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7
- 格式:pdf
- 大小:108.44 KB
- 文档页数:4
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刘志宏1 田 媛2 陈红娜1 周志豪1 郑 洁2 杨晓怀1(1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广东深圳518000;2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改善水稻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有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其中,转基因水稻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到目标水稻的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进展。
在阐述转基因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育种;水稻;病虫害;除草剂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Rice Transgenic Breeding LIU Zhihong1,TIAN Yuan2,CHEN Hongna1,ZHOU Zhihao1,ZHENG Jie2,YANG Xiaohuai1(1Shenzh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Shenzhen 518000,Guangdong;2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超过1/3的人口提供了主粮,全球种植面积约1.4亿hm2[1]。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续稳定在2亿t以上[2]。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稻品种改良仍是保障种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作者:邵立红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1期摘要:种子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种子的存在,不仅解决了人类所需的食物问题,而且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的到来,更加证明了种子的重要之处。
其中,种子的代表之一就是水稻。
因此本文主要简要的概括国内外水稻研究现状及其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内国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威胁,可以说粮食安全问题不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粮食因素,一些国家已经付诸实践仔细研究。
如:日本,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超级稻育种计划。
而且我国也不甘落后,在1996年正式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
虽然我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育种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进步。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说明,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2 国内水稻研究现状近些年来,我国水稻育种业有了较大的进步,虽然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但在第3世界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分别体现在:2.1 我国水稻研究项目我国在1996年实行了中国超级稻研究的重大项目,这项计划为期10a。
2.2 我国常规稻的超高产育这种育种方法主要是在矮化、从化育种的基础上进行实施的,因为矮生早长水稻的特点是能够较早的长出较大、较厚、较长的叶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这样利于营养物质的大量合成和储存。
本着这种思想,专家们育出了一批理想的品种。
2.3 我国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杂交水稻的育种主要有袁隆平提出,这种育种方法分为一系、二系、三系。
三系法具有品种间杂种的优势,二系法具有亚种间杂种的优势,一系法具有边缘杂种的优势。
这3种方法优势的利用使育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培育出一部分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水稻中,培育出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水稻,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新的途径。
二、实验原理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基因组中,使目标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或功能。
本实验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中,通过基因重组,使水稻获得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
三、实验材料1. 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籼稻)2. 抗病基因:Xa213. 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4. 抗逆基因:海藻糖合成酶基因5. 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6. 实验试剂: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抗生素等四、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构建(1)从基因库中获取抗病基因Xa21、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和抗逆基因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DNA序列。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将扩增的目的基因与载体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2. 农杆菌转化(1)将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EHA105。
(2)将转化后的农杆菌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筛选阳性克隆。
3. 转化水稻(1)将阳性农杆菌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将农杆菌与水稻叶片接触,进行转化。
4. 筛选转基因植株(1)将转化后的水稻苗移栽至田间,进行抗性鉴定。
(2)根据抗性表现,筛选出转基因植株。
5. 分子鉴定(1)提取转基因植株的DNA。
(2)利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五、实验结果1. 成功构建了含有抗病基因Xa21、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和抗逆基因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重组质粒。
2. 转化后的农杆菌能够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中。
3. 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水稻。
