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精读作业

史记精读作业

史记精读作业
史记精读作业

简答题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怎样的评价?

表现: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又如写汉高祖刘邦,揭示出他的一些丑行。如《项羽本纪》中描写刘邦在危急之际为了活命,根本不念骨肉至情,屡屡强蹶子女下车。在《史记》的其它相关篇目中,司马迁还真实描写了好酒及色、赊酒赖账、游手好闲的无赖品行,脱去了刘邦是“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评价: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当今天子;无论是最高统治阶层,还是一般中小官吏;无论是他所痛恨的贪暴之徒,还是他所赞美的英雄豪杰,他都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他们的种种恶行、缺点予以揭露,最大程度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其中对汉高祖的无赖个性,吕后毒杀戚夫人的残暴,汉武帝任用酷吏的政治黑暗,司马迁都敢于大胆实录,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勇气的丰足。他的实录的勇气根源于史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源于史家的历史正义感。可以说,勇气是史家的铮铮铁骨,是史家的拳拳良心。只有当史家的识见与史家的勇气两相兼备,才会有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命。

6、为什么说荆轲“智深而勇沉”?

智深:荆轲是一个具有较深智谋的侠士,他并不是鲁莽地前去刺杀秦始皇,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为了能接近秦王这一深居宫殿的雄主,荆轲处心积虑,仔细思考着行动方案。第一,他献出秦叛将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以取信于秦王,这是整个行动计划最关键的一步。为此他劝说樊于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慷慨自刎,用心良苦。第二,他根据“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的特殊情况,购求短小便于隐藏的利器,随身携带,并涂以涂药,做到一击成功。第三,等待故人以作强援,非常谨慎。秦宫禁卫森严,凭一个人之力要想生擒或刺杀秦王殊为不易,所以他知道要强手互为声援,方保顺利完成刺杀任务。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智深”。

勇沉:荆柯好读书击剑,可见荆柯绝非一般鲁莽之士,而是能明大体、知大义,嫉恶如仇的侠义之士。荆柯与盖聂论剑,与鲁句践争道,都不理会, 并且一有冲

突,便逃之夭夭。这并非荆柯胆小怕事,正好表现了荆柯不争一时之长,不逞一时匹夫之勇,也体现了荆辆大度沉着的性格。而荆轲实际上是一个英雄,有其勇猛的一面。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而荆轲就具有这样的勇气。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使者,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连十二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这样的描写,与其说是要把秦武阳当作一个银样蜡头枪式的假好汉来讥讽,倒不如说是要借武阳的失常,来渲染秦廷上足以褫人心魄的赫赫威严,说明荆轲能够旁若无人,谈笑自如,需要超人的胆量。他一个人,一把匕首,搅得偌大的秦廷上下惊惶,乱成一团。受伤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神态,活神活现地再现出一个和秦王生死相搏的英勇形象。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勇沉”。

7.司马迁为何说伍子胥是“烈丈夫”? 司马迁在叙述伍子胥故事时,寄托了他本人怎样的个人情感?

原因:伍子胥是作为一个为父兄复仇的“烈丈夫”闯入读者眼帘的。他在群雄蜂起,诸侯争霸的动荡时期,从众多卓异之才中脱颖而出,成为乱世中的英雄。身负家仇,背着“叛国”、“不忠”罪名的他,以一个士子的身份,凭自己的毅力和足智多谋的胆识“顺时而动”,最终完成替父兄报仇的壮举,使自己的人生达到光辉璀璨的顶点。伍尚和子胥哥俩在对待如何尽孝这个问题上,作了不同的选择:伍尚明知是诈,但为了见到父亲,“一面而别,虽死而生”,决定与父亲同死;伍子胥则反对“与父俱诛”,认为“冤仇不除,耻辱日大”,于是决定“因诸侯以报仇”。在激烈的矛盾中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了兄弟俩鲜明的性格反差:一慈温仁信,一勇武刚烈,突出了伍子胥的刚烈性格。伍子胥意志坚韧不拔,他蒙垢受耻,

