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近几年,我县通过进行“有效教学”课改实验,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是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改实验中不断探索一段历程和一点体会,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有效教学”课改实验之前,笔者在下乡听课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1、课时安排千篇一律。不论是哪篇文章,采取的教学程序是一致的。即:课时安排三部曲:第一课时识字教学;第二课时内容分析;第三课时课堂练习。一篇又一篇,一组(教材)又一组(教材),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如此机械地操作,教师倒是无需花多少脑筋、费多大功夫,可学生能喜欢吗?难怪学生会说:我喜欢语文,但不喜欢上语文课。2、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有些教师教案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了。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演示预案,极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整,更不会关注课堂生成。课堂上缺乏师生对话,一味地牵引学生朝自己预设的答案靠近,对学生的发言不如意,老师会心急火燎地不知疲倦地绕着圈,让学生往里钻,直至满意为止。学生根本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3、教学过程平铺直叙。应该说多数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理念,有主体意识,能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如变“填鸭式教学”为“放羊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说了算,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不是师生互动,而是学生单边活动。还有些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化,只是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教师不会引领学生深入地品味语言文字,使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些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文本,既没达到认知目标,也忽视了能力训练。这样的
课堂教学能高效吗?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利用下乡听课的机会,多次召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座谈会,与教师们共同研讨并制定改进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还利用暑期教师培训会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讲座。通过学习、讨论,教师们一致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每课都有新亮点,出奇制胜;二是注重教学细节,抓住重点进行对话教学,引人入胜;三是关注语言文字训练,把握重点难点,将语言咀嚼得有滋有味,沁人心脾。
为了检验这一改革成果,在每学年开展的百课竞赛活动中,笔者有意地分年级安排精读课文,每篇课文都要求上第一课时。提前一天抽签定教材,只有一天的时间备课。评分细则是:上出有生成的课;上出高效率的课;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实验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历次竞赛的课综合起来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一、科学处理教材,让每节课都有效。
教师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阅读心得,依据文章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的学习。不同的文章所找的切入点各不相同。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提示语在不同的位置,“说”字后面所用的标点符号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铁罐傲慢,是因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结实),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可装东西,不会被氧化);陶罐谦虚是因为它能全面地看问题。《鸟的天堂》一文教学时,教师所找的切入点是“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我们随着夕阳的余晖走近大榕树,一块儿去领略这独特的南国风光吧。”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的教学,教师则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引领学生这样走进文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在文中圈出来。”并通过选词填空抓住文章的主
要内容。《凡卡》一文教师是先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整合起来进行阅读。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彰显了文本的特殊性和创造性,让文本这独立的生命鲜活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地、快速地走进文本,与作者、编者进行平等对话,提高语文素养。
二、精心设计教学细节,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精彩的教学细节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命体验,难以感受到:“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的含义,执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细节: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钱?
生: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钱。
师:对,眼睛亮的同学一定发现了文中的比喻句。
生:第3句是比喻句。
师:想一想这句话中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这个18岁的年轻人”比作“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生:把“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的小钱”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做做这个连线题。
(打开课件:十八岁的年轻人
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的小钱
即将凋零的花朵含苞的花朵 ) (学生完成后教师随机出示两种不同的花朵,非常直观的展示了花朵的勃勃生机和即将凋零的花朵的伤感。)
师:读到这,你想对小钱说点什么?
生:小钱,你一定要坚强!要勇敢!
生:小钱真是太可怜了!
生:如果能治好小钱的病就好了。
生:如果我和小钱的骨髓相配,我一定把骨髓捐给他。
师:同学们都有一颗爱心。是呀,十八岁的年青人本该充满活力,现在却被病魔折磨得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小钱是不幸的,但是小钱又是幸运的,有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他一定能重新站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段吧。
三、关注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建构中成长。
阅读是人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既是一种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批判反思、拒绝否定、过滤沉淀的过程,是解构与重构的交互运动的过程,是读者的经验与作者的认识之间互动的过程。这次竞赛的十几节课大部分都安排了这样的对话过程:1、解题质疑。通过预测、质疑,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对课文要写的内容进行预测,或对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形成期待,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2、解构文本。通过品读文本,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进行对话,解疑思辨,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局部揣摩。从文本中学习语言,扣住重点和难点,把语言文字读得饱满起来,让学生获得鲜活的词汇、构思精巧的语段等。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一文的第1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一句,想像母亲的赞扬声还可能有哪些?于是出现了下面的精彩片断:“巴迪,你真了不起!”“多美的诗啊,巴迪!”“真是我的好儿子,这么小就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诗!”老师适时说道:“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巴迪身上。如果是你,听了母亲的评价后,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此时我会得意洋洋,感到高兴极了。
生:我觉得自己是一位大诗人了。
生:我感觉母亲的爱像彩云一样让我飘飘悠悠。
师:母亲的爱是一句激励的话语“精彩极了”,父亲的爱又将是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