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鼠局部淋巴结法检测皮肤过敏反应及过敏机制的研究_王智琴
- 格式:pdf
- 大小:134.49 KB
- 文档页数:1
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对过敏模型小鼠的抗过敏作用及机制王钦富;王永奇;于超;张巍峨;蒋革;冯宝民;施广霞【期刊名称】《中草药》【年(卷),期】2006(37)10【摘要】目的观察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对过敏模型小鼠血清总IgE水平和特异IgE 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卵白蛋白(OVA)致敏小鼠血清总IgE水平;采用大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测定特异IgE水平;采用小鼠主动皮肤过敏反应——耳肿胀试验和小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研究炒紫苏子醇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
结果炒紫苏子醇提取物0.32、0.64、1.28g/kg各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总IgE水平(P<0.05、0.01),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也明显降低小鼠特异IgE水平(P<0.05、0.01),1.28g/kg剂量抑制小鼠特异IgE水平好于阳性对照色苷酸钠(P<0.01);小鼠主动皮肤过敏反应结果表明,与木犀草素相同,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各剂量明显抑制小鼠耳肿胀(P<0.05、0.01);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结果表明,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OVA攻击死亡率明显降低,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中1.28g/kg剂量组和木犀草素组死亡率最低,存活时间最长。
结论炒紫苏子醇提取物通过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总IgE和特异IgE水平,发挥抗过敏作用。
【总页数】4页(P1532-1535)【关键词】炒紫苏子;抗过敏;IgE【作者】王钦富;王永奇;于超;张巍峨;蒋革;冯宝民;施广霞【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对小鼠智力的影响 [J], 张巍峨;于超;王钦富;王永奇;孙立智;毕华2.炒紫苏子醇提物对小鼠抗应激作用的影响 [J], 王钦富;邢福有;张巍峨;于超;李红娜;马雁鸣;焦风萍;王永奇3.炒紫苏子醇提物对小鼠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J], 董敏;李素华;刘毅;王亚男;米宏斌;王钦富4.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J], 王钦富;于超;张巍峨;赵彩虹;苗迎秋;王永奇5.丝瓜藤醇提取物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J], 寇俊萍;庄书斐;唐新娟;童纯宁;严永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某抗过敏药物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验证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通过本实验,了解该药物对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抗过敏药物:某品牌抗过敏片2. 实验动物:豚鼠若干3. 试剂与仪器:- 过敏原:花粉提取物-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注射器、显微镜等- 数据处理软件:SPSS 22.0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 A组:正常对照组- B组:过敏原组- C组:抗过敏药物组2. 实验操作:- A组: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 B组:给予过敏原提取物注射- C组:给予抗过敏药物和过敏原提取物混合注射3. 观察指标:- 皮肤过敏反应:观察动物注射部位的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检测血清中IgE含量- 皮肤组织切片观察:观察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情况4. 数据收集与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四、实验结果1. 皮肤过敏反应:- A组:无明显过敏反应- B组:出现明显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C组:过敏症状较B组明显减轻2. 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 A组:IgE水平正常- B组:IgE水平显著升高- C组:IgE水平较B组降低3. 皮肤组织切片观察:- A组:皮肤组织正常- B组:皮肤组织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C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B组减轻五、实验结论1. 抗过敏药物能有效抑制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2. 抗过敏药物可降低血清中IgE水平,减轻过敏反应。