披发佯狂,虽冤不争,最后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为父兄报仇的任务。

个人情感:伍子胥的“弃小义,雪大耻”与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忍辱负重完成不朽史籍《史记》的创作在精神意蕴上是一致的。司马迁只不过出于正义,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受“宫刑”,一个是被戏弄的“倡优”,一个是“刀锯之余”、“闺閤之臣”,同于宦竖。父子两代身世同悲,但司马迁能够将旁人的冷眼置之不顾,为编写史书不辞劳苦,死而后已。这与伍子胥暂忍失父兄之痛,为躲避追杀而四处逃亡,处心积虑要实现为父兄报仇的人生理想同样可歌可泣。在伍子胥刚毅不屈、百折不挠的品性上,我们可以看到坚强、乐观的司马迁与窘境抗争,用如椽大笔挥写历史篇章的伟大身影。从这点来说,司马迁写伍子胥,可谓“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司马迁把自己进步的历史观、人生理想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怨恨不平倾注于伍子胥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了。司马迁在面对庞大的专制统治集团时, 他亦无能为力, 只能通过作品将自己对武

帝时代专制统治的激愤之情和不满发泄出来。而司马迁写伍子胥为父兄复仇, 仇人楚平王己死, 他也要把他从坟墓中拉出来,“鞭尸三百”方才解恨。伍子胥的这种复仇行为显然为统治者和卫道士所不容, 但司马迁敢犯众怒,对他大加赞赏, 显然是借此事浇心中之块垒。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赋予伍子胥的生死观即是他在痛苦中形成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这种对生死的透彻分析, 才能使他不拘小节, 为了人生的目标, 可以暂时放弃尊严, 成就大业。

14、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为什么?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1)勇于抗敌,胆略过人,射技高超。李广身为“世世受射”的将门之后,自幼练就了善射的本领。不惟如此,李广更具有一种过人胆略。在上郡遭遇战与右北平之战中,李广面对敌众我寡的危急局面,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表现出超人的胆略。另外文中还通过李广的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这位名将的英武风姿。

(2)仁爱士卒,不贪钱财,赢得了广大士兵的爱戴。他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在战场上,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极为难得的优秀品德。李广死时,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正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3)为人简易,号令不繁。李广“讷口少言”,“宽缓不苛”,所以士兵们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李广发号施令从来不觉厌烦,对于自己所负责的军事军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赢得了各层下属的信任和拥护。只有军民同心作战的时候才能所向披靡,打赢一场又一场漂亮的胜仗,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再犯。李广的“为人简易”,绝不是循规蹈矩、只知照章行事的呆板做法;而是不喜欢当时儒生的繁文缛节,讨厌酷吏们的舞文弄法,不愿意“对刀笔之吏”。

在我看来,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他的“仁爱士卒”。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绵绵不断,一将功成万骨枯,谁又曾顾问过千百万士兵的死活?茫茫宇宙天地之间,李将军李广的英名之所以得以传颂千古,根由不在于他有什么赫赫战功,而在于仁爱士卒。此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论述题

祸莫大于不自知——《史记》人物悲剧管窥

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以其真实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对历史中个体生命因“不自知”而酿成的悲剧做了大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司马迁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这分为以下三类人物的“不自知”:

一、项羽、韩信等人没有抓住成功时机,对自己的形势不自知而造成的悲剧。当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之时,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牢牢把握住“天机”与自我的契合点,否则就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血气方刚的项羽任凭一己之力自由挥洒,却轻易放弃了能够一统天下的机会。对项羽来说,,天下已成囊中之物。然而恰恰就在这时,项羽迷失了自己,他不唯无统一天下之志,最后被一心想要一统天下的刘邦打败是历史的必然。可悲的是,项羽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却大惑不解,他反复申言:“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殊不知,“天之亡我”实因项羽没有把握住“天意”所赋予的统一天下的良机, 没有继续向前迈进。又如韩信,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分析天下大势;在战场上,他更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然而, 韩信工于谋天下却拙于谋身。对于刘邦,他恰恰没有做到“知彼知己”,没有认清自己身处刘邦之下的必然厄运。不仅如此, 他对别人的忠告竟然充耳不闻。曾经韩信重兵在握,完全有能力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他智、勇、仁、义集于一身, 其综合素质在项、刘之上。但是正因为对自身形势不了解,最后走向死亡。

