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本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进行分类,而是罗列了14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概念的说明和内容的阐述。

第四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上)

第1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就是指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过程中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就要通过技术进步使那些丰富的资源和原来不属于资源范畴的东西,取代那些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满足人类对物质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1要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

要做到资源利用中的高效率,一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定量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来;二是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策,改变资源的使用结构,将利用效率低的资源转移到效率高的方面。

2要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核心问题)

(1)通过技术进步,不断以相对丰裕的资源代替短缺的资源

人类经济的进步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以丰裕的资源替代短缺资源这种方式实现的,如在能源上面,煤炭对柴薪的替代,石油、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核能对前几种矿物燃料的替代,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等;在材料方面,铁对铜的替代,铝对铁的替代,塑料对金属的替代等,都是人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2) 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短缺资源的有效储量,使其由短缺变为相对丰裕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的进步必须能赶上人类对静态资源消耗的速度,以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方面也同样有这种要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并改变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适当抑制人类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精神文化和生态需要的满足来替代物质需求,向时改变富裕国家人民那种在物质产品使用中的奢侈和严重浪费现象,提高产品使用中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三、促进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有这些方面: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②对我国现行的价格补贴等政策进行调整;②建立有效的资源产权制度;④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微观基础;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资源配置;⑥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调节

资源的利用方向和效率;⑦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程度;②加强资源勘探、开采、利用和回收等方面的技术研制、开发、引进和推广工作;⑨是改善生产力布局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等等。

第2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内涵

1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包括生物圈和人与自然界以及与人们自己所创造的周围事物的关系。生物圈包括地球、地球表面的大气以及这个星球上的全部生物。可持续发展特别关注的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即生态问题。

2环境要素是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其特点为:①最差(小)限制律,即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不能用其余的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替代和弥补,因此在改造自然与改进环境质量时,必须对环境诸要素的优劣状态进行数值分类,循着由差到优的顺序,依次履行每个要素,使之均衡地达到最佳状态;②等值性,它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异,或者讲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或者讲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3环境的特点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与交换。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不平均,向着熵或负熵方向运动。环境作为一个在各子系统和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构成一定网络结构的系统,具有这些特点:

①整体性,它指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局部的环境污染或破坏,会对其他地区的环境造成影响或危害;

②有限性,系指系统的空间有限,这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环境的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③不可逆性,系指环境遭到破坏,无论人类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的状态:④隐显性,系指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出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⑤持续反应性,它指环境的破坏或污染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利益,而且会影响后代人的利益,即其影响具有长期性:⑥灾害放大性,指一些小的或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在深度和

广度两方面部会明显放大,如上游小片林地的毁坏,可能造成下游地区严重的水旱灾害。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由于环境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使环境不断地得到改善,并且使这种破坏在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威胁人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等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和深度内,并且这种努力必须经济有效。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的本质内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面

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就—定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会破坏与污染环境,虽然环境自身有一定的净化和容纳能力,但如果经济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这种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作为经济系统要素和经济载体的环境被破坏,显然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如它会提高生产成本和降低产出,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面

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贫困比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更大。因为维护和保护环境需要巨大投资,因此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才有这种能力。同时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环境的社会价值才会得到显现,社会才可能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且有保护的朗力。正由于此,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才会出现环境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善的情况,良好的环境又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更好的条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统一的一面。

3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还包括环境的再生产必须满足人类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福利需要。如景现的需要,良好空气和水质的需要,生物多样化的需要等。

4将环境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这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方面,生态环境(包括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由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并且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出现两难的取舍中,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人们,倾向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而不是以往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态度。

三、现有的环境状况满足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造成环境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制度安排不符合存在严重问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

人类之所以会破坏这些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根源在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即生态环境的社会性与生态环境利用所得利益的个人性(包括地区性和国家性)之间矛盾的结果,受该矛盾的支配,所有个人有理性行为的集合,会产生出整个社会极端的无理性结果。

四、实现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制度改革

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建立起反应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环境的价值实行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同时建立起环境资本的积累制度。一定的制度安排,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行动的纲领。只有理立起与环境价值一致的有偿使用与补偿制度,才可能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那种破坏生态环境和以环境价值来换取经济价值的做法,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加强鼓励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鼓励新技术的采用与普及。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应逐步改变我国能源的使用结构.向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倾斜,向低污染能源倾斜。改变社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为,大力发展公共性消费方式,如以公共交通代替个人交通等。

