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14
中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中学数学试讲教案中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目录《全等三角形的识别》 (2)《立方根》.......................................6《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7《因式分解》.....................................10《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13《等腰三角形性质》................................17《圆周角》......................................2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4《多项式的乘法》. (28)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共4篇)第1篇:初中数学面试教案初中数学面试教案【篇1:面试教案(初中数学)】面试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三、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3.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四、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五、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篇2: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三、重、难点与关键(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四、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五、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篇3:初中数学资格证面试教案】垂线说课搞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垂线》。
初中数学试讲万能模板一、试讲目标本次试讲的内容主要是初中数学的某个知识点。
通过本次试讲,学生将能够掌握该知识点的基本概念、相关定义和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在进行试讲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工具和学生资源: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教具(例如尺子、圆规等)。
2. 学生资源:教科书、课本、笔记本、作业本。
三、教学过程本次试讲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与本次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简要介绍本次知识点的应用背景,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呈现与讲解(15分钟)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将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白板展示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定理,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3. 实例演练(20分钟)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将以课本上的题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 检查与讨论(10分钟)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将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应向学生总结本次知识点的关键内容和解题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复和巩固。
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本次试讲进行反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及需求。
四、教学评价在试讲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教师可以以个体评价、小组评价或全班评价的形式进行。
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五、延伸活动针对本次试讲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外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如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
2. 教学难点:本节课难以理解或掌握的部分,如复杂问题的分析、计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
(2)结合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小组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解决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具有针对性。
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4.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万能试讲模板一、试讲主题本次试讲主题:[主题名称][主题名称]二、试讲内容1. 知识背景:简要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概念,引出本次试讲的主题。
2. 相关定理或规律:讲解本次试讲主题所涉及的重要定理或规律,以及其应用方法。
3. 解题思路:详细说明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4. 例题演练:选择一到两个典型例题进行演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练:提供适当难度的练题,让学生巩固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 确定本次试讲主题的核心内容。
- 掌握本次试讲主题所涉及的重要定理或规律。
- 理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本次试讲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相关知识点,重点讲解定理或规律。
3. 核心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本次试讲主题的核心内容,强调解题思路和步骤。
4. 例题演练:选择一到两个典型例题进行演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疑难解答: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容易出现困惑的地方进行重点解释。
6. 巩固练:提供适当难度的练题,让学生巩固理解和应用。
7. 总结:对本次试讲的主题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核心内容和解题思路。
8. 课堂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次试讲主题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工具- 课件:设计合适的课件,辅助讲解和示范。
- 黑板和粉笔:用于临时补充课件内容,记录学生的重要问题和讲解关键点。
- 教材: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和例题选择。
六、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情况。
- 学生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本次试讲主题的理解程度。
- 学生解题能力:观察学生在例题演练和巩固练中的解题思路和应用能力。
以上是本次试讲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探索方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探索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学习了方程的解法。
3. 引导:那么,方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引入实际问题:假设小明买了3本书和2支笔,共花费了45元。
请问每本书和每支笔的价格是多少?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 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步骤: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三、课堂练习1. 基本练习:根据生活实际,列出方程解决以下问题。
(1)小华有20元,他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共花费了15元。
请问苹果和香蕉各多少钱?(2)小明家装修,买油漆和刷子共花费了300元。
油漆的价格是刷子的3倍,请问油漆和刷子各多少钱?2. 综合练习: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方程解决以下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了3小时,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请问这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请问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 强调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设未知数2. 列方程3. 解方程4. 检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023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优秀6篇)初中数学试讲教案篇一一、教材内容认识负数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
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板书:相反。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壹五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数学初中教案篇二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
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
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知识点)2. 教学难点:(知识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为新课做铺垫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与新课相关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新课内容,共同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板书设计(1)标题:本节课的主题(2)知识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3)例题: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态度:教师是否认真备课,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关于初中数学试讲教案5篇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初中数学试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
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
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
教案:初中数学试讲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模板的概念,了解模板的性质和特点,并能够运用模板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模板的定义:模板是一种用来重复生产相同或类似形状的工件的工具或装置。
2. 模板的性质:模板具有稳定性、可重复性、准确性等特点。
3. 模板的应用:模板在工程、制造业、手工艺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模板,如建筑模板、金属冲压模板等,引起学生对模板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模板的作用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模板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模板的基本概念。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如制作纸盒、切割木板等,展示模板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解释模板的作用和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模板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5. 练习与拓展: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训练。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并思考如何运用模板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给予相应的评价。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实物模板:准备一些实际的模板,如建筑模板、金属冲压模板等,用于展示和讲解。
2. 图片素材:收集一些与模板相关的图片素材,用于导入和实例讲解。
3. 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2. 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模板的概念和应用。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全能模板5(共3篇)教案一:整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 研究整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运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例子引入整数的概念,并提出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介绍整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 计算练: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练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4. 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要点,并强调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6. 练巩固:布置一些练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案二:平行线及其性质教学目标:- 研究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例子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并提出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几个实例演示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过程。
4. 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并强调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6. 练巩固:布置一些练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案三:平方根与立方根教学目标:- 研究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计算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平方根和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计算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方根和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够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2.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
2. 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函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函数?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一次函数的定义:y = kx + b(k≠0,k、b为常数)。
2. 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斜率为k,截距为b。
3. 一次函数的性质:a. 斜率k表示函数图像的倾斜程度,k>0表示图像向上倾斜,k<0表示图像向下倾斜。
b. 截距b表示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
4. 一次函数的应用:a.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b. 解决几何问题,如直线方程、面积、体积等。
三、课堂练习1. 绘制一次函数y = 2x + 3的图像。