4. 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培育出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水稻,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6): 843-853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307001郭涛, 沈任佳, 王加峰. 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4(6): 843-853.GUO Tao, SHEN Renjia, WANG Jiafeng.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ric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6): 843-853.特约综述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郭 涛 ,沈任佳,王加峰(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 介绍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为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从生物介导转化法和非生物介导转化法2类方法出发,介绍各种转化方法在水稻上的首次报道和重要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生物介导转化法中,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转化法通过侵染种胚、稻穗、愈伤组织和茎尖进行转化,种胚及其诱导的愈伤组织作为材料的转化体系较为成熟,稻穗和茎尖转化法则操作简便、转化再生周期短;此外,有研究尝试用根瘤菌Sinorhizobium和Rhizobium以及附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转化水稻。
非生物介导转化法中,物理方法转化法(基因枪法、电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和显微注射法)是较为传统的转化方法,基因枪法应用较为成熟,花粉管通道法则取得较多育种成果;介质介导转化法中,纳米材料的应用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发展可从转化材料的筛选和优化介导转化的载体入手,同时将转化体系和DNA-free、单倍体诱导等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安全性,缩短转化再生周期。
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研究进展
赵祥强;杨学明;王军;张宏根;梁国华;顾铭洪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优良的水稻株型是水稻能够获得高产的骨架,塑造理想株型是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水稻株型相关基因的克隆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提供了条件.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水稻新矮源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对分蘖和穗型进行转基因调控的研究也已展开.随着越来越多的株型基因被克隆,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将大有可为,这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页数】4页(P5-8)
【作者】赵祥强;杨学明;王军;张宏根;梁国华;顾铭洪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035
【相关文献】
1.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Ⅰ.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灌浆特性[J], 郭玉春;林文雄;梁义元;余高镜;陈鸿飞
2.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进展 [J], 赵江红;郭龙彪;钱前
3.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淀粉品质研究进展 [J], 丁一;丁箐雯;李冰清;沈易;张宁;吴殿星
4.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性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杨平;陈春莲;熊运华;黄永萍;姚晓云;尹建华
5.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J], 孙重霞;张桂堂;梁荣奇;张晓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因工程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张桂莲,陈立云(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长沙,410128)摘 要: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基因转化技术日趋成熟,转化频率逐渐提高,应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水稻品种已逐渐变为现实,并显示出诱人前景。
综述了水稻基因工程原理、转化受体系统、转基因方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因工程;受体系统;转化方法;水稻;育种中图分类号:S511.032,Q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05)05-0261-05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人口以之为主食,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在水稻生产中,由于各种病虫草和不良气候与环境条件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水稻的高产、稳产、优质。
80年代以来,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良作物品种中的广泛应用,为培育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开辟了水稻育种的新时代[1,2]。
自1988年第一批转基因水稻问世[3],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改良水稻品种。
近年来,水稻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在提高水稻的抗虫、抗病、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诸多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 基因工程原理与特点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基因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转移,克服了物种间隔离,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其原理是:首先利用核酸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或cDN A与质粒DN A,二者通过具有互补碱基的黏性末端的连接形成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中繁殖,从而得到目的基因克隆;其次,根据育种需要,在克隆的目的基因前接上能使之在水稻细胞中高效表达的基因启动子,并与含有抗菌素抗性等基因的质粒构建重组分子;然后,重组DN A分子转化农杆菌,含有重组分子的农杆菌感染受体组织,目的基因通过T-DN A转移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中;随后用抗菌素筛选出转化体,并根据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制备探针或设计引物,用分子杂交或PCR方法对转化体进行进一步的分子验证。
转基因技术在水稻性状改良中的应用进展摘要综述了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以及外源基因在水稻中的遗传和鉴定,以期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到环境科学领域,生产出安全无污染的稻米。
