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外债风险现状分析作者:周鑫来源:《大经贸》2016年第07期为弥补国家财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外债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但外债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并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在对中国外债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外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中国外债的规模风险改革开放至201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利用外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992年我国的外债余额仅为693.2亿美元,到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7799亿美元,2015年外债余额有所下降为14162亿美元。
影响我国外债余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国际市场的动荡和金融危机,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由于世界金融市场的大动荡,牵连到我国的经济,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紧缩,并进一步调整外债结构,控制借贷数量,最终导致2008年我国外债余额有所下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利用外资进一步加大,外债余额呈现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衡量外债风险的三大指标: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
下图为1992-2015三大指标走势图:(一)偿债率作为反映偿付能力和流动性的外债指标,偿债率为外债本金加利息与货物和服务出口外汇收入之比,安全线为20%。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偿债率一直保持在安全线以下,并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9年达到高峰,为11.2%,但总体上保持平衡,稳定在3.2%左右。
这些数据都可以证明我国的外汇收入充足,不会因为偿还到期外债而发生外汇缺口,即目前我国借债还款能力较强,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二)负债率负债率为一国外债年末余额与国内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49.7%的负债率设置为相对安全。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安全线设置为20%,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处于安全线以下,表明我国偿债能力处于安全水平。
(三)债务率债务率为一国外债余额比上同期(一般为一年)商品和劳务收入的值,用来测算外债的可持续性,通常世界上公认的参考值为100%。
经贸论坛中国外债分析概况方正伟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国家外债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将本国外债问题管理好、处理好是有必要的。
拉美国家在八十年代发生的债务危机以及近期发生的欧债危机已经表明过多地依赖外债以及不合理的外债结构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
近年来中国的外债数量不断增加,短期外债的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外债安全进行考虑。
关键词:外债;合理;安全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157-01一、外债问题概述理论上,外债定义为一个国家应该归还给外国的全部债务。
根据Investopedia,外债是本国向外国商业银行、政府或者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借款。
这些借款包括利息,必须用所借款的币种来归还。
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同时无法利用外债来生产货物或者提供劳务来赚取利润,就会面临无法还清债务的问题,债务危机就有可能来临,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中国的外债现状(一)中国当前的外债管理体制的特征1.中国的外债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一直在试图通过举借外债的方式来使贸易更加便利,同时弥补缺少外国投资的缺点。
政府规定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应当使用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知识;短期外债应当被用作流动资本。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国坚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发展外债,逐步扩大外债的使用规模。
3.联合监管。
我国外债的管理部门包括发展改革委、外汇局、商务部以及财政部。
联合监管的方式可以避免监管权力的过度集中,有助于提高外置使用的效率。
(二)中国外债的具体分析1.中国外债的安全性分析。
短期外债占外债总余额的比例呈上涨趋势,其比值从2004年的52.74%上升到2014年的76.32%。
短期债务比重较大,面临的短期还款压力大,对我国短期内筹措到足够的流动资本具有较高的要求。
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在2004年至2014年间基本处于20%以下,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债规模不断扩大。
外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外债规模的持续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对中国外债的年度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风险及应对措施。
二、外债规模及构成1. 外债规模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09万亿美元,较2022年末增长6.5%。
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42万亿美元,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7万亿美元。
2. 外债构成(1)金融机构外债:截至2023年末,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为2.26万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73.6%。
其中,银行外债余额为1.42万亿美元,占比46.9%;证券公司外债余额为0.15万亿美元,占比5.0%;保险公司外债余额为0.05万亿美元,占比1.6%。
(2)非金融机构外债:截至2023年末,非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为0.83万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26.4%。
其中,企业外债余额为0.68万亿美元,占比22.0%;其他非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为0.15万亿美元,占比5.0%。
(3)政府外债:截至2023年末,政府外债余额为0.00万亿美元,占比0.0%。
我国政府外债规模较小,对外债风险影响较小。
三、外债特点1. 外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外债规模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对外投资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债规模也随之增长。
2. 外债结构优化我国外债结构不断优化,中长期外债占比逐渐提高,短期外债占比有所下降。
这有利于降低外债风险,提高外债的稳定性。