3. 抗过敏药物对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具有抑制作用。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抗过敏药物对过敏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然而,本实验仅采用豚鼠作为实验动物,未涉及人体实验,因此,该药物在临床应用前还需进行更多实验研究,以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抗过敏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脱敏浓缩丸止痒及抗过敏药效学研究目的:探讨脱敏浓缩丸抗过敏及止痒的药理作用,为其临床治疗荨麻疹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利用卵蛋白致大鼠被动过敏模型和DNCB引起的迟发超敏反应模型研究脱敏浓缩丸的抗过敏作用;采用右旋糖苷致小鼠全身瘙痒模型观察脱敏浓缩丸的止痒作用。
结果:脱敏浓缩丸能减少小鼠搔痒次数,抑制过敏反应。
结论:脱敏浓缩丸具有止痒、抗过敏的药理作用,可用于荨麻疹的治疗。
标签:荨麻疹;止痒;抗过敏脱敏浓缩丸为民间自拟方,由紫草、当归、黄芪、苦参、白鲜皮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除湿止痒等作用,用于荨麻疹等疾病治疗。
临床显效率较高,受到患者好评。
荨麻疹在临床具有明显过敏、瘙痒及易复发等特点。
本实验以止痒、抗过敏为主要指标,探讨脱敏浓缩丸治疗荨麻疹的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支持。
1 实验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试验药物受试药:脱敏浓缩丸,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制剂室提供,批号:100603。
阳性对照药:荨麻疹丸,由吉林龙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21007B30。
1.1.2 实验动物KM种小鼠,清洁级,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吉)2010-0003。
Wistar大鼠,清洁级,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吉)2010-0003。
1.1.3 试剂和仪器电子天平;72-1分光光度计;打孔器;DNCB;右旋糖苷注射液;醋酸;伊文斯蓝等。
1.2 方法1.2.1 脱敏浓缩丸对小鼠全身瘙痒的影响[1,2] 取清洁级KM种小鼠50只,雌雄各半,常规饲养7天,适应环境。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脱敏浓缩丸高剂量组(4.68g/kg)、中剂量组(2.34g/kg)、低剂量组(1.17g/kg)、阳性对照药组(2.6g/kg)和模型对照组。
各组按所设剂量灌胃相应浓度的药液0.2ml/10g体重,模型对照组灌胃等容积的生理盐水。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影响因素初步研究蓝继奎;徐嘉红;徐晓玉【期刊名称】《中药药理与临床》【年(卷),期】2008(024)002【摘要】目的:探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的影响因素,为选择敏感试验条件和提高试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卵白蛋白为抗原,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动物种属、致敏剂量、致敏途径)进行PCA试验.结果:[1]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敏感性方面,豚鼠明显强于SD大鼠.[2]一定剂量范围内,豚鼠PCA反应强弱呈现出剂量依赖性,低于一定剂量时,不能得到阳性结果.[3]在临界致敏剂量下不同致敏途径对豚鼠PCA试验没有明显影响.[4]加用佐剂能够显著增强豚鼠和SD大鼠的免疫应答敏感性.[5]在抗原微量时,增加免疫次数能够增强免疫应答的敏感性.【总页数】2页(P108-109)【作者】蓝继奎;徐嘉红;徐晓玉【作者单位】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400065;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400065;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不同品系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反应耳廓蓝染与血液抗体IgE和IgG水平的研究 [J], 赵琳;谢家骏;康黎静;易娟娟2.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影响因素探讨 [J], 王冲;侯娟;戚文军;于彤;芮菁3.腹腔致敏途径下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影响因素研究 [J], 王萍; 王功霞; 曹冲4.细辛脑注射液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及对血清IgE的影响 [J], 陈怀广; 杨灿邦; 陈晓蕊; 杜为扬; 温钦耀; 杨智承; 金桂芳5.细辛脑注射液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及对血清IgE的影响 [J], 陈怀广; 杨灿邦; 陈晓蕊; 杜为扬; 温钦耀; 杨智承; 金桂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傣医解药“雅解沙把”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治疗湿疹的临床观察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解“雅解沙把”抗过敏作用,初步探讨“雅解沙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临床观察进一步验证该药治疗湿疹的疗效,为该药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实验研究:1.将致敏大鼠的血清(内含丰富IgE抗体)皮内注射于正常小鼠耳廓内,建立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PCA)动物模型,测定光密度;2.用组胺致豚鼠局部瘙痒法,观察出现豚鼠回头舔擦伤时所给予的磷酸组胺总量;3.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致小鼠Ⅳ型变态反应,观察小鼠耳廓肿胀度。
临床研究:按病例纳入标准选择湿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