关键词水稻;转基因技术;性状改良中图分类号 q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31-02世界上有超过3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对稻米的需求逐渐增加。
据统计,未来25年粮食产量必须增加60% 才可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1]。
世界尤其是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增加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20世纪人类首次获得可育的转基因水稻以来,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品种改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2]。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应用进程。
1水稻基因转化方法基因转化的方法可分为2类:一是由载体介导的转化,主要的方法为农杆菌介导法;另一类是直接的基因转化,包括基因枪法、电击法、peg法、脂质体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3,4]。
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为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
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将外源基因插入农杆菌的质粒上,由载体将外源基因转移并整合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去。
农杆菌介导法在水稻上的遗传转化研究最早始于1986年,baba等用peg促进农杆菌原生质球与水稻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获得了水稻愈伤组织,但未获得转基因植株[5]。
随后,raineri等(1990)用粳稻的成熟胚与农杆菌共同培养获得了转基因愈伤组织,southern分析表明,t-dna已整合入基因组中,但未再生出转基因植株[6]。
chan等首次报道用农杆菌转化水稻根系外植体(1992)和未成熟幼胚(1993)得到可育转基因水稻,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t-dna上的基因可传递给后代[7,8]。
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证世界人口粮食供应的同时,也承载着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任。
随着国家对种植业的重视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稻育种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三个方面来介绍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杂交育种传统的水稻育种是通过人工的配对选育,不断深化遗传优势,培育优良品种。
而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技术也随之发展。
在该方向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杂交亲本的选育,包括较好的抗虫性、抗逆性和优良的品质指标。
这些特性将有助于培育出更为优良的杂交品种。
近年来,国内的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其中,顶胚母系(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与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fertility, CMF)杂交育种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
其要点是利用较好的顶胚母系作为雌性亲本,通过较好的繁殖技术生产单倍体,再与较为优秀的种质进行杂交选育。
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保证杂交后代品质指标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前景的水稻育种技术之一。
该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对性状基因进行分析,提高鉴定效率和准确率,以快速筛选高产、抗逆、优质、营养等特性的亲本群,进而提高种质创新效率、育种速度和育种成本效益。
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开发和运用分子标记检测方法,通过筛选和分析特定的核糖体DNA或叶绿体DNA等分子标记,实现对水稻品种遗传优势的评价和确定。
二是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所有权,通过分析性状基因的作用、组合和表达特点,以快速提高种质创新效率和育种成本效益。
三、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目标基因的DNA序列进行精确、特异地切除、添加、更改或取代的技术,是育种领域的新兴技术之一。
水稻育种与抗逆性研究进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农业科学家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水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抗逆性挑战。
因此,水稻育种和抗逆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水稻育种的历史与现状水稻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作物之一,育种历史悠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手段,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传统育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育种方法,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近年来水稻育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分析水稻基因组中的特定标记位点,科学家们可以迅速鉴定出具有抗逆性的基因型,并进行选择育种。
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三、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抗逆性转基因技术是目前水稻育种中的另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将具有抗逆性基因的外源DNA导入水稻基因组中,科学家们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例如,转基因水稻中引入的耐盐基因可以使水稻在高盐环境下生长更好。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四、利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水稻抗逆性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水稻抗逆性的机制。
通过分析水稻基因组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科学家们可以揭示水稻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抗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利用遗传多样性提高水稻抗逆性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是提高抗逆性的重要资源。
科学家们通过收集和保存不同地理种质的水稻,建立了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库。
