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

注意事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原则

生物医学科研专业设计中常要考虑如何建立动物模型的问题,因为很多阐明疾病及疗效机制的实验不可能或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常要依赖于复制动物模型,但一定要进行周密设计,设计时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一)相似性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目的在于从中找出可以推广(外推)应用于病人的有关规律。外推法(Extrapolation)要冒风险,因为动物与人到底不是一种生物。例如在动物身上无效的药物不等于临床无效,反之也然。因此,设计动物疾病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所复制的模型应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的情况。

能够找到与人类疾病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当然最好。例如日本人找到的大白鼠原发性高血压就是研究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模型,老母猪自发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冠心病的理想模型;自发性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类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分相似,也是一种理想模型,等等。

与人类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毕竟不可多得,往往需要人工加以复制。为了尽量做到与人类疾病相似,首先要注意动物的选择。例如,小鸡最适宜做高脂血症的模型,因它它的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人十分相似,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构成也与人相似。其次,为了

尽可能做到模型与人类相似,还要在实践中对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例如结扎兔阑尾血管,固然可能使阑尾坏死穿孔并导致腹膜炎,但这与人类急性梗阻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腹膜不一样,如果给兔结扎阑尾基部而保留原来的血液供应,由此而引起的阑尾穿孔及腹膜炎就与人的情况相似,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如果动物型与临床情况不相似,在动物身上有效的治疗方案就不一定能用于临床,反之也然。例如,动物内毒性性休克(EndotoxinShock,单纯给动物静脉输入细菌及其毒素所致的休克)与临床感染性(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就不完全一样,因此对动物内毒素性休克有效的疗法长期以来不能被临床医生所采用。现在有人改向结扎胆囊动脉和胆管的动物胆囊中注入细菌,复制人类感染性休克的模型,认为这样动物既有感染又有内毒素中毒,就与临床感染性休克相似。

为了判定所复制的模型是否与人相似,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例如有人检查了动物压、脉率、静脉压、呼吸频率、动脉血pH、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静脉血乳酸盐浓度以及血容量等指标,发现一次定量放血法造成的休克模型与临床出血性休克十分相似,因此认为些法复制的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型。同理,按中医理论用大黄喂小鼠使其出现类似人的“脾虚症”,如果又按中医理论用四君子汤把它治好,那么就有理由把它看成人类“脾虚症”的动物模型。

(二)重复性

理想的动物模型应该是可重复的,甚至是可以标准化的。例如用一次定量放血法可百分之百造成出血性休克,百分之百死亡,这就符合可重复性和达到了标准化要求。又如用狗做心肌梗死模型照理很合适,因为它的冠状动脉循环与人相似,而且在实验动物中它最适宜做暴露心脏的剖胸手术,但狗结扎冠状动脉的后果差异太大,不同狗同一动脉同一部位的结扎,其后果很不一致,无法预测,无法标准化。相反,大小白鼠、地鼠和豚鼠结扎冠脉的后果就比较稳定一致,可以预测,因而可以标准化。

为了增强动物模型复制时的重复性,必须在动物品种、品系、年龄、性别、体重、健康情况、饲养管理;实验及环境条件,季节、昼夜节律、应激、室温、湿度、气压、消毒灭菌;实验方法步骤;药品生产厂家、批号、纯度规格、给药剂型、剂量、途径、方法;麻醉、镇静、镇痛等用药情况;仪器型号、灵敏度、精确度;实验者操作技术熟练程度等等方面保持一致,因为一致性是重现性的可靠保证。

(三)可靠性

复制的动物模型来应该力求可靠地反映人类疾病,即可特异地、可靠地反映某种疾病或某种机能、代谢、结构变化,应具备该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经化验或X光照片、心电图、病理切片等证实。若易自发地出现某些相应病变的动物,就不应加以选用,易产生与复制疾病相混淆的疾病者也不宜选用。例如铅中毒可用大白鼠做模型,但有缺点,因为它本身容易患动物地方性肺炎及进行性肾病,后者容易铅中毒所致的肾病相混淆,不易确定该肾病是铅

中毒所致还是它本身的疾病所致。用蒙古沙土鼠就比较容易确定,因为一般只有铅中毒才会使它出现相应的肾病变。

(四)适用性和可控性

供医学实验研究用的动物模型,在复制时,应尽量考虑到今后临床应用和便于控制其疾病的发展,以利于研究的开展。如雌激素能终止大鼠和小鼠的早期妊娠,但不能终止人的妊娠。因此,选用雌激素复制大鼠和小鼠终止早期妊娠的模型是不适用的,因为在大鼠和小鼠筛选带有雌激素活性的药物时,常常会发现这些药物能终止妊娠,似乎可能是有效的避孕药,但一旦用于人则并不成功。所以,如果知道一个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活,用这个化合物在大鼠或小鼠观察终止妊娠的作用是没有意义的。又如选用大小鼠作作实验性腹膜炎就不适用,因为它们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很不容易造成腹膜炎。有的动物对某致病因子特别敏感,极易死亡,也不适用。如狗腹腔注射粪便滤液引起腹膜炎很快死亡(80%24小时内死亡),来不及做实验治疗观察,而且粪便剂量及细菌菌株不好控制,因此不能准确重复实验结果。

(五)易行性和经济性

在复制动物模型时,所采用的方法应尽量做到容易执行和合乎经济原则。灵长类动物与人最近似,复制的疾病模型相似性好,但稀少昂贵,即使猕猴也不可多得,更不用说猩猩、长臂猿。幸好很多小动物如大小鼠、地鼠、豚鼠等也可以复制出十分近似的人类疾病模型。它们容易作到遗传背景明确,体内微生物可加控制、模型性显着且稳定,年龄、性别、体重等可任意选择,而且价谦易得、便于饲养管理,因此可尽量采用。除非不得已或一些特殊疾病(如痢

疾、脊髓灰白质炎等)研究需要外,尽量不用灵长类动物。除了在动物选择上要考虑易行性和经济性原则外,而且在模型复制的方法上、指标的观察上也都要注意这一原则。

二、注意事项

研究者的设计动物模型时除了要了解掌握上述一些原则外,还要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一)注意模型要尽可能再现所要求的人类疾病

