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权与宪法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DUFE学号:220090651专业:民商法姓名:辛敏江宪政与人权保护摘要:人权概念内容丰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人权的发展状况受到各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发展极不平衡。
作为法治和宪政国家来说,人权需要用宪法来确认,进而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人权。
人权的保护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国家宪政的建设。
关键词:人权宪政保障在现代国家,只有当人权被宪法所确认,其保障体系在宪政体制的运作中有周密的制度安排,才会受到实质性的有效保障。
2003年,人权保障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被历史性地载入中国宪法,这标志着中国的人权事业和人权保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人权的界定及其发展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对近代意义上人权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自然法意义上的人权是人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
自然权利论第一次将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与政治、法律等国家制度联系起来,为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宪法确认和人权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
它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
在人权的一般概念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从普遍意义上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根据他们对资产阶级人权的批判和对人权基本问题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人权基本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权是作为社会成员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
第二,人权是权利的最一般形式,由市民社会的成员享有,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其内容包括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第三,人权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我们科学定义人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人权既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又是一个历史的和发展着的概念。
目录一、人权的涵义与其发展 (1)(一)法律上权利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1)(二)人权的涵义 (2)(三)人权的发展 (2)二、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与中国公民权利的保障 (3)(一)突出人权原则 (3)(二)提供了宪法依据 (4)(三)法外权利的保障 (4)三、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4)(一)人权的入宪历程 (4)(二)人权入宪后的影响 (5)(三)如何正确理解人权入宪的意义 (6)参考文献 (7)试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的重大意义王先元[论文摘要]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建立法制国家来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和视角。
宪法的产生就是人权的法律化。
资产阶级各民主国家宪法均以人权保障作为立宪的基石和目的。
宪政的内容和最终目标也就指向了保障人权。
东西方国家虽然对人权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把保障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宪政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任务在各民主国家都是一致的。
我国也终于突破理论禁区,适应世界潮流。
[关键词]人权公民基本权利人权保障Make a Disserta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s and Protects Human Rights intothe ConstitutionWang XianyuanAbstract: The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put the human rights into the constitution. This is a Mileston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It first put human rights to legal height from political concept. It is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 ights’ concept experienced long history. Natural rights theory is the bourgeois struggle against the feudal autocratic monarch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is the legalize human rights. Thus, constitutional content and the ultimate goal will be at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lthough the East-West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ights,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constitution in all democratic countries is the same. China also finally broke through theory restricted to adapt to the global trend of the "respect for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as written into the Constitution. Keywords:human rights; basic civil rights;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一、人权的涵义与其发展(一)法律上权利的三种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1、权力的最初形态——应有权利权利的最初形态就是“应有权利”或习惯权利,即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活条件而产生的权利要求,或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在现实条件下和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应当具有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权利。
论少数人权利之宪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如同大多数人的权利一样,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
宪法的形成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并对国家机构进行限制和监督。
有些时候少数人由于其数量较少或者社会地位较低而难以获得公平的对待和保护。
宪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宪法的角度出发,探讨少数人权利的宪法保护,并分析我国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情况。
宪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少数人的存在和权利的保障是社会多元化的体现,它们的权利需要得到保障,以便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
如果少数人的权利得不到保护,他们将会感受到排斥和歧视,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并使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宪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是为了保护人权和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保护。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数量上的劣势,少数人往往会受到排斥和歧视。
宪法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就是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尊严和尊重,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
如果少数人的权利得不到保护,他们将会感受到不公平和歧视,从而导致其人权和尊严受到侵犯。
