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
- 格式:pptx
- 大小:593.02 KB
- 文档页数:21
条件概率一、知识概述条件概率的定义:一般地,设A,B为两个事件,且P(A)>0,则称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一般把P(B|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的概率.注意:(1)条件概率的取值在0和1之间,即0≤P(B|A)≤1.(2)如果B和C是互斥事件,则P(B∪C|A)= P(B|A)+P(C|A).(3)要注意P(B|A)与P(AB)的区别,这是分清条件概率与一般概率问题的关键.注:概率P(B|A)与P(AB)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事件A,B都发生了.区别:样本空间不同:在P(B|A)中,事件A成为样本空间;在P(AB)中,样本空间仍为W.二、例题讲解:例1、甲罐中有5个红球,2个白球和3个黑球,乙罐中有4个红球,3个白球和3个黑球.先从甲罐中随机取出一球放入乙罐,分别以和表示由甲罐取出的球是红球,白球和黑球的事件;再从乙罐中随机取出一球,以B表示由乙罐取出的球是红球的事件,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①;②;③事件B与事件A1相互独立;④是两两互斥的事件;⑤P(B)的值不能确定,因为它与中哪一个发生有关.解:答案:②④例2、从混有5张假钞的20张百元钞票中任意抽出2张,将其中1张放到验钞机上检验发现是假钞.求2张都是假钞的概率.解:令A表示“2张中至少有1张假钞”,B表示“2张都是假钞”..则所求概率为P(B|A).,..即所求概率为.例3、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12%,问:(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3)甲乙两市至少一市下雨的概率是多少?解:记A为“甲地为雨天”,B为“乙地为雨天”.(1).(2).(3).∴在乙地下雨时甲地也下雨的概率为.在甲地下雨时乙地也下雨的概率为.甲、乙两地至少一地下雨的概率为26%.例4、有外形相同的球分别装在三个盒子中,每个盒子中有10个球.其中第一个盒子中有7个球标有字母A,3个球标有字母B;第二个盒子中有红球和白球各5个;第三个盒子中有8个红球,2个白球.试验按如下规则进行:先在第一个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取得标有字母A的球,则在二号盒子中任取一个球;若第一次取得标有字母B的球,则在三号盒子中任取一个球,如果第二次取出的是红球,则称试验为成功.求试验成功的概率.解:设事件A={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出字母为A的球},B={从第一个盒子中取出字母为B的球},C={第二次取球取出的是红球},D={第二次取球取出的是白球},则P(A)=0.7,P(B)=0.3,P(C|A)=0.5,P(D|A)=0.5,P (C|B)=0.8,P(D|B)=0.2.试验成功表示,∵AC与BC互斥,∴试验成功的概率为0.59.例5.甲箱的产品中有5个正品和3个次品,乙箱的产品中有4个正品和3个次品.(1)从甲箱中任取2个产品,求这2个产品都是次品的概率;(2)若从甲箱中任取2个产品放入乙箱中,然后再从乙箱中任取一个产品,求取出的这个产品是正品的概率.解:(1).(2)记事件A={乙箱中取出的一个产品是正品},事件B1={甲箱中取出的2个产品均为正品},B2={甲箱中取出的2个产品均为次品},B3={甲箱中取出的2个产品一正品一次品}...∴P(A)=P(B1)P(A|B1)+P(B2)P(A|B2)+P(B3)P(A|B3)=.∴所求的概率为.。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示范教案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2.1 条件概率整体设计:本章节介绍条件概率的概念及其在概率理论中的重要性。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材采用简单的例子,通过探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条件概率的思想。
课时分配:本节课程安排为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的分析,学生将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并掌握简单的条件概率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本节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难点在于应用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探究活动:本节课程采用抓阄游戏的方式,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活动结果:XXX:如果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N”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XXX,XXX和XXX。
用B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XXX。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P(B)=1/3.因此,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相同的。
法二:(利用乘法原理)记XXX表示:“第i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i=1,2,3,则有P(A1)=1/2,P(A2)=1/3,P(A3)=1/3.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同学合作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因势利导。
学情预测:一些学生缺乏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适当辅助完成。
师生共同指出: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XXX和XXX。
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XXX。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P(B|A),其中A表示事件“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条件概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学习目标】1.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和概率的乘法公式.2.能运用条件概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会判断两个事件是否为相互独立事件.4.能运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条件概率的概念1.定义设A、B为两个事件,且()0P A>,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
用符号(|)P B A表示。
(|)P B 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
要点诠释在条件概率的定义中,事件A在“事件B已发生”这个附加条件下的概率与没有这个附加条件的概率是不同的,应该说,每一个随机试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而这里所说的条件概率,则是当试验结果的一部分信息已知,求另一事件在此条件下发生的概率.2.P(A|B)、P(AB)、P(B)的区别P(A|B)是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P(AB)是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无附加条件。
P(B)是事件B发生的概率,无附加条件.它们的联系是:() (|)()P ABP A BP B=.要点诠释一般说来,对于概率P(A|B)与概率P(A),它们都以基本事件空间Ω为总样本,但它们取概率的前提是不相同的。
概率P(A)是指在整个基本事件空间Ω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条件概率P(A|B)是指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例如,盒中球的个数如下表。
从中任取一球,记A=“取得篮球”,B=“取得玻璃球”。
基本事件空间Ω包含的样本点总数为16,事件A 包含的样本点总数为11,故11()P A =。
如果已知取得玻璃球的条件下取得篮球的概率就是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发生的条件概率,那么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样本点总数应为“玻璃球的总数”,即把样本空间压缩到玻璃球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