复制模型时必须强调从研究目的出发,熟悉诱发条件、宿主特征、疾病表现和发病机理,即充分了解所需动物模型的全部信息,分析是否能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时,草食类动物兔需要的胆固醇剂量比人高得多,而且病变部位并不出现在主动脉弓。病理表现为纤维组织和平滑肌增生为主,可有大量泡沫样细胞形成斑块,这与人类的情况差距较大。因此要求研究者懂得,各种动物所需的诱发剂量、宿主年龄、性别和遗传性状等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动物疾病在组织学、生化学、病理学等方面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差异。要避免选用与人类对应器官相似性很小的动物疾病作为模型材料。为了增加所复制动物疾病模型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应尽量选用各种敏感动物与人类疾病相应的动物模型,可参考表9-1。

表9-1各种敏感动物与人类相似的疾病模型

(二)注意所选用动物的实用价值

模型应适用于多数研究者使用,容易复制,实验中便于操作和采集各种标本。同时应该首选一般饲养员较熟悉而便于饲养的动物作研究对象,这样,就无需特殊的饲养设施和转运条件,经济上和技术上容易得到保证。

此外,动物来源必须充足,选用多胎分娩的动物对扩大样本和重复实验是有益的。尤其对慢性疾病模型来说,动物须有一定的生存期,便于长期观察使用,以免模型完成时动物已频于死亡或毙于并发症。

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有助于正确评价自然发病率和死亡率。但记录困难,在实验条件下维持有一定难度,且对人和家畜有直接和间接的威胁,使用时要特别加以注意。因此,复制模型时必须注意动物种群的选择,要了解各类动物种群的特点和对复制动物的影响。

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动物种群,可按其遗传成分和其环境被研究人员控制的程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⑴实验室类型,它们可提供最大程度的遗传和环境操作;⑵家养类型,不论是乡村或城市饲养的,人类对其干扰的程度不同,且动物环境与人类环境可为能极为接近;⑶自然生态类型。几乎没有人为的干扰。可能某种动物(啮齿目、食肉目、兔形目)可按所有三类类型进行研究,这就增加了对环境和遗传因素作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在选用三类动物种群复制动物模型时,必须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可参考表9-2。

表9-2不同类型的动物种群的优点和缺点

(三)注意环境因素对模型动物的影响

复制模型的成败往往与环境的改变有密切关系。拥挤、饮食改变、过度光照、噪音、屏障系统的破坏等,任何一项被忽视都可能给模型动物带来严重影响。除此以外,复制过程中固定、出血、麻醉、手术、药物和并发症等处理不当,同样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恶果。因此,要求尽可能使模型动物处于最小的变动和最少的干扰之中。

(四)不能盲目地使用近交系动物,不然会导致不能控制的因素进入实验

例如自发性糖尿病大鼠(BB、Wistar)除具有糖尿病临床特征外,还发现多种病理变化(外周神经系统严重病变、睾丸萎缩、甲状腺炎、胃溃疡、恶性淋巴瘤等)。因此要有目的地选择。半个世纪以来,近交系的开发不断提供着新的动物模型材料,大、小鼠疾病作为模型在医学使用量已高达70~90%。利用近交系作动物模型时还必须认识到:

1.动物形成亚系后不应该再视为同一品系。要充分了解新品系的特征和背景材料。

2.即使作为已形成模型的品系,由于不适当的育种方法和环境改变,还可发生新的基因突变和遗传漂变;即存在着变种甚至断种的危险。

3.国外经常取用二种近交系的杂交一代(F1)作为模型。其个体之间均一性好,对实验的耐受性强,又多少克服了近交系的缺点。但盲目引进F1代动物对复制所要求的模型是缺乏意义的。

(五)动物进化的高级程度并不意味着所有器官和功能接近于人的程度

复制动物模型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考虑选用与人相似、进化程度高的动物作模型。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进化程度越高等的动物其所有器官和功能越接近于人。例如,非人灵长类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时,病变部位经常在小动脉、即使出现在大动脉也与人类分布不同。据报导用鸽(WhiteGameauPigeon)作这类模型时,胸主动脉出现的黄斑面积可达10%,镜下变化与人也比较相似,因此也广泛被研究者使用。

(六)正确地评估动物疾病模型

应该懂得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完全复制人类疾病真实情况,动物毕竟不是人体的缩影。模型实验只是一种间接性研究,只可能在一个局部或几个方面与人类疾病相似。因此,模型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只是相对的,最终必须在人体身上得到验证。复制过程中一旦出现与人类疾病不同的情况,必须分析其分岐范围和程度,找到相平行的共同点,正确评估哪些是有价值的。

总之,动物疾病模型这门新兴的科学正吸引着各个领域专业人员投身于这项开发工作。无论医学家、兽医学家还是生物学家,要复制动物模型还必须学习有关知识,精于选用已知的各种模型和开发新的模型,这也应该是研究者的一项基本技能。

动物实验方法总结:组织研磨管的使用方法 临床样本或动物取材注意事项 动物模型

组织研磨管的使用方法 1.作用:只适用于蛋白提取、RNA提取、基因组DNA提取时的组 织裂解,不做他用; 2.组织研磨管:容量为1.5ml, 里面已经提前放置了研磨珠(有时也 不放置),研磨液(Trizol或RIPA裂解液,有时也不放置)一般在取回后才加入,如果已经加入了研磨液,请离心后才拧开管盖,以免研磨液溢出,对皮肤造成伤害,所以操作时,要小心注意! 3.组织:把收取的组织分切,用生理盐水或PBS缓冲液把分切的组 织上的血液漂洗干净,然后用医用纱布或滤纸把组织表面的水分吸干,然后放入研磨管(组织体积大小为1颗绿豆至2颗黄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中,然后把放入的组织尽量剪碎; 4.存放:上述过程应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操作完毕,立即用液氮冻 结,然后置于液氮或-80℃保存; 5.操作事项:操作时间尽可能短,做好一个,立马放置一个;

