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重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16
1.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大片状的肺泡变实病灶常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影,此征象称为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气像。
2.横“S”征右上叶肺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叶间裂随之上移,呈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状,称为反S征或横S征。
3.骨膜三角(Codman三角)骨膜受刺激后发生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此时若病变朝着较差的方向进一步的进展,即新生骨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或袖口状,此三角即为骨膜三角。
4.前肾旁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于胰腺平面两侧可交通,其余平面内侧与脊柱近似平行,外侧止于侧锥筋膜和肋腹壁。
下方在髂嵴稍下平面与肾周、后肾旁间隙相通。
其内主要为消化器官,包括胰腺、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及升段,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5.疲劳骨折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正常骨的某一部分,可逐渐发生慢性骨折,到临床诊断时常已有骨痂形成,称疲劳骨折,是应力骨折的一种。
好发于跖骨和胫腓骨,也见于肋骨、股骨干和股骨颈等处。
6.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膜反应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骨质疏松使骨的结构脆弱,骨折的危险性增加。
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弗管和伏克曼管扩大和骨小梁变细、减少甚至消失。
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因而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
组织学显示为钙化的骨样组织增多,常见骨小梁中央部分钙化而外面围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
骨膜反应(periosteal reaction)是骨膜受到各种刺激(外伤、炎症、肿瘤等),发生水肿、增厚,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而导致骨膜新生骨的过程。
组织学上,可见骨膜外层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增生,形成新生的骨小梁。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收藏影像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运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对人体内部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诊断。
影像诊断学在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希望能对学习和理解这门学科有所帮助。
一、典型影像学检查方法1. X线摄影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它能够显示出人体内部的骨骼结构和某些软组织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需求,X线摄影分为常规X线摄影和特殊X线摄影。
常规X线摄影主要用于检查骨折、关节病变、肺部疾病等,而特殊X线摄影则包括口腔X线摄影、静脉造影等。
2. CT扫描CT扫描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由计算机系统生成多层面断层图像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提供关于软组织和骨骼的详细信息,常用于肿瘤诊断、头部损伤、脑血管病变等方面。
3. 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利用高频电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
与CT扫描相比,MRI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详细的软组织成像能力,尤其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如脑部疾病、脊髓损伤等。
4. 超声检查超声波是一种声波,具有穿透和回声反射的特性。
超声检查通过对人体内部声波的反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产生图像。
它可以显示出人体内部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情况,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脏病学、消化内科等领域。
5.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主要通过给患者注射一种带有放射性标记物的药物,以记录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从而观察器官功能和病变情况。
核医学检查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甲状腺扫描等。
二、诊断常见病症的影像表现1. 脑卒中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的突发性脑功能障碍。
在CT扫描中,脑卒中患者的影像表现为脑梗死区域的低密度区或脑出血的高密度区。
MRI扫描可以更详细地显示出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范围和病变情况。
2. 肺癌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往往以胸部X线摄影或CT扫描为主要方法进行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它通过应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CT、MRI等,对患者进行非侵入性的体内成像,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决策。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是最常见和最早应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通过放射性物质(如铅)的屏蔽,将X射线透过人体后所产生的影像记录下来。
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骨骼X射线等。
在胸部X射线检查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阴影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来判断肺部是否有异常,如肺炎、肿瘤等。
而骨骼X射线检查可以用于诊断骨折、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
二、超声成像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它具有成本低、无辐射、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妇产科、肝脏、胆囊、乳腺、心脏等器官的检查。
