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

直接灸法(化脓灸)--灸法基础知识(2008-03-16 09:44:17)

标签:健康直接灸疑难杂症分类:灸法基础知识

摘自《谢锡亮灸法》

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称为直接灸。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不化脓灸。

一、化脓灸

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古代多用大炷施灸,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效果虽好,但皮焦肉烂,痛苦不堪,现今多不使用,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圆锥型之艾炷,将它直立放于穴位之上,再用线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1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或捏掉,第2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按灭或捏掉,第3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速按灭或捏掉,同时医师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以减轻痛苦。经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10余次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续施灸,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若不化脓,只要长期灸下去同样有效。

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除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或用艾绒烧成灰敷上再灸。

至于化脓灸,多属无菌性,无须顾虑。这和一般疖疮或创伤感染不同。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只管连续施灸。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或疼痛流血,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化脓灸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忧心忡忡,影响施灸。通常灸疮不加治疗,20-30天就自然痊愈了。

化脓灸的适应症:体质虚弱、发育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肺结核、慢性乙肝、内科各种疑难杂症、顽固性疾病均可灸之。

施灸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无须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服中药加味增液汤。

处方:生地黄、麦冬、玄参、苁蓉各15克,水煎服。

禁忌:老年人、儿童、身体极度衰弱、血液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禁用直接灸。

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

会出现突然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多系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灸炷过大、刺激过重所致。一经发现,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3-5壮可解,一般无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

灸后保养: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静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附灸后调养口诀,应当牢记: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相宜。

关于直接灸法,宋代名医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上说:“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体肤,不致枉夭,岂不诚大丈夫哉!”患有大病、顽固性疾病的人,要敢于使用此法。历代医家曾言:“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艾灸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要。”“诸疗之要,火艾为良。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浅谈灸法之补泻

【学术探讨】 浅谈灸法之补泻 张艳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关键词:灸法Π补泻 方法 机制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现今所言针灸补泻,多指针法补泻,忽略了灸法,或认为灸法只补无泻,为提高灸法疗效和治疗范围,特对灸法补泻问题进行探讨。 1 灸法作用机理 灸法是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灸法的取材主要是艾叶。艾叶,《名医别录》云:“味苦,微温,无毒。”《本草纲目》云:“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法,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性苦辛,苦能泻下,辛可宣散,因此既具有泻下之功又有温补之力。所以以艾叶为基本材料的灸法具有温补和泻实的双重调节作用。 艾叶性温,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感及艾叶药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施灸部位所产生的良性调整作用是艾灸具有温补作用的主要因素。 “虚者灸之,使火气欲助元阳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从而使气血流畅,经脉疏通。《伤寒论》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病,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若“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是阳气来复,故曰“不死”,若脉不至,可用灸法以温通阳气,阳气通而脉自复。《理瀹骈文》记载用熏脐法治疗劳伤、失血,精神倦怠等,明?龚居中《红炉点雪》:“虚寒病得热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临床[5]常灸足三里、曲池治寒痹,灸中脘、足三里治胃寒痛。王焘《外台秘要》记载用“四花灸”即双膈俞、双胆俞以艾柱直接灸之,具有温经通络、补益气血、健脾益肾之功,对慢性虚劳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有报道[1]应用温盒灸治疗产后癃闭,方法:用12cm×12cm×12cm的温灸盒,置于中极穴上,取5cm 长的艾条,两头点燃,放入灸盒中,待火灭后再添一节, 灸30分钟左右,轻者1次,重者3次即愈。因此,灸法可用于虚证、寒证,用缓和之温热,而奏温通经脉,补益正气之功。 灸法的泻实作用也与艾灸的温热刺激有关。艾灸的温热刺激可发散实邪和以热引热,此即温热泻实机理。 “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从而起到祛瘀散结,荡涤肠腑,拔毒祛腐的作用[2]。如《千金方》记载用灸法治疗热痢“灸小肠俞百壮”,热痢本为湿热郁蒸,搏结肠间,气血阻滞,化为脓血。灸性温热,火性畅达,气温则行,血温则散,气血宣行通畅,经脉调和,使滞者得行,结者得散。《神灸经纶》“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灸可宣通气血,防病治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灸。临床用灸法治疗饮食停滞、水停气阻、瘀血证、肠腑燥结等实证、热证均可收效。 外科痈、疽、疮、疡、丹毒等证均由外感邪毒,内由蕴热,热毒壅滞经脉而成,用灸法治疗则“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也。”《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针灸资生经》“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未溃者,能拔引郁毒,行散滞气,使毒易泄;已溃者能补接阳气,祛散寒邪,使疮口愈合。临床常用直接灸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灸温和灸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3]。有报道[1]熨灸法治带状疱疹32例,治疗一般采用清泻邪毒、清泻肝胆湿热、清热解毒为主,用熨灸法,治疗效果颇佳。 2 影响灸法补泻的因素 211 腧穴特性: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相对特异性[4]。应用灸法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部分穴位适宜于补虚,如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 1 ? 光明中医2007年3月第22卷第3期 C J G MT C M March2007.V ol22.3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火灸疗法