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2)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3) 2.1. 体外(浸润模型) (3) 2.2. 体内(转移模型) (3) 3、研究肿瘤细胞耐药 (5) 3.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5) 3.2. 裸鼠移植瘤耐药模型的建立 (6) 从肿瘤起源分,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如下: 从研究目的来分,可以从增殖、转移、耐药三个角度来分析: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细胞准备:GeneA敲减慢病毒感染细胞扩增至需要的细胞量。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 取Balb/c裸鼠,雄性,6周龄,每组10只,适应一周后进行肿瘤细胞注射。

XXX细胞消化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取适量的细胞用PBS悬浮,在Balb/c裸鼠侧腹部皮下接种。每只接种2×106个细胞,注射体积为100 μL。此后,每隔5天测量注射部位肿瘤的体积。30天后裸鼠小鼠腹腔注射80 mg/kg 戊巴比妥钠,小鼠麻醉后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侧卧位,接种部位朝上),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出肿瘤称重,将肿瘤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肿瘤一分为二,一份4%多聚甲醛固定,待后续病理分析,一份-80℃冻存。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肿瘤转移的模型包括两大类:体外(浸润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体外(浸润模型):了解肿瘤细胞对周围相连组织的侵润性。体内模型主要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性即肿瘤细胞在远端组织形成病灶的能力。 2.1. 体外(浸润模型) 例:浸润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方法:取若干只Balb/c免疫缺陷裸鼠,将分离和鉴定并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脑胶质瘤干细胞立体定向法行小鼠颅内接种,每组10只。小鼠麻醉后头部正中切口,剥离骨膜后钻孔(坐标是冠状缝后0.5 cm,矢状缝右侧2.5 cm) 。取2 μL胶质瘤干细胞以1×104 cells /只小鼠的剂量,经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射入鼠脑纹状体内(深度是2.5 ~3 mm) 。在确定的时间点处死一部分动物进行荧光( 立体荧光显微镜下) 病理证实和比较,同时检查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体内生长特征以及干细胞标志物等。 2.2. 体内(转移模型)

动物疫病免疫接种技术

动物疫病免疫接种技术 一、概念 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使动物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对某一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手段。通过免疫接种,使动物产生或获得特异性抵抗力,预防疫病的发生,保护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二、免疫接种 (一)免疫接种的类型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临时接种。 1、预防接种。指在经常发生某类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类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类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预防这类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平时有组织、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2、紧急接种。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传染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紧急接种应先从安全地区开始,由外向内,逐头(只)接种,以形成一个免疫隔离带。 3、临时接种。指在引进或运出动物时,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发生传染病而进行的预防免疫接种。 (二)免疫接种的准备 1、器械。 (1)接种器械根据不同的免疫方法、畜禽的大小,准备所需要的接种器械。注射器、针头(大小)、镊子、刺种针;点眼(滴鼻)

滴管;饮水器、玻璃棒、量筒;喷雾器等。 (2)消毒器械剪毛剪、镊子、消毒灭菌器等。 (3)动物保定器。 (4)带盖瓷盘、疫苗冷藏箱、冰袋、体温计、听诊器、废弃疫苗瓶收纳器等。 (5)动物防疫人员防护用具:防护服、防护靴、防护帽、防护目镜、防护口罩等。 2、药品 (1)注射部位消毒75%酒精、5%碘酊、脱脂棉等。 (2)防疫人员专用消毒药及肥皂等。 (3)抗应激过敏药品 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3、注意事项 (1)器械清洗一定要保证清洗的洁净度,不能有污染。 (2)灭菌后的器械一个周内不用,下次使用前应要重新消毒灭菌。 (3)禁止使用化学药品消毒,因为用化学消毒药消毒后,器械上难免会残留化学消毒剂,与疫苗接触会造成疫苗的失效。 (4)使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时,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和是否在有效期内,开袋要马上使用,不能开袋在空气中放置太长时间,以免造成污染。 (三)检查待接种动物健康状况 为了保证免疫接种动物安全及接种效果,接种前应观察了解预接种动物的健康状况。按照几不打的原则: (1)检查动物的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不接种。 (2)检查动物是否发病、是否瘦弱,发病、瘦弱的动物不接种。 (3)幼小、怀孕的动物不接种。 (4)对上述动物进行登记,以便以后补免,不能漏免。

实验方法总结:动物模型部分

实验方法总结:动物模型部分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1)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2) 2.1. 体外(浸润模型) (2) 2.2. 体内(转移模型) (2) 3、研究肿瘤细胞耐药 (4) 3.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4) 3.2. 裸鼠移植瘤耐药模型的建立 (5) 从肿瘤起源分,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如下: 从研究目的来分,可以从增殖、转移、耐药三个角度来分析: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细胞准备:GeneA敲减慢病毒感染细胞扩增至需要的细胞量。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 取Balb/c裸鼠,雄性,6周龄,每组10只,适应一周后进行肿瘤细胞注射。

XXX细胞消化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取适量的细胞用PBS悬浮,在Balb/c裸鼠侧腹部皮下接种。每只接种2×106个细胞,注射体积为100 μL。此后,每隔5天测量注射部位肿瘤的体积。30天后裸鼠小鼠腹腔注射80 mg/kg 戊巴比妥钠,小鼠麻醉后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侧卧位,接种部位朝上),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出肿瘤称重,将肿瘤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肿瘤一分为二,一份4%多聚甲醛固定,待后续病理分析,一份-80℃冻存。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肿瘤转移的模型包括两大类:体外(浸润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体外(浸润模型):了解肿瘤细胞对周围相连组织的侵润性。体内模型主要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性即肿瘤细胞在远端组织形成病灶的能力。 2.1. 体外(浸润模型) 例:浸润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方法:取若干只Balb/c免疫缺陷裸鼠,将分离和鉴定并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脑胶质瘤干细胞立体定向法行小鼠颅内接种,每组10只。小鼠麻醉后头部正中切口,剥离骨膜后钻孔(坐标是冠状缝后0.5 cm,矢状缝右侧2.5 cm) 。取2 μL胶质瘤干细胞以1×104 cells /只小鼠的剂量,经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射入鼠脑纹状体内(深度是2.5 ~3 mm) 。在确定的时间点处死一部分动物进行荧光( 立体荧光显微镜下) 病理证实和比较,同时检查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体内生长特征以及干细胞标志物等。 2.2. 体内(转移模型)

