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被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和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8
河南农业2015年第12期(上)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总站 主办笔者根据多年公园管理经验,筛选出几种地被植物混种,观察它们的性状表现,挑选适于管理的组合在多个区域推广使用,来解决公园地被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公园整体景观,减少管理的工作量,降低管理成本和资源浪费。
一、地被植物概述(一)概念地被植物是指覆盖在裸露地面上的低矮植物而言,其中包括草本、低矮匍匐性灌木和蔓性藤本植物。
它们的特点是繁殖栽培容易,养护管理粗放,适应能力较强,植物体形成的枝叶层紧密地与地面相接,像被子一样覆盖在地表面,对地面起着良好的保护和装饰作用。
地被植物有些适合在阳光充足的场地栽培,有些适宜在土坡处栽培,有些适合栽植在乔木林下。
(二)混种概念这里的地被植物混种是: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将两种地被的种子或幼苗插空或隔行种下,各品种均能保持自己的形态特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良性生长,完成生理周期。
现尝试采用两种草本混种,草本与木本混种的方法进行种植试验,为公园不良的土壤、环境条件筛选适合种植的植物。
地被植物混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观察郑州市绿文广场管理中心 王会娟株高、穗长、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总体最高,该处理每公顷产量较T1、T2、T4、T5处理分别高出61%、8%、6%、2%。
(三)配方肥处理节本增效表现情况表5显示,与常规施肥处理(T2)相比,配方肥处理(T3、T4、T5)均具有增产节支效益,其中,T3处理增产效益最高,且其节本增效最为显著,T4处理节本效益最高,总体上,T3处理节本增效最为显著。
三、结论(一)试验结果显示,不施肥处理根系次生根数量、根干重最低,说明不施肥不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常规施肥处理次生根数量、根干重较低,说明常规施肥条件下,氮、磷、钾配比不尽合理。
实验结果还显示,配方肥处理根系次生根数量、根干重优于不施肥及常规施肥处理,这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二)作物地下部与地上部存在相关性,良好的根系对地上部生长有促进作用,进而影响到作物最终的产量。
地被植物在城市公共滨水景观中的应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常以自然生态为主,植物景观不仅与场地硬质景观相辅相成,更是能成为景观中的突出亮点。
地被植物不仅有着维护生态平衡与削减噪音的生态作用,还是植物群落中重要的层次肌理。
本文阐述并总结了地被植物在园林应用上的分类与种植特点,并以湘潭市万楼滨江风光带地被植物设计为例,着重分析了案例中地被植物的种植特色与展现效果,为滨水景观中的地被植物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滨水景观;地被植物;植物设计;公共空间1、概述地被植物是指覆盖在地表的、用于园林绿化的、高度在1m以下的低矮植物,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能迅速覆盖地面且管理粗放,具有良好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植物。
一般包括草本、木本、苔藓、蕨类、藤本及宿根花卉等几类。
在滨江风光带的景观中,植物作为柔性材料,缓解自然水体与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冲突,而地被植物作为植物景观的基底,联系着乔木、灌木、草坪,暗示植物与硬质空间的边界,为风光带景观带来最明显与强烈的视觉冲击。
2、地被植物分类地被植物的类型多样,应用方式也非常丰富,要将地被植物的景观和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主要从三大方面来分类与应用。
2.1 以观赏部位划分(1)常绿型:四季长青,可达到终年覆盖地面效果,如麦冬、吉祥草、常春藤等,给植物景观提供绿色背景,常大面积片植。
(2)觀叶型:具有特殊的叶色和形态,如银边黄杨、紫鸭跖草、变叶木等,常在近景中种植,供人近距离观赏,或成片种植形成色块,丰富景观色彩和层次。
(3)观花型:以花色、花姿取胜的地被植物,如玉簪、萱草、菊花、鸢尾等,特点是花期长,花色艳丽,常种植于节点处,形成植物景观亮点,或与常绿型地被混合种植,更能突显景观效果和层次。
(4)观果型:如火棘、南天竹、十大功劳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能增强景观场地的趣味性。
(5)芳香型:如栀子花、月月桂、茉莉花、九里香等,散发出一阵阵芳香,使人对场地留有特殊的感受与记忆。
2.2 以生活习性划分(1)喜阴型:此类地被对环境要求较高,在光照不足的隐蔽处才能正常生长,适宜种植在建筑物的阴影处和郁闭度高的树丛或林下。
《北京陶然亭公园野生地被植物调查与应用分析》篇一一、引言北京陶然亭公园作为北京市内一处具有丰富自然景观的公园,其野生地被植物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陶然亭公园野生地被植物的调查,分析其种类、分布及生长状况,探讨其应用价值,为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陶然亭公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公园的整体布局和地被植物的分布情况;其次,采集代表性样地的地被植物样本,进行分类和鉴定;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地被植物的生态特性和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二)调查内容1. 地被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2. 地被植物的生长状况,包括生长环境、生长速度、抗逆性等;3. 地被植物的花期、果期等生物学特性;4. 地被植物在公园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景观构建、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地被植物种类与分布经过调查,陶然亭公园的野生地被植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藤本植物等。
其中,草本植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在公园中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有的分布在湖岸、湿地等水域环境,有的分布在林下、草坪等陆地环境。
(二)地被植物的生长状况调查发现,陶然亭公园的地被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多数植物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强的抗逆性。
同时,地被植物的花期、果期等生物学特性也各具特色,为公园的景观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地被植物的应用价值1. 景观构建:地被植物在公园的景观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形成丰富的植被层次,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同时,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可以营造出多样化的景观效果。