在妇产科中,超声可以用于孕产妇的孕期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等检查。
在肝脏方面,超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大小、结构、是否存在肿瘤等。
三、CT成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是利用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来获取多个切片图像,并通过计算机重建形成三维图像。
CT成像的优点是图像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细微的病变。
CT扫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头颅、胸部、腹部等脏器的检查。
例如,头颅CT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颅骨骨折、脑出血等情况。
腹部CT可以用于检查肝脏、肾脏、胰腺等脏器是否存在肿瘤、囊肿等。
四、MRI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氢质子的信号差异,通过强大的磁场和梯度磁场的作用,获取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MRI成像的优点是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以显示脑、脊髓、心脏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例如,脑部MRI可以用于检查脑癌、脑血管病变等。
心脏MRI可以评估心室结构、心功能等。
五、放射性核素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衰变放出的γ射线进行体内显像与功能研究的一种方法。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在医学领域,诊断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而医学影像诊断学则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CT 扫描、MRI等,来观察和分析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一些关键知识。
一、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它的发展给医学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线摄影、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
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射线穿过患者身体,形成对比度不同的影像,以显示内部结构。
CT扫描则是通过多个X线摄影的组合,得到更精确的断层影像,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各种组织和器官。
MRI则是通过利用患者体内水分子的旋转来生成图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大量医学影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二、医学影像异常与正常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对影像异常和正常的判断,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诊断结果。
在医学影像中,异常指的是与正常解剖学或生理学状态不符的结构或功能表现。
而正常则是指符合一定解剖学或生理学标准的结构或功能。
在诊断的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对比来判断影像是否存在异常,并进一步分析异常的原因和性质。
对此,医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解剖学和病理学基础知识,以及对常见疾病的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诊断学常见病症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病症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表现。
首先是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等,其中肺炎常见于胸部X线摄影中,表现为肺组织密度增加,肺纹理模糊。
肺结核则表现为肺部斑片状或结节状阴影,形态多样。
肺气肿则是肺组织弹性减低,肺容积增加,胸廓扩大。
其次是脑部疾病,如卒中、脑肿瘤、脑出血等。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收藏!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答: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
这样,在荧光屏或X线胶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2.大叶性肺炎的CT表现答:①病变呈大叶性或肺段性分布②病变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③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平直④实变的肺叶体积通常与正常时相等⑤消散期病变呈散在的大小不一的模糊影。
3.中心型肺癌的X线表现答:①肺门肿块;②支气管阻塞征象: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横“S”征。
4. 中心型肺癌的CT表现答:①肺门区肿块②支气管内肿块③支气管壁增厚④支气管腔狭窄与阻断⑤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5.周围型肺癌的X线表现答:①肺内球形肿块;②边缘分叶状或脐样征;③边缘细短毛刺;④癌性空洞:肿块内透亮影,偏心、厚壁。
6.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答: 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
肿块常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不规则的厚壁空洞。
7.支气管肺炎的X线表现答:①小叶分布,多在两肺下野内、中带;②为多数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模糊不清分布不均,可融合成大片。
8.原发综合征的X线表现答:①肺内原发病灶,肺内模糊片状影;②淋巴管炎,条索状影;③肺门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