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是为了保护人权和尊严,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针对我国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宪法中有多条条款都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国家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保障了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权利。
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权利保护。
这些都表明我国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
我们也要看到,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一些少数人的权利依然存在受到侵犯的情况。
在就业领域,残疾人、性取向少数群体等人群往往难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在教育领域,一些特殊群体的教育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简论人权在我国的宪法保护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享有的、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的权利,依其存在状态的不同可表现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人权(human rights)这个概念一般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有关人权的主张最早产生于古代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概念之中。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受任何基于政治地位、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早期的基督教和自然神宗教的教义认为,上帝创造人本身就意味着赋予人某种存在的价值,依其存在的价值和尊严,理所当然就享有一定的权利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从历史文库中重新祭起人权思想的旗帜,加以适当改造后用来向封建的意识形态发起进攻。
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用“人权”取代“神权”,声称人类“天生一律平等”。
十七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天赋人权学说更是主张“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每个人都是“他自身和财产的绝对主人”,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是每个人“不能变更”和“无从否定”的天赋人权。
一、人权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19世纪后半叶,我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将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介绍、引入中国。
清末变法维新和立宪修律运动以及人权与宪政思想在中国迅速的传播,对我国的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也曾注意总结人权发展的成果,重视人民对人权的理想追求。
例如,周恩来总理曾于1954年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声明:“各族人民不分种族和肤色都应该享有基本人权,而不应该受到任何虐待和歧视。
”“反对种族歧视,要求基本人权……已经是觉醒了的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1上世纪50年代末以后,人权概念在我国一度被视为“异端”而打入冷宫,人权理论和人权问题亦被弄得混乱不堪。
即使到了1979年前后,还有学者坚持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和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再提“尊重人权”,“争取人权”的口号,实际上是向党和政府“示威”,是意味着要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去。
试论宪法修订案中首次强调尊重和保护人权对特殊群体人权保障的问题演讲范文内容提要:随着XX年新《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中国的人权法制建设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着重从特殊群体的人权的宪法保护的问题方面进行探讨,试图论述本次修宪的不足及对修宪的完善提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宪法修正案特殊群体人权XX年3月,随着新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新的宪法修正案经全体人大代表表决以高票通过了。
在这次的修正案中,最令人鼓舞的一条便是将《宪法》第33条第三款改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将原来的第三款作为第四款置于其后。
正如大多数媒体所言,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里程碑。
这也是在我国政府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我国人权的又一成功。
然而,《由于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其性质直接决定了这部法律所规定的内容不可能非常具体、详细,所以,当我看到整个修正案中只有这一条是直接关于人权保障时,又不无感慨。
因为这次修宪虽然规定了保障人权的条款,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具有司法上的可操作性。
另外,由于保障人权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保障特殊群体的人权,而这次修宪中并未曾涉及。
也许有人会疑问,原来《宪法》的第45条、第48条不是已经对特殊群体的权利作出保障性规定了么?即便这次修宪中未再次涉及,也无妨呀。
但是本人却认为:首先,并非一切特殊群体都已经被《宪法》所保护,《宪法》只保护了其中的一部分,如老年人、残疾人、妇女。
特殊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某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状况。
那些由于自身或社会原因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为特殊。
特殊主要表现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的低下,正是由于这种力量的低下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体现为一种特殊。
其特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
因此,不论在哪个国家,特殊群体的外延都是很广泛的。
试论人权入宪的意义一、人权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
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优劣的重要标准。
人权的旗帜是最先被资产阶级举起来的,相对于封建专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比较完备的人权保障机制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其中有许多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人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和进阶内容。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那么一切其它权利都是空中楼阁。
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自由权这个混合体词语不应存在,“权”已经是个包含了具体的规范,有容许和禁止的条文,而“自由”是含有无限制无约束性的主观感性概念性形容词,把无限局限于规范性“权”之内是�合逻辑的表达;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延伸。
如果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选择他喜欢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质作为支持,那么,对自我劳动的所得进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权与自由权必不可少的保障;获助权常常和“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出现于天灾、人祸之后;公正权是为了将人权平等的扩展到每一个人身上。
公正权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权中其它部分的必要条件。
其进阶内容包括:发展权以及民族自决权。
二、人权入宪前的我国宪法当年我国宪法对于保障人权的规范,并未选择直接将人权这一概念写入宪法中,而是依据我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及社会体制,提出了“人民主权”这一概念。
1982年宪法第二条开门见山地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条被普遍认为规定了中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最终来自“人民”,“人民”通过全国和地方人大行使国家权力。
宪法学-论人权与宪法的关系论人权与宪法的关系摘要: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
本文讨论宪法与人权的关系,认为宪法通过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和微观上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形成有机的宪法人权保障机制。
