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研究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79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研究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论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4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确保其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这样在遇到各种数学问题时,学生才能迅速理清思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数学模型,找准数量关系,高效解决问题。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思维发散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习惯通过形象思维认知新事物,而数学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开发程度。教师不能被传统教学观念限制,而应引导学生挣脱束缚,敢于质疑周围的事物,勇于表达自身观点,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好奇的事物保持较强的求知欲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参与积极性提高,充分发散思维,发挥主动学习能力。
例1:在超市买4块橡皮要花2元钱,如果要买15块同样的橡皮,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常见的应用题,由于涉及到两次计算,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
人一组,现场模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收银员”要思考计算买15块橡皮的总费用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接着分析这些条件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的应怎样求。通过分析,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即先求每块橡皮的单价:2÷4=0.5(元),再求买15块橡皮的总价:0.5×15=7.5(元)。在这种情境中解题,学生不仅会将学习当作责任,也会将其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收获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挖掘其学习潜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打造有趣、形象的数学课堂。通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从已学知识过渡到未知的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享受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矩形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接着鼓励其用割补法自由切割、重组平行四边形,观察能得到怎样的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并尝试列出了面积计算式,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真思考了问题,还做到了手脑并用,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其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灵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不是教材中死板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某个
知识点设置悬念,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其展开思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有效把握学生特点,运用多元方法解题
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有很大差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解解题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鼓励其思考新的知识点,通过分析和探索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2:某工程队计划修一条200米长的路,前5天修完了全长的25%,如果施工效率不变,那么还需要多少天能修完这条路?
教师先给学生两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接着要求其分组讨论,结束后各组由组长代表,说出本组共得到几种解题方法,先由最少的讲解,多的补充,如果最后仍未说全则由教师负责补充。大部分学生想到了用剩余的路长除以每天修路的米数,所以得到第一种解法:(200-200×25%)÷(200×25%÷5)=15(天)或200×(1-25%)÷(200×25%÷5)=15(天);或者用总天数减已用天数:200÷(200×25%÷5)-5=15(天)。这三种方法代表了学生的常规思维,教师先引导其观察不同方法的异同点,接着打破固有思维,提示学生如果将200米当作一个整体,用1来表示,又能怎样解答呢?学生通过转变之前的式子,得到了更为简单的方法,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
综上所述,在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教师必须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渗透有效
的学习方法,通过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和提示,促使学生思维发散,具备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