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272.57 KB
- 文档页数:2
精准扶贫政策及措施1. 简介精准扶贫政策是指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确的识别和帮扶,旨在打破贫困群众的发展瓶颈,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该政策是中国政府在减贫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在贫困地区实施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 精准扶贫政策及措施2.1 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精确识别贫困人口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
中国政府通过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工作机制,通过多个指标综合评估贫困人口的贫困水平,确保扶贫政策的目标对象准确无误。
2.2 实施产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可以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政府为此提供财政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2.3 推行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是人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教育扶贫政策。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援助,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2.4 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精准扶贫政策还包括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保障和帮助。
政府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力度,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2.5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政策措施,通过将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政府投入资金建设新的住房、基础设施,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3. 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教育和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贫困家庭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4.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尽管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第一,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第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三,教育和医疗资源仍然相对匮乏。
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与实施效果在新时代,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备受瞩目。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与实施效果。
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全国减少贫困人口6522万人。
形成了覆盖贫困人口的“一户一策”帮扶模式,成效显著。
接下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与实施效果。
一、政策的意义1.减贫方式的创新相对于以往靠规模缓解贫困压力的方式,精准扶贫政策更加注重面向人口、地理信息、生计资产等的细致分析。
通过收集数据,采用多种手段对贫困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
这种方式比常规的扶贫方式要更加有效。
2.贫困人口的价值提升精准扶贫政策不仅仅是要针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也是在尊重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人身价值。
通过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并为其提供教育、培训、就业、医疗等业务的技能,提升他们的人身价值和地位,这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3.推动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还在于提高建设新农村、开发乡村旅游等国民经济发展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性。
这对城乡一体化、环境保护、文化保护、贫困规模减少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政策的实施效果1.贫困人口的减少自2014年开展以来,全国减少贫困人口6522万人。
这表明精准扶贫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2.和谐稳定社会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也解决了因贫困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精准扶贫政策在落实时也必须强调公正和公平。
通过政策的公正实施,控制了贫困人口构建的社会压力和产生的冲突,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促进地区的发展精准扶贫政策的成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地区指数的提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阻止分地域势力的后发优势,承建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
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结论: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与实施效果要高于全社会发展质量的众多因素。
随着这种方式的推广和实施,新时代的中国会以更快的步伐,向着更加厚道、更加公正、更加开放的情况发展。
富宁县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思路作者:周生敬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1期摘要:如期实现脱贫,推动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
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源活流。
关键词:脱贫;产业发展;思路一、富宁基本县情富宁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东南部,是云南省通往广西、广东等发达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云南省的“东大门”和“出海口”。
富宁县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中的重点县份之一,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自然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贫穷地区、战区”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
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93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30元。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做法(一)抓决策落实促脱贫攻坚富宁县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州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来,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不找任何借口,不讲任何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决完成富宁县脱贫摘帽任务,决不落下一户一人。
为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我们自加压力,经慎重分析研判,决定将脱贫压力前移,原计划在2018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全部提前到2017年启动实施,涉及各项脱贫指标均严格按照脱贫出列“69115”标准执行,确保到2018年经巩固后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二)抓补齐短板促脱贫攻坚曾经作为对越反击战主战场之一和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富宁县,县内各种基础设施极为滞后,成为影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问题。
浅析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不仅有力地缓解了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精准扶贫的实施,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政策的扶持,让农村贫困户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金融扶贫等方式来实现农村居民的增收。
例如,在农村通过引进一些优质资源,激发出农村的内生动力,增加农村的劳动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金融机构创造一些金融产品来引导那些生产力高的企业去带动农村居民的生产。
这些措施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居民的增收,进而在经济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但在中国的乡村经济却早已不是落后的农业时代,而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时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精准扶贫政策的出现,可以先依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一些发展农村经济的规划,例如:如果该地有一个产业研究中心或产业竞争力研究和分析模型,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来引导农村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三、推动了农村生产的现代化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具有科学性和现代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多年以来,农村生产一直依赖于传统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形式,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落后程度也比较严重。
但是有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出现,可以通过借助科技的力量来为农村生产注入新动力,创造出一种更为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使农村生产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发展,从而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
四、促进了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不仅是政府对农村居民实行扶贫政策的一种举措,也是对农村居民自我发展的一种推动。
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可以让农村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
