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9
、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事件直击法律软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旅游过热等现象都是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发展和保护都是硬道理。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健全保护体系;把环境法的原则和制度贯彻在保护过程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3月底,圆明园东部湖底铺设防渗薄膜事件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1]众多反对者认为该工程弊大于利,还有人指出其非法性。防渗工程听证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由此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究竟如何保护?
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尴尬
(一)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为加强国际间合作,以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国际上有许多已经生效的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目前我国政府已批准加入的国际公约有三个:《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2]我国《宪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使“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具有了宪法依据。但是,究竟何为“历史文化遗产”、其定义和内涵如何、怎样对其进行专门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我国综合性环境基本法,还是环境保护单行法,都未对此进行明确规定。《环境保护法》第17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址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其中的“人文遗迹”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唯一依据了。而其他诸如《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城市规划法》以及《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等用来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依据显然是片面的。而且历史文化遗产实际上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以外,还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我国《刑法》第324条至第329条“妨害文物管理罪”一节,其中提到“珍贵文物、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古墓葬”,并没有完全涵盖“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关于“妨害文物管理”的提法过于片面。而且综观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管理部门的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少有涉及,即使有规定,也很模糊。由此可见,我国虽然积极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接轨,但是缺少全国性的关于历史
文化遗产的专门性法律,而且关于各项历史文化遗产针对性法规也很欠缺。一方面,国际条约的实施要通过国内法作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各种新的破坏因素和破坏手段层出不穷,如何用有效的法律手段来预防和控制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流失,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建国以来,中国出土了数万件简牍,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方法,绝大部分只能临时浸泡在水里,时间最长的已逾30年;明定陵出土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成批的丝织品和成箱的衣物,是明代纺织技术和制造工艺的精华,许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很多已经不复存在,现存的部分文物也濒临损毁;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马王堆汉墓,除了保存完好的女尸以外,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的学术价值极高。这些有机质文物多数国家一极品,出土时光亮新鲜,但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不可估量且无法挽回的损失;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四川三星堆器物坑,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轰动海内外。其中数百件青铜器和数十根巨大的象牙,由于缺乏保护技术,象牙几乎全部毁损,青铜器正在遭受有害锈的不断侵蚀。[3]科学水平的局限和人才队伍的严重匮乏,大量考古遗迹、遗物出土,使有限的技术人员应接不暇;非科学的修复、发掘造成的毁损,时有发生。加上环境恶化、自然侵蚀和突发灾害,因而丢失历史信息,有损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系统的严重滞后,也使非法交易诱发的盗掘古墓葬、盗窃乃至田野石刻、佛教造像等活动屡禁不止,造成无数国家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和肢解,各类器物流失海外或被个人非法占有。(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从张家界装电梯,到武当山“太子养生堂”改宾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规模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浙江省舟山市,公然违反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规定,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历史街区大肆拆毁,致使国家文化遗产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4]如今不少城市采用类似的技术,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大量的建筑物,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吞噬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有的城市为了追求提高宝贵的城市用地的使用率,使土地增值,不惜在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区域进行开发。有的地方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中高速、便捷的机动交通的需要,改变历史城市的格局和风貌,甚至直接拆除或迁移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许多历史文化名村、古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旧村、旧镇进行盲目改造,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在经济落后地区,将古建筑的一些部件拆卸下来,卖作装饰品,也使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四)旅游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冲击长假期间,各历史文化遗迹地人潮涌动,其承载能力受到威胁。人们盲目地参观旅游,“只见人头,不见景物”成为旅游的一个特点。另外,缆车、索道、水上乐园等接踵而建,对历史文化遗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近400万人次参观了莫高窟。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据专家介绍,莫高窟虽然规模宏大,洞窟众多,但是每个洞窟的空间及其有限,而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稻草等脆弱材料制成,因此不能过度开放。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仅会使壁画产生酥减,也可能引起壁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