第3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进步技术是真正决定人类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的内涵

自然科学技术是要由社会科学技术来控制和利用的,前者是服从于后者的,前者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后者的进步程度。如不仅自然科学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由社会科学决定,而且其本身的组织、投入等也都是由社会科学技术及其决定的政策决定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落后,往往是该社会在科学技术组织等方面管理科学落后的结果。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统一。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能保证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利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其可能对人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后果局限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同时它本身必须不断地促进社会制度、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完善等。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进步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就是要使技术进步的速度能使这些问题不积累到威胁发展和人类福利改善的程度。经济技术进步来自于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或者是社会公共需要,或者是个人利益或市场利益需要。一般讲,社会公共需要主要由社会公共机构组织技术的创新,个人利益需要则来自于个人或为了获得市场经济利益,或获得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技术进步的力量源泉中,虽然不排除个人价值实现在其中的积极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利益的产生则源自于社会需要。

第4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产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产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产内涵,是指怎样的人口生产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怎样调节人口生产。大体概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总量: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是由其内部的人口质量决定的。一般讲,一国人口的平均质量越高.其所能承载或需要的人口数量也越多,这时人口增加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其前提是这些新增人口的质量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2人口素质:提高一个社会的人口素质,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最有效方式。

3人口结构:包括①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因新增劳动力供给不足或负担太重而难以为继,快速走向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就面临着这种挑战;而一个过于年青化的社会,则会因缺少足够的资本积累和知识积累,难以负担新增人口的教育费用而同样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②质量结构、专业结构,橄榄型的质量结构,社会生产关系才会比较缓和。从而社会的稳定程度才高。③区域结构等。

4分配状况:一般讲,分配结果的公平程度越差,则该社会人口的增长越快。因为在两极分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处在社会下层的人口总是占较大比例,这些人不仅因为人口生产中的效益好而会多生人口,而且他们缺少自我控制人口生产的能力,在因卫生条件改善而使死亡率大量下降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必然。

二、人口生产中的基本矛盾

由于当代社会人口生产中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不统一,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口生产中的基本矛盾,即人口生产的社会性与具体人口生产的分散性或家庭性,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力要求人口生产的有计划性与实际人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那么当人口生产中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效益不统一时,必然导致实际人口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一致的矛盾。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产

提高低收入家庭人口生产的成本或降低其效益,增加高质量人口生产的效益或降低其成本,同时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

四、促进我国人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把社会性的养老保障,尤其是对中青年人口未来的社会性养老保障.尽快普及到全国。这不仅可以消除“养子防老”传统影响,而且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口生产中的效益,从而降低占我国人口绝大比例的低级劳动力的生育积极性,达到降低人口增长率的目的。

2实行强制性的九年或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以延长新增劳动力的再生产时间。这不仅可降低人口生产中的微观效益,弱化人口增殖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新增人口的劳动素质,加快我国人口质量系统的转换。

3尽快改变我国目前实行的,在人口生育上对质高劳动力紧和对质低劳动力松的政策,转而采取相反的政策。这不仅可达到抑制人口增长.更可达到进化人口质量构成的目的。

4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适当改变目前实行的离土不离乡政策。这也可以节约土地,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城乡差别,减少育流和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缓解交通紧张状况,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5缩小十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福利,保持社会稳定,而且对控制人口增长和优化人口结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5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本积累的内涵

不仅必须保证资源资本与环境资本的总量不减少和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不下降,而且要求它们的优先增长。因为就当前社会积累的资本总量以及非自然资本质量等情况看,都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但人类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疑虑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其原因就在于资源资本和环境资本的存量及其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太低,造成资本结构比例失调的结果,所以要求它们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并且要快于其他形式的资本积累增长速度。同时,一定量资本的使用效率是与资本结构状况密切相关的,只有各种资本间的比例协调,资本才能发挥出较好的效益,否则即使资本总量有较大增长,但结构不协调,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是不能实现的。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本积累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两者间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如当资本积累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太高时,经济发展会因失去动力或因消费需求疲软而衰退,或者当资本积累在各种资本问的分配比例不恰当时,尤其是环境资本与资源资本的补偿不足或其积累所占的比例不当时,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经济增长有时也会导致资本积累的下降,甚至会使资本存量发生下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就是要避免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发生,使两者向相互促进的方向运动。