3. 外债成本下降近年来,我国外债加权平均利率有所下降,有利于降低外债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四、外债风险及应对措施1. 外债风险(1)汇率风险:外债本息偿付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汇率风险是外债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2)利率风险:外债利率波动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成本上升,增加外债风险。
022BOND MARKET©境内企业境外发债风险及建议境内企业境外发债已成为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文/王大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境内企业境外发债的需求和规模日益增长,境内企业境外发债已成为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规模总量来看,境内企业境外发行美元债从2012年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总体呈现震荡上升态势。
在行业分布上,境内企业境外发债主要集中在地产、城投、商务服务、公共事业与资源、制造业、互联网及其他等7大类。
从占比来看,地产、城投行业占比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主要发行主体;商务服务、公共事业与资源和制造业占比呈震荡下降趋势,互联网行业占比围绕5%上下波动。
境外发债原因分析1.境内外宏观环境和汇率波动双重影响。
境内企业境外发债是指我国境内主体在离岸债券市场发行外币债券,具有融资主体本土化、投资主体全球化、市场规则国际化的特点,会受到境外汇率波动和境内外宏观环境的双重影响。
例如,2015年,人民币汇率进入贬值周期,美元债发行成本上行。
同时,央行降息、降准政策的实施带来境内流动性宽松,境内发债规模大幅上升。
2018年,从境内来看,监管部门对部分行业和低资质主体境外发债提岀了更高要求,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境外发债监管有所趋严。
从境外来看,近年来外资并购监管审查收紧,境外融资环境恶化,境外发债规模有所下降。
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元融资成本急剧上升,发改委放缓境外发债审批进度,部分企业境外发债处于停滞状态,境外发债规模逐月下降。
2.企业扩宽融资渠道的需求不断增加。
境外发债有助于企业提高国际知名度,对企业对外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有推动作用。
考虑到长远发展,企业势必会从供应链、原材料、上下游、资金链等方面多元化发展,融资就是企业血液,增加融资渠道,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
3.境外发债融资成本低、发行条件宽松等优势凸显。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外债规模庞大,外债风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中国外债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
二、中国外债概况
截至目前,中国的外债总额已经超过X万亿美元,其中包括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
外债主要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需求。
三、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1. 外债规模风险:中国外债规模庞大,如果外债无法有效管理和控制,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失和债务危机。
2. 汇率风险:中国外债主要以美元计价,人民币贬值可能导致外债偿还压力增加。
3. 利率风险:随着国际利率的波动,中国外债的利息支出可能会增加,增加债务负担。
4. 偿债能力风险: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或者浮现金融危机,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外债违约风险增加。
四、中国外债风险规避对策
1. 加强外债管理:建立健全的外债管理制度,加强对外债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2. 多元化外债结构: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增加其他货币的外债比重,减少汇率风险。
3.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外债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的风险。
4. 提高偿债能力:加强企业和个人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偿债能力,降低违约
风险。
5.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应
对外债风险。
五、结论
中国外债风险不可忽视,但通过加强管理和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可以有
效控制和降低外债风险。
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密切关注外债动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外债风险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中国外债余额、流动金额、负债率、偿债率及债
务率情况分析
外债是指一国对国外的负债。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定义,外债是“包括一切对非当地居民以外国货币或当地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还责任的负债”。
截至2021年末,中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7465.6亿美元(不包括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特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同比增长14.4%。
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3003.3亿美元),占47.3%;短期外债余额为14462.3亿美元,占52.7%。
2021年,中国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44.5%,较2020年增长3.6个百分点,可以年看到,2015-2021年中国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总体呈提升趋势,但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100%以内,风险可控。
从外债流动情况来看,2021年中国外债流入20064.9亿美元,较2020年减少1074.4亿美元;外债流出16576.8亿美元,较2020年减少1428亿美元;外债净流入3488.1亿美元,较2020年增加353.6亿美元。
2021年末,中国外债负债率为15.5%,债务率为77.3%,偿债率为5.9%,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分别为20%、100%和20%以内,中国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外债分析概况什么是外债?外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外国企业、政府或居民借款、承担担保责任、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的行为,包括公共部门外债和私人部门外债。
如同个人拥有的负债一样,外债也需要根据合同协议按时归还本金加利息。
中国外债状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外债总额为16737亿美元。
外债规模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0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但由于人民币贬值,外债规模相对于GDP较小。
中国外债结构从外债结构上来看,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占比在不断改变。
