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这个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传递科学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时期。
本文笔者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要通过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使得学生愿意并且乐于探索。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愿意参与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工具,例如教学案例、故事、动画、实验、讨论等等。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学生能够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尽可能地做到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和发现,通过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削弱压力感。
二、鼓励自主探究鼓励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核心。
要想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物群体中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翻阅相关的资料并做报告。
这些自主选择的习惯慢慢会让学生养成探索未知的习惯。
决定权的转换让教学变成了自主的事情,学生们也会有更强烈的主动性,动起手来,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
学生要想自主地探究,就需要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工具和设备,达到一个贴近学生需求的最佳学习环境。
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等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
在学习环境中,还需要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例如网络、电子白板、PPT等等。
例如,在探究物体的密度时,可以用电子白板展示一个物品的密度和特性,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知识去尝试解决难题。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一、提供丰富的科学活动环境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就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活动环境。
这种环境不仅包括科学实验室、自然教室等专门的场地,还包括幼儿园内外的各种自然和科学资源。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物体,如植物、动物、石头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简单的科学实验,比如水的变化、力的作用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科学活动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发现世界。
二、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就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科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孩子在科学活动中,可以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天上会有云?”“为什么水会变成冰?”等等,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积累科学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孩子进行自主实验和观察在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就要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实验和观察。
这种实验和观察不仅可以让孩子亲自动手去验证科学规律,还可以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自己亲手浇水、施肥,然后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总结植物的生长规律;在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中,比如小车的滑行实验,孩子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这样的实验和观察,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
四、提供积极的学习激励和支持在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就要提供积极的学习激励和支持。
这种激励和支持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得到了认可,还可以让他们愿意继续探索和学习。
这种激励和支持可以包括表扬、奖励、鼓励等多种形式,比如当孩子成功解决了一个难题,可以及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智慧;当孩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鼓励他们去深入探索,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幼儿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渴望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去探索和认识世界。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可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
要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和探索感兴趣的科学主题和活动。
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主题,让幼儿自由选择和探索。
可以给幼儿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发现科学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形成自己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设计科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引导他们独立完成实验和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活动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科学实验或项目,让幼儿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发现和探索科学规律。
通过团队合作,幼儿不仅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挑战,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尝试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多方面思考和多角度观察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活动方案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能力面对未来挑战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本文将提出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活动内容1. 科学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例如,安排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不同条件下植物的表现,并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例如,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探究酵母在不同温度下生长的情况,以及不同因素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数据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地表达实验结果。
通过让学生分析和比较实验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 问题解决提供一系列科学问题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如何减少水的沉浸时间来保护纸张;或者让学生设计一个能够制造干净水的过滤器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深海生物的视频,并让学生围绕深海生物的特点进行讨论。
2. 活动实施根据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
老师可以在活动中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科学探究。
3. 总结归纳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会,并引导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活动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报告以及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引言自主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理论支持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和自我解决问题为主要形式,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独立运用的过程。
自主探究能力包含主动学习、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合作与交流等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置任务、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方法,鼓励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表达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课前准备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充分准备。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连贯的教学脉络。
其次,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图书、PPT等教学资源,以便学生在实验和研究中能够充分利用。
最后,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的探究任务,使学生在探究中能够得到发展。
四、学前导入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有关主题的猜测、经验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在讲述关于“植物的生长”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猜测和问题。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逐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探究活动教师应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他们观察、提问、探索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积极参与,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和流程,通过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发现规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学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各种探究方法,通过比较、验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引言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地通过实践和实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搭建合适的课堂环境首先,在科学课堂中,必须搭建一个合适的课堂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首先,课堂要有良好的互动氛围,学生要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工具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
同时,课堂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课堂内容和安排,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其次,在科学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观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动物的行为等等。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手段,实验能够帮助学生验证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科学的规律。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科学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任务,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环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一、教学理念的更新1. 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2.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案例教学: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