分别给以“雅解沙把”和氯雷他定片,2周为1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并在每个疗程后记录治疗前后瘙痒程度、皮损形态及皮损面积的表现与积分,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试验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
结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雅解沙把”高、低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0.01,表明“雅解沙把”对I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
2.“雅解沙把”高、低剂量组磷酸组织胺豚鼠的致痒阈显著高于模型组致痒阈,P<0.01,表明“雅解沙把”具有显著的局部止痒效果。
3.“雅解沙把”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DNFB所致小鼠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引起的耳廓肿胀度,P<0.05,表明“雅解沙把”能够抑制小鼠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两个疗程后治疗组30例中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6.7%;对照组30例中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出现乏力、头痛、口干,但能忍受,停药后消失。
结论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傣医解药“雅解沙把”有效对抗Ⅰ、Ⅳ型变态反应作用;具有抗过敏作用;“雅解沙把”的解毒作用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相关。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方法学研究及适用性考察目的研究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中药注射剂潜在的类过敏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
方法以C48/80为工具药物,对可能影响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优选最佳试验条件,选用Tween80、内毒素、中华眼镜蛇毒素、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进行考察和应用。
结果大鼠皮肤类过敏反应试验方法最佳条件为:采用胰岛素注射器(口径0.33 mm)进行药物注射,50~100 μL/点,给药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染液1 mL,15 min时颈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剪取背部皮肤处理。
采用该方法,Tween80、内毒素、中华眼镜蛇毒素、天花粉蛋白注射液均呈现一定的诱导大鼠皮肤出现蓝斑的能力,痰热清注射液给予临床剂量无蓝斑出现。
血塞通注射液临床剂量虽可引起大鼠皮肤蓝斑,但不排除与因其本身的药效作用干扰所致。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短,需用药量少,检测敏感性高,结果重复性好,但易受药物本身特性干扰而出现假阳性。
标签:大鼠皮肤试验;类过敏;方法学研究;C48/80;内毒素;血塞通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类过敏反应发生时,机体出现皮肤瘙痒、颜面潮红、皮疹、全身低血压、水肿、呼吸急促等症状,其中皮肤红斑、皮疹等损害是最常见的症状[1],症状较轻时即会出现,皮肤症状反应对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程度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研究围绕类过敏发生时大鼠皮肤反应特点设计试验,以C48/80为工具药物,对药物最佳作用时间进行探索,对可能影响试验灵敏度和可靠性的因素,包括动物性别、药物剂量、染液浓度、皮内注射容积、注射器类型及注射针头口径等进行比较研究,优选最佳试验条件。
在此基础上,选用Tween80、内毒素、中华眼镜蛇毒素、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对试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考察,对中药注射剂潜在的类过敏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
1 实验材料1.1 动物SD大鼠,清洁级,雌雄兼用,180~220 g,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沪)2008-0016,饲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饲养室,实验期间自由饮水、摄食,室内温度20~22 ℃。
皮肤致敏的定量风险评估孔淑仪道康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皮肤致敏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属于迟发性IV型超敏反应。
皮肤致敏包括两个阶段:1)诱导阶段。
皮肤首次接触半抗原,半抗原穿过表皮到达真皮层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形成完整的抗原,由朗格汉斯细胞递呈给T淋巴细胞。
部分T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T淋巴细胞并分布于全身。
2)激发阶段。
皮肤再次接触同一致敏原,记忆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分泌炎症因子,产生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单位面积皮肤上暴露浓度决定了是否能够引起皮肤致敏反应。
也就是说,只有当单位面积皮肤上的暴露浓度超过某一阈值时,才会引起皮肤致敏反应。
这为皮肤致敏的定量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
皮肤致敏的定量风险评估步骤主要包括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估及风险表征。