火灸 藏医火灸,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和居·米旁的《医学全集》中载:“火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但粗分则为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灸法。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现将各种灸法,简介如下: 1.艾灸法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艾炷,点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峻治法。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特点,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法。 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1)艾叶种类:《晶珠本草》载:“艾草有野艾、草艾和小艾三种。其中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花黄白”。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炷较好。草艾分大小两种。其中小艾不适于艾灸,大艾生于田梗地头,或种植于家园,枝高叶大,也可用于做艾炷。 (2)艾叶采集时间:医学《后续》中载:“秋季三个月为采艾最佳时期”。每年七、八、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时期艾叶和花朵生长茂盛,无籽,枝叶不宜断残,这时采集为最佳。(3)艾绒制作方法: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绿色。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根据用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燃烧的艾炷。 (4)艾炷大小: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豌豆粒大小为宜。 (5)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 煮法:适应于痈疖、痞瘤等症。首先灸痛疖、痞瘤的四周,以封闭脉道,防止肿块扩散。然后,灸肿瘤中央,以破坏肿瘤的巢穴。对于病情较重者,于最佳穴位连灸几壮,一般20次为最好,19次为次,17次为下。 烧法:适用于灰色培根病和黄水病,以及心风病等,灸15次为最佳,13次次之,9次为下。烤法:适用于隆病、寒性虫症、大小便闭塞或尿频、洞泻不止等症。灸7次为最佳,5次为次,3次为下。 拟法:八岁以下小儿使用拟法,即灸豌豆粒大小一次,使小儿略感惊痛便可。 一般在施灸中,将灼烧成斑痕者称煮法;灼烧起细小水泡者称烧法;不伤及皮肤只灼红皮肤者称烤法;略灼而产生惊痛的称拟法。按火灸种类分类,汉地火灸属煮法;艾灸属烧法;霍尔火灸属烤法;天竺火灸属拟法。按灸位分类,四门穴宜用烤法;下体穴宜用烧法;上体穴宜用煮法;神经或筋腹部位宜用拟法。灸脊椎各穴,只用煮法不用烤法或烧法,以免伤及神

《理疗仪器浅谈》

《理疗仪器浅谈》 发布日期:[xx-12-5]共阅[1010]次 理疗设备浅谈 理疗设备是物理治疗的设备的简称,是将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体机能向好的方向转变的设备。大家比较熟悉的包括电刺激治疗仪器、磁疗、水疗和热疗设备。其实不管是什么设备,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治疗机理。热疗仪器是使用最多的理疗设备,是将能产生热量的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体血管扩张来加强血液循环,这一类仪器是疗效比较确定的设备。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中医认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实际上就是指人体组织的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与之相关联的人体组织、脏器因为不能得到正常的营养供给,一定会产生病变,导致组织或者人体脏器的退变和疼痛。当然,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的因素很多,比如人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软组织拉伤、血管破裂、骨折等都能导致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被迫中断或者不畅;还有寒冷导致人体局部组织的温度下降也会产生血液循环障碍,在我国的高寒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关节炎属于高发疾病,主要因素就是因为人体组织容易长时间因为受到寒冷侵袭而致血液流动不畅,继而导致人体组织或者细胞因为不能获取足够的营养而产生病变。另一种情况就是人体本身的功能性衰退,中老年往往因为一些常见的慢性病,使得原来一些疾病得到发展。比如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对人体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的糖化作用,导致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明显降低,这样也容易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大和局部毛细血管发生