这些种质资源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背景,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六、利用组织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水稻抗逆性组织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快速繁殖和筛选具有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作物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转基因技术由于其巨大的产业价值,特别是在作物品质改良、产量和抗逆性提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一直是国际农业高新技术竞争的焦点和热点。
本文主以棉花、玉米、水稻为例就转基因育种技术在作物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作物,棉花,玉米,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技术、细胞DNA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同时赋予植物新的农艺性状,如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
常规育种常常受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类型,大大缩短新品种育成的时间。
因此,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也蓬勃发展[1]。
1 转基因棉花育种的研究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来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棉花遗传育种的发展[2]。
中棉所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轰击法快速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新材料的技术平台,能将植物嫁接技术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快速移栽,成活率超过90%。
未来3~5年,中棉所将挖掘、整合与优化抗病、抗除草剂等基因10个,筛选高产因子、高品质纤维等基因或分子标记150个,创造转基因棉花育种新材料100份以上,培育重大新品种(组合)3~5个。
1.1转抗虫基因1991年成功将外源Bt基因导人棉株中,1992年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CrylAb和CrylAc融合的GFMCry1A基因,并于199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外源基因胚珠直接注射法成功导入晋棉7号、中棉12、泗棉3号等主栽品种,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包含CryIAc和AP基因双价抗虫基因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冀合321胚性愈伤组织,经6代筛选后培育出抗棉铃虫90%的纯合品系,且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水稻育种研究现状摘要:进入九十年代,世界育种事业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旋律跨入了新世纪,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种业发展的历程,已经向人们再次地揭示了种子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成功的内在动力,种子不仅解决了人类所需求的食物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
关键词:育种;种子;科技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继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育种计划以后,1996年中国也正式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1]。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起步稍晚,但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育种实践都取得重要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
本研究简要介绍国内外水稻研究现状及其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水稻研究现状进入新世纪,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化。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
国外水稻超新育种,日本的“7、5、3”计划,即超高产育种计划。
1981年日本开始历时15年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简称“超高产计划”,其主攻方向是培育、选育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为主,辅之相应的栽培技术,以及选育抗寒、抗倒伏早熟高产的品种。
【3】虽育出的品种产量高,但品质较差,品种的商品价值较低,日本终止了高产育种计划,重新回到了实用性品种的选育上。
国际水稻研究“(IRRI)的新株型育种”计划。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称新株型的超高产育种计划,经过努力主攻目标是这种新株型分蘖少(一般一株4—6个),适宜直播可以移栽,具备发达的根系,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株高90-100cm,生育期100—130天,茎秆坚硬,叶片挺而厚,叶色深绿,每株200-250粒,加工品质好,抗多种病虫。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生物、物理或化学手段导入其它生物基因组,以获得外源基因稳定遗传和表达的遗传改良体[1]。
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将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是以稻米为主食。
然而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病虫害、不良气候与环境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水稻的高产、稳产[2]。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兴起,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也成为了各国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热点。
1988年第一批转基因水稻[3,4]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传统的水稻进行改良,成功地获得了许多具有高产、抗性、营养乃至药用价值的转基因水稻。
本文就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水稻转基因的技术方法1.1原生质体为受体的转化方法早期的转基因水稻是通过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原生质体的方法获得再生植株的,主要方法有PEG法、电激法和脂质体转化法。
在20世纪80年代,PEG转化法和电激法占据了主要地位[5]。
1.1.1PEG转化法PEG转化法是禾谷类作物转化方法中最早应用方法之一。
原理是利用聚乙二醇(PEG)及高pH条件诱导原生质体在体外摄取外源DNA。
原生质体作为受体,具有群体数大、DNA分子易于进入、易获得纯合性的转化子等优点,但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大、再生频率低、周期转基因水稻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胡贻椿1,陈天金2,朴建华1,杨晓光1(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100050;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水稻是世界的一大主粮,转基因水稻的发展及其安全性倍受关注。
本文总结了获得转基因水稻的技术方法,概述了转基因水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转基因水稻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 ;水稻 ;安全性长[1,6]。