在危害识别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动物试验方法为豚鼠最大值反应试验(GPMT)和局部涂皮试验(BT)。
然而标准的豚鼠试验往往无法获得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作为豚鼠试验的替代方法,通过比较受试物与溶剂对照引起T淋巴细胞增殖的剂量-反应关系(即刺激指数,SI)来评估淋巴细胞增殖状况,定量检测受试物的致敏性。
SI ≥ 3表示受试物具有致敏性。
当SI = 3时,对应的受试物浓度称为EC3,通常以受试物的浓度百分比进行表示。
EC3经过适当换算可作为皮肤致敏定量风险评估的关键作用起始点(POD)或称为预测无皮肤致敏诱导水平(No-expected-skin-sensitization-induction-level,NESIL)。
人体试验(HRIPT,HMT)可对受试物的皮肤致敏进行验证。
若人体试验的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EL)和EC3同时存在,推荐采用证据权重法(WoE)决定NESIL。
皮肤致敏定量风险评估中引入了可接受暴露水平(Acceptable exposure level,AEL)的概念。
这一概念类似于非致癌性风险评估中的参考剂量(RfD),人群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皮肤致敏的风险可低至忽略不计。
收稿日期:2010-08-23作者简介:李静平(1979-),女(回族),云南昆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临床中药学。
我们维持原处方量不变,即半夏15g,陈皮15g ,茯苓9g,甘草6g 。
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传统中医理论关于复方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及组方规律,同时也表明了二陈汤组方的科学性。
5讨 论由于拆方试验研究有很多种方法,而每个方法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的混料均匀设计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比其它方法有所提高,但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是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局限和统计过程中的误差。
而且本研究所选用的两个药理指标尽管很具有代表性,但依然不能代表复方的全部功效,这一方面是由中医药固有的特色所造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所以尽管本试验很大程度上阐述了二陈汤的原方解,证明了它的科学性,但是不可否认其依然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刘俊,沈映君.均匀设计法在复方剂量配比筛选中的运用[J].中成药,1996,18(10):3-5.[2]余日跃,余宙.混料均匀设计考察益智方对去卵巢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6):680-682.[3]宋宗华.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中成药,2003,25(2):132-137.[4]梁中琴.二陈汤粗粉与二陈汤提取物镇咳祛痰作用比较[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9):802-803.[5]汪辉.二陈汤合煎剂与分煎颗粒剂药效学对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2):721-723.[6]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中华中医药学刊/肤敏0膏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机制的研究李静平1,李庆生1,李杰2(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515)摘 要:目的:研究/肤敏0膏滋剂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 )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
腘窝淋巴结试验模型的构建及在清开灵注射液致敏性研究中的应用王宏;刘兆华;杜武;刘兆平【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年(卷),期】2012(26)2【摘要】OBJECTIVE To construct BALB/c mice models for direct 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 (d-PLNA) and secondary 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 (s-PLNA),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zing potential of Qingkailing Injection ( QKLI). METHODS Female BALB/c mice were sc given D-penicillamine hydrochloride (D-Pen) 12.5, 25.0, 37.5, 50.0 and 62.5 mg·kg-1 into the right pad of hind foot, 50 jxl per mouse. Mice were sacrificed on the fifth, seventh and nineth days after injec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ir bilateral PLN were isolated and weighted to calculate the PLN mass index (MI) and cell index ( CI).