微循环障碍,因此加剧了炎症类疾病的发展。高血脂类患者,由于血管内皮受到低密度脂蛋白的堆积作用,使血管变厚、变粗糙。也因此大大减少了血液多人体脏器的血液灌注量,使人体组织往往处于长期的营养不良状态,产生提前衰退的结果。一些生活习惯也会导致人体组织的血液流量减少,比如喝水少容易使血液粘稠度升高,抽烟使红细胞增多而导致的血液粘度升高,营养过剩和大量吃药,会导致人体组织积聚了一些多余的物质,直接影响血液流动,甚者会导致红细胞聚集和血小板的聚集、粘附能力增强。 人体的正常衰老是正常的过程,是目前科技所不可抗拒的。但是环境和生活等因素是可以改变或者是可以有所被重视的,目前多发性疾病有很多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骨关节炎疾病就是其中之一。人体骨骼和与骨骼周围的软组织炎症构成目前的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腰椎盘疾病、肩周炎、膝关节炎症、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从病理角度看,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也正是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得以发展。所以只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改善血液循环,使病变组织的细胞能获取充分的营养,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同时只要改善血液循环,使聚集在该组织部位的有害物质,包括正常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能被正常的血液循环带走,维持人体组织一个营养充分、环境洁净的生命环境,这些疾病是完全可以大大好转,至少恢复到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状态。 急病乱投医也是很多疾病发展的原因,关节炎本来属于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非细菌性炎症,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来进行物理治疗。

穴位分寸歌

一、手太阴肺经6 中府乳上三肋间,却距中行六寸观。本经下行循臂内,尺泽肘中腱外廉。列缺腕上一寸半,太渊掌后横纹尖。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二、手阳明大肠经10 商阳示指内侧边,本节之后寻三间。歧骨之前取合谷,偏历交叉中指端。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穴在肱外廉。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陷。扶突人迎后寸五,迎香鼻旁纹中探。 三、足阳明胃经22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瞳下眶上缘。地仓挟吻四分近,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颧骨弓中取,头维神庭旁四半。人迎喉旁一寸五,锁骨陷窝是缺盆。下行乳根出乳下,中脘旁二取梁门。天枢脐旁开二寸,枢下三寸水道安。再下一寸归来穴,股上尺二找髀关。伏兔膝上六寸是,梁丘膝上二寸间。膝髌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全。膝下八寸条口位,条口之旁丰隆看。解溪跗上筋间取,内庭次趾外间陷。历兑次趾之外端。 四、足太阴脾经12 大趾甲内端隐白,节后一寸公孙唤。商丘踝前陷中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箕门要在鱼腹取,冲门穴在横骨端。脐旁四寸是大横,膻中去六天溪安。再上二肋周荣穴,腋下六寸大包全。 五、手少阴心经6

少阴心起极泉中,少海肘后五分定。通里腕后只一寸,神门掌后锐骨逢。少府掌内本节后,小指内侧是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10 小指端外为少泽,节后握拳后溪量。支正腕后正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当。腋后缝上取肩贞,天宗秉风骨下详。秉风肩上缝隙处,曲垣曲胛肩冈上。天容耳下曲颊后,听宫耳前陷中央。 七、足太阳膀胱经38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晴明。眉头头中攒竹取,百会前外通天迎。百会后外络却穴,天柱项后发际中。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五心俞,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大肠十六胱十九,白环廿一椎边求。骶骨四孔八髎穴,上次中下仔细究。又从脊上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四椎之旁取膏肓,十二椎下寻胃仓。十四椎旁志室穴,二十一椎秩边详。又从臀下横纹取,承扶就在陷中央。殷门扶下方六寸,委中膝腘正中藏。承山踹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昆仑外踝后陷中,申脉踝下肉边上。金门申前陷窝取,京骨外侧骨际量。至阴却在小趾侧,足太阳经始周详。 八、足少阴肾经10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踝前大骨边。太溪踝后大筋前,照海踝下陷中安。复溜踝上二寸取,阴谷膝下内辅边。循股内后达耻骨,旁开五分横骨见。神阙之外取肓俞,膻中旁二神封现。俞府璇玑离二寸,少阴肾经到此完。

