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大一马原期末考知识点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期末考试中,掌握并理解马原的核心知识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马原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方法论、哲学原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本概念: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内容。
二、历史渊源:1. 马克思的哲学观点: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唯物史观、辩证法和无产阶级革命等重要思想。
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新概念。
三、方法论: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历史过程。
四、哲学原理:1. 劳动与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和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
2. 阶级斗争与革命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的主要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五、实践运用: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理,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思想。
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总结:大一马原期末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方法论和哲学原理等内容。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期末马原必背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运动是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但离开运动就没有物质。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真正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想象不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想象非物质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对立又统一。
最新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一门涵盖广泛、思想深刻的学科。
它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以及指导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最新马原知识点。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意味着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我们的意识来源于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但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够指导我们去改造物质世界。
例如,人们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从而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或物质的产物。
从自然界来看,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粒子,都遵循着一定的物质规律运行。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性的,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
而思维作为人脑的机能,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联系与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样性则表现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例如,在科技领域,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取代了旧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马原大一期末复习知识点随着大一学期的结束,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也将迈入期末考试阶段。
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原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一些马原的重要知识点,并为期末复习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包括了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对于学好马原至关重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解放人类,它主张社会的自由、平等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等一系列与社会革命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原则。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而产生的。
历史辩证法则是研究这种矛盾的方法和工具,它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非常有帮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强调公有制主导、按劳分配、政府调控等特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对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进代表,具有指导地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它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来贯彻这个指导地位。
如何进行马原的复习?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参考:首先,对于马原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方法论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发展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3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1.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原理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质量互变规律一适度原则1.原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5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方法论意义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期末马原必背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斗争来发展和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发展是规律性的,历史上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劳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活动,通过劳动,人们改造自然界,创造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
劳动是物质生产的基础,而物质则是劳动的结果。
劳动与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物质是人类的劳动对象,同时也是人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理解。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1. 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劳动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实现个人追求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
同时,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造自己,实现自由的全面发展。
2. 劳动过程中的人的本质劳动过程中,人体现了自己的本质。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通过劳动,人们能够改造自然界,实现物质的增加和财富的创造。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实现自由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
3. 劳动价值和劳动对人的双重意义劳动价值是指劳动通过生产创造的物质财富所具有的价值。
劳动价值是劳动成果的体现,也是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的体现。
劳动对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劳动也是人们实现价值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马哲必背20条原理与50个知识点一、20条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二、50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物质与运动;8、运动与静止;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0、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6、规律及其客观性;17、现象和本质;18、必然性和偶然性;19、原因和结果;20、可能和现实;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4、对立统一规律;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6、真理及其客观性;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8、价值;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4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47、社会发展的动力;48、“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49、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睁开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初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睁开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一致。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睁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照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要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想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依照。
3、哲学又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包括唯心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能知论:主张世界是不能够够认识的,只有少许唯心论是不能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睁开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宽泛联系和睁开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睁开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根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宽泛联系和永远睁开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想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根本门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心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见解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响。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课程,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二马原考试的临近,复习重点知识是学生们备战考试的关键任务之一。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备考。
以下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价值规律和剥削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总布局•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上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同学们在复习和备考时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知识点。
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中。
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发展了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实践和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马原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两者相互对立。
它们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次,两者又相互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依赖: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靠偶然性表现,靠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制约。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各自得到发展。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是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1.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的变化。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质变与量变相互关系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马原》必背知识点
1.马列主义的世界观:马原强调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等基本原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原中强调了中国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和
资产阶级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独特性。
4.战略防御:马原认为,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应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积蓄力量,以待一个有利机会。
5.十大战略原则:马原总结了十大战略原则,包括:以军事原则推动
政治,以军事原则指导外交,以军事原则改造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全心全意拥护党的政策,做到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做到人人都是
军事家,做到以战养战,发展壮大人民战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根据地战争的光辉战例:马原通过总结根据地战争的经验,指出了
根据地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根据地战争中保持根据地和军队的生机
与活力。
7.三个阶段的战略:马原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即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8.革命军队建设:马原中提出了革命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重点包括
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军队的传统和纪律,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等。
以上仅是《马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大一马原期末考试知识点大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称马原)课程是许多学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历史、认识现代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马原的期末考试通常是对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的掌握程度的考察。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马原期末考试常见的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考试中,学生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和阐述。
2. 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社会变革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阶级斗争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等。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学生需要熟悉马克思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定义,了解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矛盾的表现形式,如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并能够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阶级矛盾。
4.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基本路径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等。
5.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是重要的现象。
学生需要理解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系。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学生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一种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科学素养。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考点1、哲学的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局部世界——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及意义: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感知、意志、心(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不是实物5、物质与运动(1)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A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动中有静6、物质运动的时空属性(1)时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B特点: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B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4)爱因斯坦的相对性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7、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是错误的8、意识(1)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前提——遵守客观规律、途径——参与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手段二、辩证法1、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2、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9、如何把握量变、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普遍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二下学期进行教学。
它是一门涉及较多概念和理论的课程,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原理等。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等。
2.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指导世界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矛盾,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主要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如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
4.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形式,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5. 生产的社会化与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的社会化表现,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产生。
- 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
6.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异- 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消灭剥削和阶级。
- 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按需分配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7. 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但缺乏科学性和历史根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发展过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以上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马原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成绩有重要意义。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
”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2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30、看似不动的北极星实际上也是在缓慢运动的(相对于地球),这说明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一维性
33、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3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生观能动性的前提。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36、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37、“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38、“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浙江湖州的这一“桑基鱼塘系统”体现的哲理主要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9、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区别在于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
41、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2、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43、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属于因果联系的是摩擦生热
44、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另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4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46、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47、必然与偶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必然与偶然又是统一的: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8、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在于,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49、可能性有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之分,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是大海捞针
50、“知人善察,难眩以伪”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5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52、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脑造出来的矛盾”
53、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54、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5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56、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57、“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
58、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9、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处手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一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6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蕴含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