动物免疫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动物免疫操作规程 (一)、器械的准备和消毒。注射器、针头、镊子、针盒等严格冲洗,经煮沸20--25分钟后备用。并备体温表、包裹纱布、药棉、耳标钳、耳标、疫苗专用储存箱、登记簿、动物免疫证、疫苗、碘酒、酒精和抢救药品等。 (二)、严格遵照各种疫(菌)苗使用说明中的各项要求和注意事项。 (三)、掌握片区内及周围的动物疫情,并对预防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对于疫区内的、正在患病的、瘦弱的、母源抗体尚未消失的和重胎临产的动物暂时不免疫接种,待上述原因消除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四)、疫(菌)苗的稀释。按各种疫(菌)苗的要求进行稀释,猪瘟冻干苗用生理盐水、猪二联苗用氢氧化铝液按每头份疫苗1毫升稀释;禽流感-新城疫二联苗、鸡新城疫苗、狂犬病疫苗用注射用水按使用方法酌情份量进行稀释;口蹄疫疫苗、牛出败苗、蓝耳病、禽流感等不需稀释,只需在使用时振荡均匀即可。稀释、吸药所用注射器和针头都必须严格消毒。稀释、吸药的针头留在药未用完的瓶塞上,用挤干的酒精棉花包裹,作专门吸药用。 (五)、注射时,在注射部位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准确、足量注射(我县现行规格的猪瘟冻干苗、猪二联苗、猪三联苗每瓶40头份,注射38头猪;每瓶20头份,注射19头猪;牛出败苗100毫升,注射18头牛;口蹄疫苗按猪苗每头份2毫升,牛苗每头份3ml进行注射)。 (六)、注射后,打耳标进行标识,并作好登记、应填发免疫证的填发免疫证,嘱咐畜主保存好免疫证,以备以后查验。 (七)、疫(菌)苗药瓶及沾有疫(菌)苗药液的废弃物等均需烧毁或深埋,器械立即消毒。 (八)注意事项: 1、吸药时只准吸出,不准推入。需排空气时,针头尖孔处用消毒药棉吸干排出的药液。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 Leukemia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 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 。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5d19182552.html, 网站) 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 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儿童白血病90% 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 ~80%是ALL。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 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 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 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 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尾静脉注射接种模型,可形成全身性扩散的白血病模型。符 合白血病临床过程规律,此模型以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价药效 的主要指标,并对采血样本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测。下面以尾静脉注射模型实验步骤为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小鼠和细胞(如NOD-SCID 小鼠和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荷瘤细胞量一般1-2 ×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一、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HGB)的贮存铁缺乏,HGB合成减少而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发生于以下情况:(1)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见于饮食中缺铁的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铁吸收不良,见于胃酸缺乏、小肠粘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服用抗酸和H2受体及抗剂等药物等情况。(3)铁丢失过多,见于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如钩虫病、月经量过多等。 IDA是一种多发性疾病,据报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IDA,因此,研究ID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IDA),又是实施研究的基础工具。常见的IDA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如下: 实验动物:一般选用SD大鼠,4周龄,雌雄不拘,体重65g左右,HGB≥130g/L。 建模方法:低铁饲料加多次少量放血法。低铁饲料一般参照AOAC 配方配制,采用EDTA浸泡处理以去除饲料中的铁,饲料中的含铁量是诱导SD大鼠形成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饲喂含铁量<15.63mg/Kg的饲料35天,SD大鼠出现典型IDA表现,而饲喂

含铁40.30mg/Kg的饲料SD大鼠出现缺铁,但并不表现贫血症状。建模时一般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动物饮水,以排除饮水中铁离子的影响。少量多次放血主要用于模拟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导致的铁丢失,还可以加速贫血的形成。放血一般在低铁饲料饲喂2周后进行,常用尾静脉放血法,1~1.5ml/次,2次/周。 模型指标:(1)HGB≤100g/L;(2)血象: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偏小,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MCV减小、MCHC降低;(3)血清铁(SI)降低,常小于10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常大于60μmol/L。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模型不能用于铁吸收不良相关IDA的防治研究。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建模方法。 二、白血病动物模型 用免疫耐受性强的人类胎儿骨片植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皮下,出于人类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均植入小鼠,建立具有人类造血功能的SCID小鼠模型称为SCID-hu小鼠。再将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植入SCID-hu小鼠皮下的人类胎儿骨片内,植入的髓系白血病细胞选择性生长在SCID-hu小鼠体内的人类造血微环境中,即为人类髓系白血病的小鼠模型。SCID小鼠是由于其scid所致。T、B淋巴细胞功能联合缺陷,这种小鼠能接受人类器官移植物。 造模方法:

免疫接种技术及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技术及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技术及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摘要:动物免疫接种是通过给健康动物接种某种抗原物质,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染的一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尤其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有关键作用,如每年进行的禽流感、口蹄疫、伪狂犬、猪瘟等的预防接种。笔者从事动物免疫多年,现就动物免疫接种技术及注意事项作以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动物免疫注意事项 1、家禽免疫接种技术 1.1滴眼、滴鼻。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城疫Ⅱ系、Ⅲ系、Ⅳ系疫苗、传染性法氏囊、弱毒毒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及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型疫苗的接种,对幼雏应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疫苗病毒被毒源抗体中和。 1.2翼下刺种。此法适用于鸡痘疫苗、新城疫I系疫苗等的接种。 1.3羽毛囊涂擦。此法可用鸡痘疫苗的接种,但已少用。 1.4滴肛或擦肛。此法仅用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强毒型疫苗。 1.5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疫苗,宜用颈背皮下注射接种。各种油乳剂灭活疫苗也适用皮下注射法。 1.6肌肉注射。此法是把疫苗直接注射于肌肉内,禽霍乱弱毒菌苗或灭活菌苗以肌肉注射较好。此法作用迅速,剂量准确。新城疫I 系苗肌肉注射免疫效果比滴眼、滴鼻好,灭活苗必须用注射法,不能口服或于滴眼、滴鼻。 肌肉注射一般按使用说明书稀释后,较小的禽只注射0,3毫升,成禽则每只注射0.5毫升。肌肉注射以胸部肌肉为好,应斜向前,以防刺入肝脏、心脏或胸腔内造成死亡,对较小禽尤其注意。 1.7饮水法。对于大群禽只(万只)逐只进行免疫接种费时费力,且不能于短时间内达到全群免疫。对于产卵期和产卵盛期的鸡群为避免骚扰禽群,常采用群体免疫法。群体免疫法中最常用,最易做的就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 (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 (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 (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 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 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 实验步骤 一、肝癌 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 (1)取体重250 g左右的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 (2)按性别分笼饲养。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 (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 (1)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 (2)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 (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 (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 (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 (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 (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的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6.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 (1)每日饲料中含0.001~0.015 ppm,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达80%。 二、胃癌 1.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 (1)取20 g左右的小鼠,无菌手术下,在腺胃粘膜面穿挂含甲基胆蒽(MC)线结。(2)含MC的线结是用普通细线,在一端打结后,将线结置于盛有MC小玻璃试管内,在