二、白起、吴起、商君、文种等人被成功冲昏头脑,沉溺其中而造成的悲

剧。他们成功之时,也正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之时。这时,他们已经面临绝对不可超越的限界。既如此,他们应该觉悟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否则就会“亢龙有悔”。如文种,他是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却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伴君如伴虎,文种不懂这个道理,在自己的位置过高之后,他的能力影响了君主的地位的时候,就是他灭亡的时候,而文种不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文种爱国,更不相信勾践会忘恩负义,然而正因此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三、韩非、孙膑、虞卿等人的悲剧。他们“能言”而“不能行”,结果因为不能明晰自身的地位与能力,仗义执言维护正义保卫祖国而陷入困境、绝境。韩非子作为公室诸公子之一,对这种“主辱臣苦”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他亲眼目睹了韩国的衰弱,并且深悉那些导致韩国衰弱下去的原因。当秦国准备进攻韩国时,韩王利用秦王嬴政对于韩非子的赏识,而派遣韩非子出使秦国。由于韩非子过于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在游说秦王时言语尖刻而获罪,最终惨遭毒手。战国时代,士阶层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原本最为融洽,而在此后从秦至清的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再也不可能重现那种相对和谐的关系,然而,他却大谈“辩说之难”。显然,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世界里是很难找到的,他试图实现的目标是他自己的能力根本达不到的。为了现实中难以找到的理想目标,他不惜飞蛾扑火,以身殉法。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不自知使他丧命。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中作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译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中作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译 翻译篇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等著。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类,《韩子》·二十卷(内府藏本) 任课教师:李道和 断句原文: 《韓子》·二十卷(內府藏本) 周韓非撰。《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惟王應麟《漢·藝文志考》作五十六篇,殆傳寫字誤也。其注不知何人作。考元至元三年何犿本,稱舊有李瓚注,鄙陋無取,盡為削去雲雲。則注者當為李瓚。然瓚為何代人,犿未之言。王應麟《玉海》已稱《韓子注》不知誰作,諸書亦別無李瓚注《韓子》之文,不知犿何所據也。犿本僅五十三篇,其序稱內佚奸劫一篇,說林下一篇,及內儲說下、六微內似煩以下數章。明萬曆十年趙用賢購得宋槧,與犿本相校,始知舊本六微篇之末尚有二十八條,不止犿所雲數章說林下篇之首尚有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等十六章,諸本佚脫其文,以說林上篇田伯鼎好士章逕接此篇。蟲有虺章和氏篇之末自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以下脫三百九十六字。奸劫篇之首,自我以清廉事上,以上脫四百六十字。其脫葉適在兩篇之間,故其次篇標題與文俱佚。傳寫者各誤以下篇之半連於上篇,遂求其下篇而不得,其實未嘗全佚也。今世所傳,又有明周孔教所刊大字本,極為清楷。其序不著年月,未知在用賢本前後。考孔教舉進士在用賢後十年,疑所見亦宋槧本。故其文均與用賢本同,無所佚闕。今即據以繕錄,而校以用賢之本。考《史記》非本傳,稱非見韓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林、說難十餘萬言。又雲,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其孤憤、五蠹之書。則非之著書,當在未入秦前。《史記》自敘所謂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者,乃史家駁文,不足為據。今書冠以初見秦,次以存韓,皆入秦後事,雖似與《史記》自敘相符,然傳稱韓王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之藥,使自殺。計其間未必有暇著書。且存韓一篇,終以李斯駁非之議,及斯上韓王書。其事與文,皆為未畢。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為篇,非歿之後,其徒收拾編次,以成一帙。故在韓在秦之作,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500字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 500字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五帝到丝绸之路,从大禹治水到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完成了这部大著作:《史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医学及占卜等方面。那么史记故事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史记故事读书笔记5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范文一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史记故事》,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史记故事》一书讲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故事。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医学及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立即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