长期外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相对稳定,即使发生外部风险,受影响也比较有限。
短期外债则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借款,它相对不稳定,是短期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的长期外债占比为67.2%,短期外债占比为32.8%,长短期外债占比相对平衡。
从外债来源看,机构借款类是中国外债的主要来源,其外债总额为7430亿美元,占比达到44.4%,主要为银行、证券和基金管理机构等境内金融机构借款。
其次是国际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外国公司等。
外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外债既是外汇的重要来源,也是国际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承担着外汇负债和债务偿还等风险。
外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金融风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债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外债规模较大,面临的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加。
一旦中国经济出现波动,外债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经济增长外债可以为中国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新的市场和就业机会。
汇率风险中国外债中有相当部分是以美元为主要货币单位的,一旦美元汇率波动,会对中国的外债产生影响。
如果美元汇率上升,中国的外债偿付压力会加大,同时还会削弱人民币的汇率。
债务偿还外债需要根据合同要求按时归还本金加利息,如果债务偿还出现问题,将会影响中国的信誉和经济发展。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实施,外债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中国外债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个与新中国外债相关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问题一:新中国外债的规模和结构如何变化?新中国外债的规模和结构是外债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外债规模不断增加,外债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对于外债规模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对外融资需求增加。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推动,提供了更多的外债融资机会。
外债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债类型的多样化和债权国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债主要来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政府贷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债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商业贷款、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债务等。
此外,债权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
问题二:新中国外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新中国外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外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外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这取决于外债的规模、结构和使用方式等因素。
积极的一面是外债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外债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企业扩张等方面,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外债还可以带来国际金融资源和技术经验,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然而,外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消极影响。
外债的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债务负担过重,增加还债压力。
此外,外债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资金浪费和不良资产的产生。
外债还存在外部风险,如利率上升、汇率波动等,这些都可能对经济带来冲击。
问题三:如何管理新中国外债?管理新中国外债是确保外债稳健发展的关键。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管理外债。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外债管理机制。
政府应制定外债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外债的融资方向、流程和监管责任等。
The Analysis of the Curnent Risks of Chinese
Foreign Debt
作者: 周新德[1];段美华[1]
作者机构: [1]湖南理工学院经管系,湖南岳阳414000
出版物刊名: 商业研究
页码: 131-134页
主题词: 外债;外债风险;风险防范
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近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速度惊人,成为世界债务大国。
从各项外债指标来看,它们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外债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如债务人的多头对外,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外债使用效率欠佳等。
因此针对这些风险,我国应从外债借入、使用、偿还三方面来防范风险。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外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向国外借款或欠款的资金。
新中国外债研究是指对中国大陆建国以来的外债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外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在对新中国外债进行研究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 新中国外债的类型和规模首先,要对新中国外债的类型进行分类和分析。
外债包括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等,每种类型的债务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规模和结构。
可以研究外债的来源、用途以及借款人的身份和目的等,以了解新中国不同阶段外债的特点和变化情况。
其次,需要对新中国外债的规模进行量化分析。
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年份的外债数据,比较外债占GDP的比重、债务偿还能力以及外债增长速度等指标,以揭示新中国外债的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
2. 新中国外债的影响因素新中国外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外债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首先,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外债有一定影响。