精准扶贫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精准扶贫政策作为中国国家为解决贫困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扶持,为农村贫困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扶贫计划,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带动了农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旅游等产业,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有效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政府通过向贫困户提供产业支持、技术培训、金融扶持等方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农民的劳动力得到了有效利用,劳动收入逐渐增加。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提高了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生活条件。
这些改善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促进农民素质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也不断促进了农民的素质提升。
政府通过向贫困户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农民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政府加大对职业培训和教育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结语总的来说,精准扶贫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
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贫困人口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政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重要议题。
乡村振兴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
而精准扶贫政策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其目标是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乡风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政策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政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推动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者,并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乡村振兴政策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此外,乡村振兴可以带动就业增长,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实现城乡人口的平衡发展。
最后,乡村振兴以乡风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可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扶贫政策:摆脱贫困的希望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有针对性的政策。
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和精确施策,精准扶贫能够精确到每个贫困人口、每个贫困村,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施策”,主要采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扶贫”等多种措施,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率大幅提高,贫困人口减少,贫困程度明显下降,实现了大规模贫困人口的减贫。
其次,通过扶贫产业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同时,教育扶贫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改善了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
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二者虽然关注的重点不同,但彼此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精准扶贫旨在降低贫困发生率,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而乡村振兴则关注于全面提升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速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还能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二字,即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方案。
过去,扶贫工作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之间的具体差异,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扶贫效果的不理想。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理念,注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通过详尽的贫困户信息摸底,识别贫困成因,制定并实施适合当地的扶贫措施。
这一过程不仅使得扶贫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还增强了贫困户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在农村振兴的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对农村经济的激活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通过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助力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比如,在精准扶贫的框架下,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动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与产值。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许多农村地区借助电商平台的发展,实现了产品的快速销售与流通,这一变化不仅帮助贫困家庭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精准扶贫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脱贫,同样重视精神层面的提升。
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改善,因而,精准扶贫还需关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提升。
通过设立教育基金、改善医疗条件、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精准扶贫可以在提升贫困群体生活水平的同时,推动乡村社会环境的改善。
例如,通过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提升其未来的发展潜能,从而打破代际贫困的循环。
提升人力资本是精准扶贫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人力资本不仅包括劳动者的技能与知识,还包括其健康状况。
健康是基础,知识是动力。
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与政策策略当今世界,贫困问题仍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中国国家层面于2014年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旨在通过精准施策,精准识别贫困人群,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减缓和消除贫困,这篇文章将探讨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与政策策略。
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分类施策,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区域划分和分类标准,确定不同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对特定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
这种方法避免了一刀切的错误施策,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实施更为精细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
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要条件。
通过调查统计和综合评估,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收入情况、劳动能力等问题。
这种方式能够科学地识别贫困人口,找准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计划。
三、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协作精准扶贫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努力,只有各方资源的整合和协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大量前期工作,制定合理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捐款志愿服务等形式,充分提高市民参与精准扶贫的认识和意识。
四、大力发展产业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
这需要政府对当地的产业进行全面统计、评估、规划,推动发展可行、有前途的产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应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援助和优惠政策。
此外,还应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普通公众投资发展当地产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五、改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脱贫就难以实现。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道路交通、电力通讯、水利能源等建设。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力争实现全民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贫困地区基础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
六、实行对贫困地区的监督评估对精准扶贫的实行,面对复杂的问题和难以遇到意外的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时常面临质量等方面的指责。
精准扶贫的效果和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效地帮助了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了贫困。
这项政策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1. 经济发展的推动: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积极引导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政府资金和各种资源的投入,为贫困地区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
2. 贫困户收入的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着重关注贫困人口的需求,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创业扶持、贫困户直接帮扶等措施,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来源。
例如,发放小额贷款或者提供创业指导,使得贫困户能够发展自己的农业或者手工业生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3. 基础设施的改善:精准扶贫政策还着重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包括交通、电力、教育、医疗等方面。
投资兴建公路、铁路和电网,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电力供应,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使得贫困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1. 促进社会稳定:精准扶贫政策减少了贫困地区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缓解了各类矛盾和社会问题。
