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
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
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多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
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型等。
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
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
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
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
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Research 研究探讨291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及其保护原则探讨裘鞠廉洁(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8)08-0291-01摘要: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历史城区被改造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首先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以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基本特征;保护原则1 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我国在1986年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同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限定,是历史文化街区概念形成的萌芽。
2002年,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及其保护制度[1]。
在2008年公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附则中,对历史文化街区作出了更加准确的阐述,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1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街区内并不要求有很多文物建筑,可以是有一定规模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能够构成完整的传统历史环境。
具有较为完整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够反映出其特有的历史环境和不同于其他地域的传统风貌特色,能够让人从中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只有少量的历史建筑或者风貌有冲突都是不行的。
1.2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物质实体如建筑、街巷、构筑物等应是历史的遗存物,能够反映当地真实的历史面貌,不能是后来人随意的仿建之物。
由于历史遗存的年代和质量问题,很难能成片保存到现代,其中难免会出现有后人为了适应生活的需求而新建或改建的建筑,但这部分建筑只能占极少部分,而且风格应与传统历史风貌协调、统一。
Vol.43,N〇.2 f h ) !讨第 43 卷第 2 期February, 20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 年2 月重庆“下半城”旧城改造的历史文化保护探究—以“飞机码头”地块为例施玉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要:重庆渝中半岛历史悠久,但随着城市化发展,“下半城”(山脊线以南)却逐渐衰落,历史文化的延续性遭到破坏。
从渝中半岛的历史发展及现状问题出发,对“下半城”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结合渝中半岛“飞机码头”地块的改造策略,从历史建筑、街巷空间、精神文化等角度对旧城改造中的历史文化延续性问题进行探究,并希望为其他旧城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渝中半岛;下半城;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延续性中图分类号:TU984. 114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 -4011(2017)02 -0088 -04DOI:10.3969/j.issn. 1672 - 4011. 2017. 02. 040〇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城市高强度的开发,使得 城市文化逐渐趋同,城市记忆逐渐消失,城市历史街区逐渐 衰落。
重庆渝中半岛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上城繁荣、下 半城衰落的景象,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城市环 境逐渐被破坏。
如今,随着渝中半岛城市中心区功能的提 升,加上“下半城”(山脊线以南)具有山水城市的自然风貌 和历史文化,渝中半鳥已成为重庆主城区旧城改造的重点地 段。
《重庆市历史文化风貌K规划研究》中收录的14个历史 街区中,有9个在渝中半岛,由此可见,“下半城”地区正面临 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但从B有的旧城改造来看,城市建设 因过多依赖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发 掘和保护,使得城市历史文化环境进I步被破坏,那么对于 环境较为特殊的“下半城”而言,怎样的旧城改造才是合理的 呢?重庆“下城”要如何实现改造与更新,如何在发展中延 续城市历史文化,就成为了歷待解决的问题1重庆“下半城”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重庆渝中半岛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 蕴,但老重庆的历史痕迹却大多已消失,只能从历史建筑遗 迹和“下半城”的历史街区中找到#因此,渝中半岛的旧城改 造对重庆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延续具冇f i要意义《通过 对渝中半岛“下半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 解其衰落过程,分析其衰落原因,进而指导“下半城”旧城改 造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浅谈中国历史街区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城市化向郊区乃至乡村不断蔓延,整个城市被吞没在现代化、一体化的洪流中。
社会文化被不断的同质化,带来历史文化记忆的流失,往日象征地域历史特征的历史街区文脉正在逐渐流失。
同时各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改造、开发也正逐渐在历史街区中蔓延开来,城市的历史记忆在这个时代收到了强烈的冲击。
本文从居民置换、旅游破坏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化进程带给历史街区的冲击,并探讨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挽救濒临同质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快速置换,过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城市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城市化向郊区乃至乡村不断蔓延,整个城市被吞没在现代化、一体化的洪流中。
笔者从居民置换、旅游破坏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化进程带给历史街区的冲击,并探讨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挽救濒临同质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1.居民快速置换带来的文脉缺失许多历史街区,尤其是传统商业街区,近年来经历了居民的大规模搬迁和快速置换。
在街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不少原居民自愿或引导性地向外搬迁,同时,较低的生活费用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自发迁入。
过去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居民更新在极其短暂的几年内完成,而这一突变性的社会结构变化使历史街区城市记忆的延续与传承成为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历史街区的文脉保护。
城市记忆作为构成历史文脉的基础,是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沉积而成的。