经济周期、贸易顺差、利率水平、汇率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外债的产生和规模。
其次,国际金融环境也是外债的重要影响因素。
全球贸易格局、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和相关国际金融规则等因素都会对中国的外债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政府政策和管理措施对外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政府的债务管理和合理引导外债的产生和使用,能够稳定外债风险,促进经济发展。
3. 新中国外债的风险与挑战外债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外债可能导致国际债务危机。
如果外债规模过大或无法按时偿还,就可能造成外债危机,从而影响国家信誉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其次,外债可能引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外债债务用于外汇的购买和偿还,意味着外债对汇率的波动敏感。
此外,外债债务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利率上升,就会增加还债的成本和负担。
另外,外债还可能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安全。
我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的风险及对策美国由于以美国政府为后盾,以国家信用做担保,长期以来都被认作是一种无风险的品种。
我国自1994年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我国的外汇储蓄也日趋增加,成为全世界外汇储蓄最多的国家,而外汇储蓄资产主要集中在美国上。
据美国部2021年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在2021年11月份增持美国国债97亿美元,使持有美国国债总额上升为万亿美元,仍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
如何这笔巨额的资产,保护国家利益,成为我国当局面临的一大问题。
最近几年来,全世界危机、危机的暴发,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债券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上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都使美国债券的可信度下降,前景令人担忧。
我国作为该债券的最大持有者,如何规避与控制美国国债的风险尤其重要。
一、风险一、美元贬值风险美国为了解决和贸易“双赤字”问题,保护国内利益,采取的方式之一即是增加美元发行,使美元贬值。
这样即可使美国的实际债务减少,对其债权国的名义债务不会转变,而债权国家则在这个进程中会损失部份资产。
由于现今世界还未有这种保护债务不受实际价值影响的政策,所以我国作为第一持有大国无疑会面临美元贬值的风险。
另外,2021年标准普尔将美国债券主权信用评级从AAA级下调为AA+,说明美国国家信用下降,美债安全性受到质疑,这必然会影响全世界者购买美国国债的踊跃性,若美国国债发生大规模贬值,对我国来讲即是损失重大。
二、美元通胀风险美元通货膨胀,既有美国国内的内部性,又有美国之外的地域的外部性特征。
美国政府对本土之外的美元通货膨胀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意味着美国政府不会介怀大量输出美元,不会在意本土之外的其它地域的美元通货膨胀。
美国运用通货膨胀的时间不同和速度不同,逐渐实现财富上的转移。
中国大量的购买美国国债,从而对美国的依存度逐渐增加,所以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美国输出美元通货膨胀的主要对象。
3、债务偿还风险美国因其壮大的综合国力,使美元长期以来一直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主权国家都将美国国债作为外汇储蓄的重要组成部份。
人民币汇率对外债风险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人民币汇率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不仅对国内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的外债风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民币汇率对外债风险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对外债风险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其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和政府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来偿还外债。
这将增加其债务负担,特别是对那些外债规模较大的企业和政府来说,对其财务状况造成一定的压力。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影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如果国内企业无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可能会导致销售额下降,进而减少资金回笼。
这将使企业在偿还外债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二、人民币贬值对外债风险的影响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其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降低。
这将有助于减轻中国企业和政府偿还外债的压力。
因为人民币贬值导致外债额度相对减少,企业和政府需要支付的人民币也相应减少。
然而,人民币贬值也会带来一系列风险。
首先,贬值会使国内外债务与居民收入之间的比例增加,这可能导致居民还款压力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违约风险。
此外,人民币贬值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消费成本增加,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高通胀环境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偿还外债的负担相应增加。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债风险的管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债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这一风险。
政府可通过政策调控汇率波动。
例如,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和调整汇率政策,政府可以稳定人民币汇率,并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和政府的冲击。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通过使用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和货币互换,来规避外债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债务融资结构来降低外债风险。
例如,企业可以选择借入多种货币的贷款,以分散汇率风险。
此外,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战略,以降低外债风险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
外债风险管理指标分析首先,外债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外债总额。
外债总额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债的规模。
当外债总额过高时,国家或地区可能无法偿还债务,从而导致外债风险的增加。
因此,在外债管理过程中,需要确保外债总额的控制在一个可承受范围内。
其次,外债与GDP之比是衡量外债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这个比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债务在其经济规模中所占的比重。
