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势能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分组实验,验证重力势能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提问:什么是能量?常见的能量形式有哪些?b.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a. 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b. 阐述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c.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a. 展示生活中涉及重力势能的实例。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解释现象。
4. 小组实验: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拓展:a. 总结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b. 提问: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有何联系?五、课后作业1. 复习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思考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运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生活实例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后续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案。
八、课程扩展1. 介绍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如动能、热能等。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再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然后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并总结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
(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具准备:
Ppt课件,课堂中的小物件(粉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以及知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2.渗透从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做功与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难点曲线路径下重力的做功情况重难点突破方法引入极限的思想,通过把曲线路径的无限分割,进而把分割的每一段微小的曲线近似看做一段段直线路径来分析研究重力在曲线路径时的做功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教具斜面、物块、钢球、玻璃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2分钟)1.PPT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并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生活在海岛上的一种鸟,可以吃坚果。
但它的喙不能够将外壳坚硬的坚果咬开。
为了打开坚果,吃到坚果里的果肉,请大家为它想个办法。
2.引出本节课课题:重力势能。
PPT展示问:有什么方法能够打开坚果,让鸟能够吃到果肉呢?看图片,仔细思考。
猜想:将坚果从高处扔下,砸到地上;叼起石块砸向坚果……重力做的功:(6分钟)1. 复习重力势能的概念。
2. 通过重力势能的定义,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将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下滑,碰撞水平面上的物块。
观察物块运动的距离长短。
再用相同质量的小球从光滑斜面的不同高度下滑,观察物块运动的距离长短。
通过实验验证了重力势能与高度和质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问1:初中我们就学习过重力势能的概念。
哪位同学能来复述一什么是重力势能?问2: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重力势能的大小呢?PPT演示实验装置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答1: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答2:猜想:高度,质量学生观察比较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滑和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下滑时,物块运动的距离新课讲授(9分钟)4.定量研究:如何研究重力势能与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对于同一物体,上升与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是变化的。
《重力势能》教案《重力势能》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展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改变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力量目标1、依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看,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育同学探究自然规律的爱好。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转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试验观看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ppt课件,电子教鞭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汕头也会下雪,别出心裁的雪——木棉棉絮。
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盼,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雪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憧憬,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如此秀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灿烂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损害: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
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那么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附图片)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肯定的高度。
学习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试验(视频):试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试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重力势能》。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势能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的实例,引发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重力势能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3. 计算方法: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公式为Ep=mgh,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4. 实例分析:分析苹果从树上落下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5. 练习环节: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Ep=mgh3. 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4. 重力势能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高度h=10m的地方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重力势能。
答案:Ep=2kg×9.8m/s²×10m=196J2. 题目:一辆质量为1000kg的汽车,从山顶(高度h=500m)驶下,求汽车到达山脚时的重力势能。
答案:Ep=1000kg×9.8m/s²×500m=4.9×10^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势能的计算。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3. 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4. 重力势能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重力势能的应用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动能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举例验证这一规律。
4.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重力势能。
5.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重力势能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高度关系的掌握情况。
3.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为的课程做好准备。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关系。
2. 探讨重力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利工程、登山运动等。
《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定义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3.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4.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5. 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重力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4. 探讨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 讲解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通过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计算公式和与质量和高度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斜面、高度计等,用于展示和验证重力势能的变化。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4. 重力势能的应用5.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决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重力势能的好奇心。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实验或例题验证这一规律。
4.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5. 运用例题讲解重力势能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重力势能变化的能力。
3. 例题解答:检查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重力势能与动能转化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高度计等,用于演示重力势能的变化。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重力势能的计算过程和应用实例。
3.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习题,供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导入重力势能概念,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7.4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章节】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四节重力势能【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教材从学生已经熟悉的重力做功入手引入重力势能这一概念,最终推导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需要结合一些实例,解开学生的困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重力势能有了定性的认识,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习了功的相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考虑高中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一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探究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4.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带斜面的长木板、小车、钩码、小木块、导学案、课后作业【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生观看雪崩视频,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重力势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及其与高度、质量的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重力势能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经历重力势能概念的建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掌握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理解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重力势能概念示意图、实例分析动画等)。
•实验器材(如斜面、小球、刻度尺等,用于演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演示法:利用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重力势能的应用实例,促进思维碰撞。
•练习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张高山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的照片,提问:“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是什么力在推动他前进?这个力做了功吗?运动员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新课教学1.重力势能的概念•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强调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p=mgh,解释各符号的含义(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教学上要注意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要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分析总结能力等;更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二、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本章在第1、2节介绍了能量与功的知识,未提及能量与功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学习能量、功还有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的有关知识。
而本节是安排在能量、功、功率之后,弹性势能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能量以及功的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学习重力势能,以及探究学习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续学生们学习弹性势能、动能、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学习重力势能的概念以及表达式,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还有零势能面的选取。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他们在物理上都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同时,也有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学习了重力势能的概念。
但是未涉及到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也未将重力势能与做功联系起来分析学习。
本节课就是从重力做功出发,结合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得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功能的关系。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难以理解的是利用无限分割法求取曲线运动重力做功的大小,学生前面只学习了如何求取直线运动过程中做功的大小,而对于曲线运动做功的大小未有接触。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掌握重力做功的特点,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做功的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理论探究的过程,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用“理论推导”研究问题,学会无限分割的物理思维求取曲线运动重力做功的方法。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理解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3. 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难点: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力势能的奥秘。
2. 运用实验、动画和实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动能的概念,进而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现象。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势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重力势能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关系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重力势能转化和守恒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及其应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电站、电梯等,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力势能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
(2)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 p=mgh,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
(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弹性势能及其相关因素。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重力势能的表达,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2.对于势能这种潜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势能就发挥出来而减少了。
3.要强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相反量的关系,这在初学时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作为难点强调。
三、教具投影仪及幻灯片(主要用于把课上要举的例题和图打出,节约时间和黑板空间)。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1.重力势能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2.重力势能公式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
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高h,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
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
用E 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E p=mgh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从势能公式的指导可以看出,它与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
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
如图1,请学生分别写出以桌面和地面为零点的小球的重力势能:E p1=mgh1,E p2=mg(h1+h2),可以看出,结果是与零点选取有关的,因此在表达重力势能时,要指明势能零点的位置。
2024年《重力势能》教案2024年《重力势能》教案1(约6117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具铁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如左图所示。
右图是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
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
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
参考问题:1.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的是圣洁、平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
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发生的雪崩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能量?2.通过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的陨石坑现象,你能说出这么大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新课教学(一)重力的功教师: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几个例子来探究一下。
(多媒体投影教材上的图7.4-1、图7.4-2、图7.4-3,让学生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教师:比较容易做的是哪一个问题?学生: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
教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容易研究呢?学生:因为这两个问题中物体运动的路径是直线,所以在研究重力做功的问题上比较容易研究。
教师: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学生:第一个问题中WG=mgh=mghl-mgh2,第二个问题中WG=mglcosθ=mgh =mgh1-mgh2,和第一个问题中所求出的答案相同。
重力势能高中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
3. 能够运用重力势能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重力势能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从高处掉落的视频或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2. 理解: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公式;
3. 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的高度和重量,计算重力势能;
4. 讨论:让学生讨论重力势能与高度、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和应用;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重力势能 = 重量 × 高度
七、课堂作业:
1.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高度为10m处的重力势能;
2. 思考:如何利用重力势能来解释一个物体为何从高处掉落时会加速下落。
八、教学反馈: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和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以上是一份重力势能高中物理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祝教学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