罗诗荣之铺灸

罗诗荣之铺灸 1.医家简介 罗诗荣(1932—),安徽合肥人,主任医师,现为国家级、浙江省、杭州市名老中医,杭州市针灸学会会长。1938年矢志岐黄,师从伯父罗茂洲。1943年悬壶杭州开业针灸从医。1958年参加联合诊所(杭州针灸专科医院)至今,从事针灸临床60余年,曾发表“铺灸治疗寒湿痹症”、“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临床观察”等论文10余篇。其“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课题荣获浙江省医药优秀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曾多次荣获浙江省、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2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学术思想 《说文解字》谓:“灸, 灼也”。从广义上讲,一切运用温热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都属于灸法,狭义的灸法则是特指烧灼艾叶治疗疾病的方法,即“艾灸”。灸法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历经数千年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临床上常常显示出针所不及,药所难能的疗效。罗诗荣主任医师对灸法推崇备至,从事针灸临床六十余年,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而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他独特地使用铺灸疗法,更是享誉海内外。在几十年的针灸临床过程中,罗老一方面潜心钻研中医经典记载之灸法,一方面又敢于突破传统灸法临床思维定势,创新传统灸法,倡导“铺灸督脉可疗痼疾”之思想,以其独特的选位、选时、选药为治疗重症痼疾开辟了新的途径。 2.1 钩沉发微辟蹊径,传承灸疗创新意 灸法治病,其症颇广,其理也多 罗老认为灸法治病,其适应症广泛,治病机理不止一端。对于风邪袭表以致腠理郁闭,营外不和之表证,灸疗可发散透泄,引邪外出,调和营外;对风邪入里之证或者某些急诊仍可灸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之;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是之时,可灸可药。”就指出不但风邪侵犯肌表之时可灸治,即使风邪入里注肾时仍可施灸,甚至出现“瘛”时还可施灸。对于寒邪凝结之证,灸则温经散寒,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以灸焫。”说明了寒凝

医学全在线

现场心肺复苏术 简介:现场心肺复苏术 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RP)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证实: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上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医学全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5e11466985.html,

3、畅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方法: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2、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3、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4、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5、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 6、吹气频率:12~20次/min,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吃名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 7、吃名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800~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5、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

针灸_治未病_的应用及展望_袁慧

167 第13卷 第7期 2011 年 7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7 Jul . ,2011 “防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 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中医学疾病预防思想的体现。它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及健康医学理念相关。针灸治未病古已有之,即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初,预先应用针灸方法刺激经络腧穴,激发经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发生,减轻疾病损害,保健延年的目的。本文试从针灸治未病的历史渊源、临床应用及其前景予以论述。 1 古代文献研究及应用1.1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渊源 所谓治未病,其确切的概念尚难确定,但从理论上讲,就是预先采取防治措施,防止可能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一 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内经》的治未病理论,较为注重未病先防方面,它形成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和针灸多种预防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难经?七十七难》中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治未病的范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继承了这一思想,曰“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在针灸“治未病”的应用及展望 袁慧,李忠仁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独特的预防思想的体现。针灸治未病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有之, 应用广泛。文章从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渊源、古代文献中的应用和现代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针灸治未病在未来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将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7- 0167- 03收稿日期:2011-01-15 作者简介:袁慧(1979-),女,江苏盐城人,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未病(脑血管疾病)。通讯作者:李忠仁(1942-),男,上海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防治疑难眼病、脑血管疾病及呆病。 E-mail :lizhongren@https://www.doczj.com/doc/5e11466985.html,。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ventive Treatment for Disease YUAN Hui,LI Zhong-re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 : “Preventive treatment for disease”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unique preventive idea in TCM theor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ventive treatment for disease,which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evention treatment for disease in TCM,ha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is paper,the origin of this theory,the application in acient literatures an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is theory in modern medicion will be discussed.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ventive treatment for disease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medicin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cupunture and moxibition ;preventive treatment for diseass 脾旺则气血充,气血充则心有所倚,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所指:“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由此可见脾之健,则一身之阴阳可得维系,一身之枢机可不病蠹。 总之,脾乃四脏功能之会,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官,其主要特性也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天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笔者想随着对《易经》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脾脏的 功能及其诸多方面的探讨将进一步深化,此文也只是浅谈自身对于脾脏的一些简单看法,从而加深自身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参考文献 [ 1 ]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 M ]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57-58. [ 2 ] 王洪图.内经讲义[ M ] .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84-288. [ 3 ] 祖行.图解易经[ M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4.[ 4 ] 汪忠长.易与道[ M ] .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4.[ 5 ] 朱伯崐.易学[ M ] .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93.[ 6 ] 素朴散人悟元子.易理阐真[ M ] .洪贇,校订.北京:金城出版 社,2006:40-41.