当外债与GDP之比过高时,说明债务负担过重,可能导致国家或地区的财政和经济不稳定。
因此,外债与GDP之比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以确保债务可持续性。
第三,外债偿还能力是评估外债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外债偿还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偿还债务的能力。
评估外债偿还能力时,需要考虑国家或地区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经济增长率等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债偿还能力较弱,那么它可能无法偿还债务,从而增加外债风险。
第四,外债结构是分析外债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外债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外债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如果外债主要集中在短期债务上,那么它可能会面临外债偿还压力。
因为短期债务具有较高的偿还压力和利率风险。
相反,如果外债主要是长期债务或外商直接投资,那么它可能具有较低的外债风险。
因此,外债结构需要在外债管理中得到充分的考虑。
最后,外债风险管理还需要考虑国际利率变化和汇率波动。
国际利率的上升可能会增加债务负担,并提高偿还压力。
而汇率的波动可能导致债务的规模和偿还压力的增加。
因此,在外债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国际利率和汇率的走势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以降低外债风险。
综上所述,外债风险管理涉及多个指标的分析和评估。
外债总额、外债与GDP之比、外债偿还能力、外债结构以及国际利率和汇率的变化都是重要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全面分析,决策者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外债管理政策,降低外债风险,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外债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体,也深受战争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所面临的外债困境。
本文将论述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债问题,从中展现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一、外债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并没有直接参战,但由于其经济体量庞大,与各大战争参与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中国迅速成为了战争的原材料供应国,出口商品价格大涨,外汇储备增加。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外债务问题的滋生。
二、外债规模扩大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面临外债问题的规模开始扩大。
一方面,中国为了支持战争参战国的需求,大量借入外国资本,主要用于购买战争物资和军火;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外国企业和个人纷纷借机购买中国的商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外债。
三、外债危机和债务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外债问题迅速演变成一场外债危机。
中国政府面临着大量的欠债压力,外国债权人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返还债务。
此时,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外债危机。
首先,中国政府着手与各国债权人进行债务谈判,争取减免或延期偿还债务。
通过与债权人的协商,中国政府成功减轻了一部分外债压力,并与一些国家签署了债务平衡协议。
其次,中国政府加大内部经济改革力度,推动出口多样化,减少对外依赖。
通过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和加强对外贸易管理,中国逐渐恢复了经济稳定,从而缓解了外债危机的压力。
最后,中国政府还着手加强国内金融管理,完善债务追讨机制,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外债。
这些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管理外债风险,并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四、外债问题的启示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外债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首先,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和参与,及时应对外部经济风险。
其次,中国应该加强内部金融管理,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87我国外债现状及风险分析邓富娟 郝淑丽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北京 100029基金项目:201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北京服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815。
摘要:本文选取2014年~2018年我国全口径外债数据,首先介绍了我国外债规模,再从外债清偿力、结构及动态指标入手分析了我国近年外债现状、存在的风险及其形成因素,最后,提出加强我国外债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外债;外债风险;外债指标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13-0087-02近年来,我国市场巨大的资金需求量以及诱人的投资回报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资金流入形成我国外债。
外债的增长推动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如果过度依赖或不合理使用外债,很可能弱化银行部门偿债能力、增大债务风险,严重可能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
因此,我国要时刻对外债现状保持警惕,注重外债流入规模的同时优化外债结构、监控贷款用途、提高盈利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一、我国外债规模现状外债是指居民对非居民用本国货币或外国货币承担的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作为弥补一国资金不足的手段,属于国债范畴。
图1展示的是近年来外债规模现状,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7799亿美元。
2015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受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影响,我国外债进入一个快速“去杠杆”阶段,并于2015年达到近年来低点13830亿美元,规模下降了3970亿美元,降幅超过1/5。
2017年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17579.6亿人民币,相较2016年增长3421.6亿元,截止2018年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2%。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摘要]随着欧元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和蔓延,外债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着眼点放在我国外债上,根据衡量外债风险常用的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率、商业性借款占外债余额的比率等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对我国外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得出我国目前外债基本安全的结论。