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
2.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贫困地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源倾斜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项目落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形成良好的扶贫氛围: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热情。
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纷纷加入到扶贫事业中,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这种良好的扶贫氛围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政策在中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项政策不仅在经济方面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了稳定增长,也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精准扶贫的工作措施精准扶贫是指在减贫工作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达到精确扶贫的目标。
下面是一些可以采取的精准扶贫的工作措施:一、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核查和管理体系1. 实施全面精准识别。
通过调查、测评等方式,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致贫原因,确保找准扶贫对象。
2.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对贫困人口的信息进行动态更新管理,及时跟进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和变化,保证政策措施的精准度。
二、提供基本保障和扶持政策1. 提供教育保障。
为贫困人口提供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等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2. 提供医疗保障。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3. 提供住房保障。
为贫困人口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生活稳定性。
4. 提供就业扶持。
推进就业服务和援助工作,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
三、发展产业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1. 发展特色产业。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加强技术支持。
为贫困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增强他们应对市场的竞争能力。
3. 推广先进种植和养殖技术。
引入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 发展交通运输。
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2. 提供电力和通信设施。
扩大电网覆盖范围,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3. 改善水利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五、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督机制1. 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受益。
2. 加强资金管理。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精准扶贫中精准的理解申论
精准扶贫是一项旨在消除贫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
它的
核心是通过科学的识别和分类,精准地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然
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这种政策的关键在于“精准”。
仅仅给予贫困人口金钱或物质支援,并不能真正解决贫困的根源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立有效
的扶贫机制和政策来解决问题。
这些机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因
此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以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要求和需求。
精准扶贫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应该探索新型的扶贫模式,通过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
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来改善当地经济和社会状况。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
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积极开展公益事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教育、健康和社会福利服务。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政策的监管和评估,以确
保资金的使用和扶贫措施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公平、透明和有效的资助分配。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它需要政府、社会机构
和个人的积极参与。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创新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不断
完善政策,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和谐社会。
农村精准扶贫对三农经济的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农村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改善农村的发展状况和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农村精准扶贫注重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提高生活水平。
通过扶持就业、发放救助金、提供医疗服务等方式,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来源。
通过产业扶贫、农产品加工等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水电等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支撑起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村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提供培训课程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
五、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信用保障等服务,让农民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得资金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民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培育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农村经济主体,促进乡村振兴。
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农村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效益分析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旨在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财政资金、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各种资源,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则是国家发展的新方向,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相互促进,具有良好的效益。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可以有效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其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促进农村就业形态的多样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再次,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可以培育新兴产业,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可以有效提升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加收入。
社会效益方面,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首先,通过普及教育和提供教育资助,可以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技能,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
其次,通过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提供医疗保障,可以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
再次,通过修复生态环境和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农村的生态资源,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之,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生态效益方面,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资源。
首先,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增加农田的耕作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村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精准扶贫则是提高扶贫效果、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农村的精准扶贫,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首先,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着贫困对象认定不准确的情况,导致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
因此,要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建立科学的贫困识别机制。
可以组织专门的工作队,深入农村,逐户走访,了解农户的家庭收入、资产、劳动力状况、教育医疗支出等情况。
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民政、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部门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确保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
对于识别出的贫困对象,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贫困家庭的信息,确保扶贫政策能够精准覆盖到真正需要的人群。
其次,要因地制宜制定扶贫策略。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差异较大。
因此,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扶贫方式,而要根据每个村、每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方案。