中医学习推荐书

中医学习推荐书目 按:本书目是网友共同推荐汇集而成,难免存在较多的缺陷和偏颇之处。由于每个人的视野、角度和契机都不同,适合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书目并不一致,本书目仅供大家参考和交流所用,每个中医学习者还当善自思维,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次第。 一、根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难经》 这些经典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时时都要常读常琢磨。 二、源头活水: 中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和体认,是中医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中医来说尤其如此。如下传统文化经典是需要重点涉猎的: 《易经》《易传》 《老子》 其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等,揽观杂学,多多益善。 三、后世著作: 理论综述类: 黄元御《四圣心源》(论阴阳一气之流行颇妙)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论阴阳二象之对待甚精)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类: 注家:王冰,张志聪,高士宗等;校释:郭霭春;《灵枢经校释》(人卫版) 节选本:《内经知要》 伤寒金匮类: 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匮发微》 刘渡舟《伤寒掣要》《伤寒临证指要》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喻嘉言《尚论篇》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本草类: 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张志聪、陈修园、叶天士《本经三家注》 唐容川《本草问答》 张志聪《本草崇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浅注》 针灸类: 杨继州《针灸大成》 杨维杰《针灸宝典》、《针灸五输穴应用》、《针灸经纬》 周左宇系列著作 谢锡亮《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入门) 周楣生《灸绳》 导引类: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八段锦 医案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综合、诊断、其他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黄氏所有著作皆需精读) 李士材《诊家正眼》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入门类: 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 李时珍《濒湖脉学》 钱乐天等《医学传心录》 刘力红《思考中医》 栾加芹《用易经开方》 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 补充: 关于版本,典籍白文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质量不错。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砭石是最早的针 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 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 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 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 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 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 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 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 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 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 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 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 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 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 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 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 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 b药物浸泡消毒法 c煮沸消毒法 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14、持针姿势 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 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 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 a插入法b捻入法 B双手进针法 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 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

浅谈化脓灸

浅谈化脓灸 化脓灸,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人为制造感染的一种灸法。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民间广泛运用。作为灸法的一种,它和针刺一起占了《黄帝内经》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见它在传统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针灸资生经》多处提到,“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也!”又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俱虚,火之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可见灸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的运用之广。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虐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意思是说,如果去吴蜀那些湿气重的地方,一定要在身体上化脓灸三两个地方,不要让灸疮那么快就愈合,那么,身体就不会感染到瘴疬,温虐之气。所以说,要是想身体健康,足三里就要常常灸,使灸疮常常有分泌物排泄。可见,在唐朝,古人就已经对灸法深入进行了研究,并对化脓灸有了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运用。 对于灸疮在一段时间内的炎症反应,很多不明真相者谈虎色变,患者们也会忧心忡忡,担心因此导致炎症感染,不能收口。其实大可不必,首先灸疮的形成就与外伤导致的细菌性感染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热量累积后导致的伤口,后者是某种细菌导致的感染。前者是一种人为的非细菌性炎症,目的是延长对局部区域的刺激量,以形成长效刺激。 《针灸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皆瘥,若不发,其病不愈。(意思是:凡是灸艾引起的疮疤得以化脓发作,所患得疾病就能够得到痊愈。如果灸疮不能化脓发作,那么疾病就不会得到根除。) 《针灸甲乙经》更是对灸疮不发详细描述了诱发灸疮化脓的办法----“灸疮不发者,用故履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若速愈,恐病根未除也。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灸疮形成却不能成熟作脓者,用旧鞋子烤热后覆盖灸疮,三天左右就发作化脓了……也有担心患者气血虚衰不能使灸疮发作的,就让他内服中药四物汤,滋养他的血气……古代的人不用收疮的膏药贴敷,因为一定要使灸疮多多出脓,这样才可以令疾病根除。……如果疮口很快愈合,致病的毒气就不能全部出来。)----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化脓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故灸疮在整个灸法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