9.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答:①早期仅见肺野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②典型者病灶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称“三均匀”;③可融合成较大病灶;④治疗后可吸收1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按肿瘤的原发部位可分为几种类型?答:①中心型: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及段支气管的肺癌;②周围型: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到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③弥漫型: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12.肺转移癌的X线表现答:①多发球形病灶,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似棉球状;②多发粟粒状病灶;③单发球形病灶应和原发性肺癌鉴别13.阻塞性肺不张的常见原因及其基本X线表现答: 常见原因:支气管异物,血块,痰栓,支气管肺癌,炎性肉芽肿,支气管结核基本X线表现: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肺血管、肺门及纵膈不同程度的向患侧移位,邻近肺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运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CT、MRI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内检查,从而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的一些重点知识,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X线摄影技术X线摄影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医生通过将人体部位暴露于X射线下,并将其投影在感光胶片或电子探测器上,从而获得人体内部器官的影像。
这些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发现骨折、肿瘤、肺部感染等问题,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CT,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医学影像技术。
它通过将人体切成薄层,并通过多个不同角度的X射线扫描来获取详细的断层图像。
CT可以用于检测肿瘤、血管病变、脑损伤等,并在手术前规划和引导手术。
三、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高质量人体内部图像的技术。
相比于其他影像技术,MRI不需要暴露于X射线,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安全的诊断工具。
MRI可用于检测脑部疾病、骨髓炎、肌肉骨骼系统问题等。
四、超声诊断超声诊断是一种基于回声原理的医学影像技术。
通过将超声波传入人体组织并记录其回声,医生可以获得人体内部器官的影像。
超声诊断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血管、肝脏、腹部等领域,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胎儿发育情况、评估心脏功能、检测肝脏疾病等。
五、核医学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影像学分支。
核医学技术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这些技术通过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来评估器官功能和代谢活动,可以用于检测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准确的影像诊断对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掌握X线摄影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超声诊断和核医学等重点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医学影像技术,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影像诊断学期末重点影像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与评估。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内容,本文将对这些重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放射线解剖学放射线解剖学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它涉及到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和位置。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重点掌握了正常放射线解剖学的知识,并通过解剖图像和示意图进行学习和理解。
掌握放射线解剖学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影像学表现至关重要,对于定位病变和判断其性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影像学表现我们学习了各种不同影像学检查的原理和应用,并重点学习了不同器官和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比如,胸部X线片主要用于检查肺部和胸腔疾病,我们学习了正常的胸部X线片表现以及肺部和胸腔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如肺炎、胸腔积液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CT、MRI、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重点学习了脑部、腹部、骨骼等常见部位的影像学表现。
这些知识的掌握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
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在学习了放射线解剖学和影像学表现之后,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和判断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我们学习了肿瘤、感染性疾病、损伤和先天性畸形等不同类型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密度等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四、辐射防护在影像诊断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影响。
因此,我们学习了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放射线和其他影像学设备,在工作中保护自己和患者免受不必要的辐射损害。
结语影像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对放射线解剖学、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辐射防护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这些知识将为我们未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和评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影像诊断学重点影像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利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术后效果的评估。
本文将重点介绍影像诊断学中的几个重要内容。
一、X射线摄影术X射线摄影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诊断技术之一。
它利用X射线的穿透能力,通过在患者身体部位进行照射,再接收和记录射线透过身体部位的程度和位置,从而形成图像。
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骨骼X射线和腹部X射线等。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通过X射线图像来判断骨折、肺部病变、肿瘤等疾病。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像技术,在临床影像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利用X射线的原理,通过旋转式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快速扫描患者身体各个部位,然后通过计算机对扫描数据进行重建,生成高质量的断层图像。