这本书里共讲了很多故事,有大禹治水、一鸣惊人、神医扁鹊、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纣王暴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纣王暴虐故事。主要讲的是商纣王聪明,力气大、行动敏捷,可没用在治国上,还为了妲己滥杀无辜,谁劝他就对谁用型,真是罪恶不赦,无药可救。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很聪明,看不惯商纣王的行为,想了个办法,他把对商纣王怀恨在心的人集中在一起反抗商纣王,因为商纣王做尽了坏事,所以一上战场,大家纷纷反过来攻打商纣王,商纣王只好点火自焚。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说:”活该,真是自作自受,恶人有恶报呀!“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佩服的人,像”飞将军“李广,”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聪明的韩信、智慧的蔺相如……而我最佩服的有着惊人记忆力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和抑郁,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离骚》。 《史记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过去的许多历史,还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愿更多的朋友走进这本书,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快乐吧!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范文二 这几天,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是根据《史记》改编的白话故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有很多的成语故事都来自《史记》。

最新7月浙江自考宋词研究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宋词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74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人填词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填词方式开始确立的时期是( ) A.盛唐 B.中唐 C.晚唐 D.五代 2.下列关于词调句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以长短句为主,少数齐言句式。 B.宋人所创词调全是长短句。 C.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D.宋人所用词调全是长短句。 3.以下词集中,属于最早一批词人专集的是( ) A.孙光宪《乐府歌舞》 B.晏殊《珠玉词》 C.欧阳修《六一词》 D.张先《子野词》 4.以下词集中,属于词人别集的是( ) A.《云谣集》 B.《尊前集》 C.《乐章集》 D.《乐府雅词》 5.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北宋词人是( ) A.欧阳修苏轼周邦彦 B.柳永张先苏轼 C.柳永苏轼周邦彦 D.柳永苏轼晏几道 6.南宋词人吴文英《梦窗词》见称于世的风格特色是( ) A.绵密研炼 B.清空骚雅 C.雅俗共陈 D.豪放旷达 7.南宋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是( ) A.辛弃疾爱国词派 B.姜夔词派 C.大晟词派 D.朱敦儒词派 8.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名句,出自于他的词作( ) A.《永遇乐》 B.《水龙吟》

C.《摸鱼儿》 D.《贺新郎》 9.下列词作中,主要内容为咏月的是( ) A.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B.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 C.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 D.刘辰翁《柳梢青》(铁马蒙毡) 10.下列词的选集中,属于南宋人编选是( ) A.《花庵词选》 B.《中州乐府》 C.《词综》 D.《宋四家词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唐代崔令钦的《__________》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 2.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__________功能相伴而行的。 3.五代词有两个中心,一个在__________,一个在南唐。 4.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__________”的一面。 5.唐宋词调,大多从曲调转化而来,其中有来自民间的,也有创自唐教坊、宋__________等官方音乐机构的。 6.作词与作诗不同,一般是“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__________”。 7.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__________。 8.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__________”。 9.姜夔《疏影》“客里相逢,篱角黄昏,__________”这三句,化用唐代诗人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意。 10.张孝祥的词集《__________》二百二十余首,词风介乎苏、辛之间。 11.辛派词的传人__________,作词“以词存史”,有《须溪词》三卷、三百五十余首,从中可借以窥见宋元之际的某些史迹。 12.自称“张三影”的词人是__________。 13.人称“贺梅子”的词人是__________。 14.论词而有专文,首推后蜀欧阳炯的《__________》。这可以说是唐五代时专文论词之始。 15.《词话丛编》收历代词话八十五种,其主编是__________。 16.“盖山谷是东坡一派,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夏敬观《淮海词跋》)其中“山谷”是指__________。 17.“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名句的作者是__________。 1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出自于陆游的词作《__________》。 19.南宋词的一部重要选集《绝妙好词》的编者是__________。 20.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有《龙川词》一卷,“龙川”实是南宋浙籍词人__________之号。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下加横线的词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陵③李广④霍去病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②汉景帝③汉武帝④汉宣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 ①韩信②张骞③李广④霍去病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张良③萧何④陈平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张良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①英布②卢绾③彭越④樊哙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 ①英布②韩信③灌夫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项羽③荆轲④春申君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 ①朱英②李园③庄贾④田蚡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 ①《伯夷列传》②《游侠列传》③《扁鹊仓公列传》④《儒林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韩非③李斯④张汤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斯③李广④张汤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冯谖②春申君③窦婴④灌夫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 ①齐桓公②管仲③韩信④范雎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鲁仲连②荆轲③孔子④孟子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 ①《伯夷列传》②《管晏列传》③《孟子荀卿列传》④《李将军列传》