对于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农业产业的地区,可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打造农家乐、民宿等,带动农民增收;对于劳动力丰富但就业机会少的地区,可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或者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再者,加强教育扶贫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同时,要完善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
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精准扶贫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要实现农村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贫困地区往往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低下。
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至关重要。
比如,在一些山区,可以发展林果业、中药材种植等;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可以发展乡村旅游。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降低市场风险。
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技术培训等。
还可以引入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保障农民的收益。
教育扶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知识水平和技能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
可以通过建设新的学校、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
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我发展,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往往比较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修建公路、桥梁,开通公交线路,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居民的出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推进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实现电力稳定供应和网络全覆盖。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
精准扶贫下农村经济发展探讨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村基层、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行重点投入的方式,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下面本文将拟就农村经济发展下的精准扶贫进行探讨。
一、贫困原因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经济条件不足。
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因土地贫瘠、水资源萎缩、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无法自给自足,从而形成了缺乏基本生活和发展保障的现象。
这些难以避免的因素造成的贫困编制,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二、精准扶贫的方法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实现的状况,精准扶贫的相关机构通过采用一系列措施进行帮扶,旨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机会。
具体而言,也可以采用以下途径:1、加强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产业扶贫,预算资金的主要部分将用于开展产业扶贫。
此项措施重点在于发展林果、畜牧、农业等方面的特色产业,通过建立产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户联社、家庭农场、合作社)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2、加强农业技能培训。
在农村贫困地区,很多农民缺乏最基本的生产技能。
因此,机构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农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质量和品种选择,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产出。
3、提供金融帮助。
农村经济所需要的资金较为稀缺,同样会影响农村的发展。
但是通过提供金融帮助,如信贷资金和保险等方式,既可以缓解农村贫困现象,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对策要点在精准扶贫中,不仅要重视“重点“,要注重“精打细算”。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对策进行说明:1、对于精准扶贫资金的安排,应采取合理的标准,制定明确的解套措施,防止资金浪费。
2、加快扶贫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地方经济的认识和管理能力,这是提高扶贫效果的必要措施。
3、并行的探索三方面的有效措施,即既要开发流行性可持续的经济,又要大力扶持壮大中等以上规模的农业企业,此外还要开发特色经济和资源型产业等。
宏观经济精准扶贫 走共同富裕道路刘 宇 中国农业银行宿州分行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扶贫开发当成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使得我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9-0001-03一、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和理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应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
强化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把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严格按照规定免除地方配套资金,减轻县级财政压力。
二、按现行标准衡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篇章。
在新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增长速度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贫困人口大幅酱烧,减贫总规模达到60%。
贫困发生率下降46.7%,年均下降2.7%。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动员全党全国的力量,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成效较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按照现在的标准,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9万、1232万、1442万、1240万、1289万人,每年的减贫人数都在1000万以上,而且这个数字不是逐年递减。
国家重视扶贫工作措施国家重视扶贫工作措施引言:扶贫工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视扶贫工作的措施。
本文将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和生态扶贫五个方面介绍国家重视扶贫工作的措施。
一、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根本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发展特色产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鼓励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适应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
比如,在西部地区,国家大力发展农牧业、林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 实施精准扶贫:国家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村,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发展的支持。
比如,在精准扶贫中,国家组织培训贫困户的技能,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3. 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国家鼓励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推动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落实义务教育:国家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和改善农村学校教育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2. 提供资助政策: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生活补助等。
通过提供资助政策,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
3. 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加大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贫困人口通过学习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国家鼓励贫困地区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贫困地区提供职业培训服务,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医疗扶贫医疗扶贫是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工作。
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决胜阶段,而精准扶贫便是其其中的核心措施之一。
在农村精准扶贫方面,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解决当下的贫困问题,更应该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经济稳步增长,让贫苦人民能够长期摆脱贫困。
因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
一、发展新型农业一直以来,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们需要注重发展新型农业,推广科技绿色种植、高效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
除了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创新金融机制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是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
然而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十分有限。
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实现针对性的金融扶贫。
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扶贫基层组织等手段,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村居民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
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尤其要发展多元化经济、跨界经营等新型产业,扩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五、加强环保措施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污染环境会对人的生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农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农村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协同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努力。