CT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对于检测肿瘤、血管病变以及脑部疾病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图像。
相比于其他成像技术,MRI没有使用X射线辐射,更加安全。
它可以提供具有高对比度和分辨率的图像,有利于鉴别疾病和正常结构。
MRI在脑部、脊柱、关节等部位的检查中,能够非常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对肿瘤、炎症、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诊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超声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进行成像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它通过超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反射,实时生成图像。
超声检查可以在腹部、胸部、妇科、泌尿系统等各个部位应用,可用于检测肿瘤、囊肿、结石等病变。
五、核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成像的方法。
患者通过摄入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然后通过探测器进行放射性计数,最后生成图像。
这种成像技术对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不同的影像技术,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影像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利用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等,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
影像诊断学的掌握是每个医学生和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的必备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影像诊断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X射线影像学X射线影像学是最早应用于医学诊断的一种影像技术。
它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不同程度吸收,形成影像,从而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在X射线影像学中,常见的疾病表现包括骨折、肺炎、胸腔积液等。
医生通过观察X射线影像,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通过感应和测量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吸收与散射,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的技术。
相对于常规X射线影像学,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更好的显示效果。
在CT影像学中,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CT、腹部CT、胸部CT等。
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各个器官的结构和病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三、MRI(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图像构建的一种影像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进行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得到具有不同脉冲序列的图像。
相比于X射线,MRI不会产生辐射,对人体无害。
MRI在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和软组织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MRI图像,判断疾病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四、超声影像学超声影像学利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扫描,生成图像。
它不仅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
超声影像学在孕妇产检、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病变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生通过超声影像,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并辅助术中操作、引导穿刺等。
五、核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通过体内外部探测器记录的放射线信号,构建图像,从而观察人体代谢和功能状态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核医学影像学在肿瘤学、心血管病、神经病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1.X线的特性(1)穿透性(2)荧光效应(3)感光效应(4)电离效应2.不同组织密度与X线影像(亮度和黑白度)的关系组织密度透视摄片骨骼和钙化高暗白软组织和液体中较暗灰白脂肪组织较低较亮灰黑气体低亮黑3.自然对比:利用人体组织器官本身密度的差异来形成对比的影像。
4.人工对比:对于人体内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和器官,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也称造影剂检查。
5.肺野:含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6.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其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及其分支。
7.空洞为病变肺组织坏死、液化,通过支气管排出,空气进入即可形成空洞。
见于肺癌、结核和肺化脓症等。
鉴别:①薄壁空洞洞壁<3cm ②后壁空洞洞壁>3cm 均可见于结核①结核性空洞多无或仅有少量液体②肺脓肿空洞多有明显的叶液平③癌瘤内的空洞内壁多不规则呈结节状8.阻塞性肺气肿X线表现为肺透亮度增强,肺纹理稀疏或增多,膈下降,肋间隙增宽肋骨走行水平,纵隔变窄。
阻塞性肺不张一侧肺、一个肺叶均与密度增高的片状或三角形。
患肺体积缩小,肋间隙变窄。
9.游离性胸腔积液:表现中下肺野密度增高,膈被淹没,其上呈一外高内低凹面向上的弧形。
10.支气管扩张CT:双规征;囊腔1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按部位分型:中心型、周围性和细支气管肺泡癌。
X线表现1)中心型①肺门肿块;②阻塞性肺气肿;③阻塞肺不张;④阻塞性肺炎⑤横s征2)周围型①圆形或椭圆形肿块②可出现分叶及肿块边缘有短小毛刺③可形成空洞。
CT表现(中心型)1支气管腔狭窄2肺门肿块3侵犯纵膈结构4纵膈淋巴结转移(周围型)肿块边缘可有分叶,伴或不伴毛刺,密度均匀。
12.正常心脏与大血管的X线表现后前位心右缘分为2段:上端为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下段位右心房。
心右缘分为3段:上段为主动脉球,中段为肺动脉干,下段为左心房。