在知识经济社会或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的积累必须优先进行。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己转化知识创新和教育的竞争,而知识创新的能力则取决于教育。

要使一个社会的资本积累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有积累的动力和相应的制度保证。

第6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内容

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由生产工艺决定的生产流程和劳动过程、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等。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必须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进行。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艺流程选择及其劳动组织.不仅必须符合节约资源、简化劳动过程的原则.而且必须满足生态环境和劳动安全保护的要求,不造成大的外部不经济。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方式,从生产效率方面看,必须使整个生产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形成优化的生产力,通过有效的结合方式,使备分散的生产组合成最大的生产力,实现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目标。在生产关系方面,人们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必须与他们的劳动能力一致,与生产力的系统要求一致,同时形成所有劳动者积极参与生产组织和管理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创造性。④决定生产方式状况的是由一定文化制约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因为生产过程中要素的结合、生产工艺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组织等都是由管理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成为决定生产方式状况,从而生产力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断地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和在何种程度上实现的关键。⑤一个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受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制约的,所以发展良好的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经营组织形式,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主要方式也就是改变市场经济中各因素的参数值,使资源和环境利用中的市场价格与社会价值—致,制定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和劳动保护标准,使人们以外部不经济方式得到的利益小于将其内部化的做法,从而促使外部影响内部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必须会促使以最大市场利益为目标的生产者.使其生产方式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或绿色经济的要求。

几乎所有国家的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资源配置,都不是完全根据市场原则进行的,而是在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福利的要求进行的。如果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要求,那么在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企业管理水平上,则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市场竞争。只有在这种生存压力下,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第7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交换方式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交换方式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交换方式,就是要使通过交换方式产生的系统效应达到尽可能的大,并且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即要满足商品流通有序高效、商品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等、商品生产与社会需要一致、正确引导生产与消费、平衡市场供求、市场交换公平与公正等。

要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交换方式或者商品的流通过程必须做到高效率,即它本身消耗的资源必须尽可能少,流通时间必须短,信息反馈及时,生产与需求得到良好的衔接等。为此,必须建立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流通体制,建立高效率的流通机构或组织,向效率的信息传递机制,建立良好的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引导机制,高效率的资金结算体制,公正有效的监督机制等,以实现整个流通过程中的高效率和公平公正。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交换方式

要利用市场交换这种方式来进行生产联系与组织,就需要政府对它进行一定的调节,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高效率的金融体系作保证。

要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流通领域各个方面的建设,如要素市场的建设、产品市场的建设、信息市场的建设等

第五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下)

第1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配关系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分配关系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配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产品在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分配、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各要素所有者内部之间的分配、不同形式资本补偿与积累形式之间的分配、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分配与资本分配、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等等。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分配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分配,就是要使产品分配符合其要求并推动它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促进产品分配的改善。

在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方面,在产品的初次分配方面,应遵循效率优化的原则,而在产品的再分配中,则应遵循公平优先的原则。

第2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的内容,包括反映人类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由社会伦理决定的消费行为、消费倾向、消费结构、消费品选择、消费方式等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需求

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如尽量减少那些会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产品的消费,选择的产品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损害、消费品残物的处理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最终向自然界排放的残留物最少,或者能够自然降解而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不浪费消费品。

2.经济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

使消费重心由传统的物质消费为主转向生态、精神文化消费为主。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要使消费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需要对消费伦理进行规范与引导。而且要求消费取向与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为了满足社会公平,同时使劳动力的再生产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协调好社会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关系,这也是使消费结构趋向合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3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协调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结构协调的内涵

1.生产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间的比例协调

供给结构是客观因素决定的,而需求结构则是由主观因素决定的,受社会时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两者间的一致是比较困难的。