只有在推进新型农业、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措施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摆脱长期的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发表时间:2019-12-18T09:51:53.7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靳灵松
[导读] 摘要:贫困开发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即便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各种形式的贫困问题。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贵州黔西南 562400
摘要:贫困开发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即便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各种形式的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期间,党和政府始终将扶贫开发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制定了针对性的扶贫开发计划,以扶贫开发的方式解决了7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虽然我国在扶贫开发上取得伟大成就,但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扶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投入大,见效小”问题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扶贫逐渐不适应扶贫要求,为此应当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县域经济;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是经济新常态下提升扶贫开发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许多贫困县都凭借精准扶贫的“东风”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所以应当深入探索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针对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几点建议,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依据。
1.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1基础设施落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多地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域,这些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
许多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水利技术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较为落后。
比如有些地方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在雨季后往往会出现道路交通遭损坏,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通运输;有些贫困地区是多山少地,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又缺乏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只能靠天吃饭、靠政府救济。
此外,许多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较为落后,贫困群众多为文盲或半文盲,除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之外,缺乏比较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这些直接影响了当地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
还有些贫困地区的宗教文化浓厚,如青藏高原上的杂多县、玉树县、囊谦县等,贫困群众多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恪守形式多样的清规戒律,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或参与扶贫项目,这些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障碍。
1.2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性产业
由于历史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往往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要产业,在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中传统农业仍占据重要位置,这些导致贫困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中农产品加工、纺织业、工艺制造等制造业发展滞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也较为落后,导致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比较少,除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外[1],人们很难从方面获取经济收入,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纷纷到发达地区打工赚钱,从而导致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中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落后,形成了越穷越差、越差越穷的恶性循环。
比如太行山片区、大别山片区、武夷山片区等连片贫困地区,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支柱性产业缺失等问题,这些加大了精准扶贫开发难度,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精准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化路径
2.1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从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看,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交通系统不发达等占据较大比重。
所以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应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及物流体系建设等作为重要内容,优化县城的功能布局,拓展县城的产业开发空间,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比如在大别山片区的精准扶贫开发中,就应当重点支持兰考、固始、沈丘等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将县城打造为县域经济中心,以县域经济辐射周边乡镇,形成“县城-乡镇”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产业布局。
其次,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应当将产业扶贫、项目开发置于首要地位,以扶贫开发的方式完善城镇产业体系,打造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此外,应当加强贫困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山水田林路建设等工作。
比如应当改善贫困地区供水管网,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问题;加强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应当推动贫困地区的电网改造、网络基础设施等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客运班线等,为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最后,应当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贫困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充分保障贫困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2]。
2.2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贫困地区往往以传统农业、传统畜牧业为主,制造业、服务业等发展滞后,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
所以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应当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比如在农业及畜牧业发展中,应当支持贫困县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规模化养殖业等,提高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再如应当深入推动贫困地区的土地流转工作,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的农业开发,使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经济收入。
此外,以精准扶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功能,引导贫困群众参加农民合作社,对农民合作社是是扶贫项目支持、扶贫资金补贴、扶贫信贷帮扶等,精准解决扶贫开发中的“谁来扶”问题。
比如山西永济市就建立了针对农民合作社的扶贫贷款政策,对农民合作社的5千元以下的小额贷款进行免息,对5千至1万元的贷款按照市场利率的50%计息,这些大大降低了贫困群众的贷款成本,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应当以扶贫项目开发的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生态旅游业等,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这样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比如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就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革命老区的文化遗产,开发了多个红色旅游项目,推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促使革命老区的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再如宁陵县就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纺织业等产业,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促使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3]。
结论
简而言之,精准扶贫能够从整体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推动贫困地区及群众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贫困人口多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失、生存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当地的县域经济普遍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
缺乏经济支柱产业、贫困人口素质不高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以精准扶贫理念推动扶贫开发,以精准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促进资本、技术、管理等向贫困地区集聚,在扶贫开发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连娣,王倞,张永翊.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
[2]万君,张琦.“内外融合”:精准扶贫机制的发展转型与完善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3]张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论坛,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