1.1.2电激法电激法也叫电穿孔法,原理是利用短暂的电场脉冲作用,使原生质体膜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使DNA进入细胞。
其转化效率高于PEG法,但目前很少应用[1,6]。
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李文浩
【期刊名称】《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14)5
【摘要】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
以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作为导向培育新的水稻品种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
传统育种的方法常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取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近年来,随
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方法
应用到水稻的分子育种当中,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也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新
的途径。
【总页数】7页(P607-613)
【作者】李文浩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水稻分子育种初见成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分子育种进展2.水稻分子育种研究进展3.我国水稻重
要农艺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及在育种上的应用4.水稻耐盐分子机制与育种研究
进展5.基因组驱动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王彩芬,安永平,韩国敏,张文银,马 静(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永宁 750105)摘要:对水稻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病、抗逆及改良米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水稻; 转基因育种; 进展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05)06-0055-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使生物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上应用很广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在现有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60%才能满足需要(K hush,1995)。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世界尤其是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稻谷产量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今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品种资源的贫乏,单靠传统育种已很难有大的突破。
基因工程技术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基因转入水稻,从而实现水稻种质创新和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
自1988年以来,国内外已得到了许多水稻转基因植株,涉及到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良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有些已进入田间试验和应用阶段。
1 水稻转基因育种进展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
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众多材料中,水稻不仅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其基因组较小、重复序列较少的优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单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已完成。
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水稻以来,水稻转基因技术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籼稻、粳稻、爪哇稻的转基因植物。
随着基因枪转化技术的建立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成功,水稻基因转化技术日益完善。
而且转移目标基因已从报告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进入改良水稻抗性和适应性,以及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重要基因的利用。
1.1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水稻是虫害最多的大田作物,稻螟虫和稻飞虱危害最为严重,水稻中抗虫资源贫乏,转基因技术为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自从1989年实现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抗虫基因转化水稻并得到再生植株以来,转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转抗虫基因水稻包括转Bt基因、转蛋白酶抑制基因和转凝集素基因。
在转Bt基因的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杨虹等(1989)将Bt基因导入水稻品种台北309、中花8号的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Fujim oto等(1993)通过电激法将cry LAb 基因导入水稻,首次报道了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
项友斌等(1999)利用农杆菌介导实现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I A(b)和cryI A(c)在水稻中的转化;黄健秋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Bt)基因秀水11和春江11植株;薛庆中等(2002)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 Ac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 pTI)浙大19植株;朱常香等(2002)获得Bt和X a21共转化水稻(C48)植株。
近几年转Bt基因研究越来越多,进展很快,在籼稻、香稻、爪哇稻、杂交稻、深水稻中获得成功,选育出克螟稻1号、2号、3号(舒庆尧等,1998)。
转Bt基因水稻在我国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有望培育出应用于生产的抗虫品种。
在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水稻研究方面,通过电激介导原生质体转化,Xu等(1996)把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 pT i转入粳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植株对大螟和二化螟2种水稻虫害都具有抗性;通过基因枪介导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转化水稻,Duan等(1996)获得了Nipponbare、台南67和Pi4等3个粳稻品种的抗大化螟转基因株系;Lee等(1999)利用PEG介导法将大豆K units胰蛋白酶抑制剂(SK TI)的cDNA转入粳稻Nagdongbyeo的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植株的后代抗褐飞虱。