13.正常心脏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垂位心。
14.心血管疾病时:二尖瓣型以右室增大为主,主动脉型以左室扩大为主“靴形”,普遍增大型各个心腔都有增大。
一、名词解释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 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 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 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 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 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 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 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 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 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 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 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 无须注射对比剂, 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 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 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 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 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 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 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 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 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 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 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 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 高分辨CT, 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12.CR: 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 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 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 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影像诊断学重点整理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科目,它主要通过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来观察、分析和诊断人体内的疾病。
通过对影像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本文将对影像诊断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
一、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它通过向人体投射X射线,并通过摄影机将X射线图像转化为可见图像。
在X射线摄影中,常用的技术包括胸部摄影、骨骼摄影和腹部摄影等。
医生通过对X射线图像的细致观察,可以判断出骨折、肿瘤等疾病。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来获取横断面图像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比常规X射线摄影更详细的图像,并且能够以不同方向和层面显示内部结构。
CT扫描在肺部疾病、肝脏病变和脑部疾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磁共振现象生成图像的技术。
它通过在强磁场中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磁场强度,然后利用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共振,从而获取图像。
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对软组织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它在脑部疾病、脊柱疾病和关节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疾病的技术。
它通过将超声波传入人体,然后根据超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情况生成图像。
超声波检查无辐射、非侵入性、易于操作,并且对于产妇和婴儿也比较安全。
它在妇科、泌尿系统和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示踪剂来分析和诊断疾病的技术。
它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或示踪剂注入人体,然后利用探测器测量放射性同位素或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
核医学检查在骨骼疾病、肿瘤诊断和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的应用。
总结起来,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目,它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的疾病。
X射线摄影、CT扫描、MRI、超声波检查和核医学检查是影像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1、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机治疗的医学学科。
内容:x线诊断(CR、DR、DSA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及MRI诊断(简答回名解+内容)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成像技术。
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填空):屏蔽保护、距离保护、时间保护4、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1、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2、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组织学分:为脑膜皮行、纤维型、砂粒体型、过度型型、血管瘤型等15型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颅骨相连,常有钙化,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征”。
3、垂体瘤:鞍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
>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压或侵及,强化明显,常有出血。