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nd kinetics of PLN response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BALB/c mice models for d-PLNA and s-PLNA. The test compounds used in d-PLNA were injected directly into skin of right hind footpad of mice. Mice in s-PLNA were pre-sensitized by immunization with the test compounds, and 2 months later, mice were challenged with suboptimal dose of the same test compound. And then the sensitizing potential of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QKLI was studied.RESUL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sitive standard, MI≥2 and CI≥5, the lowest effective dose of D-Pen was 37. 5 m g·kg-1, the optimumexamining time was the seventh day after D-Pen given. And then BALB/c mice models for d-PLNA and s-PLNA were construct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btained above. MI and CI of PLN response were ≥2 and ≥5, respectively, in d-PLNA and s-PLNA, in 2 and 4 times of the original QKLI concentration(2 ×QKLI and4 × QKLI) groups, while the original QKLI group not. In d-PLNA, MI and CI of original QKLI group were 1.8 ±0.7 and 3.4 ± 1.4, those of 2 x QKLI group were 2.0 ± 1.0 and 5.4 ±0.9, and of 4 x QKL I group were 3.4 ±0.4 and 5.4 ±0.9. In s-PLNA, MI and CI were 2.4 ±0.6 and 6.2 ±0.8 in2×QKLI group, and 3.2 ±0.9 and 8.4 ±1.8 in QKLI 4 group. CONCLUSION QKLI can induce significant PLN response in mice, suggesting it have certain sensitizing potential.%目的构建直接和间接腘窝淋巴结试验(d-PLNA和s-PLNA)模型,并用其检测清开灵注射液(QKLI)的致敏性.方法雌性BALB/c小鼠右侧后肢足趾一次性分别sc给予50μl盐酸D-青霉胺(D-Pen) 12.5,25.0,37.5,50.0和62.5 mg· kg-1,分别在给药后的第5,7和9天处死小鼠,摘取两侧腘窝淋巴结(PLN),计算PLN质量指数(MI)和细胞指数(CI),确定D-Pen的最低有效剂量和最佳解剖时间.小鼠右侧后肢足趾一次性sc给予D-Pen 37.5 mg·kg-1、QKLI原液、2倍和4倍QKLI原液,7d后活杀,进行d-PLNA实验.小鼠右侧后肢足趾一次性sc给予D-Pen和QKLI,2个月后,给予亚剂量激发,7d后活杀进行s-PLNA实验,检测MI和CI.结果根据MI≥2和CI≥5阳性标准判定D-Pen最低有效剂量为37.5 mg·kg-1,最佳解剖时间为给药后第7天.d-PLNA实验结果显示,QKLI原液组处理侧PLN的质量和细胞计数较未处理侧有轻度的升高,但未达到阳性反应判定标准;2倍原液浓度组MI为2.0±1.0,CI为5.4±0.9;4倍原液浓度组MI为3.4±0.4,CI为5.4±0.9,均达到阳性反应判定标准.s-PLNA实验结果显示,2倍原液浓度组MI为2.4±0.6,CI为6.2±0.8;4倍原液浓度组MI为3.2±0.9,CI为8.4±1.8均达到阳性反应判定标准.结论制备了能够用于致敏实验的腘窝淋巴结模型,利用此模型发现QKLI具有诱发过敏反应的可能.【总页数】6页(P183-188)【作者】王宏;刘兆华;杜武;刘兆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新药评价中心药学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新药评价中心药学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新药评价中心药学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新药评价中心药学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7【相关文献】1.腘窝淋巴结试验在药物超敏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J], 刘兆华;刘兆平;周庚寅2.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多种表面分子在PLNA评价致敏性中的综合分析 [J], 黄路芬;董燕;王青;周联;王培训3.小鼠局部淋巴结实验(BrdU-ELISA)在25%氰氟草酯乳油皮肤致敏性检测中的应用 [J], 秦珩;王玉邦;环飞;程洁;靳苏香;钱雯;章婉;严婷;董昊;张成香;张璐璐4.小鼠局部淋巴结实验在红花注射液致敏性研究中的应用 [J], 徐小玲; 邬姗; 潘望平; 吕晓君; 吴森; 何开勇5.KeratinoSens试验在医疗器械致敏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J], 陈虹;黄元礼;王涵;连环;韩倩倩;王春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10.3969/j.issn.1674-5817.2019.05.017实验动物职业过敏症的研究进展郑茂恩",杨春红",王可洲1,刘涛",赵元东3(1.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济南250002;2.济南朋悦实验动物繁育有限公司,济南250200;3.山东大学,济南250100)[摘要]实验动物过敏症(LAA)是实验动物行业面临的一种新的职业健康危机,已经影响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