2.分配结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比例协调

分配结构包含几方面的内容:①社会总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分配比例;②消费与储蓄的分配比例;②消费、储蓄各自的使用比例。其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决定需求结构与生产结构是否一致的关键。消费与储蓄的比例,是决定社会产品在总量方面能否均衡的前提,只有当消费支出的数量与消费品的供给量一致,储蓄额与资本品的供应一致时,总供求才能实现相对的均衡,其程度则又取决于消费支出的内部比例是否与消费品的供给结构一致,储蓄支出的比例是否与资本品的供给比例一致,只有它们都一致时,社会总供求才能实现真正的均衡。

3.再生产各环节的资源配置均衡

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知道,要保证资本的正常循环,资本就必须同时并存在各环节,并且必须成比例。

4.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协调

这其中包括各部门产品之间的比价协调、各部门投资比例与各部门间的利润率结构一致。

5.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均衡

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不仅关系到资源配置是否有效,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供给等一系列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6.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比例均衡

7.产品分配比例对应于一个最佳的公平与效率位置

这里的效率是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统一,但以动态效率为主。实现社会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产品分配的公平不能对效率有大的损害,否则就会对经济发展能力造成伤害,从而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静态效率(Static efficiency)是指技术和偏好保持不变时的效率。如果偏离静态效率引起一个更快的技术变化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它们就会产生高于满足静态效率的条件时的消费者满足水平。

8.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的供应能力相一致,人口质量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一致

只有当人口质量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结构要求一致时,人力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9.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一致

包括经济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的一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与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一致(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与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一致。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协调

1要实现经济的稳定运行,就需要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相对均衡,要实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之间的均衡,就需要政府对它们进行调节。如通过社会再分配政策调节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或者通过公共消费方式,使需求结构与生产结构一致;通过适当的投资与消费引导和控制政策,使需求周期与供给周期保持一致等方式,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对均衡。

2社会需求与自然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需要社会中心的调节。如必须对生产方式进行调节,使生产工艺的选择、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都符合绿色经济的要求: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与消费选择等进行调节,使消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恢复等进行调节等等。

3在区域结构方面,市场经济支配的资源配置虽然符合短期效益最大化原则,但它与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不相符合,并且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不利,这也需要政府根据让会最大福利原则来进行调节。

第4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就是要通过国际间商品、劳务、技术、信息、资本的交换,以获得比较利益,同时满足国内因技术、资源等方面不足而出现的供求问题,增加一定资源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福利,但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调控,防止国际产业分工中本国产业的低劣化。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应该能够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促进资源

的持续利用。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应该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应该能够调节各国之间的周期运动,是各国的经济运动更加平稳。

4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应该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富裕,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实现国际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中是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与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的。

第5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要求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制度内涵,系指这种制度不仅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促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能动性的自我更新,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革

由于制度变革的实质就是重新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变革原来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或文化,这必然会遭到那些利益受损集团的反对,因此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完全自发的实现,需要社会内部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有时这种斗争会以激烈的社会对抗的形式出现,有时则以社会改良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形式取决于原有制度结构的弹性大小,取决于利益分配关系变动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制度变革的技巧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革,应该使这种变革的社会经济成本尽可能酌小,尤其是在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后是这样。这种制度的结构应该有较大的弹性,能够经常对各种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调节,而不致使它们积累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本书陈述了三方面的制度改革:

1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的伦理价值。

2变革人口制度和政策。

3产权制度改革。

策6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要求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相一致;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一致;资本积累必须与技术进步的速度和要求相一致,与劳动力的增长相适应;各种资本积累的比例必须协调;再生产各环节的资源分配必须协调;社会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与消费方式,必须符合环境

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原则;生产结构、各种产品的比价、产品分配比例(包括在各阶层的分配比例及其消费与积累的比例)、消费结构比例之间必须相互一致;国际贸易能使这些关系更加协调,制度的变革则能为这些内容的实现提供保证并促进它们不断改进等。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1.加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的建设

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改善可再生资源的生产能力;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增加资本积累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等。

2.加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微观机制建设

也就是要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要求而有效率的企业制度。企业是经济系统中最基本的子系统,是组合要素的第一层次,同时又是社会财富的具体生产者,所以其效率的高低对整个经济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建立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建立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产权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制度建设是其最重要的内容。

4.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制度

必须建立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司法体制等等,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第7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深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福利深化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福利深化就是要处理好静态福利与动态福利的矛盾关系,实质上也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