家禽免疫接种技术及注意事项

家禽免疫接种技术及注意事项 近年来,随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家禽免疫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家禽免疫已成为禽病防制的主要手段,多种重大禽病通过免疫接种得到了控制。但是事物总存在两个方面。同是免疫,效果就参差不齐。有的农户运用自如,效果良好,有的农户实现不了初衷。血清学监测时抗体滴度总差1~2个单位甚至更多。显然这部分农户免疫技术不规范或某些环节存在问题。为帮助农户更好地开展免疫工作,笔者在本文中尽可能将免疫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供农户免疫时参考。 一、家禽免疫技术 家禽免疫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饮水免疫、气雾免疫、注射免疫、点眼滴鼻免疫、刺种免疫、拌料免疫、涂肛或擦肛免疫等等。现分别予以介绍: (一)饮水免疫饮水免疫是将可供口服的疫苗溶于水中,家禽通过饮水,疫苗病毒经腭裂、鼻腔和肠道而获得的局部和全身免疫。优点是省时省力、操作简单、应激小。不足是每只禽饮入的疫苗量不一,免疫效果参差不齐。 饮水免疫要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有以下要求: 1.疫苗要求:疫苗必须高效价且适于饮水免疫,用量一般加倍或3~4倍量即可。 2.水质要求:洁净凉爽pH值适中。即饮水中不含任何对疫苗有害的物质,水温在1 8℃~22℃之间,pH值6.8~7.4为宜。 3.停水要求:免前适时停水,一般春秋季停水<5小时,炎夏停水<3小时,冬季停水时间可稍长些。停水时间应视季节、气温和饲料干温度灵活掌握,以便使禽只能尽快而又一致地饮用到疫苗溶液。但若气温过高又是高峰期产蛋鸡不宜停水。 4.水量要求:饮水免疫的用水量一般是禽群在断水后1.5小时左右能够饮用完毕的水量。水量确定的方法:①日龄法:1~2周龄,8~10 ml/只;3~4周龄,15~20 ml/只;5~6周龄,20~30 ml/只;7~8周龄,30~40 ml/只;9~10周龄,40~50 ml/只;10~11 周龄,50~60 ml/只。②经验法:对21日龄以下的商品肉鸡群进行饮水免疫时,用水量多少的一个经验公式是:每1 000只鸡用水量的公升数约等于免疫时的日龄。③实测法:在用疫苗前3天连续记录鸡的饮水量,取其平均值以确定饮水量。更准确的方法应是在接种疫苗前一天,预先测量被免疫鸡群在断水适宜时间后约1.5小时的时间内所实际消耗的饮水量,并据此准备相应的饮水进行次日的饮水免疫。 5.器具要求:①清洁不含消毒剂和洗涤剂。②非金属制品,可用塑料或陶瓷容器。 ③数量充足,以使所有禽能在短时间内同时饮到足够的免疫量。一般50~100只鸡应有一个饮水器。④鸡群大,饮水器不足时可分批进行。 6.操作要求:①疫苗溶液必须充分混匀。.②疫苗稀释不得暴露在阳光下。③冰冻疫苗令其自然融化,不能用火烤、用温水、光照加温。④疫苗液应尽量装满饮水器,以增加对鸡鼻腔、眼的免疫机会。⑤炎热季节饮水免疫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7.时间要求:从稀释疫苗起到饮用完毕控制在1~2 h之间。 8.其他要求:①为避免意外,较大规模禽群免疫应先进行小群实验,经1 d左右未见异常,再大批饮水免疫。②饮水免疫接种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因为饮水免疫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不能抵御毒力较强的毒株引起的疫病流行。③小于4日龄的雏鸡不进行饮水免疫,因为太小饮水量不定且常找不到饮水器。 (二)气雾免疫气雾免疫是通过气雾发生器将稀释的疫苗喷射出去,使疫苗雾化粒子均匀地悬浮于空气中,家禽通过呼吸吸入肺内获得免疫的方法。气雾免疫不仅可诱导鸡的呼吸道局部免疫,又可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应答,且产生免疫力的时间要比其它方法快。对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知识讲解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5d19182552.html,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动物试验模版

一. 背景: 本次动物实验相关疾病介绍、国内外相关治疗及研究的现状及结果(含临床、基础)、相关引文摘要等。 二、实验所用器械简介: 三、实验目的 1、使用猪或其他适宜动物为实验模型, 按照临床要求对产品进行模拟 使用,对* *器械的* *性能、* *效应进行测试。 2、通过动物实验取得数据和经验, 以便为产品的临床使用撰写详尽的使 用指南。 3、确定* * 器械置入猪后的最长可回收天数, 以便为临床使用的最长 可回收时间提供参考。 4、研究* *器械置入* *天后的可回收性, 以回答以往实验中未能解决 的* * 器械在置入* * 天后是否可取出的问题。 四、实验模型和材料 1、实验模型 (1).动物模型:猪,体重:25?35KG (2).体外模型:拟采用透明塑料软管作成的20mm 25mm两 种直径的下腔静脉模型。 2、材料: (1)* *器械采用XX公司研发生产的器械。 (2)其他手术配套器械采用临床通用器械。 3.过程要求:

本实验开始前必须取得动物道德委员会的许可(注:国外 有此要求,国内仅少数几家大医院有动物伦理委员会) 五.实验设计 动物数量及分组方法:实验动物共22头,在置入器械后分为A和B两组.A组动物采用介入方法取出滤器,B组动物采用外科方法经腹切开方法取出滤器.下腔静 脉滤器置入后饲养观察时间为7、10、12、14、16、20、30、60和90天,具体分组方法见下表。 分组(头) 时间(天)- A B 7 1 1 10 1 1 12 3 1 14 3 1 16 1 1 20 3 1 30 0 2 60 0 1 90 0 1 六、实验方法: 1、随机选取实验动物以1:1的比例进行* *实验,并记录* * 总结出的操作要求。7?20天实验用以观察器械置入后的可回收期,30、60、90天实验用以观察器械置入后的长期通畅情况。 2、所有动物器械取出前应造影复查,并与器械置入时的资料进行对比,判断器

动物免疫注意事项

动物免疫接种注意事项及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 1、动物免疫接种,是用人工的方法将有效的生物制品(疫苗、菌苗、抗血清和高免蛋黄液)引入动物机体内,从而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动物免疫接种注意事项和免疫失根据动物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动物免疫接种可分为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临时接种。 1.1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有计划地给健康的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动物机体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采用皮下、皮内肌肉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 1.2紧急接种。当一地区发生某种疾病时,为了控制和扑灭其流行,给受威胁地区及周围的动物紧急免疫接种该疫病的疫苗,可有效地防止该病的蔓延。但对病畜及可能已受感染的潜伏期病畜,必须严格消毒隔离,但不能再接种疫苗。 1.3临时接种。在引进或运出动物时,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发生传染病进行的预防免疫接种。 2、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2.1注意消毒、无菌操作 2.1.1器械消毒。对使用的注射器及针头要严格消毒,消毒方法可以用蒸煮消毒、高压灭菌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禁止使用化学药品消毒器械。 2.1.2动物体表消毒。在动物注射部位,剪毛后用碘酊或75% 酒精进行消毒。 2.1.3针头选择。为避免交叉感染,家畜应一畜一个针头,禽至少50只换一个针头。 2.14做好免疫接种的个人人员安全防护和消毒 2.2正确使用疫苗 2.2.1 在使用疫苗前,要检查疫苗的外观质量。凡发现疫苗瓶破损,瓶盖或瓶塞密封不严或松动,无标签或标签不完整(包括疫苗品种、批准文号、生产日期、出厂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等),超过有效期、色泽改变、疫苗发生沉淀、破乳、有异物、霉变、异味、无真空等,这样的疫苗(菌苗)不得使用。 2.2.2 疫苗使用时,要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接种日期、畜禽的品种、日龄、数量、使用疫苗的品种、厂名、生产日期及有效期、接种方法等。 2.2.3 正确稀释疫苗。疫苗稀释前冻千疫苗应先置于室温(15 ℃~25 ℃)先平衡疫苗温度再稀释,并严格按疫苗说明书进行。有专用稀释液的疫苗使用稀释液,没有稀释液的疫苗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但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中的消毒剂会把疫苗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 第一类是皮下移植瘤 顾名思义,这种模型的建立是将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直接种植在小鼠的皮下。种植的点也有讲究,一般选择血运淋巴回流丰富的腹股沟和腋窝。可根据实验设计选择移植点,统一移植点的位置,除了遵守实验统一的条件外,待肿瘤成熟后收集肿瘤时留下照片证据也显得美观。 裸鼠(Balb/c 鼠,无毛发,T 淋巴细胞缺陷)是比较常见和常用的实验用鼠,尤其是在皮下移植瘤肿瘤模型的建立中起到重要作用。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具有建立周期短、成瘤率高、易于操作、成本低的优点。当然,这种肿瘤模型也有缺陷,即不能很准确的模拟正常人体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 肿瘤细胞移植时的简要步骤: 首先准备好要移植的肿瘤细胞(细胞量根据不同肿瘤略有不同,我们所用的前列腺癌细胞系每个移植点一般选择1x106左右;肿瘤细胞可与基质胶1:1 混匀后用 1 ml 注射器吸取,基质胶能够给肿瘤细胞提供营养环境,有助于肿瘤细胞生长)。 戴无菌手套后,将小鼠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颈部皮肤,然后将鼠尾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固定于左手大鱼际。将腋窝或腹股沟用75% 酒精消毒 3 次。右手持吸有肿瘤细胞和基质胶混合液的注射器,在腹股沟或腋窝的位置,45 度斜角进针,注意不要突破腹膜,将针头保持于皮下位置。 然后近水平位置将针头几乎完全插入皮下,将混有基质胶的肿瘤细胞注射入皮下(肿瘤细胞量约1x106),快速退针,左手食指轻压针孔约1 min 后将小鼠放回饲养笼中,注意将小鼠侧放于垫料上,防止其不适呕吐时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2~3 h 后观察小鼠是否苏醒。 如果是利用肿瘤组织(人体肿瘤标本或小鼠移植瘤传代)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则需要首先将肿瘤组织用无菌PBS(或1640 培养基)洗涤 3 次,然后在无菌平皿上切成或用无菌剪刀剪成<1 mm3 体积的小块(种植前可裹基质胶)备用。 将小鼠用水合氯醛麻醉后平卧于解剖板上,四肢用胶带固定,将腋窝或腹股沟用75% 酒精消毒3 次,然后用眼科剪剪开约0.5 cm 小口,小镊子将皮下筋膜与皮肤分开,然后将肿瘤组织放入贴近腹股沟或腋窝的深部,每个位置放置2~3 块肿瘤组织,注意不同组间统一放置肿瘤组织块数以保持一致。 然后缝合皮肤,消毒后将小鼠侧卧位放置于饲养笼的垫料上。2~3 h 后观察小鼠是否苏醒。 影响皮下移植瘤肿瘤形成因素: 1. 移植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肿瘤细胞应选取传代后汇合度达60%~80% 为最理想状态,此时细胞生长进入对数期,生长速度最快,状态最为理想,易于形成移植瘤。 2.肿瘤细胞收集后种植到小鼠皮下不宜时间过长,应尽快种植到小鼠体内,我们一般在 2 h 内完成。 3. 裹有基质胶的肿瘤细胞种植比单纯的肿瘤细胞种植更易成瘤。基质胶为肿瘤细胞在接受宿主营养之前提供充足营养环境,起到桥梁的作用。 4. 肿瘤组织移植种植时,应将肿瘤组织切成1 mm3 的小块,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肿瘤形成,组织块过大时不利于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接触新的环境生长,组织块过小时则肿瘤细胞过少,大部分在切块时破坏,均不利于肿瘤形成。 另外从肿瘤组织离体到种植到小鼠皮下不宜时间过长,我们一般在 4 h 内完成移植种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是通过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筛选而被发现的,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是现代肿瘤研究中应用的最广最有价值的模型。其优点包括:(1)可使一群动物被同时接种同样量的瘤细胞,生长速率比较一致,个体差异较小,接种成活率近100%;(2)对宿主的影响相类似,易于客观判断疗效;(3)可在同种或同品系动物中连续移植,长期保留供试验用;(4)试验周期一般较短,试验条件易于控制等。但是这类肿瘤生长速度快、增殖比高、体积倍增时间短、肿瘤生命性质简单,与人类肿瘤具有明显不同;特别是与人类的致死性实体恶性肿瘤生命性质、与生长发生机制差异更大。存在着能够为现代肿瘤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模拟人类恶性肿瘤综合生命性质的局限性、片面性。现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种的动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筛药的不到40种,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Lewis 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白血病P388,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白血病L5170Y,P1534淋巴白血病,P1798淋巴肉瘤,LPC-1浆细胞瘤,淋巴瘤8,Gardner淋巴肉瘤,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Wagner癌肉瘤,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仓鼠十二指肠腺癌和人体肉瘤HSL第1代杂交鼠移植。它们对抗癌药作用的敏感性大致可分为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和不敏感瘤株四类,同样敏感株对抗癌药的疗效水平也不相同。 (1)实验动物的选择: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清洁级小鼠、大鼠和地鼠等,每批动物都应有一定的微生物及遗传背景,来源明确,根据瘤株的要求选用近交系、远交系或杂交第一代(F1)动物,一般雌雄皆可(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必须用雌性动物),但每批实验只用一个性别。 (2)实验一般要求: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可在接种罩、层流工作台或无菌室内操作。 动物处死后,新洁尔灭或碘酊、酒精消毒,对每个实体瘤应分别用灭菌的外科器械切取;对腹水瘤应灭菌的空针筒抽吸。瘤块污染常是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高温季节,应注意瘤源的直接降温,可在盛有瘤源的器皿周围放置冰块。 (3)常用的皮下接种部位为右前肢腋下;肌肉接种常注射于大腿肌肉部;腹水型接种于腹腔内。 【肿瘤移植操作步骤】