大腺瘤MR表现:等T1等T2信号,其它表现同CT。
垂体微腺瘤MR表现:增强早期呈不强化的低信号区。
间接征象为垂体高度>8mm,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在医学领域中,影像诊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通过采集和解读影像资料来辅助医学诊断。
对于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学生来说,掌握考试重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一、放射学基础知识1. 放射学的定义和分类放射学是利用放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吸收和散射规律,通过影像设备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
根据不同的成像方式,放射学可以分为X射线摄影学、超声波诊断学、核医学和磁共振影像学等。
2. 影像学基本特点和临床应用影像学的基本特点包括可视性、非侵入性、直观性和多重性等。
临床应用方面,影像学在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3. 放射线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放射线包括X射线和γ射线,它们具有穿透力强、不可见、电离辐射等特点。
放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吸收和散射过程对于影像的形成和诊断具有重要影响。
二、常用的影像学技术1. X射线摄影学X射线摄影学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技术,它主要通过X射线的吸收程度来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
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骨骼X射线和腹部平片等。
2. 超声波诊断学超声波诊断学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来形成影像。
它具有无辐射、实时性和便携性等特点,在妇产科、心脏病学和肾脏病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 核医学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来进行影像诊断。
通过核素的注射或口服,结合相关的影像设备,可以观察到特定的生理或病理过程。
4. 磁共振影像学磁共振影像学是通过应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组织的影像。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对软组织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在神经科学和肌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病理学与影像学的关系1. 影像学的诊断方法和准确性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疾病都能通过影像学来明确诊断。
影像学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操作者的经验、设备的质量和疾病的特点等。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绪论X 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X线影像的形成基于三个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高密度骨和钙化X线吸收多白影低密度脂肪和含气体的脏器(肺、鼻窦)X线吸收少黑影中等密度软骨、肌肉、体液实质脏器等 X 线吸收中等灰影病变组织密度与邻近组织密度不同,存在自然对比,可产生不同的病理影像。
X 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
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CT 值--系CT 扫描中X 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 图像中物质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相对值。
用亨氏单位表示,简写HU。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1>MR 水成像是指人体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 成像技术1. MRCP MR 胆胰管水成像2.MRU MR 泌尿系水成像3.MRM MR 脊髓成像2>MRA MR 血管成像: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是血管内腔成像的技术3>MRC MR 电影成像技术—磁共振电影:运用快速成像序列,使运动器官能快速成像,藉以评价器官的运动功能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小儿长骨特点: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分为骺、骺板、干骺端及骨干几部分组成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完全愈合的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是骨龄。
脊柱四个生理弯曲:颈椎段前突;胸椎段后突;腰椎段前突;骶、尾骨后突;※骨基本病变表现(一)骨质疏松(六)骨内与软骨内钙化(二)骨质软化(七)骨质坏死(三)骨质破坏(八)矿物质沉积(四)骨质增生硬化(九)骨骼变形(五)骨膜异常(十)周围软组织病变骨质疏松: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的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的比例仍正常。
中枢:1、X线、CT、MRI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选择的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一般物理学检查不易达到诊断目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X线平片能显示颅骨和脊椎的骨质改变,但对颅内和椎管内病变的显示能力极其有限。
血管造影虽能对颅内占位性疾病提供大致的定位和初步的定性诊断信息,然其创伤性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脊髓造影显示椎管内疾病的作用已被MRI取代。
CT可解决大部分颅内疾病的诊断。
MRI可以较CT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对颅后窝和椎管内疾病的显示更具优势。
CT血管成像、MRI血管成像能显示脑血管的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对脑血管疾病起到筛选和初步诊断作用。
DWI、PWI、MRS及CTPI等功能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已展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一)外伤:1、颅脑外伤:首选CT,其次MRI。
2、脊柱外伤:首选X线,然后CT,严重者,考虑行MRI。
(二)肿瘤:CT、MRI(三)炎症和脱髓鞘疾病:CT、MRI(四)血管性疾病出血急性期:CT敏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敏感脑梗死:先行CT检查,超急性期MRI检查血管畸形:CT、MRI,CTA、MRA,DSA(五)先天畸形首选MRI2、正常脑及脊髓CT和MRI的密度和信号特征如何描述?在平扫CT图像上,脑灰质的密度较脑白质高,灰质的CT值为+32~+40Hu,白质的CT 值为+28~+32Hu,明显高于脑脊液。