2. 生态保护:地被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同时,地被植物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维护生物多样性。
四、应用建议与展望(一)应用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应用建议:1. 加强地被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保持其良好的生长状况;2. 在公园的景观构建中,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形成丰富的植被层次和多样化的景观效果;3. 利用地被植物的生态特性,在公园的生态保护方面发挥其作用,如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园林中地被植物的选择及应用分析园林景观中的地被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保持土壤的湿润和保护地面不受侵蚀,同时也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地被植物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园林中地被植物的选择及应用。
一、地被植物的选择原则1. 生长习性地被植物应当选择耐荫、喜阴、耐干旱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适应园林景观中的各种场所。
2. 视觉效果地被植物应当选择外形美观,颜色鲜艳,叶片丰富多样的品种,这样可以提升园林景观的美感,增加观赏性。
3. 抗逆性地被植物应当选择抗病虫害、不易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园林养护的工作量,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4. 生态效益地被植物应当选择对土壤有益,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品种,这样可以提升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
二、适用地被植物的类型1. 覆盖型地被植物覆盖型地被植物的主要功能是覆盖地面,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土流失。
常见的覆盖型地被植物有多肉植物、地被月见草、悬铃花等,它们在园林景观中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保护地面,美化环境。
2. 花卉型地被植物花卉型地被植物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环境,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常见的花卉型地被植物有万寿菊、大花报春、翠菊等,它们在园林景观中作为景观花卉广泛应用,能够为园林景观增添色彩和生机。
1. 多样性搭配在园林景观中应当根据地形、功能和美观性的要求,选择多种地被植物进行搭配,提供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
2. 季节变化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选择具有不同生长习性和开花期的地被植物进行植栽,保持园林景观的四季景色。
3. 密度控制在园林景观中应当根据地被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功能要求,控制植株的密度,保持景观的整体效果。
4. 地埋式植栽在园林景观中可以采用地埋式植栽来安排地被植物,以达到覆盖地面、美化环境的效果。
结语地被植物在园林景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地被植物能够有效地改善园林环境,提升景观的美感和观赏性。
2021年第06期现代园艺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王蓓(大同市文瀛湖风景区管理中心,山西大同037000)摘要: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地被植物,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城市生态环境,从而使现有城市建设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合理应用,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的绿化成本,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被植物;城市园林;绿地;应用1地被植物的概念地被植物一般是指生长高度低于1m,且成片种植、枝叶密集,具较强扩展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可以迅速覆盖地面,易于粗放管理,同时地被植物种植后不需经常更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的一类植物,既包括了一、二年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有一些适应性较强的蕨、苔藓、落叶木本地被、常绿、宿根花卉和攀援藤本植物等。
国内从广义上来讲,地被植物一般是指通过密植可以达到覆盖地表面的植物都能够当作地被应用,包含了草坪植物。
而从狭义上来讲,地被植物涵盖了除草坪植物外满足上述定义的所有植物。
2地被植物的功能2.1生态功能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地被植物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具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地被植物有着较强的生态功能,能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调节,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于地被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且地表覆盖能力较强,这就意味着在同等面积的绿化状况下,地被植物能够更好地净化空气,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此外,在园林绿地建设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种植地被植物,还可以有效吸收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再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达到空气净化的效果,从而实现城市宜居环境的建设。
同时,地被植物在当前城市绿化中的应用,还能够吸附城市中的粉尘,使当前的城市空气质量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既具备了生态功能的特点,又可以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合肥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种类及应用摘要:通过对合肥地区常绿草本类地被植物应用和配置的调查,归类了合肥地区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观赏特性,总结了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的现状及问题,对常绿草本地被植物品种和绿化设计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合肥常绿草本地被种类园林应用引言:地被植物是指覆盖在地表面的低矮植物,包括低矮草本植物和一些适应性强的低矮、匍匐型的灌木或木本、藤本植物。