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

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1)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2) 2.1. 体外(浸润模型) (2) 2.2. 体内(转移模型) (2) 3、研究肿瘤细胞耐药 (4) 3.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4) 3.2. 裸鼠移植瘤耐药模型的建立 (5) 从肿瘤起源分,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如下: 从研究目的来分,可以从增殖、转移、耐药三个角度来分析: 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细胞准备:GeneA敲减慢病毒感染细胞扩增至需要的细胞量。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 取Balb/c裸鼠,雄性,6周龄,每组10只,适应一周后进行肿瘤细胞注射。

XXX细胞消化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取适量的细胞用PBS悬浮,在Balb/c裸鼠侧腹部皮下接种。每只接种2×106个细胞,注射体积为100 μL。此后,每隔5天测量注射部位肿瘤的体积。30天后裸鼠小鼠腹腔注射80 mg/kg 戊巴比妥钠,小鼠麻醉后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侧卧位,接种部位朝上),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出肿瘤称重,将肿瘤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肿瘤一分为二,一份4%多聚甲醛固定,待后续病理分析,一份-80℃冻存。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肿瘤转移的模型包括两大类:体外(浸润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体外(浸润模型):了解肿瘤细胞对周围相连组织的侵润性。体内模型主要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性即肿瘤细胞在远端组织形成病灶的能力。 2.1. 体外(浸润模型) 例:浸润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方法:取若干只Balb/c免疫缺陷裸鼠,将分离和鉴定并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脑胶质瘤干细胞立体定向法行小鼠颅内接种,每组10只。小鼠麻醉后头部正中切口,剥离骨膜后钻孔(坐标是冠状缝后0.5 cm,矢状缝右侧2.5 cm) 。取2 μL胶质瘤干细胞以1×104 cells /只小鼠的剂量,经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射入鼠脑纹状体内(深度是2.5 ~3 mm) 。在确定的时间点处死一部分动物进行荧光( 立体荧光显微镜下) 病理证实和比较,同时检查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体内生长特征以及干细胞标志物等。 2.2. 体内(转移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

第章实验动物模型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动物作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不能随便选用一种实验动物来作科学研究,因为在不适当的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常可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甚至使整个实验徒劳无功,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和质量。事实上,每一项科学实验都有其最适宜的实验动物。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科学研究工作中实验动物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来选择,其次再参考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和管理等情况。 ?在实验动物选择上必须注意三点,即实验动物的种类(Species);品种(Breed)或品系(Strain);质量和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

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相似的实验动物; ?生物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因此,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动物的种系发展阶段。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那些机能、代谢、结构和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作实验。一般来说,实验动物愈高等,进化愈高,其机能、代谢、结构愈复杂,反应就愈接近人类,猴、狒狒、猩猩、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是最近似于人类的理想动物。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一、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生物科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二者的试验基础。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要深入探讨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疗效机理不能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可以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以控制人类的疾病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动物模型的分类动物模型的分类按产生原因分类自发性动物

动物模型的分类 动物模型的分类 一、按产生原因分类 (一)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 是指how(event)"class="t_tag">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很多,可分为代谢性疾病、how(event)" class="t_tag">分子疾病和特种how(event)" class="t_tag">蛋白质合成异常性疾病。如无

