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检测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检测报告
奎文区实验小学 何翠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读了四年半语文,上了将近700节阅读课,他们能主动阅读吗?能借助阅读提高积累与习作能力吗?这些问题一直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本学期,我在班内作了一次简单易行的检测。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中选了一篇学生尚未学的课文——《船长》。事先不通知学生检测事宜,尽量使检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使检测结果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独立阅读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情况。正式测试40分钟完成。
一、检测内容设计: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四项内容(见下表)。
“课标”在高年级还提出“学写读书笔记”的要求,这四项也是“读书笔记”的主要形式,因此学生并不感到生疏。使阅读检测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激励性。
二、检测结果分析
各项能力分析
(1) 摘录《船长》的感人语句
《船长》一文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夜航的海轮突然相撞的险情以及在船长指挥下 井然有序的援救场景,塑造了一位忠于职守、不惜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课文中有许多语段,让人感动,最突出的是描述哈尔威沉着指挥、从容献身的语句,其被摘抄的次数占被试学生的97%。这130名学生所做的文摘,几乎都准确地选抄了这些语段,表明他们通过独立阅读,能抓住文章的关键,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感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栈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些简练而形象的语句,震撼人心。“巍然屹立”使人感受到船长哈尔威监守岗位、 沉着镇定、稳如泰山的崇高形象。读这几段,自然就激活了全文的内容,我们仿佛看到他高高地“站在指挥台上”,听到他“威严的声音”,好象置身于“井然有序” 的救援人群,和
60名乘客、船员安全脱险,仰望船长“黑色雕像”一般的身影。这“英雄”的壮举,不禁使我们由衷地产生感佩和敬意。
孩子们默默地读着,抄写着。也许在他们心头正屹立起一尊黑色的雕像,“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信念,正像一股清泉无声地滋润着他们稚嫩的心田,他们已经沉浸在这无言的怀念中了。
(2)概述《船长》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5-6年级阶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梗概,确定这些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和初步的综合概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这次调查,我们把它列为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练习项目之一。
检测结果,请见下表
检测表明:
两个班级学生概述能力存在着差异,但选做此项的学生,比例相近。实验班被试学生53人,其中有6成多的学生(33人)选做了此项,这就说明“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受到多数学生的重视,在未经教师指导、讲解的情况下,愿意通过独立阅读,主动试一试,这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有一定的难度。《船长》是叙事性顺序,还要能抓住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才能用简明通顺的语言概述出来,学生经历了一贯理解、提炼、表达的综合性学习过程。
《船长》是雨果的名作。实验班学生在独立阅读后,所写的“概述”呈以下三种水平:A.能用简明、通顺的语言,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地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现主人公形象的学生,有16人,占自选此项人数的48.5%,将近5成达到
优良水平。如:
1870年3月17日晚,“诺曼底”浩的船身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全船的人陷入了困境,在哈尔威船长的指挥下,60名乘客和船员井然有序地脱险了,惟独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徐徐沉入大海。
B 能大体写出主要内容,语句比较通顺,有13人,占自选此项人数的39.4%,接
近4成,基本上达到合格水平。如:
1876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在海上遇险,哈尔威船长奋不顾身,把乘客和船员安全地送上“玛丽”号被剖开一个大口子,船长叫人把救生艇放下水,让乘客先走,“玛丽”号也来帮助。最后,人全被救走了,而船长却沉入深渊。
C 缺失主要情节,语病时有出现,这类学生约有4人,占自选此项人熟的12.1%,
即有近两成学生需加强指导才能达到基本要求。如:
*“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撞击,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评:只写了起因,经过、结果缺失]
*哈尔威船长为了救遇险人员和其他一些水手,把自己忘了,最后牺牲了。[评:事故的起因没有交待,怎样援救也未说明。]
读了这些文字,我们感到这4名学生阅读概括能力虽然偏低,但它们选择了有一定难度的练习,这种主动尝试的积极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我们不应当把他们贬为“差等生”,而应当视为“待指导”的学生予以关照。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如果多多知道阅读,多多指导阅读,多多启发思考,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他们完全能达到概述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
(3)抒发对《船长》的阅读感悟
读后感是学生阅读文章后因有所感触或受到启发而写出的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原作内容的理解、思维,表达的综合反映。阅读《船长》后有47人写了感想,占被调查学生的88.7%。
仔细阅读47人读后感,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在精读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事件的关键情节,领悟作品中主人公的高尚品质,生成了崇敬的情感,只有极少数学生感不切题,言不及意。
读后感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一,归纳式。概括评价英雄船长的人格,有13人,占24.5%
如:*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面对死亡,临危不惧。
第二、对话式。直接抒发赞美英雄的敬仰之情,有10人,占18.9%。
如:
哈尔威船长,您的英雄事迹,令我敬仰与感动,您在那危急关头,表现出一位英雄所拥有的沉着与冷静。您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您为了他人的生命,宁可牺牲自己,您是一个伟大的人,我真敬佩您!
第三,评论式。借助事实,评论英雄的伟大人格,有30人,占56.6% 。
*船长哈尔威的形象一直在我的心中矗立着。他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我,为了别人的安全,宁可牺牲自己,他一生忠于自己的事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4)阅读《船长》后的质疑
据统计,有37 名学生(占69.8% )在独立阅读《船长》后,共提出了将近200个问题,表明多数学生初步具有读书、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关于事件的知识性问题,约占20% ,如:
*“玛丽”号怎么会撞上了“诺曼底”号轮船?“玛丽”号为什么没有损伤?“诺曼底”号为什么不报警?船长为什么问机械师那些问题?20分钟,预测得怎么那么准?
第二层次是关注人物命运的问题,约占50% 。如:
*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救自己?为什么不游泳脱险?人们为什么不救船长?
有学生甚至发问:
*船长明明能获救,为什么他要选择死亡?他为什么要让女人走在男人前面?
第三层次是理解原文语言的问题,约占30% ,如:
*“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他们上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用“命令”,而用“意志”?“伟大的灵魂”是什么?人们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不是在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命令”?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英雄的权利”是什么?他怎么运用的?为什么要加上“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