史记里的故事

史记里的故事 史记里的故事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史记里的故事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史记里的故事孔子可爱 大思想家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避艰辛,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③李广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①汉文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③李广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①韩信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③彭越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②卢绾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②项羽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②李园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③《扁鹊仓公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③李斯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②李斯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①冯谖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②管仲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①鲁仲连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②《管晏列传》 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③《货殖列传》 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孔子哪位学生所言:④子夏 20.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④贾谊 21.“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的战国公子是;③信陵君 22.“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的历史人物是:①苏秦 23.被吴王夫差赐剑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③伍子胥 24.被秦王赐剑自裁的历史人物是:①白起 25.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①韩信 26.临终前慨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历史人物是:②孔子 27.临死前哀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的历史人物是:①白起 28.集中表现出司马迁既愤天命、又悲天命内在苦痛的《史记》篇目是:②《伯夷列传》 29.“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出自于:②《伯夷列传》 30.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①刘邦 31.被人斥为“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的汉儒是:②叔孙通 32.被人斥为不“正学以言”,反“曲学阿世”的汉儒是:③公孙弘 33.遭汉儒诋毁而被杀的义侠是:③郭解

史记故事读后感_心得体会

史记故事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史记故事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史记故事读后感 最近这两天,我读了一本史学巨着——《史记故事》,他是司马迁倾一生心血写出的作品,我十分珍惜这本书。讲了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有的讲了无比和谐的人民共处。里面有“卧薪尝胆、“晏子使楚”、“越王夫差和吴王勾践”等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卧薪尝胆”最有趣味,故事讲了越勾践王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英勇无比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战秦军。 通过这本书我还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聪明的晏子、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计的孙武、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 《史记故事》是从“五帝”讲到“张骞”,把中国古代黄帝时期到西汉时期这一段历史几乎都写了进去。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史书,体现着古代无数官员的良心。无论是文章的优美还是独特的写作风格都令我们深深地震撼。 《史记故事》里有数不胜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里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好书。希望大家也来看看这本书! 篇二:史记故事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许多书,从《三国演义》中见证历史的金戈铁马;从《水浒传》中听到梁山好汉的振臂呐喊;从《西游记》中触摸神奇;从《狼王传》中感怀悲壮;从《鲁滨逊漂流记》中感受坚韧和勇气;从《一千零一夜》中领悟智慧……但我最喜欢的要算青少年版新课标《史记故事》了。它所选的故事都是汉朝司马迁着《史记》中的精华。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鼻祖,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题材——纪传体。在学过的许多成语故事中,比如“卧薪尝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等等,在这本书里面都有,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为我打开了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一扇大门。 在《史记故事》中,我最喜欢“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不忘亡国之痛,在受

