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988.00 KB
- 文档页数:4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
( )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冷战(1945~1991年)的开启,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成为了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概称;这一体系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所谓雅尔塔体系就是雅尔塔会议上所确立的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1。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推荐文章黄果树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热度:雨后彩虹如何形成的热度: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_板块运动知识热度:电流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什么热度:沙漠漩涡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热度: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世界形成两极格局,那么你知道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吗?店铺在此整理了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介绍1947年的冷战的形成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条件和原因:美苏实力的抗衡,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
美国:经济上,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是上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经济实力极具膨胀。
军事力量在世界是绝对优势地位,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有核武器,在世界许多地区有驻军。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有巨大影响。
苏联: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
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
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
军事上:从二战后期开始,苏联一直保持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美国战略对立;二战结束,他们失去合作基础,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们的关系。
二战后两极格局简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点。
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因果分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终结作以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科学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而社会主义苏联的军事实力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过程:第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二战后,美、苏、英等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与局部的“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另一方面,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发展。
二、两极格局的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使主宰世界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了。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1.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在对峙过程中,美苏互有攻守,既有对抗,也有缓和;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同时随着战后西欧、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两极格局中又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对经济宏观调控,迅速恢复发展生产力,并通过建立福利国家等形式,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外部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国际经济组织,维护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后,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化生产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但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而失败,引起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二战在带给人们深重灾难的同时,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课题52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项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2.两极格局(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①“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战争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别从国际政治格局和历程两方面来探讨二战后的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格局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分为两极和多极。
1、两极格局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世界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非常强大,而苏联则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美国和苏联分别带领着西方和东方两个阵营,构成了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2、多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欧盟、中国和日本等强国崛起,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
二、历程二战结束后,历经了很长时间的恢复和重建。
1、战后恢复和重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为了重建战争中受到了极大创伤的国家,各国采用了大规模的重建计划。
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为欧洲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重建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
2、冷战的爆发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加剧。
美国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苏联则坚定地实行共产主义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分歧逐渐变得难以调和。
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总统发表了“杜鲁门主义”,明确表示要对抗苏联的扩张,推动西方阵营的统一,这种状况持续了整整四十年,称为冷战时期。
3、全球化与多极化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成为了一个趋势。
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政治格局也因此变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经济和紧密联系,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多极格局。
4、后冷战时期1989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冷战结束了。
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深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到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③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④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2、“冷战”的兴起(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表现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经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1949年初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军事:为进一步加强对西欧政治军事控制,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历史影响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②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总之,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大局稳定小波浪不断。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②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②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