[关键词]外债风险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一、引言随着欧元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和蔓延,外债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 20 世纪70 年代,外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增大投资力度、振兴本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外借款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点。
第三世界国家通过借入巨额外国资本来发展本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一片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局面。
巴西、韩国、东南亚各国成为大量举债发展本国经济的典型,分别创造了“巴西奇迹”、“汉江奇迹”、“东南亚奇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
但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外债危机问题日益显现,且愈演愈烈,全球性的债务危机接踵而来,几乎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阻塞,如20 世纪80 年代席卷全球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 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债务危机、2001 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等。
沉重的债务给诸多国家带来了近乎灾难般的严重后果,极大的拖累这些国家正常的发展步伐。
对于我们中国而言,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外债规模与日俱增,外债风险已有所显现。
1998 年“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窗口的债务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
而截止至2007 年年末,我国外债余额3736亿美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比2006 年末增加506 亿美元,上升了16%。
其中短期外债余额2201 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9%,比2006 年末增加365 亿美元,短期外债占比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我国外债增幅减缓,截止到2008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3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0.3%,短期外债占比下降4%,占外债总额56%。
伴随中国逐步履行加入wto 的承诺,经常项目下资本管制已经完全取消,资本账户下的资本流动管制也在逐步取消,国际资本流动势必更加频繁,规模也将大大增长,与之相随的外债规模也会随之膨胀。
那么我国目前到底会不会发生债务危机呢?外债风险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从我国的外债规模,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偿还能力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外债的风险成分和合理成分,最后得出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对我国外债的实证分析由于外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因此各国建立的衡量本国的外债风险态势的统计指标体系都略有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从结构、总量和其他因素三类来建立统计指标体系。
衡量外债规模的总量指标主要有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利息与出口创汇比、国际储备实力指标等;衡量外债状况的结构指标有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率、商业性借款占外债余额的比率、主要币种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不同债务人(公共债务或私人债务)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不同利率债务(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率等。
这些指标均具有安全线和临界值。
下文便使用这些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我国外债状况。
1.负债率分析负债率是一国或类似经济体年末外债余额与其当年经济总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负债率一般用于考察一国经济对外债的依赖程度和一国经济面临的总债务风险。
国际上一般公认的负债率上限或者说警戒线为20%。
在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国际性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同期的负债率都远远超过了20%警戒限,如拉美国家在83年平均值达到58.4%,巴西和墨西哥分别为30.3和66.4%。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一般认为15%更适合我国国情。
图1 我国负债比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11》图2为我国自1985年至2010年债务率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仅从债务比率来看,我国大部分时间外债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仅有1994年超出风险限值比较大,为17.2%,但未达到国际通行的负债率上限,随后逐步下降并呈现出倒u型走势。
这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势基本吻合。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经济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出口创汇能力较弱,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受当时国内环境影响,直接引资受到约束。
因而,我国不仅需要大量的外债用于支撑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还要用外债来弥补贸易逆差和平衡国际收支,造成债务率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到1994年出现峰值。
1994年以后,由于对外贸易出现持续单边的大规模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状况也得到改善,资本账户出现连续盈余,对外债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弱,更为主要的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基础不断增强,在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对外债起到了的稀释作用,增强了外债的承受能力。
2008年我国负债率降为8.65%,进一步拉大了和风险上限指标的距离。
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及我国其他贸易伙伴为应对危机,都抽紧了信贷规模,进行自救,造成我国外债资金来源减少,外债增速减缓(2008年外债增幅仅为0.3%);而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gdp)实现了9%的增长率,两方面的影响促成了我国外债债务率的下降。