城市记忆的主体,即居民的快速变化必然打破这一平衡。
1.1居民快速置换的形式历史街区的居民快速置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和部分原居民的迁出。
这两个过程分别可以运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和过滤模型加以解释。
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有限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旧城区改造工作成为了热门话题。
然而,在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和发展旧城区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首先,旧城区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是丰富的,因此,在旧城改造中,保护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通过保护和恢复历史建筑、传统街区以及传统产业,我们可以保留城市的独特魅力。
例如,北京胡同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恢复和保护胡同的古建筑、文化遗址,胡同成为了吸引游客和居民的热门地区,也成为了建设文明城市的标杆。
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应当借鉴和发扬这样的经验,注重保护历史建筑、文化街区和传统产业,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然而,旧城改造并不仅仅是保护,也要注重发展。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应相辅相成。
在旧城改造中,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保护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旧城改造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为旧城区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比如传统手艺的创新和传承,旅游业的发展等,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产业的引导,可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居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在旧城改造中,有必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使文化产业成为旧城区发展的新引擎。
此外,在旧城改造中,要注重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阶段,而是要与现代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然而,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从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海“文化点亮城市”活动为例,该活动将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投影、互动等方式,为传统建筑注入了现代元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种结合既能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将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摘要: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规划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了解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初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统历史街区;城市规划设计;保护策略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城市的魅力在于其个性与特色,探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导致在许多城市一些传统院落在迅速消失,因此保护这一街区迫不及缓。
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
在《史记》中西安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
使西安拥有一批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诸多著名旅游景观以及独特的市俗风情、民间艺术、街巷民居等现实文化资源。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展古都风貌、促经济发展,是摆在西安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迈入21世纪以来,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在此期间也产生了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受限、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难以平衡等矛盾。
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更新;2021年3月,城市更新行动被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亦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求得平衡。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倡导保护文物、珍惜文物,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2]。
进一步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内外部价值的显隐性效应,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生[3]。
1袁州古城墙遗址概况1.1项目背景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古称“袁州”,其建城史可追溯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迄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
唐代文豪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誉袁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虽历经时代风雨变迁,但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不在少数,全市共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4 533处,其中有以袁州谯楼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难禅阁、袁州会议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文化遗产资源丰厚。
2019年,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 687.57亿元[4],城市发展进入了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当代人,更属于子孙万代。
“十四五”规划时期,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双重背景之下,肩负延续城市文脉、继往开来大任的规划工作者该如何让历史照进今时,创造古今交融的协奏,以期更好地为文化遗产和城市服务。
浅析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特色保护方法【摘要】在现代快速城镇化的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历史街区更新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通过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环境与城镇发展水平,立足于城镇化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创造社会、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和谐历史街区,以提供可行的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促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历史街区;保护随着近些年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城市的迅速发展。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记忆与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城市对外形象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特定社会时期的生活缩影。