【西大2017版】[0084]《唐宋词研究》网上作业题答案

(0084)《唐宋词研究》网上作业题答案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1:[单选题]词是随着隋唐_______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A:雅乐 B:清乐 C:南曲 D:燕乐 参考答案:D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单选题]词大都分为数片,其中最常见的是( )。 A:单调 B:双调 C:双拽头 D:三叠 参考答案:B 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单选题]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选词以配乐 B:以近体诗入乐 C:依曲拍为句 D:扮演戏弄

参考答案:C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单选题]下列词调中,属于三叠的是() A: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B: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 C: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参考答案:D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5:[单选题]开宋词豪放词风先声的边塞词是() A:范仲淹《渔家傲》 B:苏轼《定风波》 C:王安石《桂枝香》 D:贺铸《六州歌头》 参考答案:A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6:[单选题]下列词集中属于周邦彦创作的是() A:《乐章集》 B:《漱玉词》 C:《片玉集》 D:《珠玉词》 参考答案:C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7:[单选题]柳永长调善于铺叙,其铺叙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多用博喻 B:多用赋体 C:以文为词 D:多用比兴 参考答案:B 1-5) B B D D D 6-10) A A D C C 11-15) C C C C C 8:[单选题]为《花间集》作序的词人是()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 2.④ 3.② 4.② 5.④ 6.① 7.② 8.③ 9.④ 10.② 11.③ 12.③ 13.② 14.③ 15.② 16.① 17.① 18.④ 19.② 20.③ 21.④ 22.③ 23.② 24.④ 25.② 26.② 二、多项选择题 1.①④ 2.①②③ 3.①③ 4.①②④ 5.①④ 6.①② 7.②④ 8.②③ 9.①④

10.②③ 11.①②④ 12.①③ 13.①③ 14.①② 三、填空题 1.必待非常之人 2.俶傥非常之人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彼可取而代也 5.《太史公自序》 6.思来者 7.成一家之言 8.《春秋》 9.《伯夷列传》 10.五种 11.见盛观衰 12.九个 13.女为悦己者容 14.《魏公子列传》 15.时不利兮骓不逝 16.虞兮虞兮奈若何 17.《魏公子列传》 1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屈原贾生列传》 20.死国 2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2.伍子胥 23.伍子胥 24.越王勾践 25.越王勾践 26.膑脚 27.程婴 28.刘邦 29.《伯夷列传》 30.《报任安书》 31.《廉颇蔺相如列传》 32.狂惑 33.伍子胥 四、标点题

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试作简要叙述。

汉语言文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

《汉语言文学》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题 1 .“大历十才子”是指李端.卢纶.吉中孚___ .____. ___.____. ___ ___. ___等。 2. 杜牧时称“小杜”,因与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3.韦应物以____ 著名。 4.《滁州西涧》是_______的代表作。 5.世称“韩孟诗派”中的“韩”指_______,“孟”是指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抒情之作中,最为杰作的是以______为中心的情诗。 7.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和《诗经》并成为“__ __”。 8.《离骚》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_______。 9.《离骚》是我国古代_______的典范之作。 10.《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____ . ___。 11.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_______和_______。 12.《尚书》意为“_______”是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汇编。 13.《尚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 14._______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5.庄子名____,____时期____国人。 16.《论语》是___家的代表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弟子篆录而成。 17.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首推为____共____篇分为内、外、杂三部分。 18.《庄子》的哲学思想起源于____,而又有所发展。 19.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为:____。 20.《韩非子》是先秦____家的代表作,共55篇,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为君王所

