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9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坚持六个必须学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坚持六个必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需要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平衡和协调。
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立场。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
我们要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人民的利益,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才能真正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坚持并行不悖的发展理念。
我们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全面发展,推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我们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是发展的重要条件,需要我们统筹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发展,要通过协调解决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第五,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类的未来。
最后,我们必须坚持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社会和谐是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和谐。
只有和谐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总之,学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坚持六个必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科学发展观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坚持六个必须学习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
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这就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什么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呢?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4年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2∶1,如果把城市里的非货币的收入也计算在内,城乡的差距远远大于3.2∶1,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达4∶1至6∶1。
一位前德国驻华大使曾经形象地称,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实际上也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十多倍。
而且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造成了国民的收入不均。
如果不采取及时到位的调节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二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目前我国每年的投资率都在40%以上,投资额在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每年消耗的水泥占到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40%;钢铁、煤炭、氧化铝的消耗量,都占到世界消耗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电的消耗量也占到世界消耗量的13%以上,但每年产出的GDP却只有世界的4%。
我国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总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
三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和意义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
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朱雄君(湖南师范大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006)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从指导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提升为指导党和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新认识、新定位,表明我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对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催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时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
必须从党的事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90多年发展历程形成的基本经验。
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党立足于这一客观实际,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这一时代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光辉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程。
2.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结合实际,说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结合实际,说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
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
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
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一是真心做人。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
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
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发展为根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要实现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能出现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情况。
可持续发展是指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牺牲未来的发展空间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关注人的精神文明需求,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人的生存和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指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分配,关注社会的公正法治,关注社会的公平机会,关注社会的公平福利。
不能出现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不能出现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是指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社会的和谐关系,关注社会的和谐环境,关注社会的和谐氛围。
不能出现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不能出现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总纲。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建设。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中特简答题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毛中特简答题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
它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努力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从一个农业社会发展到一个现代化社会,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毛中特简答题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毛泽东指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根据国情发展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指出,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重视科学技术,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推广优质产品,加快建设有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要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发展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
毛泽东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现国家统一。
四是坚持民主政治。
毛泽东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民主政治,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监督,建设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发展民主文化,加强人民权利意识,建设法制化、程序化、现代化的民主政治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
五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明,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公正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把他们融入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把和谐社会的精神融入每一个细胞,努力建设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
毛中特简答题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就是上述五点,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它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引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指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社会建设中,要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环境保护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城乡、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政治建设中,要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建设中,要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强调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经济领域,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产权、价格、金融、税收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在政治领域,要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推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权力运行等方面的改革;在文化领域,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在社会领域,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在生态领域,要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改革。
四、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科技创新、知识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在环境保护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支持。
五、坚持开放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化发展。
在经济领域,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在政治领域,要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安全、人权等方面的合作;在文化领域,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在社会领域,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作;在生态领域,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合作。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要协调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种资源要协调利用,各个领域要相互协调,各个地区要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要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人类根本利益。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2021-07-14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1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
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同时,要注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和福利,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提供更多科研经费和政策支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推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三、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推动工业生产的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要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加强城市建设和规划,提高城市化水平,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科学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公正;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发展为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们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
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再者,科学发展观强调依法治国。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障人民权益。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我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机遇,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
