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离骚》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研究掌握有关XXX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XXX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研究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其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研究XXX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秋风,不知从XXX 袭来,让XXX,让XXX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
每每读到XXX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便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XXX,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XXX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动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①XXX,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XXX。
XXX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XXX“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XXX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离骚简介1.1 离骚的背景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他的生平和对楚国的影响。
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1.2 离骚的文学特色分析离骚的文学风格,如诗歌、赋、颂等。
探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第二章:离骚的篇制结构2.1 离骚的整体结构解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包括序言、和尾声。
强调离骚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意义。
2.2 离骚的部分分析离骚的章节划分,如“大序”、“小序”和“乱”。
探讨离骚中的主题和内容变化。
第三章:离骚的思想内涵3.1 离骚的政治思想解读离骚中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命运的探讨。
分析离骚中对于忠诚、正直和反腐倡廉的表达。
3.2 离骚的哲学思想探讨离骚中对于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思考。
解读离骚中的道家、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影响。
第四章:离骚的艺术表现4.1 离骚的语言艺术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和用词。
强调离骚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表达。
4.2 离骚的图像艺术探讨离骚中的图像描写和象征意义。
分析离骚中的图案、图腾和意象。
第五章:离骚的传承与影响5.1 离骚的文化传承介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离骚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5.2 离骚的现代价值分析离骚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离骚对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和国家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离骚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景观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湖、山、树等。
探讨自然景观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6.2 神话传说的融入解读离骚中融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宗教信仰。
分析神话传说在离骚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离骚中的人物形象7.1 屈原自我形象的塑造探讨屈原在离骚中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忠诚、正直、高洁等。
分析自我形象在离骚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7.2 他人形象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他人的描绘,如君王、小人、忠臣等。
探讨不同形象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第八章:离骚中的情感表达8.1 抒情手法的运用解读离骚中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
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内容与情感表达;2. 熟悉《离骚》中的修辞技巧和文学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离骚》中的隐喻、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2. 理解《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解读法:通过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探讨和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4. 归纳法:总结和概括《离骚》中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演示一段《离骚》的朗诵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阅读《离骚》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3)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的?3. 文本分析(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离骚》中的文学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点拨。
4. 思想感悟(15分钟)学生就《离骚》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进行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共同探讨(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就《离骚》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等展开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彼此启发,一同探寻《离骚》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离骚》的影响和地位,扩大学生对诗歌创作和文学艺术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修辞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离骚》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并用自己熟悉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语言表达。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歌也是流传至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节选《离骚》的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离骚》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教案:人教版离骚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通过诵读《离骚》,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诵读《离骚》,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意义和艺术特点;2.通过诵读《离骚》,感悟其中的情感韵味。
教具准备:1.草书字帖;2.课件导入《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导入课件,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相关知识。
2.以问题导入:你知道《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吗?你知道屈原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家吗?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二、讲解(15分钟)1.详细讲解《离骚》的内容和意义,重点解读其中的意象和抒发。
2.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离骚》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三、诵读(20分钟)1.将《离骚》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默读一遍。
2.示范诵读《离骚》,讲解诵读的技巧和要点。
3.组织学生分组互相诵读《离骚》,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四、反思(10分钟)1.让学生谈谈自己诵读《离骚》的感受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离骚》的意义和对当代人的启示。
五、拓展(10分钟)1.出示草书字帖,让学生欣赏和借鉴草书的特点。
2.鼓励学生以《离骚》为主题创作自己的草书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2.布置下节课课前预习《天问》和《旷达之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诵读《离骚》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韵味。
通过草书字帖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作业的布置也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离骚的艺术内涵。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对《离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意识。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领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楚国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离骚》的内涵。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 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3. 《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代文言文理解。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离骚》。
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介绍《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离骚》全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结构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划分章节和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离骚》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
2. 学生进行《离骚》的深度阅读,如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阅读理解、结构分析、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艺术欣赏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离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的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分析《离骚》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情感的把握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意象、情感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5. 欣赏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
3.领悟《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典诗词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的结构、韵律美等。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如香草、美人、幽径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3)讲解《离骚》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并举例说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离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水平。
1.创作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
由于受到奸臣的排挤,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2.结构特点《离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失落;第二部分写作者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第三部分写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3.意象分析4.表现手法《离骚》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能够把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能够领会《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 《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句的理解。
2. 对《离骚》中抽象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主题及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离骚》。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中的典型意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5. 艺术特色赏析: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PPT、相关资料,学生预习《离骚》。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2)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4)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离骚》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索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芜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蕉萃、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固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补充:端五节的由来1、名称:端五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五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2、传说: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五起源的观点是记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五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简介屈原1、屈原: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2、地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记念。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浮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
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方圆——比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
(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二)问题探究
1.从第一段中可看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忠贞、有高尚德行)
【补充】司马迁:“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2.如此俊杰,为何“朝谇而夕替”?
灵修浩荡——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众女——周围众多小人,屈原与他们有着尖锐冲突。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楚国政治黑暗。
3.在这样的现实中,作者处境如何?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苦闷、失意、走投无路。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为世俗所不容。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委屈压抑、忍受责骂侮辱。
4.面对一切,他报以怎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5.找出第二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的词及其所领起的内容。
悔——相道不察
6.接下来怎么做?
(回朕车以复路兮)
7.由“悔”而生“退”,目的-——“修吾初服”,具体如何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加强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使自己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8.“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形象。
四、扩展探究
1.学完《离骚》,对屈原的形象是否有新的认识?
2.对于屈原抱石投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