采用。 21._____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22.汉赋经历了_____,_____,_____几个发展阶段。 23.西汉前期,在传统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和_____。 24.______的______,奠定了典型的汉代大赋的基础。 25.杨雄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称“四大赋”。 26.两汉乐府是继______、______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27.______多数独立成篇,还有一些附在______的结尾。 28.______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29.曹丕在《______ 》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建安七子”。 30.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获得更加自觉的发展,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期中______的地位尤为突出。 31.曹丕博学多识,勤于著述,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______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3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3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 34.曹丕的______探讨了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一个新时期。 35《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情节都是取材于______。 36.西晋陆机文学创作的专论是______。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 司马相如追女孩 司马相如的追女孩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啊,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偷看他弹琴,就弹个《凤求凰》,结果那个女孩子和他私奔了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狡兔三窟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运筹帷幄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

【西南●最新版】[0084]《唐宋词研究》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084]《唐宋词研究》 第一批次 [单选题]为《花间集》作序的词人是() A:温庭筠 B:欧阳炯 C:孙光宪 D:孟昶 参考答案:B [单选题]下列词集中属于周邦彦创作的是() A:《乐章集》 B:《漱玉词》 C:《片玉集》 D:《珠玉词》 参考答案:C [单选题]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选词以配乐 B:以近体诗入乐 C:依曲拍为句 D:扮演戏弄 参考答案:C [单选题]词是随着隋唐_______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A:雅乐 B:清乐 C:南曲 D:燕乐 参考答案:D

[单选题]提出词"自是一家”之说的词人是( )。 A:苏轼 B:秦观 C:周邦彦 D:李清照 参考答案:A [单选题]柳永长调善于铺叙,其铺叙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多用博喻 B:多用赋体 C:以文为词 D:多用比兴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开宋词豪放词风先声的边塞词是() A:范仲淹《渔家傲》 B:苏轼《定风波》 C:王安石《桂枝香》 D:贺铸《六州歌头》 参考答案:A [单选题]下列词调中,属于三叠的是() A: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B: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 C: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参考答案:D [单选题]词大都分为数片,其中最常见的是( )。 A:单调 B:双调

C:双拽头 D:三叠 参考答案:B [单选题]下列词人中,对周邦彦起直接影响的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晏殊 D:秦观 参考答案:D 第二批次 [单选题]作为词体确立标志的是九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 )。A:《浣溪沙》 B:《浪淘沙》 C:《忆江南》 D:《忆秦娥》 参考答案:C [单选题]倡导"清空”理论的词学著作是()。 A:杨绘《本事曲》 B:沈义父《乐府指迷》 C:杨缵《作词五要》 D:张炎《词源》 参考答案:D [单选题]花间词人中与温庭筠齐名的是( )。 A:韦庄 B:欧阳炯 C:孙光宪

《中国古代文学(一)》高本期中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一)期中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原始歌谣起源于:( 1 ) ①劳动②游戏③巫术④性崇拜 2.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的是:( 3 ) ①放排活动②制作乐器的过程③狩猎活动④伐木活动 3.神话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1 ) ①幻想②塑造形象③夸张④象征⑤联想 4.我国古代保留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 1 ) ①《山海经》②《庄子》③《吕氏春秋》④《淮南子》 5.从神话的类型上看,盘古开天地属于:( 1 ) ①创世神话②英雄神话③洪水神话④感生神话 6.《精卫填海》载于:( 1 )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7.今古文经之争始于:( 4 ) ①春秋时期②战国时期③秦代④西汉⑤东汉 8.《诗经》,称为“经”,成为经典开始于:( 3 ) ①春秋时期②战国时期③西汉④东汉⑤唐代 9.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论者是:( 3 ) ①毛亨②董仲舒③司马迁④郑玄⑤朱熹 10.《诗集传》的作者是:( 4 ) ①孔子②毛亨③郑玄④朱熹⑤闻一多 11.《诗经》中的“国风”共有:( 3 ) ①120篇②140篇③160篇④180篇 12.“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是:( 2 ) ①《东山》②《七月》③《生民》④《采薇》 13.“三弃三收”这一情节出于:( 4 ) ①《诗·卫风·氓》②《诗·豳风·七月》③《诗·豳风·东山》④《诗·大雅·生民》 14.我国第一部史书为:( 1 ) ①《尚书》②《春秋》③《左传》④《国语》⑤《史记》 15.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书是:( 2 ) ①《尚书》②《春秋》③《左传》④《战国策》⑤《汉书》 16.《左传》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是:( 2 ) ①描写人物②描写战争③描写行人辞令之美④描写细节 17.诸子文章中具有峭拔刻深风格的是:( 4 ) ①《墨子》②《庄子》③《孟子》④《韩非子》 18.“前倨后卑”这一成语最早出于:( 4 ) ①《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章》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③《庄子·逍遥游》