我的足三里瘢痕灸经历

我的足三里瘢痕灸经历 我的足三里瘢痕灸经历 今年10月底我做了一次足三里瘢痕灸,到现在创面结疤快落了。这次的经历使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也受了不少的苦,钱也没少花。在这期间,得感谢论坛的单阿姨给了我好的建议,让我增强了信心。我把我的经历写出来希望得到指点,也希望他人可少走弯路。我先从这里说起吧。 2007年我开始用艾条做灸疗,用的是艾条悬灸和温灸盒.灸架灸----到乌鲁木齐才买到。主要是灸关元中脘足三里,经常弄得满屋子都是艾的味道。但灸了一段时间后并没感觉有太大的作用。当然作用也是有的,灸完后浑身热热的蛮舒服,一段时间后胃口也好了许多。 08年了,看了《灸法直论》后很想直接灸关元,但怕找不准穴位,于是想找个中医帮我找。 10月国庆假期的一天我开始行动: 找了个诊所有个老中医-------说自己老了不针灸了,我说只是找一个穴位,我给你钱。结果还是不行-----怀疑他不会。 又找了个诊所,上面写的是有针灸,进去一问,到是热心--------关元穴在脐下四寸或是曲骨上2寸。(让我躺下给找的)给钱也不要。但我觉得找的不对,准备再找一位看看。 骑自行车2公里找了位老中医,先问给多少钱,我说你

想要多少钱。10元。我说好吧。 本想让我站着给找,我说应该是仰卧取穴。我躺着找了约有10分钟,穴位点改了好几次才定下来。我在想这人找穴位怎么这么慢呢。 两位医生找的位置不一样,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到底谁谁找的位置是对的呢? 回家后我找出中医研究院编的《针灸学简编》看里面是怎么找穴位。到了晚上我躺下自己用尺子量,耻骨上缘到脐中15cm-----关元就在肚脐下9cm处了。找到关元后自己用艾绒搓成麦粒大,灸了10几次----开始很疼啊。完后一看烧了一块黑疤,然后又用艾盒烤了30分。不过又后悔了---可能没找准穴位。 第二天早上我不死心,又到州中医院去了一趟,挂了个号,是女的,30多岁。她教我用自己的手量就可以了,我说用尺子量了再平均分,找五分之三处,她说不行,我问:那你是怎么找的?她说我是看的,因为经常找嘛。可我觉得手量的不可靠。 出了医院后又找一医生,看着很朴实,教我也是用手量。说必须“同身寸”说我自己找的快到石门穴了,我给钱,他也不要。 又跑了几个地方,但是医生放假了-----国庆假期。 心里的疑惑更多了.....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作者:周楣声 一,灸法的作用与一般的选穴要点灸法自最早的直接灸而下,历代以来对之均有不同的改进、补充和发展。降至近代,虽无确切统计,但也不下百数十种之多。如果把属于光电范困内的灸法也包罗在内,那就更不可胜数了。但大体上不外是直接灸,间接灸和温和灸三大类。虽然由于灸法的种类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就不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治疗原则还是不会改变的。故先行对不同灸法的共同作用与选穴要点作一说明,再于相同中求相异,而分别对待。 (一)不同灸法的基本功效不论是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又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不同灸法所共有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1、就近(周部)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处,古人称为阿是穴成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就称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调整局部机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治疗方法,

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胃肠,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生殖系统,胸背诸穴,均作用于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机能,使机能障碍的血 液循环和淋巴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促进渗出物之吸收。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劣性冲动,大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患处中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的孔 穴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则病理产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特别是灸些,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多种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直接加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同样可以 刺激神经末稍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得医学巨著就是。 6、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 11、中医把人体瞧成一个以为主 宰, 为中心得整体;同时认为人与以及有密切联系,也就是一个不可分割得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得整体性,主要体现 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 为。 二、判断题 3、个人社会地位得改变对健康造成得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得范畴。 ( ) 4、中医在认识疾病得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 体。(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 神。 (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5、简述形与神各自得含义及二者得关系。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如何?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得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中医学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影响下所形成得,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得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得一门自然科学。 2、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

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四、简答题 5、形体,就是指构成人体得脏腑、经络、五体与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得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得神,就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得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得神,就是指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得关系表现为:形与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得。形就是神得藏舍之处,神就是形得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就是生命存在得保证。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人体得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得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得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得差异,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得生理活动与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得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得适应就是积极得、主动得,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论述题 1、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就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得主导思想,为中医学得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就是有机得整体:构成人体得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得病变往往就是整体得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得不同,即使就是局部得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得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得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得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得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得发生。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就是社会得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得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得进步,社会得治或乱及个人得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得思想,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 41、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51、人与环境得密切联系表现在( )与( )两个方面。 1、答:阴阳得消长平衡指二者不就是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得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与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消与此长彼长过程。事物得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人体之气得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得依据就是五行得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得必要条件。自然环境得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得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得认识,即就是“天人一体观”得整体观。中医养生中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身心合一形神共养得养生原则。、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