未钙化的硬脑膜、动脉、经脉和肌肉的密度与脑灰质相近。
颅骨内外板和其他致密骨的密度最高,钙化组织(如大脑镰、脉络丛和松果体钙化)的密度次之。
脑脊液(脑室系统和脑池)呈低密度,头皮等富脂肪组织的密度较脑脊液的密度为低,乳突气房和含气的副鼻窦腔的密度最低。
在增强后CT图像上,脑灰质、脑白质、硬脑膜(大脑镰和小脑天幕)和肌肉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内血管明显强化,呈高密度影。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医学影像诊断学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和重视。
下面就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做一个总结。
一、医学影像学的分类根据影像学的来源和性质,医学影像学可以分为X线影像学、CT影像学、MRI影像学、超声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分支。
不同的医学影像学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优缺点等特点。
二、医学影像学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的影像学表现是指不同疾病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所呈现出的特征性影像表现。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对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和判断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有密度增高、密度减低、分界不清、形态改变、局部异常扩散等。
三、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原则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原则是指在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包括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巧、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和判断、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
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原则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医学影像学的常见疾病医学影像学的常见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医学影像学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医学影像学的新技术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也不断涌现。
其中包括数字化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影像导航、虚拟内窥镜、分子影像等多种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医学影像学复习总论部分●医学影像学定义:指通过各种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目的的技术,属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发展史●X线:伦琴于1895年发现。
●CT:Computer Tomography,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
90年代螺旋CT用于临床。
●超声: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
●MRI:出现于上世纪约80年代。
CT成像原理●体素:图象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等地立方体,称之为体素。
●象素:CT扫描重建的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象素。
螺旋CT特点●使用滑环技术,解除电缆束缚●速度快,时间小于或等于1秒●容积扫描普通CT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相比,空间分辨率低,密度分辨率高CT值:单位HU;组织的吸收系数与(骨、水、空气)三种组织之相对值●骨组织:+1000 HU,水:0 HU,空气:-1000 HU●CT图像上由白依次变黑的顺序是骨、肌肉、脂肪、空气窗宽与窗位●因为CT机能分辨2000的CT值,人的肉眼只能分辨黑白的16个灰阶,因此人为引入的概念窗宽:是指图像(由黑到白)所包含CT值范围窗位:是指图像上所包含CT值范围的中心值●CT图像要有适当的窗宽窗位才有利于病变的观察●用于观察肺组织:窗宽1500HU、窗位-700HUCT图象后处理技术●CTA:CT angiography ,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图象重组技术,可立体地显示血管影像。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目前MRI多用氢核或质子来成像●MRA是利用了流体的流空效应组织特点●水的T1、T2都长或T1低信号,T2高信号●脂肪的T1、T2均短。
●病变组织如肿瘤常比周围组织含水量高,故T1、T2常较长●造影剂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大类,●高密度造影剂主要有钡剂和碘剂。
(非离子型碘剂安全不易过敏)●低密度造影剂主要有空气、水。
PACS●PACS:即图象存档和传输系统,是保存和传输图象的设备和软件系统呼吸系统肺野●定义: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
●分野、分带肺门、肺纹理●肺门及肺纹理的构成●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肺纹理的组成是肺动脉和肺静脉●肺的分叶、分段: 内中下野,内中外带●气管的分叶、分段:肺是左二右三,气管是左八右十。
●右侧主支气管分出上叶支气管后至中叶支气管开口前的一段称为中间支气管纵隔●六分法:在判断纵隔内肿块来源和性质上的重要意义前纵隔: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食道囊肿。
肺部病变●支气管阻塞性表现●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炎症●阻塞性肺不张肺部感染是大体病理在X线上的反映,渗出与实变定义: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
X线表现:斑片状、云絮状较均匀密影,边缘模糊;中心密度高,周边低;小片状、大片状;全叶实变以叶间裂为界空气支气管征——肺内实变的影像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钙化阴影发生于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囊肿壁或肿瘤内X线表现:高密度,边缘锐利,形状不一(点、块、球状)肿块内爆米花样—肺错构瘤肺门蛋壳样—尘肺胸腔积液胸腔积液性质多样,X线难以区别其性质1.游离性胸腔积液少量——大于300ml时可见。
低于膈顶水平的肋膈角消失中量——第2前肋水平以下均匀致密,上缘呈外高内低弧形曲线,纵隔向健侧移位大量——整侧肺野均匀致密或仅肺尖透亮最初积聚的位置是后肋膈角2.局限性胸腔积液a. 包裹性积液: 炎症致脏层、壁层胸膜粘连,液体局限,好发生于侧后胸壁b. 叶间积液: 液体局限于叶间裂内c.肺下积液: 液体积液聚积在肺底与膈之间气胸及液气胸●气胸定义:●液气胸定义:气胸的同时并有同一侧的胸腔内积液支气管扩张症(蜂窝网改变)●柱状支气管扩张的CT表现中,最具有特异的两点征像是:“轨道征”/(“双轨征”)、“戒指征”/(“印戒征”)。