本文从国内外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过敏症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实验动物过敏症(LAA);防护;职业健康;生物安全[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17(2019)05-0418-05实验动物过敏症(laboratory animal allergy, LAA)被认定为是一种职业病,主要导致从业人员呼吸道、皮肤和眼部等的过敏性炎症反应,实验动物的皮屑、毛发、唾液和粪便等均可成为过敏原,LAA已经影响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成为影响健康安全的潜在因素⑴。
LAA是实验动物行业面临的一种新的职业健康危机,直至Sorrell等[2]和Rajka等[3]分别报道了实验动物(小型猪、大鼠和小鼠)引起的过敏症后,才开始引起人们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健康问题的关注。
此后,国外学者对LAA的患病率和常见症状,与接触数量、接触时间和频率,个体特应性等因素的关联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8]。
1国外研究概况从实验动物应用至今,获诺贝尔奖项的近90位科学家最关注的是实验结果及其在相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对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问题几乎不曾涉及,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收稿日期]2019-04-11[作者简介]郑茂恩(1982-),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实验动物模型。
E-mail:zhengmaoen@[通讯作者]赵元东(1971-),男,工程师,研究方向:实验室设计建造与运行管理。
⽪肤致敏试验简介试验原理具有致敏作⽤的化学物经⼀定途径进⼊机体,与组织蛋⽩结果形成完全抗原,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致敏淋巴细胞或体液抗体;经1~2周致敏期,使体内免疫反应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定数量的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抗体。
当再次接触(激发)时使机体对该化学物产⽣感受性增⾼的状态,以⼀定的异常形式表现出来。
试验⽅法⽬前⽪肤致敏性的检验⽅法有:豚⿏最⼤剂量法(GPMT)、封闭式贴敷法(Buehler试验)、局部淋巴结试验法(LLNA),其中豚⿏最⼤剂量法(GPMT)和封闭式贴敷法(Buehler试验)是最常⽤的、⽣物安全性评价中使⽤率最⾼的两种⽅法。
豚⿏最⼤剂量试验是最敏感的⽅法,欧洲国家使⽤此⽅法较⼴泛;封闭式贴敷试验适⽤于局部产品,美国常⽤此⽅法。
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被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接受作为当前豚⿏试验的唯⼀替代⽅法,该法对动物保护⽅⾯也有所改善,也被认可⽤于化学物致敏活性的检测。
⼩⿏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原理:过敏剂可诱导引起作⽤位点的引流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增殖,其增殖程度与过敏剂的剂量和致敏效⼒成正⽐。
从⽽提供了⼀种简单的获取定量测量致敏性的⽅法。
BrdU是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并可掺⼊增殖细胞的DNA中。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量试验动物⽿部引流淋巴结内掺⼊BrdU的量来指⽰增殖细胞的数量增加,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增殖量之⽐(SI)来评价增殖情况,确定待测物质的致敏潜能。
动物管理:成年未⽣育过且未受孕的雌性⼩⿏,8周龄~12周龄,动物体重不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试验样品:应为液体、悬浮液、凝胶或膏状物,此类样品可应⽤⼩⿏的⽿部。
试验设置:设置⼀个或多个对照组、⼀个阴性对照组和⼀个阳性对照组;每组⾄少使⽤4只动物。
经常进⾏LLNA时不必每次试验都包括阳性对照,但⾄少每6个⽉应采⽤⼀次阳性对照。
试验步骤:LLNA检验化学物⼀般采⽤剂量反应⽅式,医疗器械供试样品可能为浸提液,此时仅有单剂量⽤于试验,⼀般可检验未稀释的浸提液。
不同品系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反应耳廓蓝染与血液抗体IgE和IgG水平的研究赵琳;谢家骏;康黎静;易娟娟【期刊名称】《中成药》【年(卷),期】2014(036)011【摘要】目的观察卵白蛋白(OVA)致大鼠过敏抗血清对不同品系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及血液免疫球蛋白E (IgE)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NS佐剂组、OVA组、OVA佐剂组,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给予相应药物致敏,制备大鼠OVA抗体血清,并分别将其注入不同品系小鼠耳廓内,于致敏后3h或48 h以相应药物激发,观察各组小鼠耳廓蓝染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水平变化.结果各品系小鼠(KM、BALB/c、ICR、C57BL/6、B6;129S-Fcgr2btm1Ttk/J) NS组、NS佐剂组、OVA组耳廓蓝染阴性,OVA佐剂组耳廓蓝染阳性,其中各品系间存在差异,小鼠耳异种PCA敏感程度强度依次为KM、BALB/c> ICR、C57BL/6、B6;129S-Fcgr2btm1Ttk/J.结论小鼠异种PCA试验中,不同品系动物对OVA抗血清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KM,BALB/c小鼠较为敏感,但PCA强度与血液IgE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总页数】6页(P2242-2247)【作者】赵琳;谢家骏;康黎静;易娟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IgG型抗登革病毒NS1抗体介导被动系统性过敏反应的研究 [J], 郭勇晖;朱伟;王艳芳;丁细霞;陈政良;富宁2.