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分享

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分享 导读:本文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分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张良拜师】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

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远交近攻】 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破釜沉舟的故事】

信阳师范学院网络课程 唐诗宋词研究与欣赏 第二阶段基础测验试题和答案

第二阶段基础测验 一、单选 1、最能代表苏械豪放词成就的作品是(分数:2 分) 问题反馈 A. 念奴娇·赤璧怀古 B.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C. 定风渡·莫听穿林打叶声 D.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A B C D 2、被誉为“初唐诗歌革新旗手”的诗人是(分数:2 分) 问题反馈 A. 王勃 B. 杜审言 C. 陈子昂 D. 张九龄 A B C D 3、张九龄的籍贯是今天的(分数:2 分) 问题反馈 A. 韶关 B. 开封 C. 广州 D. 機州 A B C D 4、“大漢孤畑直,长河落日圆”的作者是(分数:2 分) 问题反馈 A. 王维 B. 率白 C. 王昌龄 D. 岑参 A B C D 5、“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的作者是(分数:2 分) 问题反馈 A. 许浑 B. 度日体 C. 聂夷中 D. 杜-葡鹤 A B C D 二、多选

1、下列是辛弃疾的词的是()(分数:3 分) 问题反馈 A.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B. 水龙吟(闹花深处) C. 祝英台近(宝钗分) D.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A B C D 2、下列属于北宋的词的是( ) (分数:3 分) 问题反馈 A.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B.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C. 《定风波》(自春来) D. 《生查子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A B C D 3、沁园春(斗酒彘肩)中( )(分数:3 分) 问题反馈 A. 苏轼 B. 白居易 C. 林逋 D. 岑参 A B C D 4、最能体现国学情绪都有()(分数:3 分) 问题反馈 A. 诗词 B. 国画 C. 戏剧 D. 书法 A B C D 5、下列诗人中,属于“大历十才子”的有(分数:3 分) 问题反馈 A. 卢纶 B. 钱起 C. .李端 D. 使然 A B C D

古汉语文字学期中作业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中作业答案 上编音韵学 第一章绪论 习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 2、声纽:即声母,简称“纽”。 3字母:古代一个声母用一个汉字代表,被选用的汉字就叫做字母。每个字母本身的声母就是其所代表的声母。 4、五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五种名称,即:唇、舌、齿、牙、喉。 5、七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其中名称,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6、次浊: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名称,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明、微、泥、娘、疑、喻、来、日”等都属于次浊音。 7、阴声韵: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分析的术语。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ɑ]、[iɑ]、[ɑi] 等。 8、阳声韵: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ɑm]、[ɑn]、[ɑ?]。 9、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或喉塞音[?]结尾的韵母。中古入声韵有[p]、[t]、[k]三种韵尾,如[ap]、[at]、[ak]。 10、韵部: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韵部,简称“韵”,《广韵》的206韵就是206个韵部。同一韵部的韵母必须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在中古还必须声调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 11、摄:对韵部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摄”。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韵称为一摄。如“山”摄包括“元寒桓删山先仙”等7组韵部(包括上、去、入声韵)。摄的提出使复杂的韵部得到简化,便于人们了解同类韵部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12、等:传统音韵学对韵母分类的概念。古人根据韵头、韵腹的特点将中古的韵母分为四类,即一二三四等。其中一等韵的响亮度最大,二等韵也比较大,三、四等韵的响亮度相对较小,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