不过2009和2010年,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各发达国家信贷有所放松,因此我国负债率出现略微抬头趋势。
2.债务率分析债务率是一国或类似经济体的外债余额与其当年商品和服务出口外汇收入的比率。
债务率可以反映出当期出口外汇收入对外债利用与偿还的支撑程度。
由于外债主要由外汇偿还(当前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债规模较小),而外汇来源主要来自一国的出口创汇收入和对外再融资等渠道。
在缺乏外汇储备或者外汇枯竭的情况下,以对外再融资以新债换旧债的方式延长外债还款期限的策略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出口创汇则成为外汇的惟一或者主要的来源。
因此,对于许多外汇储备不甚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债务率比负债率更多地用于测度外债负担及外债风险。
国际上一般认为债务率警戒线是100%,世界银行建议我国的债务率警戒线设定为75%。
图2 我国债务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11》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债务危机的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债务率指标都严重超标,如巴西在债务危机中最高达400%,拉美国家平均也在250%以上,超高的债务率加上突然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国家外汇创汇能力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发生债务危机也不可避免;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韩国、泰国等亚洲国都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逆差,贸易逆差严重消弱了各国抵抗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
图3为我国自1985年至2008年的债务率指标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在1988年至1994年期间,外债债务率指标超过75%(世行推荐指标),但未超过世界通行指标,出现一波“低当量”外债风险险情;自1994年以后,由于我国出现持续大规模的顺差,债务率风险指标逐年降低,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债务率指标为29.3%。
这说明我国长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出口创汇,增强外债吸收能力方面较为成功。
但考虑到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在逐步加深,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面临着严重挑战,债务率指标有可能出现反弹。
3.偿债率偿债率:偿债率指标是指一国或经济体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出口创汇收入额之比。
偿债率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及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般国家的警戒线为20%,发展中国家为25%,危险线为30%。
当该指标超过25%时,说明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
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我国的偿债率以15%为安全线。
图3 我国偿债率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11》拉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各国的偿债率指标都远大幅出国际安全线,平均水平超过40%,巴西在1982年的偿债率指标甚至高达81.3%,高额的外债负担最终促成了债务危机的爆发。
图四为我国1985年至2010年的外债偿债率指标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的偿债率指标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2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偿债率指标为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付息额除以当年国际收支口径的外汇收入的数值,。
按照现行的计算方法,我国26年间平均偿债率仅为7.4%,近十年的平均偿债率则更低,仅为4.83%。
但这种算法没有把我国短期外债本金的偿还额考虑进去,这和国际的通行指标有所差别,这样从算法上整体上降低了我国偿债率的数值。
考虑到我国短期外债近年来大规模的增长,及外债超强的流动性和对经济的冲击性(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债的大规模进出造成的),全口径的测度偿债率指标可能更具说服力。
4.外债来源从来源上看,外债有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和贸易信贷四大类。
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属于官方优惠贷款,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在使用方面也有许多附加条件。
商业贷款的借款限度相对宽松,但其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此外,商业贷款的还款期较短,偿还期集中,客观上加重了债务国的还本付息负担。
贸易信贷是指发生在中国大陆居民与境外(含港、澳、台地区)非居民之间,由货物和服务交易的卖方和买方之间直接提供信贷而产生对外负债,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务。
表我国外债来源比例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11》从我国外债的来源看,借用外债的渠道不断拓展,贷款来源和币种构成趋于合理。
由于我国借用外债都按时偿还,保持了良好的信誉,我国政府与20个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政府贷款关系,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贷款合作。
但是相对来说,商业贷款的比例还是过高,这将会带来一定的外债风险。
三、结论通过上面我们收集到的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率、商业性借款占外债余额的比率等指标的数据来看,我国总体上来说外债风险不大,近几年不会出现债务危机。
但是我国外债中存在的以下几个情况也是十分值得警惕的:(1)外债快速增长,特别是短期和隐性外债的大量流入加剧了国内外供求和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2)国际商业性贷款比重过高,外债来源结构单一,负债成本较高,稳定性也较差,潜伏着因资本流入逆转而引发债务危机的不稳定性因素;(3)外债投向结构、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4)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1]韩继云.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成因与防治策略[j].改革,1999,(6):86-92[2]姜洪.国家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1999,(7):9-16.[3]李小娟.我国短期外债风险的控制不可掉以轻心[j].中国外汇管理,2004,(8):15-19[4]陶冶.我国外债外汇收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计量研究.河南省情与统计,2001,(5):51-56[5]魏清.我国短期外债的增长及其风险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3):60-65[6]奚君羊.国际储备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7]杨大楷.我国外债规模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9,(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