2. 根据一次函数y = -x + 4,求点(1,3)在函数图像上的位置。
四、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1.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通过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注重课堂练习和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初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_____的概念、性质和定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_____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经历探究_____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_____的概念、性质和定理。
学会运用_____解决数学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_____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灵活运用_____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_____,引出本节课的主题_____。
提问学生对这些例子的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课讲解_____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图形、例子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探究_____的性质和定理,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性质和定理。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3、课堂练习安排一些基础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的概念、性质和定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5、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与_____相关的数学问题。
五、板书设计1、主板书本节课的标题。
重要的概念、性质和定理。
解题的步骤和关键要点。
2、副板书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
课堂练习的答案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3篇(初中数学试讲课件)下面是整理的初中数学试讲教案3篇(初中数学试讲课件),供大家赏析。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1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初中数学试讲模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识别和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技巧。
3. 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三角形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边长关系等,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①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②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③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④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3)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①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且相应的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 例题讲解: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4. 练习环节: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似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和判定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以采用图示和表格等形式,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注:本教案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名称: [具体数学课程名称,如《整式的乘除》]教学年级: [年级,如七年级]教学班次: [班级,如七年级(1)班]教学时间: [具体时间,如2023年10月25日]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
- 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复杂整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如计算器、卡片等)、黑板或白板。
- 学生准备:预习整式的乘除法则,准备进行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整式的概念。
2. 提出问题:如何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整式的乘除法则。
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讲解整式乘法法则:- 利用多媒体展示乘法法则的步骤和示例。
- 通过黑板或白板进行示范计算。
-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讲解整式除法法则:- 介绍除法法则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原理。
-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除法运算。
3. 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复杂的整式进行乘除运算。
- 小组内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 各小组分享解题过程,全班共同讨论和总结。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集中讲解练习题中的典型错误,强调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整式的乘除法则。
2. 强调课堂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公式。
-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理解复杂的概念和公式。
-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
- 教学案例或实例。
- 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 思考预习内容,提出疑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到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2. 新课讲解:- 解释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公式。
-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疑问。
3. 课堂练习:- 分组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思路和过程。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 强调学习方法和技巧。
6.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思考,提出新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公式? -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1.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教学黑板。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类型的方程?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整式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
3.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二、新课讲授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 学生跟读定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2.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展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并举例说明。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因式分解,巩固所学知识。
3.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讲解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原理,并举例说明。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展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题名称(填写具体课题,如:《整式的加减运算》)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进取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整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2. 运用整式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1. 整式加减运算的技巧和方法。
2. 复杂整式加减运算的求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整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2.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回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整式的基本概念。
2. 提出问题: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二)新课讲解1. 讲解整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2. 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和方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案例分析1. 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式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2. 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整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2. 强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六)布置作业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公式。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 学生在应用知识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回顾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入新课:结合生活实例或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
(二)新课讲授1.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公式,辅以图表、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2. 方法指导:针对教学难点,提供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逐步掌握。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基础练习:设计一些基础题目,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能力提升: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应用练习: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 提出问题: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布置1. 基础作业:布置一些基础题目,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拓展作业:布置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实践作业: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中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一: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目录《全等三角形的识别》 ................................ 2 《立方根》 ....................................... 6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 7 《因式分解》 . (10)《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 13 《等腰三角形性质》 ................................ 17 《圆周角》 ......................................2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 24 《多项式的乘法》 . (28)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
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
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
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
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
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
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
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
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举例)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
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
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问题3:△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1)基础知识应用。
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篇二:初中教师试讲必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经典教案合集)】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经典教案合集)1.1 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
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
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ab14〓2ab+(b-a)2=c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
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4〓1/2ab+c2右边s=(a+b)2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1/2ab+c2=(a+b)2化简可证。
bbb六、课堂练习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bbe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b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七、课后练习⑴c= 。
(已知a、b,求c)⑵a= 。
(已知b、c,求a)⑶b= 。
(已知a、c,求b)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b、c,有a<b<c,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c的值,并把b、c用含a的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在cb的延长线上。
求证:⑴ad2-ab2=bd〃cd⑵若d在cb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课后反思:八、参考答案课堂练习秒2cm的速度移动,问当p点dbc1113.∠b,钝角,锐角;4.提示:因为s梯形abcd = s△abe+s△bce+ s△eda,又因为s梯形acdg=2(a+b)2,11111s△bce= s△eda=2 ab,s△abe=2c2, 2(a+b)2=2〓2 ab+2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