胸腺裸鼠、肌肉萎缩症小鼠、肥胖症小鼠、癫痫大鼠、高血压大鼠、无脾小鼠和青光眼兔等。它们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动物模型。近交系的肿瘤模型随how(event)"class="t_tag">实验动物种属、品系的不同,其肿瘤的发生类型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 很多自发性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价值,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国地鼠的自发性真性糖尿病,小鼠的各种自发性肿瘤,山羊的家族性甲状腺肿等。利用这类动物疾病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的最大优点,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相应的疾病很相似,均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疾病,其应用价值就很高,但是这类模型来源较困难,不可能大量应用。由于诱发模型和自然产生的疾病模型是有一定差异的,如诱发的肿瘤和自发的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加之有些人类的疾病至今尚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在动物身上诱发出来,因此,近年

来十分重视对自发的动物疾病模型的开发,有的学者甚至对狗、猫的疾病进行大规模的普查,以发现自发性疾病的病例,然后通过遗传育种,将这种自发性疾病模型保持下来,并培育成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突变系,以供研究。近年来许多动物遗传病的模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建立的。在这方面小鼠和大鼠的各种自发性疾病模型开发和应用得最多。这类模型在遗传病、代谢病、免疫缺陷病、内分泌疾病和肿瘤等方面的应用正日益增多。 (二)诱发性或实验性动物模型(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实验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毒使动物患相应的传染病,又如用化学致癌剂、

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规范

仁寿县北斗中心畜牧兽医站 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规 1、适用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防疫员免疫前的准备、畜禽、免疫方法、免疫过敏反应处置、免疫档案管理及相关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防疫员对各类畜禽养殖场(户)的免疫操作。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仁寿县北斗中心畜牧站兽用生物制品冷链技术规 仁寿县北斗中心畜牧兽医站防疫物资管理制度 3、名词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动物防疫员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由乡(镇)、村或养殖场聘用,具有一定动物疫病防治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负责当地畜禽养殖场(户)动物免疫等工作的人员。 3.2免疫接种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动物有计划的接种,使动物获得对某种疫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3疫苗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包括用细菌、霉形体、螺旋体制成的疫苗,用病毒、立克氏体制成的疫苗和用细菌外毒素制成的类毒素。 4、免疫接种前准备 4.1 制定免疫接种工作计划 4.1.1 调查统计所辖区域养殖场(户)、饲养动物种类与待免畜禽数量。 4.1.2 确定所需疫苗种类,统计所需疫苗用量(头份或羽份)。 4.1.3 确定接种途径和方法、接种日期等。 4.1.4 根据养殖规模制定免疫接种前采血比例。 4.2 动物及免疫标识检查 4.2.1 动物防疫员在免疫前应到畜禽养殖场(户)检查畜禽标识佩戴情况,畜禽标识如有磨损、破损、脱落的,应在免疫时重新佩戴防疫标识,防疫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4.2.2 日常免疫,免疫前对动物健康状况应进行检查,患病畜禽、产前产后15天母猪暂缓进行免疫。 4.3 免疫器材 4.3.1 注射器 根据需要,准备金属注射器、连续注射器、皮注射器。 4.3.2 兽用接种针头 家禽选用7号、12号针头(不超过13mm长);1月龄以下仔猪选用9号针头(15mm长),1月龄以上3月龄以下猪只选用12号针头

药物研发中常用的动物模型

一、常用肿瘤模型实验动物介绍: 1、BALB/c 小鼠(近交系) 特性与用途: ◇其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的发生,对放射线极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 ◇多数个体于6月龄以后出现免疫球蛋白过多症。主要是IgG1和IgA量的增加。 ◇免疫球蛋白的绝对量依饲养条件而异。腹腔注射矿物油后可引起浆细胞瘤。 ◇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研究和生产等。 2、DBA/2 小鼠(近交系) 特征与用途: ◇免疫:在普通饲养条件下三月龄鼠血清免疫球蛋白量为1000ug/ml左右,仅相当C57BL/6,C3H/He和BALB/c的1/2。其中,IgM值较高,而IgG为低值。在IgG各亚类中,IgG1最高,IgG2最低。缺乏补体C5。对鼠斑疹伤寒补体C5较敏感。 ◇肿瘤:对DBA/1 的大部分移植瘤有抗性。雌鼠白血病发病率为34%,雄鼠为18%,经产母鼠乳腺癌发生率为50- 60%,雌雄鼠中均有淋巴瘤生长。 ◇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疟原虫、利什曼原虫有抗力。对猫后睾吸虫、曼氏血吸虫较敏感。对白色念球菌有抗力,由于具有Hc0等位基因,对新型隐球菌有抗力。 ◇生理:红细胞多。血压较低。维生素K缺乏,氯仿和氧化乙烯引起的死亡率高。肾上腺脂质贮存少,心脏有钙盐沉着。具低嗜酒性及吗啡嗜好。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病理:听源性癫痫发作率在35日龄时为100%,55日龄时为5%,约一半动物肝可出现由巨噬细胞构成的蜡样质的肉芽肿。 3、ICR 小鼠(封闭群)

特征与用途: ◇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 ◇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封闭群又称远交群,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 ◇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 ◇外周血象和骨髓细胞,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学实验用动物。已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肿瘤、放射性、食品、生物制品等的科研、生产和教学,与我国自行选育的昆明小鼠很类似。 4、SCID小鼠(近交系(Inbred Mice) 近交系:是指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广泛应用于人类免疫学和病毒学、肿瘤学、生理学、血液病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能接受人体正常组织的移植而成为一种嵌合体小鼠(即SCID-hu模型)进行人体免疫功能重建和肿瘤学方面的研究。 SCID小鼠自发性T细胞淋巴瘤(主要在胸腺)的发病率在15℅左右。而正常对照组动物却没有发现这种肿瘤的病例。淋巴瘤明显起源于胸腺,并可发生肺、淋巴结、脾、肝和肾转移。瘤体由大而均匀一的淋巴母细胞构成,细胞较大,染色质丰富,含有较大的核仁,胞浆呈嗜碱性。肿瘤细胞携带T细胞表面标记抗原。这种肿瘤的瘤块或培养细胞悬液在移植到组织相容性宿主体内后,可良好地生长传代。目前,尚未弄清:SCID突变基因与T细胞胸腺瘤高发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