虽然人的权利是天生所有的,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它明确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是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转化的必要和中心环节。
同时,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最根本的问题,避免公权力对基本人权的侵犯。
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机制,人权保障条款意义上使用,并只能限定在道德意义的范围内。
“人权被设想为人们作为人凭借其自然能力而拥有的道德权利,而不是凭借他们所能进入任何特殊秩序或者他们要遵循其确定的特定的法律制度而拥有的权利。
” 我们认为人权是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上对人的应有道德权利的期待,它充满了人的偏好或价值选择,人权的实现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
人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最初,人权是与特定的阶级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人权作为反对政治独裁势力和守旧社会组织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斗争武器。
首先提出人权口号并对其予以理论证成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们从与自然法理论相结合的社会契约论出发,主张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生活于一种自然状态中,人人均有自然权利,国家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相约组成政府以保护这种自然权利。
荷兰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格老秀斯第一次使用了“人权”一词,并在其名著《战争与和平法》中专章论述了“人的普遍权利”。
荷兰另一个思想家斯宾诺莎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天赋之权”。
把人权理论系统化的是英国思想家洛克,他总结、归纳了前人关于人权理论的成果,使之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卢梭等人则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点出发,推演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并把自由、平等提到了政治权利的高度。
与人权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基本人权,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基本人权构成人权的核心部分,具有固有性、排他性和母体性等特征。
基本人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权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
基本人权与宪法保障人权是指作为人类的共同属性和尊严的权利,是人类在社会中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宪法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本文将就基本人权与宪法保障展开论述。
一、基本人权的概念和意义基本人权是指人类天生具备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言论权等。
这些权利是每个人都理应享有的,无论其国籍、种族、性别、身份、信仰或经济地位如何。
基本人权的存在和保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二、宪法对基本人权的保障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准则,是国家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宪法承认并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人权,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宪法中,通常会有一系列宪法条款明确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
这些条款旨在确保人民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制约政府的权力,并提供司法救济和补救措施。
三、宪法保障的具体基本人权1. 生命权宪法保障了每个人的生命权,明确规定无人可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遵守宪法的国家承诺维护公民的生命权,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2. 自由权宪法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人身自由即禁止非法拘禁和剥夺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等。
3. 平等权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权,禁止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种族、性别、宗教和社会地位,都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
4. 财产权宪法保障了公民的财产权。
这涵盖了私人财产权,包括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以及不受非法侵犯和强制征用的保护。
四、宪法对侵犯基本人权的制约宪法不仅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还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侵犯人权。
宪法规定了政府的权力架构和限制条件,确保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
同时,宪法也赋予了人民对于违法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权利,保障公平正义。
五、基本人权的发展与完善人权观念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伴随。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人权的保障范围逐渐扩展,具体内容也日益完善。
论少数人权利之宪法保护1. 引言1.1 少数人权利的重要性少数人权利的重要性在任何社会和国家中都不可忽视。
虽然少数人群体在人数上可能较少,但他们所代表的权利和利益同样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少数人群体包括但不限于性少数群体、少数民族、宗教少数群体等,他们都有权利享受与其他人群一样的权利和自由。
对少数人权利的重视和保护,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人权的尊重,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少数人群体往往处于较弱的地位,他们可能面临来自主流社会的歧视、排斥和不公正对待。
保护少数人权利不仅是对人权的基本尊重,也是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维护。
保护少数人权利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只有在一个充满尊重和包容的社会中,每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保护少数人权利是建设一个公正、平等和民主的社会的基础。
【2000字】1.2 宪法保护的必要性宪法保护的必要性在于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而不受其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或其他身份特征的歧视或排斥。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保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对于少数人群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被社会主流群体忽视或歧视的风险,因此宪法的保护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宪法作为最高法律赋予了每个人基本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
宪法通过设立法律框架和制定法律规定,保护了少数人群的合法权益,防止其被歧视或受到不公正对待。
宪法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责任,要求政府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包括少数人群。
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必要性还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必要性是基于对公民权利的平等和公正原则的尊重,是保障社会的正义和法治,是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尊严。
只有在宪法的保护下,少数人群才能在社会中获得公正和尊重。
2. 正文2.1 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原则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原则包括尊重和保障少数人的基本人权和自由、保护他们的个人尊严和自主权、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促进少数人的社会参与和平等权利、保护他们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防止歧视和排斥。
论我国人格权的民法保护摘要人格权是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民事权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民事主体的人身须臾不可分离。
人格权是一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我国在人格权保护问题上还存在着薄弱的环节。