福利深化中的福利,不仅包括人们在收入或消费过程中的福利,而且还包括人们在生态消费、社会参与、劳动过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福利。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深化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深化,就是通过福利改善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并且由经济发展来改善人民福利。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与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与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

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不?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就是国家的事,也就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新)

高考政治知识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1.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3.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4.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1.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 ②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 1.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可持续发展

广泛性定义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科学性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大致归纳如下: 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WWF) 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 ·巴比尔(Edivard B.Barbier) 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 Pearce)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的考试-87分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 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 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 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 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 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 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我国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2. ()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总结了 从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人类思考的结果,提 出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1989年 B.1990年 C.1992年

D.1994年 3. 2003年,我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的()左右。 A.0.03 B.0.04 C.0.05 D.0.06 4. ()问题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 A.水污染 B.大气 C.能源 D.环境 5. 九十年代以来,德国针对循环经济制定了()。 A.《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B.《废弃物管理法》 C.《促进有效利用资源法》 D.《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6. 治淮的问题受到了国务院的关注,在()召开由曾培炎副总理主持的会议。 A.合肥 B.蚌埠 C.六安 D.阜阳 二、多选( 共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清洁生产应用于()。 A.治理污染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 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1、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现代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现代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非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 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使人类整个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进,从人们改革自己的价值观、财富观起,争取更多地依靠生态持续性来取得经济持续性,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引导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有机整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使经济结构的改进、财富的增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均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进行。要取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与社会经济割裂,必须而且只能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解决。面对当今“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利用它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的关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 3、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外在表现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持续、协调,也就是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社会总需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增大的需求之外,各类需求都必然有自然增长的趋势。 (1)对维持简单再生产所要补偿的原料、初级产品,特别是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困难,采掘和垦殖的条件会越来越差。社会每年用等量的原料来补偿已消耗的原料,在价值上一般是一个增大的量。 (2)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必然增大。 (3)个人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在粮食供给、燃料、生活用电、交通、住房、人均绿化面积等方面,即使人均需求数量保持同一水平,但在价值上也是一个增大的量。因为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基础逐年稀缺,代价不断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不仅要注意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能够提供到市场上的总产品(加劳务)两者的比例协调,更要注意到市场背后整个社会必要的经济需求与经济资源供给两者的比例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本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进行分类,而是罗列了14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概念的说明和内容的阐述。 第四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上) 第1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概念,就是指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过程中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就要通过技术进步使那些丰富的资源和原来不属于资源范畴的东西,取代那些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满足人类对物质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1要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 要做到资源利用中的高效率,一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定量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来;二是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策,改变资源的使用结构,将利用效率低的资源转移到效率高的方面。 2要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核心问题) (1)通过技术进步,不断以相对丰裕的资源代替短缺的资源 人类经济的进步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地以丰裕的资源替代短缺资源这种方式实现的,如在能源上面,煤炭对柴薪的替代,石油、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核能对前几种矿物燃料的替代,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等;在材料方面,铁对铜的替代,铝对铁的替代,塑料对金属的替代等,都是人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2) 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短缺资源的有效储量,使其由短缺变为相对丰裕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的进步必须能赶上人类对静态资源消耗的速度,以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方面也同样有这种要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并改变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适当抑制人类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精神文化和生态需要的满足来替代物质需求,向时改变富裕国家人民那种在物质产品使用中的奢侈和严重浪费现象,提高产品使用中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三、促进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有这些方面: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②对我国现行的价格补贴等政策进行调整;②建立有效的资源产权制度;④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微观基础;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资源配置;⑥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杠杆,调节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

