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6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总规律,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2、分布于四肢的规律,是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三个区线。
其中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特殊性,就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前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阳经手阴经足阳经阴经(分布图)。
3、躯干的分布规律(1)胸腹部:共4条经,七条脉前正中线-任脉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0.5寸胃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6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2)腰背部:共2条经,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3)胁肋部:共2条经,2条脉肝胆经循胁肋4、颈部的分布规律从前正中线到后正中线依次为:任脉,足手(阳明胃、大肠)、足手(少阳胆、三焦)、手足(太阳小肠、膀胱),督脉。
5、面部的分布规律前部、前额:手足阳明经侧部、侧头:手足少阳经后部、后头:手足太阳经顶部、巅顶:督脉、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即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因十二经脉之气的走向特点: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上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
从而形成了: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未端交接2、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3、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次序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大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再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一)手太阴肺经(四)足太阴脾经太阴肺起乳上缘,横胸出腋厥少前,太阴脾起足大趾,踝上八寸交厥阴,过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
太阴厥阴少阴中“太阴”的阴气最重,过来是“少阴”,厥阴中的厥其实是“阴之尽头”,因为阴极则化阳,它是尽头,所以就有化阳的趋势。
它不是哪个多少,它是十二经脉。
顺序是:(前肢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前肢阳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
后肢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后肢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扩展资料:十二经脉的名称:1、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2、具体名称: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循行的顺序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具体的循行顺序如下:
肺经从肺中出发,在食指端与大肠经交汇;大肠经从手走到头部,在鼻翼旁与胃经交汇;胃经从头走到脚,与脾经交汇于足大趾之端;脾经从足走到胸,在心中与心经交汇;心经从胸中走到手,在小指端与小肠经交汇;小肠经从手走头,在内眼角与膀胱经交汇。
膀胱经从头走到足,在足小趾端与肾经交汇;肾经从足走到胸中,与心包经交汇;心包经从心包中出,走到手指无名指端与三焦经交汇;三焦经从手走到头,在外眼角与胆经交汇;胆经从头走到足,在足大趾与足肝经交汇;肝经从足走到肺中,连接手太阴肺经。
⼗⼆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规律⼿三阴经循⾏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臂⾛向⼿指端;⼿三阳经从⼿指端循臂指(经⽳名)⽽上⾏于头⾯部;⾜三阳经,从头⾯部下⾏,经躯⼲和下肢⽽⽌于⾜趾间;⾜三阴经脉,从⾜趾间上⾏⽽⽌于胸腹部。
“⼿之三阴,从胸⾛⼿;⼿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
”这是对⼗⼆经脉⾛向规律的⾼度概括。
(⼆)⼗⼆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太阴肺经在⾷指端与⼿阳明⼤肠经相交接;⼿少阴⼼经在⼩指与⼿太阳⼩肠经相交接;⼿厥阴⼼包经由掌中⾄⽆名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交接;⾜阳明胃经从跗(即⾜背部)上⾄⼤趾与⾜太阴脾经相交接;⾜太阳膀胱经从⾜⼩趾斜⾛⾜⼼与⾜少阴肾经相交接;⾜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趾与⾜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三阳经在头⾯相交接。
如⼿⾜阳明经都通于⿐,⼿⾜太阳经皆通于⽬内眦,⼿⾜少阳经皆通于⽬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太阴经与⼿少阴经交接于⼼中,⾜少阴经与⼿厥阴经交接于胸中,⾜厥阴经与⼿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三阴经,从胸⾛⼿,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阴经;⾜三阴经,从⾜⾛腹(胸),交⼿三阴经,构成⼀个“阴阳相贯,如环⽆端”的循⾏径路,这就是⼗⼆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经的循⾏,凡属六脏(五脏加⼼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胸⾛⼿;下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及头⾯、躯⼲。
上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卞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阳经⾏于外侧,阴经⾏于内侧。
⼀、⼗⼆经脉的名称(⼀)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12经络循行图+任督二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经络走向及交接规律走向●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三阳三阴,足三阳三阴。
太阴对阳明,少阴对太阳,厥阴对少阳。
阴配脏,阳配腑。
三个大循环。
【经的走向】如果你将双手上举,阳经是从上往下,而阴经是从下往上走。
你可以想象为太阳光(阳)从上照下来;地气(阴)从地下升上来。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向上走手,手三阳经从手向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向下走足,足三阴经从足向上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人体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是灵丹妙药——命要经络养、气靠经络养。
经络养生法适合人群、寿命至少延长10年——它是人类走向百岁健康的通行证。
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是水库,如山溪小河流一样的十五经脉及其连尾部分。
五脏六腑——人体的储水池和输送管道,经络是五脏六腑的镜子,更像是一对同气相求的孪生子,经络就是用来“决生死、处百病”的,只有经络才能赶在疾病出生前,把它杀死。
任督二脉是十四经的“水库”。