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观,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
1. 内涵建设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内涵建设强调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内涵建设注重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等措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减少社会发展的差距。
1.3 增强国家软实力内涵建设注重国家精神文明的培育和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将有利于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推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 加强内涵建设的措施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2.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
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社会文化自信。
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2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同时,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2.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
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加强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培养,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关注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存权。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在经济增长中,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也要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在资源利用中,要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全面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也要注重科技教育,提高全民科技素养,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报酬,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也要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利。
五、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就要求在党的建设中,要注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心连心。
六、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这就要求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在文化建设中,也要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5.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
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内容提要: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事件直击法律软肋。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旅游过热等现象都是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
发展和保护都是硬道理。
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健全保护体系;把环境法的原则和制度贯彻在保护过程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3月底,圆明园东部湖底铺设防渗薄膜事件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1]众多反对者认为该工程弊大于利,还有人指出其非法性。
防渗工程听证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由此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究竟如何保护?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尴尬(一)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为加强国际间合作,以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国际上有许多已经生效的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
目前我国政府已批准加入的国际公约有三个:《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2]我国《宪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这使“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具有了宪法依据。
但是,究竟何为“历史文化遗产”、其定义和内涵如何、怎样对其进行专门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我国综合性环境基本法,还是环境保护单行法,都未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环境保护法》第17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址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其中的“人文遗迹”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唯一依据了。
而其他诸如《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城市规划法》以及《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等用来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依据显然是片面的。
而且历史文化遗产实际上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以外,还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我国《刑法》第324条至第329条“妨害文物管理罪”一节,其中提到“珍贵文物、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古墓葬”,并没有完全涵盖“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关于“妨害文物管理”的提法过于片面。
而且综观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管理部门的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少有涉及,即使有规定,也很模糊。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积极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接轨,但是缺少全国性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门性法律,而且关于各项历史文化遗产针对性法规也很欠缺。
一方面,国际条约的实施要通过国内法作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各种新的破坏因素和破坏手段层出不穷,如何用有效的法律手段来预防和控制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流失,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建国以来,中国出土了数万件简牍,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方法,绝大部分只能临时浸泡在水里,时间最长的已逾30年;明定陵出土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成批的丝织品和成箱的衣物,是明代纺织技术和制造工艺的精华,许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很多已经不复存在,现存的部分文物也濒临损毁;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马王堆汉墓,除了保存完好的女尸以外,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的学术价值极高。
这些有机质文物多数国家一极品,出土时光亮新鲜,但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不可估量且无法挽回的损失;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四川三星堆器物坑,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轰动海内外。
其中数百件青铜器和数十根巨大的象牙,由于缺乏保护技术,象牙几乎全部毁损,青铜器正在遭受有害锈的不断侵蚀。
[3]科学水平的局限和人才队伍的严重匮乏,大量考古遗迹、遗物出土,使有限的技术人员应接不暇;非科学的修复、发掘造成的毁损,时有发生。
加上环境恶化、自然侵蚀和突发灾害,因而丢失历史信息,有损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系统的严重滞后,也使非法交易诱发的盗掘古墓葬、盗窃乃至田野石刻、佛教造像等活动屡禁不止,造成无数国家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和肢解,各类器物流失海外或被个人非法占有。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从张家界装电梯,到武当山“太子养生堂”改宾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规模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浙江省舟山市,公然违反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规定,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历史街区大肆拆毁,致使国家文化遗产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
[4]如今不少城市采用类似的技术,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大量的建筑物,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吞噬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
有的城市为了追求提高宝贵的城市用地的使用率,使土地增值,不惜在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区域进行开发。
有的地方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中高速、便捷的机动交通的需要,改变历史城市的格局和风貌,甚至直接拆除或迁移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许多历史文化名村、古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旧村、旧镇进行盲目改造,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在经济落后地区,将古建筑的一些部件拆卸下来,卖作装饰品,也使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
(四)旅游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冲击长假期间,各历史文化遗迹地人潮涌动,其承载能力受到威胁。
人们盲目地参观旅游,“只见人头,不见景物”成为旅游的一个特点。
另外,缆车、索道、水上乐园等接踵而建,对历史文化遗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近400万人次参观了莫高窟。
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
据专家介绍,莫高窟虽然规模宏大,洞窟众多,但是每个洞窟的空间及其有限,而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稻草等脆弱材料制成,因此不能过度开放。
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仅会使壁画产生酥减,也可能引起壁画颜料变色。
[5]周围建设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前段时间就曾出现过颐和园风景保护区附近高压电塔林立现象,这无疑为颐和园的保存与保护增大了压力。
此外,由于游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进行参观旅游的时候,随地吐痰、随处丢废弃物、随处刻划、随处拍照、随处攀登……这些行为都可能对历史文化遗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提高游客素质也是关键问题所在。
2004年“五一”节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有708人触摸了壁画,约占参观总数的3.9%。
[6]无独有偶,在清昭陵的廊柱上清晰可见“我来也”、“到此一游”的涂鸦痕迹,而这些字多是刀刻,无法完全恢复。
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契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7],为我国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道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8]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在“科学发展观”上更进一步。
“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实现和谐发展要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具体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保护也是硬道理,不保护就没有长久的发展。
真正的保护是我们要继承文化,从这里汲取营养,这样我们才会有新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灿烂的文化。
其次是要依法办事,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要完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在立法过程中要贯彻“科学发展”的精神,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科学发展”原则;并且要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
然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民族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其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一)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立法,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鉴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以及遭破坏的严重性,对其进行严格保护及其必要。
保护手段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法律保障,其中立法是关键。
建议在《环境保护法》中出现明确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定,并且必须尽快出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
首先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要明确,可借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的规定。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和无形两方面,主要指前者。
有形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遗产和不可移动遗产。
[10]其次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界定:1、法定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虽未定级但确有价值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名人故居、传统民居、遗址遗迹以及反映城市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等以及周围环境;2、有历史价值的风景名胜地;3、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风貌特色的地段或街区,古村、古镇等;4、能够体现我国历史上城市规划成就及反映城市发展史的规划格局、风貌特色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