内容摘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界所认可。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哲学。(注:方民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它以空前的力量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法学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原则、一种理念在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中得到了一定体现。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哲学对经济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可持续发展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界所认可。它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哲学。(注:方民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规范[j]。浙江社会科学,1998(3)。)它以空前的力量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法学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原则、一种理念在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中得到了一定体现。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哲学对经济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始于本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其涵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协调发展,永续不断。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免遭或少遭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子孙安居乐业,继续发展,从而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哲学观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协调性、反波动性等特征。(注:王全兴,樊启荣。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j]。法商研究,199 8(3)。)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强调经济、人口、社会、科技、环境、资源的协调一致,共同发展。从空间上看,可持续发展是各地区、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是全社会范围内,各阶层、各集团、各单位都增进利益的共同发展。“整体本位论”作为经济法的哲学基础,以社会整体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体利益为次,客观地反映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要求,其目的也在于实现社会整体控制与协调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法的调控、规制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在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协调和控制,以及在具体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限制和引导的统一过程。 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而个人权利本位以自然权利理论为其哲学基础,它有利于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民法看来,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并组成社会利益。只有充分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才可以促成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注:陈云生。权利本位价值模式的历史命运[j]。政法论坛,199 7(3)。) 同民法着眼保护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利益本位思想相反,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在经济法看来,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整合,不是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社会利益决定个体利益,只有站在共同利益之上,才能协调各层次利益关系,而个体利益至上,必然破坏利益均衡与和谐。所以,经济法所坚持的利益原则是整体利益至上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保护并限制个人利益原则,保护社会弱者利益原则。(注:何文龙。经济法理念简论[j]。法商研究,1998(3)。)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更为严重。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含量是极为丰富的。可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不法分子为了私利,非法大力开采矿产、乱砍滥伐,导致我国资源的迅速减少。我们知道,像煤、石油等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旦没了,难以恢复。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做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实现区域人口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要在特定的时期内,制定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人口政策,使劳动力的再生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人口的规模适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可以通过对教育进行投资来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发展文化建设,提高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公共的政策来促进区域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收入结构合理化,实现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尽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双赢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首先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尤其要注意区域在开发开放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要超过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其次,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顺应其发展规律,维持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使自然环境的潜力与优势得到发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三,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人工干预,使其恢复环境的自平衡能力。同时,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客观上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提,不仅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施节约型战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保持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

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并福及子孙后代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当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支柱产业之一,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科技支撑、转型升级、坚持区域合作,具有极大的经营内涵和外延,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到处充满希冀的产业。 旅游事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创汇可观,故世界各国均竞相发展本国旅游业。伴随着经营管理科学化、经营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加之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世界旅游业面貌焕然一新。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旦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就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但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还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旅游开发,形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方能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由此可见,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环境的保护。 何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本质就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这说明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果旅游资源不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就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因而也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是指人们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满足需求为重点,为了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围绕旅游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和建设的活动。旅游资源的丰裕仅仅意味着自然和社会所赋予的资源优势,但不是社会财富。要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形成社会财富,就离不开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旅游经济地发展。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时,才会主动自觉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旅游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与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的所有外界影响因素与力量的总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从环境角度来看:环境通常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指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能量的总和,它维持着人类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法律等方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按照人们的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修和改善,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风景区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纵观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其

(完整word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到目前为止,关于“发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义较权威: 发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般地,还有人将“发展”理解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发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般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发展”的实质。 2.什么是“可持续” 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持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 (1)生态学定义 可持续——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利用。 (2)环境学定义 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可自净的X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3)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家更广泛地关注文化、制度、传统技能的可持续性。 如Barbier定义为:维持理想的社会价值、传统、制度、文化或其它社会要素的能力。 Brown认为:社会可持续是社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及政府(法律)等的正常运行与存在。Tisdell认为社会可持续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可持续,而Norgaard又增加了文化可持续、包括价值观念与信仰系统的可持续。 (4)主流经济学定义 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持续发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可以替代它们的功能。 设m K 、n K 、h K 分别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总资本h n m K K K K ++= 定义:可持续0≥?K 即K 不下降 当n K 下降时,若m K 、h K 上升,则可能有K 上升,故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若m K 、h K 对其加以补偿,则仍然有可持续。 (5)WCED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定义 鉴于定义众多,有必要统一,WCED 于1987年在著名的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为满足当前需要的发展以不损害未来各代满足他们自己需的能力为前提。 该委员会指出“不损害未来各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等价于维持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当水平。 3.评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X 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 人与自然的互为协调、协同进化、人与人的和衷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后代的协调,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凡此等等,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框架、还原了中华先贤的理想X 式。从乌托邦式的人类终极目标、复归到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现实,使人类对前途的暗淡心理为之一扫,一种积极的“谨慎乐观”的理念逐渐廓清,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并经过长期痛苦的反省,形成了世界上不同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群体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共识。 二、可持续发展规X 产生的历史背景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工业化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对短波辐射无影响,但却大量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