巧用穴位经络:中风偏瘫找胃经急性胃痛求梁丘恶心闹肚子便秘的克星——天枢美颜美白——四白穴收面口疾病——合谷让心情安逸——曲池上肢疲劳、酸痛——手三里鼻炎、鼻塞——迎香早上5-7点按摩敲大肠经(右手敲左臂)慢性胆囊炎症——阳陵泉便秘、两肋痛、耳鸣、耳聋——支沟穴肩痛不举找——肩髎耳鸣、耳聋——按耳门睛明也能治打嗝痛经腰痛按八髎腰背不舒服——委中求小腿抽筋点承山急性腰痛点后溪小指发麻拨小海天宗穴能治电脑病肩周炎——肩穴腹胀食欲不佳找太白妇科病首选——三阴交妇科病万灵丹——阴陵泉湿病、丹毒等皮肤病——血海治热、治痛、治出血没商量——尺泽、孔最补肺肾之虚、管小病小疾——列缺失眠的原因是魂不守神——太冲穴拯救肝脏的义士——期门、行间心脏的随身保健医生——内关治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白发、过敏性鼻炎、糖尿病、皮肤粗糟——涌泉(人体第二长寿穴)治冠心病、肺心病——极泉肘关节病:少海心慌失眠:神门最补肾的:任脉第一性保健大穴:关元人体性命之祖:气海(丹田)人体命根子的大门:神阙(肚脐眼)脾胃之疾:中畹穴宽心顺气:膻中穴强腰补肾来壮阳:命门祛除头痛太轻松:风俯降血压不健忘:百会安神醒脑不眩晕:神庭。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中医宝典微信号zhongyidaxue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简介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八穴歌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特点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奇经八脉名称经络学说经络简介经脉简介络脉简介别络简介(十五络脉)浮络简介孙络简介十二皮部简介十二经别简介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简介藏象学说理论形成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藏象五系统脏腑关系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精气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阴阳学说阴阳简介阴阳特性阴阳变化阴阳属性阴阳关系阴阳临床应用阴阳相倚阴阳渊流五行学说中医五行简介五行归类的方法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指点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医五行归类表相关文章中医学简介中医史中医治病的实质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中医的起源中医的历代称呼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中医辨证“辨症”病因辨证:外伤证候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病因辨证:七情证候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脉象分类与主病。
你了解经脉吗?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
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
(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
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
(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
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贯穿于全身,并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
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以及经络养生的相关知识。
一、手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起于小指端,沿手臂后侧上行,经过颈部到达头部。
它主要负责眼睛、头部和背部的生理功能,并参与调节阳气的活动。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前侧,沿上臂走向肩部。
它主要影响鼻、面部、颈部和肩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气血的循环。
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侧面,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涉及耳朵、面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水液代谢。
四、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后侧,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耳朵、面部和头部的功能,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五、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眶下,向上行经头部,循颈部、背部下行至足底。
它对于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可以影响阳气的循环。
六、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下,向下行经面颊、喉咙,绕过乳房部,沿着腹部下行至足背部。
它主要调节口腔、消化系统以及乳房的功能,对于脾胃功能的平衡非常重要。
七、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两侧,向上行经脚背,通过膝部绕行胸胁至夹腋下。
它主要调节肝脏和胸胁部位的功能,对于情绪的调节和血液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八、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外侧,向上行经足背,通过膝部连接大腿和腹部,再经腹部上行至胸胁。
它的主要功能涉及头部、颈部和胸腹部,能够调节胆囊和胆汁的分泌。
九、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背部、臀部到达足背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的功能,具有调节阳气的作用。
十、足阳明小肠经足阳明小肠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手臂后侧到达掌心。
它主要影响耳朵、面部的功能,对于水液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
一、总体规律
左右对称:十二经脉在人体两侧呈左右对称分布。
表里络属:阴阳两经在体内与脏腑相互属络,形成表里关系,并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二、具体分布规律
1. 四肢部位
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具体排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具体排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部位的排列顺序稍有特殊: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 头面部位
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
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3. 躯干部位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
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少阳经行于中(侧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其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三、基本走向
十二经脉的基本走向是:
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但需注意,足阳明经是一个特例,它从气冲入腹部,循行于腹部,属于阳经走阴位。
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ft=,+0,][ft=,+0,]
[ft=,+0,][ft=,+0,]其歌诀: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
[ft=,+0,][ft=,+0,]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
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能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
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
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ft=,+0,][ft=,+0,]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
”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
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
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
”“人卧则血归于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