我国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人格权利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此情势下,顺应时代变革,构建一个全面、完备的人格权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本文试从民法角度出发,借鉴人格权保护的有关成果,以探讨我国人格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人格权人格权的民法保护一般人格权目录论我国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1)摘要 (1)目录 (1)一、人格权概述 (2)1、人格权的含义 (2)2、人格权的特征: (2)3、人格权的构成 (3)4、人格权的具体内容 (3)二、加强我国人格权民法保护的重要意义 (4)1、我国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 (4)2、我国上述关于人格权法律保护的规定其意义在于: (5)三、我国人格权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5)1、有关人格权的立法现状 (5)2、人格权法律保护存在的缺陷 (6)四、对我国人格权保护的立法展望 (6)1、单独制定《人格权法》的必要性 (6)2、单独制定《人格权法》的现实性 (6)3、制定《人格权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7)结语 (7)参考文献: (8)一、人格权概述1、人格权的含义所谓人格权,是指作为公民的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权利。
这是一个民事主体的当然享受、不可剥夺的权利,它始于人的出生,终于死亡。
人格权是维护主体人格独立不可或缺的权利,旨在维护其自身价值,保护人的自由、独立、尊严。
从广义上说,人格权也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一国对人格权的规定,可以体现出该国人权保护的状况。
笔者认为,“人格”这一概念在法律上具有三种不同含义:1.1、人格是指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个人和组织,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出生的,具有血肉之躯的人格;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由法律所确认的,能够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浅论基本人权的宪法保障论文摘要: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
宪法历来被称为人权保障书,人权的实现和保障离不开宪法和宪政制度。
宪法通过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和微观上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形成有机的宪法人权保障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以人为本,改善民主,扩大民生,保障人权的内容。
坚持人权的平等性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基本特点,也是我国宪法对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
本文从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意义和作用、宪法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分析了我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论文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意义人权,是人作为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虽然不是所有的人权都需要法律化,但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基本人权以及保障基本人权得以实现的其他(非基本)人权可以也应当由法律加以规定。
无论是人权原则、人权内容、还是人权的实现途径,都要通过宪法做出规定。
另一方面,人权保障又是宪法的核心,离开了人权保障,宪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人权与宪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人权的内容及其保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
虽然这些宪法修正案大大推进了我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我国现行宪法在人权保障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一、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意义和作用(一)为中国民主宪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宪法的确立过程也即是人权原则不断宪法化的过程,“既然劳动是劳动者的无可争议的所有物,那么对于这一有所增益的东西,除他以外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努力奋斗的崇高目标。
在17、l8世纪资产阶级宪法诞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产阶级的宪法逐步向全球扩展,资产阶级宪法所确认的人权思想和人权原则也被普遍接受,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人作为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论少数人权利之宪法保护【摘要】本文介绍了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探讨了宪法保障少数人权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章首先阐述了宪法保障少数人权利的重要性,指出宪法应该平等对待所有公民,不论其身份是否为少数群体。
文章列举了宪法中体现少数人权利的规定,探讨了宪法如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并举例说明了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具体例证。
文章指出了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的不足之处,强调了宪法应该更加全面地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结论部分强调了宪法保障少数人权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完善宪法法律体系,以更好地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引言、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重要性、规定、例证、不足、结论、必要性1. 引言1.1 引言介绍【论少数人权利之宪法保护】在社会中,我们常常谈及人权,但往往只关注到大多数人的权利,而忽略了少数人的权利。
少数群体同样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也应该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保障。
本文将探讨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问题,探讨宪法在保护少数人权利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宪法对少数人权利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少数人群体的权利也同样重要,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更好地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少数人群体往往在社会中面临着各种不公平和歧视,而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体现,应该保障所有人的权利,无论其所属群体的大小。
本文将从宪法对少数人权利的重要性、宪法中体现少数人权利的规定、宪法如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具体例证以及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的不足之处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看待宪法保护少数人权利的视角,并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和尊重少数人群体的权利。
2. 正文2.1 宪法保障少数人权利的重要性【论少数人权利之宪法保护】宪法保障少数人权利的重要性在于构建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少数人往往由于其较小的权力和资源而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多数人的歧视和排挤。
论我国公民在宪法中的基本权利和宪法保障摘要: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享有的最主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权利。
但如果这些基本权利在现实中得不到保障的话,无疑会严重损害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也会极大地阻碍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实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公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宪法所赋予给自己的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公民在宪法中的基本权利。