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特殊时期,应该在减弱社会矛盾的基础上,重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各种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从静态功能性向动态的参与式模式转变,但是历史街区的社会发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历史街区保护的不可持续性,由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历史街区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城镇化和历史街区的内涵1.1历史街区的内涵历史街区的内涵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其概念也十分明确。
第一,历史街区既包括了物质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以物质空间为载体的非物质内容。
其次,强调历史街区整体的历史环境,这个整体是具有历史代表性的集合,是组成历史街区文化的一个系统。
1.2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人类的社会活动当中非农业活动的比重升高而农业活动的比重降低的过程,和这种社会活动结构变动相适应,乡村人口减少而城镇人口增多,同时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向城镇化转变并且逐渐稳定,这样的系统性过程称之为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的水平是以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确定,数值越低,城镇化水平就越低。
2 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的现况2.1 无组织改造,街区传统丧失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地不断提高,我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高。
街区的居民迫切地希望改善居住的条件,但是因为政府没有统一组织修建而且缺乏指导,一部分居民就独自改造自己的住宅。
历史街区文化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
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
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
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历史: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措施:一是要认真总结,深入调研,进一步夯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管理基础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场所,更是城市发展的文脉所在。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基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仍然较为滞后。
旧区改造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晋江市石鼓路片区改造为例摘要:近年来,晋江市政府着力加快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使城市形象和功能得以进步和完善。
但作为晋江城市的发源地—石鼓路片区现在仍是一片脏、乱、差的景象,市民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诉求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解决市区东西方向(石鼓路、湖光西路)道路贯通,分流市区车辆,疏解市区交通拥挤问题也迫在眉睫。
因此,晋江市政府抓住当前国家积极扶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及泉州市倡导环泉州湾发展海湾型城市的时机,主动对接海西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融入大泉州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将该片区改造作为近期城建的重点项目之一。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晋江片区改造纵观全国各大城市的旧区改造,多存在旧城区更新改造与城市文脉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产业置换和功能更新,对老城区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成为此次规划的重点。
1.项目概况1.1项目区位及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区位于晋江市旧城中心。
片区东面是晋江旧城中心商业区,南面是旧城改造一、二区工程及湖光西路改造项目,西面为城西片区,北面为蔡厝、竹树下等旧村。
片区交通方便,紧邻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明显。
此次规划范围东起泉安路,西至世纪大道,南接锦绣广场、党校路、市委大院,北邻竹树下、中医院,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4.4公顷(1870亩)。
1.2 规划区现状情况从土地性质来看,片区西侧及南侧现状主要为村镇居住用地,其中西南侧有部分带状耕地;东侧为晋江市第一中学用地、石鼓庙的宗教用地及工业居住用地等;北侧为晋江市教委(部队用地)及竹树下水塘。
整体上看,片区内用地功能以居住为主,商业设施集中在泉安路和桂山路两侧,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散乱,商业、工业用地混杂其中。
从建筑特点来看,此片区是晋江城市的发祥地,是晋江传统文化的根源。
规划区内老建筑及文保单位多且分散。
列入保护文物共有18处,其中庄氏祠堂、石鼓庙(含青阳乡约记、宋代陵墓)两处为市级保护文物单位。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概念和方法“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for Historic Area Conservation”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 博导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在古城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地区,那里成片地保存着历史的模样,这类地区在以前为数不少,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价值,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后它们已所剩无几,许多城市随着旧城改造的完成,历史街区已全部消失了。
但是,它们是城市历史的一段,是城市记忆的一章,缺此则历史不能连续。
这里又是城市特色的典型代表,是构成城市风貌的基础。
单独抽出这里的每一栋建筑,但一般都不够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或许这正是它们被忽视的原因。
但它们合在一起,构成的整体面貌却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城市风貌的典型,因而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这就是历史文化街区 。
国际上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二战以后经济复苏,大批人口拥入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
当时普遍的作法是拆毁旧区,拓宽道路,建设高楼。
但是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城镇历史的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意识到,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典型的历史街区,以显示城镇历史的印记。
最早立法保护历史街区的是法国,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
该法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拆除,维修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并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