(一)大叶性肺炎病理为不同形态及范围的渗出与实变,病理上分为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和消散期X线征象较临床症状出现晚3―12小时①充血期—纹理增多,或稍高密度模糊影②实变期—均匀致密影,边缘模糊或以叶间裂为界,可出现支气管气像③消散期—边缘开始密度减低,不均匀,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斑片状密影。
症状先减轻,但病灶多在2周内吸收,少数可延迟到1―2月,偶可机化(二)支气管肺炎X线表现:两中下肺野内中带肺纹理增多;增粗和模糊,沿纹理分布的斑;片状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可融合成大片肺脓肿X线表现:急性期(<3月)—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中心空洞,内有液平慢性期(>3月)—密度不均,边缘清楚,内有空洞,少或无液平,多房相连,多支相通,可多叶受侵肺结核分类、分型: 原发性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继发性肺结核(Ⅲ型)、结核性胸膜炎(Ⅳ型)、其它肺外结核(Ⅴ型)(1)原发性肺结核(primary tuberculosis)a.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肺中部近胸膜处模糊影淋巴管炎—从原发病灶到肺门的数条密影淋巴结炎肺门、纵隔结节影b.胸内淋巴结结核结节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楚炎症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界模糊(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a.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结核菌:一次多量短期数次血流→肺部X线表现:早期—肺野毛玻璃样密度增高,10天后—粟粒状,三均(大小均匀、密度均匀、分布均匀)表现肺纹理不清。
照片才能发现b.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菌较长时间多次经血流肺部X线表现:三不均(大小不均、密度不均、分布不均)。
渗出、增殖、钙化灶同时存在,上中肺野多,上旧下新(3)继发性肺结核继发性原发灶重新活动外源性再感染机体有免疫—病灶趋局限,上肺野多X线表现:病灶多样性。
渗出、增殖、播散、纤维化、钙化、空洞等均可同时存在两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a.结核球成因干酪坏死纤维包绕空洞干酪物充填X线表现:▲ 2~3cm,上肺野,类圆形,轮廓光滑,密度均匀,可有裂隙状小空洞或层状点状钙化。
▲周围卫星病灶:散在纤维增殖灶b.干酪样肺炎机体抵抗力差,对结核杆菌高度过敏。
大叶性—与大叶性肺炎相似,但密度较高,内有虫蚀样空洞;小叶性—分散的小叶性致密影(4)结核性胸膜炎可与肺内病变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发生a.结核性干性胸膜炎—无异常发现或膈运动降低b.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表现胸膜增厚、粘连、钙化肺肿瘤(tumor of lung)(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起源:支气管上皮、腺体;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2.临床症状及并发症a.阻塞性症状——发热、咳嗽b.侵蚀性症状——疼痛、积液c.压迫性症状——上腔静脉压迫、神经压迫,Horner syndromePancoast瘤:肺尖部位的肺癌(肺尖癌)d.内分泌改变——Cushing syndrome、甲旁亢、杵状指3.X线表现(1)中央型肺癌a.直接征象——肿块或厚壁偏心空洞阻塞性肺过度充气—早期征象,但难于见到b.间接征象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阻塞性肺不张—右上肺癌合并右上肺肺不张可出现反“S”下缘不具特征性,必须借助于断层摄影、C T或支气管造影明确狭窄性质与范围(2)外围型肺癌a.肿瘤的轮廓与形态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肿瘤周围肺间质反应密切相关早期癌肿< 2cm者,结节状或小片状、孤立性肺结节>3cm者,光滑或分叶状,短毛刺形成,“胸膜凹陷征”,空洞形成b.肿瘤部位右比左多,上比下多,前比后多(上叶前段、右中叶、左舌叶)c.肿瘤空洞厚壁偏心空洞,洞内壁不整或呈结节状,如图示:(4)肺癌转移a.淋巴转移,b.血行转移,c.直接浸润,d.支气管播散常见转移肾上腺(双侧同时转移)(二)肺转移性肿瘤①血行转移②淋巴转移③直接蔓延绒癌、乳癌、肝癌、胃癌、骨肉瘤、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六、纵隔原发性肿瘤1. 肿瘤的发病率与临床症状2. X线诊断时注意要点(1)肿瘤部位(2)肿瘤的形态与密度(3)肿瘤的活动3、各纵隔肿瘤的X线表现p129(1)前纵隔肿瘤:胸内甲状腺,畸胎瘤,胸腺瘤(2)中纵隔肿瘤:淋巴瘤(3)后纵隔肿瘤:神经源性肿瘤,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骨骼系统●X线平片要求:1.正侧位(必要时斜位、轴位、切线位)2.包括软组织及邻近一个关节3.必要时照对侧对照几个特殊的体位:跟骨侧轴位、锁骨正位、肩关节穿胸位。
骨龄(bone age)定义: 二次骨化中心出现、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的年龄●检测骨龄是为了了解被检查者实际骨发育的年龄,并与正常儿童骨龄标准相比。
●骨龄是判断骨骼发育的参考资料之一,但应用时应考虑种族、地区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1.骨质疏松①定义:骨的质不变,量减少,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比例仍正常②组织学变化: a.骨皮质变薄,b.哈氏管扩大,c.骨小梁减少骨关节系统骨密度减低;③ X线表现骨小梁变细,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严重时结构消失,呈鱼椎样改变,可并压缩骨折④原因:a.老年、代谢性、内分泌等---普遍性; b.骨折后、感染后等---局限性2.骨质软化①定义:骨的有机成分正常、矿物含量减少,两者比例失调②组织学变化---骨样组织钙化不足,骨小梁中央部分钙化③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腰椎、骨盆明显),骨小梁及骨皮质边缘模糊;骨骼变形,假骨折线(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 ;杯口征或毛刷征④原因---维生素D缺乏,肠道吸收功能降低等肾排泄钙磷增多、碱性磷酸酶活跃3.骨质破坏(destruction of bone)皮质破坏早期---筛孔状,皮质表层---虫蚀5.骨膜增生(periosteal proliferation)又称骨膜反应(periosteal reaction)①定义:骨膜受刺激,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导致骨膜增生。
②组织学变化: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多,有新生骨小梁。
③X线表现:细线状、层状、花边状、针状、Codman三角。
④原因: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
Codman 三角: 骨肉瘤,肿瘤刺激骨膜反应增生。
随肿瘤发展,肿瘤组织突破骨皮质,掀起并破坏增生的骨膜,使残留的骨膜增生与骨之间呈一三角。
儿童骨折的特点✧骺离骨折--骺线增宽,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骨小梁扭曲,皮质皱折、凹陷或隆突⏹Colles 骨折:桡骨远端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向掌侧成角⏹股骨颈骨折:最常见合并骨缺血性坏死✧骨挫伤:是外力作用引起的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在平片和CT上常无异常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