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 格式:ppt
- 大小:258.50 KB
- 文档页数:17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原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初一语文《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情感的丰富内涵,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3.积累古诗阅读的基本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查找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以及《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的写作背景,并熟读这两首诗。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初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学习任务二:再读诗歌,把握情景关系学习任务三:三读诗歌,分析写作背景学习任务四:四读诗歌,聚焦诗歌意象【推荐学习资源】1.《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2.大历五年是公元770年,开元盛世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搅乱大唐的安史之乱都结束八年了,可是社会始终没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国家分裂,满目疮痍。
杜甫此时已经接近六十岁,辗转漂泊到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长沙。
不仅当年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就连生活,也是“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落魄不堪了。
那个当年整天出入宫廷的李龟年呢?也已经流落江南。
所谓“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老艺人只能卖唱讨生活。
——《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课后练习】课外研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体会诗人情感,完成下面表格。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峨眉山月歌》与《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设计
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 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答案解析1(1)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C
诗歌的后两句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反衬 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六、作业
1、熟背《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 年》,并能准确默写诗歌。
2、运用这节课所学技法,试自主理解《行 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夜上受降城闻 笛》,若有疑难点,做好标记,下一课时, 共同探讨。
七、板书设计
背景:初次离开家乡
激动、兴奋
写景:山月皎洁——照“我”离家
江水依依一不舍之态
-不舍 途径五地一千里行旅 一 抒情:思“君” — -思月、思亲、思友、思乡
——忆往昔繁华鼎盛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在教材中安排为课外诵读的古诗。
虽然初中阶段,古诗词 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只是以默写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但是为了进一步培养 学生的文字解读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本人对课外古诗词的赏析还是比较重视的。
故在设 计教学环节时,采取了“1+1”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引领赏析《峨眉山月歌》,总结出 学生易于理解的、实用的读懂古诗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去读懂下一 首诗《江南逢李龟年》。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来看,各个教学环节进展得峨眉
山
月歌
江南逢
李龟年
——感今日乱离时节和沉沦身世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又是好风景] 反 -反衬 落花。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案(2021年秋学期电教馆录课)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能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诗歌情感,3.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运用古诗阅读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感的丰富内涵。
一、《峨眉山月歌》(一)诗词导入同学们,“月”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经典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咏不已。
《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可见自古以来,月就被寄予了无限美好的情愫。
“诗仙”李白爱月,在《古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借明月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
的确,月在诗人笔下千姿百态,柔情万种。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再来欣赏一首李白写月的诗《峨眉山月歌》。
作者简介(二)朗读诗歌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了解一下诗歌的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2.七言诗一般为223朗读节奏,但是为了便于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后面的3应画出12或21的节奏。
下面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请同学们初次体悟诗人的情感。
3.释题请同学们看一下诗题“峨眉山月歌”,这里“歌”是歌咏的意思,所以诗人歌咏什么?诗人歌咏的就是“峨眉山月”。
如何写月?为何咏月?写月有什么妙处?这是我们今天重点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诗句1.第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交代了地点和时间。
想象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抬头看到秋天的山最妩媚,秋天月最明净,开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秋夜,弯月高悬,清辉一片,峨眉山仿佛剪影般出现在眼前,多么宁静,多么惬意。
(静)秋高气爽,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
我们可以用秋月两个字来概括这幅宁静惬意的画面,读来有一种音韵美。
2.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又是如何写月呢?这里“影”是指诗人低头看见月影随江水流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详解《峨眉山月歌》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三、理解诗义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作品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