[1]常绿地被植物是能够露地越冬,保持常绿的一类地被植物。
在园林应用中,可以用常绿地被植物稳定性强、易于粗放管理,既能用于园林绿地的覆盖和装饰,又能用于大面积裸露平地或坡地的覆盖,还可用于林下地的填充,对于丰富植被下层景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2]常绿地被植物主要分为常绿草本地被植物、常绿藤蔓地被和常绿木本地被植物。
合肥市园林绿化中常绿木本地被植物较多,而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种类较少,常见的品种有沿阶草、麦冬、阔叶麦冬、玉簪等。
常绿草本地被植物可以使园林植物景观更丰富。
因此,通过对合肥地区现有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种类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对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的开发、利用和研究提出建议,为改善合肥地区常绿草本地被植物提供资料和依据。
1调查内容1.1当地气候特点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
[3]冬季的平均气温为4.0℃,其中以1月天气最寒冷,月平均气温仅 2.6℃。
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的日数历年平均仅0.2天;极端最低气温-20.6℃。
1.2植物调查方式采取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对合肥市常绿草本地被植物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选取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合肥环城公园、紫云山公园、中山路城市公园、合肥生态公园等。
调查内容包括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的品种、类型、自然高度、主要观赏特征、冬季常绿表现等,对合肥地区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和表现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常绿草本地被植物的品种和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永州市乡土地被植物的园林景观应用永州市是湖南省中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武陵山脉南麓,地形地貌多样,气候温暖湿润。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永州市的生态环境得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在永州市的农村地区,许多乡村的土地被用于植物园林景观的应用。
较为经典和典型的例子是位于永州市东安县的植物园林景观——岩田村的“山水明苑”。
“山水明苑”总面积5000亩,其中3500亩是建有各种不同花园、草坪、湖泊、水系和建筑群的景观花园,其余1500亩则是山林、田野和森林等自然景观。
在建造和营造“山水明苑”时,设计者和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并依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植被类型等自然因素,设计出景观花园的布局、路径、景点和设施等,并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园林设施。
在“山水明苑”中,每一处景点都独具匠心,均可成为旅游者留影的胜景。
其中空气清新、水声潺潺、荷花盛开的荷塘,远山近水、飞禽走兽的半山园林,夜游时繁星点点、水光潋滟的大湖水系,都令人流连忘返。
除此之外,还有花坛小巧玲珑,石亭小桥风景独好,仿古鼓楼吊脚楼别致典雅,藤廊小品和水上木屋悠然自乐……而要实现如此惊艳的人造园林景观,离不开合理的植物培育和管理。
在“山水明苑”中,不仅森林、草原等原生态自然景观被充分保留和利用,而且许多名贵珍稀植物和花卉均在此获得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条件,成为景观花园内的亮点之一。
在园林中,花草树木的种植、修剪和养护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计划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的品质和美观。
总之,“山水明苑”是永州市优秀的园林景观之一,它在保护和开发自然环境、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丰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发展永州市的乡村旅游业,可以借鉴“山水明苑”的成功经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同时,还应加强对园林景观建设和维护管理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永州市乡村园林的品质和水平持续提高。
地被植物的名词解释地被植物,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覆盖在地表的植物,通常生长低矮、扩展性强、繁殖迅速,能在地面上形成紧密而连续的覆盖层。
它们在园林景观、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等多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生长特性:地被植物通常具有较低的生长高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覆盖地面。
它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各种土壤、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
2、生态价值:地被植物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同时,地被植物还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和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
3、景观美学:地被植物在景观美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形态各异,色彩丰富,可以为园林景观增添层次感和色彩感。
同时,地被植物还能与乔木、灌木、花卉等其他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4、资源利用:地被植物是一种宝贵的植物资源。
它们不仅可用于园林景观建设,还可用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药用等多个领域。
此外,一些地被植物还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蒲公英、车前草等。
5、种植养护:地被植物的种植和养护相对较为简单。
通常采用播种、扦插、分株等繁殖方式进行种植。
在养护过程中,注意合理的水肥管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即可。
6、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品种是关键。
常见的地被植物有:三叶草、石竹、紫花地丁、蛇莓、金鸡菊等。
总之,地被植物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植物群体。
在未来,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植物资源利用的深入发展,地被植物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