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课堂环境的营造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2.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如图书、网络资源等,以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科学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适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案,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家的工作;2.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和规律;3.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和思考等方法来探索科学问题;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2.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规律;3. 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的关系;4.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观察探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和讨论,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比如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让他们猜测现象的原因。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举例说明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过程。
同时,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基本认识。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并观察现象,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释。
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水的沸腾温度、火种传递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学主题,比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调研等方式探究问题,并通过展示的形式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科学问题供后续学习和探索。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分享和观点,以及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自主探究也是学科素养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设计合适的探究课题设计合适的探究课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第一步。
在设计课题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通过激活学生身体、感官、心理等多个方面,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可以以学生平时感兴趣或希望尝试的科学现象或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假设和实验方案,并最终得出结论。
在探究课题的设计中,我们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深入和细致。
有些科学现象可能很简单,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观察、测量和验证,深入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原理,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
二、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支持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支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另一个关键。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提供科学工具、实验设备、课程材料、多媒体资料等多种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例如讲解实验步骤、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等。
在提供资源和支持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让学生逐渐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例如,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或观察,逐步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然后再让他们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和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和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三、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小组间的合作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准确性。
此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增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也有利于形成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场所。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可以从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等方面着手。
首先,要在课前准备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累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料或实物,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或展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回答问题。
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其次,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也至关重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先提出一些与学生经验相关的问题,激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或讲述故事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原理或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参与也是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环节。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提供必要的实验指导和安全保障。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整班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项目,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实践操作。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高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发现科学的奥秘。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收集一些小型的科学材料或器具,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测。
小学科学探究课程教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教案:小学科学探究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导语: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即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构建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一、背景介绍:科学探究是一种由学生自主、探索性地进行科学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相比,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和主动性,倡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和总结归纳,从而达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意愿;2. 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疑问、问题或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课件、实物、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科学现象。
2. 提问引导:-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形成问题意识,例如:“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你可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实践探究:- 设计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4.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和结果;- 引导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和评价,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和观察事实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科学结论;- 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科学原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布置、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实验台、观察区等实践操作的场所,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探究;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科学实验器材、图表、实物等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还可以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其次,教师应该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设问、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太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等等。
通过这样的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实践和思维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和空间。
自主探究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记录、比较不同动物的习性,鼓励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探索和发现。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课中如何“少教”而“多学”---------《用橡筋作动力》教学反思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康岚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要在基础教育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智慧,教师必须具有少教而多学的教学观念。
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强调了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少教”就是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要事事全包,讲要讲在关键处,该讲的要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自己能理解、掌握的尽量要少讲、不讲。
“多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从而学会学习。
如何能让学生们在有效的40分钟里掌握自身能力范围内更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以达到能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甚至在课堂外去自主探究的目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设计的前提,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即教学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主要预期目标。
它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导向,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用橡筋作动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中所涉及的弹力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们也都能经常接触到,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解释这些问题,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因此教学目标我设定为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
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几乎都能通过数据结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灵活整合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来源于教科书。
然而,由于教科书在编写和排版上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尤其是科学这门追求真理的学科,如果教师直接将教科书中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再重现于课堂教学中,不做任何调整或修改的话,有可能就会使学生走进知识的误区。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将会是科技和人类的完美结合,新型科技层出不穷,让生活更加便利。