英国在1967年颁布《城市文明法》 Civic Amenity Act ,规定要保护有特殊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特征的地区,主要考虑的是其“群体价值”,包括户外空间、街道形式以至古树等。
法令也规定保护区内的建筑不得拆除,新建、改建要有详细方案报批,还规定不鼓励在这类地区搞再开发。
日本在1975年修订《文化财保存法》,划定 “传统建筑群保护区”。
区内一切新建、扩建、改建及改变地形地貌、砍伐树木等活动要经过批准。
对老街区保护与改造更新规划的一些探讨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旅游风情小镇老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策略,探讨老街区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老街区;更新;保护;改造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浪潮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建设项目普遍增多。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给旅游业、房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房地产项目和民间自由建设量如雨后春笋。
一些城镇的未利用地和可利用的建设用地被短时间用于建设。
城镇土地被过量耗尽,挤占了城镇升级建设的空间。
一些城镇的老街区,由于居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因,保存着原有的独特居住方式和街道。
这些构成其独特的城市机理,它是城市的无形资产。
但是这些老街区由于它单一的结构以及利用用途,居住环境极差,同时在生产用地减少、土地创收微弱的情况下,居民生活收入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水平。
因此,这些老街区面临要改造,提高居住环境,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改造,改变经济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笔者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镇老镇区的五龙街区为例,谈一谈老街区改造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发展模式。
一、天涯镇老镇区五龙街区的概况天涯镇是三亚市南部的一个滨海小镇,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2.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6万人,主要以黎族为主。
汉族人口集中在老镇区五龙街。
老镇区自古以来是黎汉两个民族文化往来频繁的地区,其毗邻天涯海角风景区,自古有“文门古道”“天涯若比邻”的流传。
老镇区距离三亚中心城区约22公里。
处于天涯镇镇域的南部地区,东、西、北三面环山(东为马岭、西为发财岭,北为布山岭),南部面向南海。
区内整体地势较平坦。
225国道(东西向)从五龙街北侧经过,与省道S314(南北向)正交在黑龙街路口。
镇区的现状建筑主要集中在海榆西线和S314相交位置。
主要有行政办公、教育、卫生所、旅馆等,大部分建筑的功能是底商上住的形式。
五龙街位于老镇区225国道南侧,其用地范围为:海域西线以南至海边进深约200米,宽约250米围合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彭恩丽来源:《卷宗》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及价值加以描述,其次分析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与策略。
关健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对策(2013年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保护研究》SKL-2013-1075 阶段性成果)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城市建设得以快速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旧城改造热潮,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到重要日程。
尤其是在保护与发展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使之既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传统格局和文化风貌,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就在分析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问题。
1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及价值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于1986年提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
它们不但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人们生活的精神家园。
它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本质是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而其能够相对全面地表达城市的历史信息,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
同时,由于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于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容易协调,有利于完善地处理旧城更新中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作为旧城更新的一个分支,有其重要的意义。
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级人民政府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再加上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使得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科学合理的整治,重新焕发活力。
绮陌敛红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盛唐之景,可是提到古代街市,脑海中自然会想到这样的画面,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有很多商铺,很多百姓在卖力吆喝,这一切得益于坊市制度的瓦解,以史为镜,城市是不断更新的,确切说,应该是被更新,城市更新原本是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解决城市发展的根本矛盾的手段,我想,正是因为当时某些实体或环境开始阻碍城市发展,最终导致城市被迫更新。
那么城市更新应该包括物质更新和环境更新。
根据题目要求,我就自己的阅读理解谈谈什么是历史街区和工业遗留,如何保护更新,以及自己的认识。
首先,城市更新过程中,最影响旧城发展的就是历史街区,可他又往往是旧城文化的代表。
历史街区是指由传统街道、居住建筑群和文物建筑组成的能较完整地体现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区域。
通过定义的分析,历史街区是历史地标的典型类型,是城市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一言一概之,历史街道很重要,可不管怎样,历史街区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限制了城市更新,那我们当然得将他更新升级,就像医生治病,诊病开药,药到病除。
历史街区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一般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他包含着更加广泛的内容,如历史街区中的居民、生活方式、邻里关系、老字号店铺等。
总结历史街区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特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生活性2非显性。
生活性指历史街区中的传统文化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街区居民长期的生活很多都是围绕着某种特点的历史文化进行的,因此,这种历史文化不可避免的带有生活色彩。
非显性指每个城市、街区都有浓厚的历史积淀,这种文化沉淀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街区的空间结构、肌理、形态特征等等。
说完历史街区的定义、存在问题、特点,接下来结合中国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现状来分析。
自建国以来,城市更新经历1计划分配,自给自足2城市新区集中发展工业生产项目,旧城改造棚户和危房简屋3集中提高城市的经济价值。