曾黎琼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导入玉优1号、HT-7中;孔维文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PT A和马铃薯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 B401)同时转入超级杂交稻亲本材料1826中。
在转凝集素基因水稻研究中,主要是转雪莲花凝集素(G NA)基因,采用基因枪法,英国John Innes Centre(Maqbool等,1999;Rao等,1998;Sudhakar等,1998)把G NA基因导入AS D16、M5、M7、M12、FX92D、Basmati370等籼稻品种中,得到200多株转基因植株,G NA在水稻中呈高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用Ubi启动子)或韧皮部专一性表达(用Rssl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抗褐飞虱。
在我国,傅向东等(1997)用G NA基因枪转化水稻IR72、IR76、珍汕97和秀水11等品种,部分转基因植株子代对褐飞虱有一定抗性;T ang(唐克轩等,1999)通过基因枪介导实现了G NA 基因和X a21基因的共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植株。
唐克轩等(2003)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粳稻鄂宛105、中花12和籼稻E优532中,获得7个转基因纯系。
1.2 抗病转基因水稻育种抗病转基因水稻包括转抗病毒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和抗细菌病害基因。
抗病毒转基因已开展了8种病毒的转基因研究,包括水稻通枯罗病毒(rice tungro disease)、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收稿日期:2005-07-21作者简介:王彩芬(1968-),女,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花培育种研究。
T el:0951-*******E-mail:caifen-68@stunt dwar f virus,RRS V)、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和其它病毒,如水稻黄矮病毒(RY S V)、水稻矮缩病毒(RDV)等,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真菌病害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稻瘟病和纹枯病。
几丁质酶是研究最广泛的一种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sis-related,PR),Nishizawa 等(1991)从水稻中克隆了3个几丁质酶基因,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它们转入2个粳稻品种(Nishizawa等1999),转基因植株对2个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显著抗性。
在我国,田文忠等(1998)采用基因枪法将葡萄的芪合成酶基因转入6个水稻材料,获得了54株转基因植株,不但抗稻瘟病,而且抗白叶枯病;明小天等(2000)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单链核糖体灭活蛋白(ribos ome-inactivating protein,RIP)基因—天花粉蛋白基因转移到粳稻品种中花8号中,转基因植株对稻瘟病有明显的延迟发病抗性。
孙敬三等(2003)将具有广谱抗性作用的葡萄糖氧化酶(G O)基因,利用pC AG1301/LBA4404转化粳稻日本晴,获得抗稻瘟病植株;毛碧增等(2003)将几丁质酶基因(RCH10)和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AG LU)串联构建于表达质粒pZ100,经农杆菌转化粳稻台北309获得对纹枯病具有较高抗性的T1植株。
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广泛发生,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
在水稻中,至少已鉴定了19个抗白叶枯病的基因(K inoshita, 1995)。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等合作(翟文学等,2000),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X a21转到了1个杂交稻保持系、2个恢复系和2个常规稻5个材料中,得到了117个独立转化株系,有望培育出能在生产上应用的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
朱常香等(2002)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Bt和X a21共转化水稻(C48)植株,类似的研究很多。
1.3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育种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研究中,大多使用的是Bar基因,也有个别报道使用的是als基因,国外在这方面研究较早,Christou等(1991)首先报道了他们利用基因枪法把Bar基因转入6个水稻品种中,且Bar基因能够正常表达。
在我国,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范云六先生实验室用CaM V35S引导的Bar基因,通过电激法介导实现了广亲和系02428的原生质体转化,得到了抗除草剂PPT的转基因植株(Wu等1996);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基因枪法将Bar基因转入水稻品种京引39、中百4号、春江4号、春江03和秀水11的幼胚中,得到了转基因植株,而且Bar基因是可稳定遗传的(朱冰等, 1996;吴名国等,1999);通过基因枪介导法,上海农科院邓晓梅等(1998)也获得了转Bar基因的粳稻抗除草剂植株。
该领域有的已进入产业化应用研究之中。
孙宗修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外源Bar基因转入杂交水稻恢复系R181和秀水04;陈锦清等(2003)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外源Bar基因转入秀水11、秀水072、和ZH9905,转基因植株对BAST A具有高度抗性;王松文,孙宗修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细菌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转入津稻107,转基因植株对除草剂阿特拉津具有抗性。
1.4 抗逆转基因水稻育种这方面研究主要有转LE A(后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基因、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基因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用基因枪将山菠菜的BADH cDNA导入中花8号、中花10号和中远1号(郭岩等,1997),获得耐盐转基因植株;中国水稻研究所王慧中等(2000)将1-磷酸甘露醇脱氢酶基因(MT LD)和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基因(G UT D)同时转入籼稻,获得了双价转基因耐盐植株。
Y okoi等(1998)利用农杆菌介导将拟南芥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 PAT)的cDNA转入粳稻中,转基因植株叶片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对照高28%,耐冷能力提高,低温(17℃)下净光合速率提高20%。
1.5 转基因改良稻米品质研究包括改良淀粉、改良种子贮藏蛋白和氨基酸、改变种子维生素组成、增加稻米胚乳铁含量等。
稻米中参与淀粉合成的酶有焦磷酸化酶(AG PP)、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G BSS)、淀粉分支酶(S BE)和淀粉去分支酶(DBE),编码这几种酶的基因或cDNA都已被克隆(徐军望等,2000),苏军等(2004)将淀粉分支酶基因导入一些籼稻品系,转基因材料的淀粉性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