而文化水平的提高也让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厚,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多的期望,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造科学教育的需求1.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能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式,通过探究和发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小学阶段的特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广泛,学科比较丰富,每天的课程都很忙碌,时间是有限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配合,而且需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基础,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
不能够单纯地依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成就,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科学素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
3.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小学生的学习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具体的阶段,缺乏实验和实践的机会,教师需要将抽象知识变成直观的体验,学科间的衔接较为困难,需要加强科学教育的整合。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1. 立足生活,创造情境教学科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从生活出发,创造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开展课外感性科学实验活动,或利用一些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例子来启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例如,关于根系的研究可以引起学生想到地下生活的其他形式;关于磁铁的磁场可以引起学生想到日常用具(如扫把,拖把等)中使用的磁铁的作用。
2. 发挥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小学阶段的学生难免会存在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
在探究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地针对课程安排,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成为主体,体验成功感。
3. 探索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忽略实际经验的积累,应该在学习中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如何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虑方法。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
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
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
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
要开展探究,首先是要有主题。
要形成主题就得从问题开始,问题可以是学生直接提出,也可以是老师引导形成。
但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让学生感兴趣的。
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而且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所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科学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问题的来源,主要从三个方面获取:一是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形成主题。
如在学习了《观察月亮》以后,教师在小结时,启发道:通过一个月的连续观察,我们除了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外,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问题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了,“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相同吗?”“月亮每天升起的地方一样吗?”“月亮每天是在同一个地方落下的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又完全能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解决的,于是我在班上成立了一个以“月亮运动”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小组,学生兴趣很高,全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了。
浅议科学课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摘要】科学教学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乐学爱学科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课;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就像刘默耕所说的那样“学科学就要根据科学的本性来办事”。
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景的影响,在学生探究前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为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如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玩”的情境:准备两根“鱼竿”(一根头上有磁铁,另一根头上没有磁铁)和一些鱼嘴上挂有铁环的“小鱼”,让两名同学一人拿一根“鱼竿”进行钓鱼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钓上的“鱼”多。
很快,学生就发现“鱼竿”上的秘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磁铁的“鱼竿”就能钓上“鱼”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主探究的强烈信心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师意识到教育教学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也无例外地担负着这一重要任务。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才会挖掘出它的潜能,使他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是科学课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下面,以科学课中的《磁铁的性质》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引入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手持装有环形针和清水的烧杯,指着烧杯说:“在这一个装满水的烧杯中有一串环形针,要把这串环形针取出,又不能使烧杯中的水流出。
”这个问题情境一出现,学生的探究欲望就来了,积极动脑,想出了许多办法,纷纷举手发言,跃跃欲试,上讲台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证明,利用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取出环形针是最好的办法。
同时,我顺势导出了课题《磁铁的性质》,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画了重要的一笔。
二、精心准备材料,创设实验情境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要进行实验就要用到实验材料,课前准备好课堂实验所需材料。
例如:要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磁铁的两极会“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在课前就精心准备了8个小组的实验材料,1-2组是支架,细线重心有小孔并标明磁极的两块条形磁铁;3-5组是装有水的水槽、泡沫块、标明磁极的两块磁铁;6-8组是两辆小车(轻轻用力就能使它走动),标明磁极的两块条形磁铁。
各小组实验记录卡一张。
学生利用提供的这些材料,动脑、动于做实验,获得清晰、准确、深刻的感性知识。
所以,为学生提供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创设实验情境,是学生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它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这就指明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从内容上来说,是与自身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
因此,我在教学时一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淡化知识目标
我在教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时让学生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材料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对这四种材料特性的探究也颇感兴趣。
从难度来说,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
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
因此学生对材料的软硬、柔韧性、吸水性、沉浮能力的不同,知道即可,不去苛求为什么这样。
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认识上,即使他的知识非常广博,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放在低位,更应该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如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中,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着交道,但他们对此只是被动地关心和接受,很少有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更没有人意识到不同的材料还有不同的特性。
随着对材料特性的观察和实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教他们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
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
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特性的描述。
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辨别材料的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认识一件事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在探究不同材料特性过程中,学生会用观察和实验来研究材料,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并且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二、以自主探究体验为核心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因此,我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
1.创设情境
如教学《谁更硬一点》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塑料筷、金属筷和木头筷谁更硬一些?我们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所创新,设计猜一猜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生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方式
学生分组研讨,畅所欲言,对原有知识交流的过程,是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产生新问题的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体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主的主体教学方式。
如: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
化?
有人说:“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不好,那么我就全部用人造材料来替代。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通过研讨,突出研究的问题,唤起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意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综合课程特点。
3.自行设计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提问-预测-假设-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要明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而不是盲目地玩。
教师要适时有效地指导,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地“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的提问”。
如: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该怎么证明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我们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谁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来证明?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演示、验证。
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
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
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犹豫。
在设计中,他们的实验材料也由自己来选择和利用,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而不是在老师预先准备的实验器材的暗示下进行实验。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来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明集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