本文将通过介绍和分析我过公民在宪法中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以及认识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从而提出加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措施。
关键词: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自由公民的大宪章。
宪法规定的权利叫基本权利,它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是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最主要,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权利。
1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其他所有法律的依据,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都很密切,而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的依据,列宁曾经说过:“宪法是什么?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2所以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固有的,是每一个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它们受到根本大法——《宪法》的确认和保护,处于宪法的核心地位。
而自宪法颁布以来,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与此同时,我国宪法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方面也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一.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在宪法中的规定我国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最近一次的改革是在 1982年,这一年将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由12条增加到了18条并将其由最初的第三章提前到第二章,显示出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
宪法在规定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且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宪法对人权的表述
宪法对人权的表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平等权利:宪法确保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无论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等都不能成为剥夺个人权利的理由。
2. 自由权利:宪法保障人们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新闻出版、信仰宗教、集会结社、劳动、移动、私人财产等方面的自由。
个人有权自由表达意见、宗教信仰、参与政治等,前提是不损害其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秩序。
3. 人身权利:宪法对人的基本生存权利进行保护,包括生命权、人身安全权、健康权等。
宪法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受到酷刑、虐待、不人道待遇,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尊严。
4. 性别平等:宪法要求保障男女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禁止性别歧视。
无论是在教育、劳动、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男女应当享受平等权利和地位。
5. 教育权利:宪法保障每个人的教育权利,确保人们能够接受公平、平等、质量高的教育。
国家应该提供普及教育的机会,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6. 社会保障权利:宪法规定国家应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救助和保障,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包括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权利。
总之,宪法对人权的表述旨在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强调平等、自由、尊重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这些权利同时受到宪法的保护,违反宪法、侵犯人权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纠正。
论人权与宪法保护摘要: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
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人权保障是宪法的核心价值,强调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政的宗旨和目的。
有学者指出人权和公民权问题,不仅是宪法和宪法学的主体内容,而且是宪法和宪政的核心和实质所在,是宪法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
关键词:人权宪法宪法保护保障宪政公民权一、人权1.什么叫人权(1)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2)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
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
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很严重的冲突。
2.人权的范围(1)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
哪里有人存在,哪里就有人权问题。
哪里有权利问题,哪里就必然存在一个平等权利的问题,即人权问题。
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基于其本质应该享有的权利也就必然涉及一切社会领域。
3.关于人权的部分立法人权通常是指普遍的人类权利,不论其管辖范围内或其他因素,诸如种族、国籍或宗教。
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立法包含如下:(1)安全的权利:有关禁止犯罪行为,如谋杀、屠杀、酷刑和强奸。
(2)自由的权利:有关自由的范畴,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3)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4)政治的权利:有关人民的自由参政权,如抗议或入党。
(5)诉讼的权利:有关防止滥用法律制度,如监禁审讯、秘密审讯和过度惩罚。
(6)平等的权利:有关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7)福利(经济)的权利:有关提供教育和免于遭受严重的贫穷和饥饿。
(8)民族的权利:有关群体免受种族屠杀和其建立民族国家之权利。
4.人权的基本内容尽管对人权的具体认识与实践互不相同,但是对于一些人权的最基本的内容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1)生命权: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那么一切其它权利都是空中楼阁。
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
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个人权利就无从谈起。
所以一般各国的刑法都将侵害他人生命权的罪行量刑最重。
“生命权是一个人之所以被当作人类伙伴所必须享有的权利。
”(2)自由权:“自由权”这个混合体词语不应存在,“权”已经是个包含了具体的规范,有容许和禁止的条文,而"自由"是含有无限制无约束性的主观感性概念性形容词,把无限局限于规范性"权"之内是�合逻辑的表达。
(3)财产权: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延伸。
如果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选择他喜欢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质作为支持,那么,对自我劳动的所得进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权与自由权必不可少的保障。
“人能够工作,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并把生活剩余的钱存起来留给子女或者自己的晚年,这都是人尊严的一部分。
”财产权看似是一种物权,但其实质为人支配物,即支配自己正当所得的权利。
(4)尊严权:尊严也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合理延伸。
如果一个人若无尊严,那么他的生命至多是一种无人格的形式。
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尊严的价值早在古代就得到普遍的认同,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尊严权主要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敬互爱,文明礼貌。
如果一个人的尊严权被否认,就意味者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羞辱,威胁,骚扰,中伤他,那显然他就失去了“作为人类”的资格,这无疑是和人权所不容的。
(5)获助权:获助权常常和“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出现于天灾、人祸之后。
由于种种不可预知的灾祸,人的生命权无时不刻受到威胁。
