩尤:传说中的古代氏族首领。
相传他曾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与黄帝大战,兵败被擒,其被斩首分尸之处就在解州,解的地名即因此而来。
⑦甘泉:淡水泉。
⑧聚:聚结,这里指结晶。
此句意思是说,解州盐泽的卤水和甘泉淡水相混合后,可以促使铁、钙、镁等杂质以碳酸盐形式聚集下沉,同时破坏胶体,进而结出好的食盐结晶来。
⑨尧梢水:又名白沙河,发源于山西中条山巫咸谷。
隋时姚暹曾加疏通以利于灌溉,所以民间又称它为姚暹渠。
尧梢二字可能是姚暹的转音。
⑩原其理:推究它的道理。
浊:混浊。
淤淀卤脉:卤脉指盐池的盐层矿脉,浊水与卤水相遇,凝聚成淤泥一样的沉淀物,会阻塞矿脉,所以会导致下文所说的盐遂不成。
因此历来都把浊水视为盐池的大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五称池盐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
【译文】
解州的盐池,方圆(周长)有一百二十里。
雨多的时候,四面山里的水都流入池中,池水却从来没有满溢过;大旱的时候,池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
盐池咸水的颜色是纯红的,因为在版泉之下,所以
民间俗称为蚩尤血。
在盐池中部附近只有一处泉水是淡水泉,有了这一处泉水,(书摘天下)人们才可以在这里聚集居住。
盐池的北面又有尧梢河(梢读作消),也称巫咸河。
含盐量很高的咸水,如果不能与淡水泉的水混合,就不能结晶出盐来。
唯独巫咸河的水流入盐池,则盐池的水就不能再结晶,所以人们称这条河叫无咸河,视为盐池的大祸害,筑起一条大堤防堵它,看得比防范贼寇强盗还要重。
推究其间的道理,大抵巫咸河的水是混浊的重水,流入咸水之后,就会因为淤淀而造成咸水上源的阻塞,从而使得咸水的含盐量降低而不能结晶,并无其他特别的原因。
程生马
【原文】
北宋立机《庄子》云:程生马。
尝观《文字注》①:秦人谓豹曰程。
予至延州,人至今谓虎豹为程,盖言虫②也。
方言如此,抑亦旧俗也。
【注释】
①《文字注》:疑即唐人张参所撰《五经文字》。
宋人引书有《五经文字注》,或即张参之书的别称,因其书正字下有注而名之。
②虫:古人称老虎为虫或大虫。
【译文】
《庄子》书中说:程生马。
(我)曾翻阅《文字注》一书,其注中谈到:秦人把豹叫做程。
我到延州任职时,见那里的人至今还把虎豹叫做程,大概说的是虫。
此类方言,或者也是沿袭旧时
风俗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