犬蛔虫眼病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E抗体水平的测定 [J], 曹得萍;赤尾信明;太田伸生3.小鼠IgE抗体生成的免疫调节Ⅳ.抗卵清蛋白IgE抗体应答的研究 [J], 郑珊珊4.大疱性类天疱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总IgE水平与血清抗BP180IgG抗体及抗BP230IgG抗体水平的关系 [J], 李胜男;林伟;刘悦5.小鼠实验感染不同种旋毛虫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 [J], 王洁;崔晶;王中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舒敏组方提取物抗敏止痒功效的研究王领;李富恒【摘要】采用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和DPPH·清除率试验来检测组方提取物的活性,通过磷酸组胺致豚鼠瘙痒、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模型和人体斑贴实验,验证麦冬、苦参、白蒺藜、青蒿4味中草药组方提取物的抗敏止痒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组方提取物对透明质酸酶和DPPH·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清除作用;豚鼠皮肤涂抹组方提取物(20 mg/kg、50 mg/kg、100 mg/kg)对磷酸组胺所致皮肤瘙痒均有抑制作用(p〈0.05);小鼠皮肤涂抹组方提取物(20 mg/kg、50 mg/kg、100 mg/kg)均能减少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发作次数、延长潜伏时间;人体斑贴试验表明,组方提取物能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提高耐受性,并有减轻过敏症状及修复受损肌肤的功效。
【期刊名称】《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0)001【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中草药;组方提取物;抗过敏;止痒【作者】王领;李富恒【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常见的过敏反应也称为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皮肤过敏反应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炎性细胞浸润,液体渗出,组织变性坏死,刺激外周神经末稍,以致皮肤出现发红、肿胀、斑疹、溃烂、脱屑、瘙痒等症状[1]。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美容护肤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化妆品中常添加的香精香料、防腐剂、表面活性剂、防晒剂等物质也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成为皮肤敏感和刺激的致敏源[2-4]。
现代中药的抗敏研究大多基于过敏介质理论,即有效的抑制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各个环节中过敏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但与苯海拉明等西药相比,其作用机制呈现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5]。
BrdU-ELISA检测皮肤过敏方法的建立及其机制研究王智琴杨微陈聪王捷国家(沈阳)新药安全评价中心 110021 wzq7626@ 目的:本试验根据OECD指导原则LLNA(局部淋巴结试验):BrdU-ELISA法(442B),建立敏感度、准确率高并可在致敏诱导期检测化学品致敏性的皮肤致敏试验方法。
通过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流式细胞术观察致敏诱导期小鼠血清生化指标、脾脏中致敏基因以及引流淋巴结淋巴细胞中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情况,探讨在致敏诱导期检测致敏性的机制。
方法:建立LLNA:BrdU-ELISA方法:根据指导原则,(选择动物类型),选择丁子香酚与α-已基肉桂醛作为阳性致敏物,建立试验方法,并通过致敏性质已知的化学品验证试验证明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验证试验分别选择2,4-二硝基氯苯、2-巯基苯并噻唑、戊二醛作为致敏阳性物,甘油、氯化钾、乙醇作为致敏阴性物。
采用ELISA法检测测试动物血清中组胺、Il-2、IL-4的水平。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测试动物脾脏致敏相关基因T-bet、CTLA4、foxp3的差异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淋巴细胞悬液中的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与致敏相关的细胞表面分子变化情况。
结果:成功建立了LLNA:BrdU-ELISA法,该方法重复性良好,可以稳定、快速、敏感的检测化学品致敏性。
ELISA法检测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致敏阳性组小鼠血清中的His、IL-4水平均增加,IL-2无明显变化,其中IL-4水平显著变化。
小鼠脾脏中三种致敏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结果显示,致敏阳性组小鼠脾脏中T-bet基因表达量升高,其中丁子香酚组、α-己基肉桂醛组、DNCB组的增加量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
但其他两种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小鼠淋巴结中CD4阳性T细胞数量比例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多。
CD28的表达量均增多,其中戊二醛组与2-巯基苯并噻唑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