在危难关头得到伙伴的帮助,是生命权的必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突发性的灾难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种时候个体的获助权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一般是政府的倾力帮助,这是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6)公正权:人权的普适性必然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但现实生活中,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种族、国籍等,都会不同程度将人划到不同的等级,那么人权就变成的有限的,有条件的,甚至成为特权阶级的奢侈品了。
而公正权是为了将人权平等的扩展到每一个人身上。
公正权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权中其它部分的必要条件。
(二)宪法保护1.什么叫宪法保护宪法保护是指国家应当保障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其他法律不得与其抵触和冲突,对宪法中确立的权利义务应当进行保护,对立法、司法行政活动中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审查和禁止。
违宪审查是最好的宪法保障手段,不过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制度,对于宪法的保障只有立法时的一定审核程序,法出台后是否违宪就无法制约了。
2.我国现在的宪法保护的缺陷(1)有关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的规定不彻底宪法对人权保障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一是宪法没有确认公民的知情权,二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难以实现,三是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在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方面,我国宪法未能确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在社会经济权利方面,我国宪法缺乏对贫困者的特殊保护规定。
在环境权方面,环境权尚未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被引入宪法。
宪法在提及“公共财产”、“国家的财产”和“集体的财产”时,均未使用“合法性”这一限制用语,而在提及“公民的财产时”,却单单连续使用“合法”这一限制用语。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对不同主体财产权利评价在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反映。
现行宪法没有规定“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而也没有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规范的差异说明宪法对公私财产的评价和保护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说明宪法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强度低于公共财产。
现行宪法中财产权保护制度的三大特点同时构成了我国财产权宪法保护的致命缺陷。
(2)缺少有关违宪审查制度的相关规定一般而言,宪法保障有两种方式:一是宪法自身的保障,即宪法自身确认和规定的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如宪法中关于其自身的地位、效力、作用的规定;二是通过宪法监督保障,也即主要是通过合宪性审查、违宪性审查和宪法诉讼等方式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我国缺乏西方违宪审查制度中的宪法诉讼机制。
近代宪法的产生是人类为保障基本权利目的而制定,缺乏制度保障的宪法当然就不可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违反宪法、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难免会发生,违宪审查是现代宪政国家保障人权不可或缺的基本制度,因此,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十分必要。
(3)相关完善建议1.充实公民权利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充实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民主自由。
这些权利包括:一是迁徙自由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传统户籍制度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国家有义务消除歧视,废除现行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为中国的城市化铺平道路。
二是罢工自由权。
我国现实中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不少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违反相关劳动法律制度,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此情况下,罢工不失为劳动者争取自己应有权利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是私有财产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对于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更具深远意义。
四是生存权。
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仍然是生存。
中国政府历来强调生存权是公民首要的权利,因此,我国宪法理应把生存权上升为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据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是接受公正审判权。
司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民主自由的最后一道防线,权利救济是司法的主要功能,追求公平和正义是司法的根本价值。
2.完善公民权利体系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增加对公民权利保护的概括性规定,即在宪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法无禁止即自由”,对于宪法未作列举性规定的权利,不能理解为公民无权享有,更不能认为政府可以任意剥夺。
二是改不分类立宪模式为分类立宪模式,借鉴一些国家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方式,以明确的标题来标明基本权利义务的类别和性质。
我国宪法中虽然绝大多数基本权利和义务都各自成条,但却将表明某一权利或义务属性的款项与对这一权利或义务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规定的款项并列在一起甚或规定在同一款中,层次不分明。
三是完善公民基本权利义务规范的结构。
就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规范而言,至少应当包含权利的确认、保障和限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具有完整性。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如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人身自由,住宅不受侵犯,受教育的权利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在要素不完整的问题。
3.建立违宪审查制度1803的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开创了违宪审查的先河,在我国宪法司法化过程中,齐玉玲案是个源头,孙志刚案是个典型,青岛3名考生状告教育部案是个契机,它让司法机关开始关注宪法这个武器,使拥有最高效力、代表最高权威的宪法走进了平民百姓的视野,并促使法学专家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宪法司法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之上。
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保护公民宪法赋予的权利,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十分必要。
违宪审查是由特定国家机关对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通常指国家机关的行为,有些国家还包括政党行为,例如德国宪法法院可审查政党的组织和行为)中是否符合宪法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审查和处理的制度。
在美国,违宪审查存在于整个司法体系,它与一般司法管辖并无显著分别,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然从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出发,在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势在必行。
(三)宪法保护与人权的论述人权问题产生于十七世纪末,但作为人权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青年时代,而在实践中发现、总结人权活动规律的思想理论出现的相对较晚。
“人权理论的第一个思想家是英国的思想家洛克。
”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人权理论的发展也很迅速,在短短的三百年间,人权思想理论就从以英国思想家洛克,美国思想家潘恩,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权利说”或“天赋人权说”,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律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和修正,发展到了以法学家边沁和密尔所主张的“法律权利说”,同时代还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说,最后到现当代的“社会福利说”和“经济政治权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