传统街道进行更新保护难度较大,起初更新只是一味地拓展柏油马路的宽度和增加城市高架桥的数量,通过了解不难发现,新建道路会将城市肌理破坏,城市景观被肢解,使原来的城市风貌及建筑尺度发生严重冲突。
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旧城区成了房地产商争夺的黄金地段,掀起了旧城地段建设开发的高潮。
在这样的形势下,旧城拆迁改造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了一对矛盾。
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做法
我市在古城保护工作上不断强化规划管理,在旧城改造的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规划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对历史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名胜古迹,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科学保护,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若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不可避免将会割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一处处文化遗产也将沦为“文化孤岛”。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街区的整体修缮力度,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600米长的东大街“三线下地”,按传统格局铺设石板路面,整修沿街商铺店面300多家;对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近百家的沿街店铺进行了风貌整治。
同时,采用财政投入与利用民资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李园船厅、上池斋药店、杨家大院、家舒巷古民居建筑群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恢复和修缮。
2、从单纯保护走向多元利用。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最好的利用就是保护。
我们借鉴成功地区处理历史街区与文化旅游关系的经验,开辟博物馆、陈列室、纪念馆等,展示兴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内文保单位的功能,在兴化县署中设立的范仲淹纪念馆;在赵海仙洋楼中设立兴化中医药博物馆,并邀请名中医坐诊;恢复上池斋药店制药、抓药等传统工艺;在成家大司马府中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木船制造技艺、茅山号子、垛田农民画、烙画、木雕、戏服、脸谱等专题馆,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化利用。
3、从建筑保护走向以人为本。
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一是重视街区原住民的作用,采取措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名城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
二是通过对现有文物、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使古街巷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居民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其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城和街区的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
三是保证历史街区居住人口的合适密度。
我们采取产权置换、经济补偿等手段疏散一部分居民,同时保留一些价值较高的建筑,将一些价值较低的房屋建成绿化带等配套设施。
4、从静态保护走向传承记忆。
文化的传承是动态的,我们重视对萌生、扎根于历史文化街区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保护,避免割裂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
在金东门大街建设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体的特色一条街;建设传统木船、水车、湖彩蛋、沙沟鱼元、中庄醉蟹、安丰三腊菜等十个生产性保护基地;
开发建设兴化非遗产业园,建设具有兴化特色的“百工坊”。
西门历史街区风貌依旧,人为破坏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相对完整,就尽量保持原貌,力求原汁原味。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我市历史文化街区虽然相对完整,但由于历代的动乱和灾害的破坏,加之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民众自发性建设的影响,街区建筑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现代社会结构产生了诸多矛盾。
一是建筑格局新旧杂处,缺乏统一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大都仅靠文物保护单位独立支撑,点状保护多,线状保护少,块状保护更少。
在粉墙青瓦加封火山墙的明清民房中,夹杂着近二十年来新建的办公楼和居民楼。
有的历史建筑被不恰当地改造,一味追求“景点打造”,不注重整体风格的和谐。
二是房屋严重老化,欠缺妥善维修和保养。
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周边居民的房屋建设长期处于自发状态,造成旧街区内房屋密集,街巷狭窄,“一人巷”、“死胡同”比比皆是,不采光,不通风,无空坪、绿地、基础设施、交通配套,随着人口不断膨胀,旧街区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是产权复杂,利益矛盾尖锐。
历史街区内的房屋建筑,其房产权有的为居民私有,有的为政府和单位所有,多数单位和个人无力承担保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费用。
四是城市建设和历史街区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政府资金困难,市区用地严重缺乏,政府不得不利用旧区改造,充分利用市区土地资源。
但由于历史街区保护法规建设滞后,专业规划难以到位,有些部门、单位片面追求开发成本和经济效益,导致部分历史街区在商业性开发的“大拆大建”中逐步消失。
三、旧城改造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
1、加强立法。
通过立法对历史文化街区加强保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
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机构,以负责立法、管理、规划设计实施,拆迁安置等工作。
2、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一是在旧城区的改造中,规划要科学、合理,不仅要保护好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还要处理好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貌协调的问题,更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二是摸清“家底”,明确保护对象,提出保护修复的措施,组织文化、规划、建筑、房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全市旧城区范围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历史遗存和需保护的特色建筑,逐一登记造册,提出保护的方案和意见。
3、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
一是在土地出让协议中要明确有关需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的条款,及相关规划要求。
二是在拆迁和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绝不允许任意破坏文物的现象发生。
三是理顺保留建筑的房屋产权管理,以便顺利地得到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4、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兴化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大家的加倍呵护,生活在兴化的每一个人都应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
虽然与十多年前相比,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有所增强,但还远远不够,对全体市民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教育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