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泵安装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吸泵安装说明

1、安装前应检查机组紧固件有无松动现象,泵体、叶轮、流道有无异物堵塞,以免水泵在运行时候叶轮和泵体及影响泵在工况下的使用性能。

2、安装时吸入管和排出管重量不应家在泵上,泵体本身不允许承受管道的负荷,以免泵体变形。

3、吸入口的安装高度不得超过5m,在许条件许可时,吸入口的安装高度应尽可能地低于水池最低的储水平面,并尽量缩短吸入管的长度,少弯头,这样有利于缩短自吸时间,提高自吸功能。

4、吸入管路中的阀门、法兰等应严防漏气或渗漏液体,即吸入管路不允许有漏气现象存在。

5、为使泵体内能够保持有一定的储存液,已达到较高的自吸能力和防止机械密封的干摩擦,必须使泵的进口高于泵轴心线。

6、为了维护方便和使用安全,在泵的进口管路上各安装一只调节阀及泵出口附近安装一只压力表,以保证在额定扬程和流量范围内运行,确保泵正常运行,增长水泵的使用寿命。

7、泵在安装时、应使泵管路的静电接地电阻达到其规定的要求。

8、校正泵联轴器及电机联轴器的间隙及同轴度,其不同轴度允许偏差0.1mm。泵轴和电机的高度差可在底角上垫铜片或铁皮调整。

9、安装后拨动泵轴,叶轮应无摩擦或卡死现象,泵则将泵拆开检查原因。

10、在机组实际运转3-4小时后,作最后检查,如无不良现象,则认为安装已妥,在试运转中应检查轴承的温度,轴承体的温度不宜超过70℃。

启动泵前的准备及检查工作

1、本系类自吸排污泵根据泵的工作运转状况,分别采用优质钙基黄油和10号机油进行润滑,如采用黄油润滑的泵应定期向轴承内加入黄油,采用机润滑的泵,如果油位不足则加之。

2、检查泵壳内的储存水友否,打开泵上方的加水阀门,加入储液水,不少于泵体容积的三分之二,不应在储水不足的情况下启动运转,否则泵不能正常工作,且易损坏机械密封。

3、检查泵的运转部件,用手转动联轴器是否有咔嚓或异声等现象。

4、检查泵带底座,联轴器、轴承座等连接部位的紧固件有无松动现象,泵轴与电机主轴的同轴度和平行度。

5、检查进口管路是否有漏气,如有漏气,必须设法排除。打开吸入管路阀门,稍开(不要完全打开)出口控制阀。

启动操作

1、接上电源试一下,注意泵轴的转向是否正确(严禁反转)转动时检查声音和振动是否正常。

2、注意压力表及真空表读数,启动后压力表及真空表的读数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而指示稳定后,说明泵内已经上液进入正常输液工作。

3、调节出口阀门开度已所需要的工况,如用户在泵口处装有流量或压力表,应通过调节出口阀门开度使泵在性能参数表所列的额定点上转动,测量泵的电机电流,使电机在额定电流内运行,否则将造成泵超负载运行使电机烧坏。调整好的出口阀门开启大与小和管道工况有关。

4、在泵进入正常输液作业前即自吸过程中,应特备注意泵内水温升高情况,如果这个过程泵内水温过高,则停泵检查原因。

5、如果泵内液体温度过高而引起自吸困难,那么可以暂时停机,利用吐出管路中的液体倒流回泵或泵体上的加液口处直接向泵内补充液体,使泵内液体降温,然后启动即可。

6、泵在工作过程中如发生强烈振动和噪音,有可能是泵发生汽蚀所导致,汽蚀产生的原因:一是进口管路流速过大,二是吸程过高,流速过大可调节出口控制阀,升高压力表读数,在进口管路有堵塞时则及时排除,吸程太高可适当降低泵的安装高度。

7、泵在工作过程中因故停泵,需在启动时,出口控制阀因稍微打开(不要全开)这样有利于自吸过程中气体从吐出口排除,又能保证较轻的负载下启动。

8、注意检查管路系统有无泄漏现象。

停车

1、首先必须关闭吐出管路上的阀门,停止电机,关闭进口阀门。

2、如长期停车或在寒冷的季节,应将泵体的储液放空以免冻裂机件。

维护与保养

该泵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经久耐用,在泵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经常拆开保养。当发现故障后随时给予排除即可。在维护泵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滚动轴承:当泵长期运行后,轴承磨损到一定的位程度时必须进行更换。

2、机械密封:动静密封面磨损到一定的程度时出现漏液现象,必须进行更换。若无漏液现象不应拆开检查。

3、当泵需要拆开检查时,因注意拆开顺序,然后将拆卸的零部件放在干净没有灰尘的地方,不得有碰伤零件的配合面、密封面,若有磕碰现象应立即修复。

4、对磨损较大、无法修复的零件及时更换。

5、安装时以拆卸顺序的相反方向进行装配。

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