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应该明确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和要求。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使用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检索和处理,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次,课程标准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应用、网络知识、信息检索和处理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课程标准还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核、课堂互动、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注重综合能力的评价。
评价标准应该明确,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课程标准应该及时更新,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课程标准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向。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方式和标准,以及考虑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和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打字、浏览网页、使用办公软件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的组成、网络的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
其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搜索、信息整理和信息表达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设计,包括使用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编程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再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素养。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信息伦理和法律意识,包括网络安全意识、知识产权意识、隐私保护意识等。
这些信息技术素养,是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养。
最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信息技术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包括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和沟通等能力。
这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和教师应该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小学学段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英文版2024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2024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im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IT skills to young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various subjects to enhance learning outcomes.The new standards focus on equipping students with essential IT skills such as coding, digital literacy, and internet safety. By incorporating these skills into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will be better prepared for the digital age and future careers.Furthermore, the curriculum emphasizes the use of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teaching methods to make learning IT more enjoyable forstudents. This includes hands-on activities, group projects, and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IT concepts.Overall, the 2024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digital future and equipping them with essential IT skills from a young age.。
初中新课标2024初中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指国家教育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而对初中教育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和升级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课标的背景意义、核心内容和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新课标的背景意义1.时代需求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复合化,要求学生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更灵活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2.学生需求学生对于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要求学习知识,还希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3.教育改革需求过去的课程标准在满足学生成绩评价和选拔标准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所欠缺,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教育重心将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二、新课标的核心内容1.课程结构调整新课标将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从知识型课程向能力型课程转变,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能力提升。
2.课程设置调整新课标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规划,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多元化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学习方式改革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新课标对教学的影响1.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标要求教师扮演更多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鼓励教师发挥个性、激发学生潜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新课标的推出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一些改变,例如学生将更多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实践、合作和探究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3.教学资源更新新课标将促进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开发,例如推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四、新课标的实施策略1.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需要积极适应新课标,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和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新课标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落地。
用新课标引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摘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于202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引导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学顺应时代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推进教与学方式改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有机融入爱国精神、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育人新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课标是根本前提。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新课标,把握育人方向;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三是拓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用新课标有效地引领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
一、明确新课标,把握育人方向《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强化课程育人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加强学段衔接。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科业务等学习,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文件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与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学习并熟练掌握新课标精神,从学科特点出发将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知识渗透思政教育功能;同时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例如:在《网络信息的交互和安全》一节教学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反邪教以及我国的反贪反腐的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并不是法外之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最美人物”“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故事及事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实践和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及心得: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关键问题及对策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
在新教材尚未颁布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新课程成为了信息科技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教研员和教研团队亟需帮助教师解决的问题。
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新课标背景下的信息科技课程要求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在新学期教师面对着“双新一旧”的情况,即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和旧教学资源。
如何帮助各学校信息科技教师适应“双新一旧”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是笔者及所在区级教研团队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在2022年春季学期末通过对本区部分信息科技教师调研了解到,新学期教师主要面临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对新课标缺少整体把握。
教师对于新课标的深刻理解是设计与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数据可知,仅有约10%的教师细致了解了新课标,约29%的教师重点了解了新课标的部分内容,约有23%的教师通读了一遍,约25%的教师只认真读过了部分内容,还有约13%的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新课标。
由此可见,面对“双新一旧”的情况,教师对于新课标缺少细致的研读和整体的把握,必然会为新学期实施新课程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缺少二次开发能力。
新课标在各学段的内容设置体现了科学性的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
因此,新课程必然会带来教学内容的改变。
本区原有教学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以下简称“京版教材”),共三册;另一类是海淀区空中课堂(以下简称“空中课堂”)。
这两类教学资源有着各自的特点,见表1,在本区各所学校中均有所使用。
表1 现行教材与空中课堂资源的各自特点教学资源的应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
本区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因此,本区有部分学校具有自主设计与实施课程的经验和基础。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3年版)》学习心得《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3年版)》学习心得篇一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3年版)》,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科技课程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突显了素养导向的重要地位,体现课程时代性。
近期我又一次学习了2023版信息科技新课标,收获颇多。
一、强化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将侧重点置于素养导向,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度,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描述事物、总结事物、探寻规律。
二、加强了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系统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高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境界性,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结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倡导倡导真实性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字化环境规划自我管理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多样性,个体性发展。
四、注重评价育人,强化素养立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时间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的实施,会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改变其在中小学阶段不被重视或不开课的情况,或者硬件不到位的情况,教师提升学习的机会将得到改善。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课程性质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
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二、课程理念1.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2.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
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面向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吸纳国内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遴选课程内容。
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
4.倡导真实性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21 世纪是人类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结合这么多年的课程实践经验对我本人经历过的地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建设引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落后方式。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数字化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学习,它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各种类型的网上资源、网上教程进行学习。
与使用传统的教科书学习相比,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
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为了在此次信息化大潮中立稳脚根、更好地发展,我国政府从政策、财政、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信息技术课程。
1、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概述。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2、信息技术的课程的总体价值。
0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总结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工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首次独立出现在义务教育课程的国家课程中。
一、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一字之差,却同时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变化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李峰教授指出,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已经成为了数字原住民,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要求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养成数字技术应用的好习惯、好行为、好方法。
《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应该开设信息科技课程。
熊璋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不足以反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全貌,难以反映信息科学的本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
新课程要体现"科"与"技"并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反映信息科学本质,并实现信息科学技术的育人价值,因此更名为"信息科技"。
李峰教授指出,更名为"信息科技"体现了以下变化:(1 )目标转向:从"技术操作"到"学科核心素养";(2 )内容转向: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3 )方式转向: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发展";(4 )价值转向:从"应用行为" 到"学科思维"。
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实现从“技术"向"科技"?王振强指出:(1 )要从工具演变领悟科技发展趋势,树立科学观念;(2 )把握国家课程性质;(3 )围绕学科概念、原理、思想、方法展开教学;(4)关注核心素养;(5)计算思维结构;(6)追求深度学习;(7 )合理利用主题-单元-项目;(8 )处理好目标层次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新要求摘要: 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作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新《标准》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讲,新《标准》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标准》的提出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说挑战是因为新《标准》中的不少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果;说机遇是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无疑给信息技术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行为进行规范非常重要。
下面笔者便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水平,教育学生准确理解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合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实行学习和探究的水平。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理解,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 .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理解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实行学习。
4 .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实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当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 * 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择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很多于 68 学时,建议 102 学时;上机课时很多于总学时的 70% 。
信息技术新旧课标对比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与旧课标相比,我认为新课标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课改更新了信息技术教师观念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
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使教师更加刻苦钻研,提高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对每位老师而言是痛苦的蜕变。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课改新理念,为失去平衡的心理寻找支点,真正走进新课程;其次努力建树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
二、课改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学生是教学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已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展开多种多样活动,一定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
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 语言。
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
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
5.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
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行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某个部分进行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
2.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写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3.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较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验。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较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合适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规划。
2.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4.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
比较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2.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能观察和讨论网站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
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