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 格式:pdf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0
连翘发酵茶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连翘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近年来,研究表明连翘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因此,对连翘发酵茶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连翘为原料,通过发酵和提取等工艺,提取出多酚类物质,并对其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
首先,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在发酵过程中,控制温度为30℃,湿度为80%,发酵时间为48小时。
通过比较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确定了最佳的发酵条件。
接着,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采用乙醇提取法和水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乙醇提取法提取出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更高。
在乙醇提取法中,控制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为2小时,提取温度为60℃。
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条件下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条件。
最后,对提取出的多酚类物质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两种方法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连翘发酵茶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优化连翘发酵茶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连翘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㊀Guihaia㊀Jun.2023ꎬ43(6):1145-1154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6062霍华珍ꎬ蔡爱华ꎬ郭春雨ꎬ等ꎬ2023.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成分及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研究[J].广西植物ꎬ43(6):1145-1154.HUOHZꎬCAIAHꎬGUOCYꎬetal.ꎬ2023.Componentsꎬ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activitiesofwaterextractsfromdifferentvarietiesofrawtea[J].Guihaiaꎬ43(6):1145-1154.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成分及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研究霍华珍1ꎬ蔡爱华1∗ꎬ郭春雨2ꎬ谢运昌1ꎬ李典鹏1(1.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ꎬ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ꎬ广西桂林541006ꎻ2.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ꎬ广西桂林541004)摘㊀要:为比较7个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活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与降血糖活性的差异ꎬ确定各成分与活性之间的相关性ꎬ该文选取制作六堡茶常用的7个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作为研究对象ꎬ测定毛茶水浸出物及其浸膏中总多酚㊁总黄酮㊁茶多糖的含量ꎬ以DPPH 清除能力㊁ORAC值和α ̄葡萄糖苷酶㊁α ̄淀粉酶抑制作用为指标评价毛茶水浸出物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ꎬ并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ꎮ结果表明:(1)7个茶树品种毛茶水浸出物㊁总多酚㊁总黄酮㊁茶多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ꎬ含量最高的分别为黄金茶(53.42%ʃ0.14%)㊁桂红4号(40.87%ʃ1.09%)㊁云南大叶种(27.17%ʃ0.26%)㊁福云6号(2.70%ʃ0.02%)ꎮ(2)对DPPH 清除能力㊁ORAC值存在显著差异ꎬ在两种评价方法中均显示较好抗氧化效果的品种为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宛田种ꎮ(3)对α ̄葡萄糖苷酶㊁α ̄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均显著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ꎬ在两种评价方法中均显示较好降血糖效果的品种为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桂青种ꎮ(4)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均与总多酚㊁总黄酮含量有较强正相关ꎮ综上认为ꎬ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宛田种㊁桂青种的毛茶品质均较好ꎬ其中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同时具有开发成抗氧化㊁降血糖功能食品的前景ꎬ宛田种㊁桂青种分别具有开发成抗氧化㊁降血糖功能食品的潜力ꎻ总多酚㊁总黄酮对毛茶体外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的贡献较大ꎬ在毛茶进一步的加工利用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对这类成分的保护ꎮ该研究结果为开发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更好的六堡茶产品在毛茶原料筛选和加工方式选择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ꎮ关键词:不同品种ꎬ毛茶ꎬ水浸出物成分ꎬ抗氧化活性ꎬ降血糖活性中图分类号:Q94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3)06 ̄1145 ̄10Componentsꎬ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activitiesofwaterextractsfromdifferentvarietiesofrawteaHUOHuazhen1ꎬCAIAihua1∗ꎬGUOChunyu2ꎬXIEYunchang1ꎬLIDianpeng1收稿日期:2022-12-18基金项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桂科AA20302018 ̄10)ꎻ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ZRJJ2022 ̄7ꎬZRJJ2020 ̄3ꎬZRJJ2018 ̄2)ꎻ广西植物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桂植业21004ꎬ桂植业22001)ꎻ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QZ ̄C ̄1901)ꎻ桂林市创新平台和人才计划项目(20210102 ̄3ꎬ20220124 ̄13)ꎮ第一作者:霍华珍(1993-)ꎬ硕士ꎬ助理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ꎬ(E ̄mail)hhz5951@foxmail.comꎮ∗通信作者:蔡爱华ꎬ副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ꎬ(E ̄mail)356542930@qq.comꎮ(1.GuangxiKeyLaboratoryofPlantFunctionalPhytochemicalsandSustainableUtilizationꎬGuangxiInstituteofBotanyꎬ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and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Guilin541006ꎬGuangxiꎬChinaꎻ2.GuangxiTeaResearchInstituteꎬGuilin541004ꎬGuangxiꎬChina)Abstract:Tocomparethedifferencesintheactivecomponentsꎬthe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activitiesinvitrobetweensevendifferentvarietiesofrawteawaterextractsꎬandtodeterminethecorrelationbetweeneachingredientandactivityꎬthecontentsoftotalpolyphenolsꎬtotalflavonoidsandteapolysaccharidesinthewaterextractsofrawteaanditsinfusionweredetermined.The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activitiesofrawteawaterextractswereevaluatedbyDPPH scavengingabilityꎬORACvalueandα ̄glucosidaseandα ̄amylaseinhibitionasindicatorsꎬand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wasperformed.Theresultswereasfollows:(1)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contentsofwaterextractꎬtotalpolyphenolsꎬtotalflavonoidsandteapolysaccharidesamongthesevenvarietiesꎬwhilethehighestcontentswerefoundinGoldentea(53.42%ʃ0.14%)ꎬGuihongNo.4(40.87%ʃ1.09%)ꎬYunnanbigleafspecies(27.17%ʃ0.26%)andFuyunNo.6(2.70%ʃ0.02%)ꎬrespectively.(2)Therewereals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DPPH scavengingabilitiesandORACvaluesamongthesevenvarietiesꎬwhilethevarietiesshowingbetterantioxidanteffectsinbothevaluationmethodsweretheLiupaogroupspeciesꎬGuihongNo.4andWantianspecies.(3)Theinhibitionsofα ̄glucosidaseandα ̄amylasebythewaterextractsofsevenvarietiesweresignificantlystrongerthanthoseofacarbosepositivecontrol.ThevarietiesshowingbetterhypoglycemiceffectsinbothevaluationmethodswereLiupaogroupspeciesꎬGuihongNo.4andGuiqingspecies.(4)The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activitieswereallstronglyand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econtentsoftotalpolyphenolsandflavonoids.InsummaryꎬrawteaqualityofLiupaogroupspeciesꎬGuihongNo.4ꎬWantianspeciesandGuiqingspeciesarebetterꎬamongwhichLiupaogroupspeciesandGuihongNo.4havetheprospectofdeveloping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functionalfoodꎻWantianspeciesandGuiqingspecieshavethepotentialofdeveloping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functionalfoodrespectively.Totalpolyphenolsandtotalflavonoidshaveagreatcontributiontotheinvitro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activitiesofrawteaꎬsothat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protectionofsuchcomponentsduringthefurtherprocessingandutilizationofrawtea.Theresultsofthisstudy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thedevelopmentofLiupaoteaproductswithbetterantioxidantandhypoglycemicactivitiesintheselectionofrawmaterialsandprocessingmethodsofrawtea.Keywords:differentvarietiesꎬrawteaꎬwaterextractcomponentsꎬantioxidantactivityꎬhypoglycemicactivity㊀㊀六堡茶为广西特有的传统名茶ꎬ属于黑茶类ꎬ不仅具有丰富的功能成分和良好的保健功效ꎬ还给人 红㊁浓㊁陈㊁醇 的感官体验ꎬ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黄敏周等ꎬ2020ꎻ马婉君等ꎬ2020)ꎬ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支持发展 千亿元茶产业 中的重要组团(李欣鞠ꎬ2019ꎻ孔妮ꎬ2020)ꎮ由于六堡茶是以鲜茶叶为原料ꎬ经初制工艺制成毛茶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制陈化(渥堆发酵)而成ꎬ因此六堡茶生产过程中间原料毛茶的品质优劣对六堡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马婉君等ꎬ2020)ꎮ然而ꎬ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发现ꎬ制作六堡茶所采用的毛茶来源于较多的茶树品种且原料质量不一ꎬ从而导致生产的六堡茶成品茶质量参差不齐ꎬ严重阻碍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ꎬ迫切需要评价这些茶树品种之间的毛茶品质差异ꎬ有利于六堡茶生产企业准确地选择毛茶中间原料以进一步稳定成品六堡茶的品质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方式的改变ꎬ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长且有年轻化趋势(杨玉洁等ꎬ2021)ꎮ抗氧化剂是能捕获并中和自由基ꎬ从而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损害的一类物质(张泽生等ꎬ2017)ꎬ能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ꎬ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常用物质ꎮ随着生活中诱发自由基产生的辐射增多以及人类对健康越来越重视ꎬ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以及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ꎮ然而ꎬ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剂多为西药ꎬ有较多毒副作用ꎬ并且不能有效地控制并发症(龚艳振等ꎬ2012)ꎮ人们更青睐可长期食用㊁毒副作用小的天然抗氧化剂ꎬ选择茶产品时ꎬ除了注重口感外ꎬ人们也会更多关注它在抗氧化㊁降血糖方面的保健功效ꎮ因此ꎬ开发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更好的六堡茶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ꎮ茶多酚(黄烷醇类㊁黄酮类㊁花青素㊁酚酸)㊁茶6411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多糖是茶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ꎬ不仅具有抗氧化㊁降血糖㊁护肝等保健功效ꎬ还可以调节茶汤的口感ꎬ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性物质基础(刘小玲等ꎬ2012ꎻ宋林珍等ꎬ2018ꎻ马婉君等ꎬ2020ꎻ刘淑文等ꎬ2022)ꎮ茶叶中的活性成分通常是通过煮茶或泡茶的方式被人体所吸收利用ꎬ其茶汤中浸出物含量的多少反映出茶汤的厚薄㊁滋味的强弱程度ꎬ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其品质的优劣(刘小玲等ꎬ2012)ꎮ因此ꎬ测定毛茶水浸出物含量及水浸出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对毛茶的品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ꎮ尽管已有较多有关六堡茶方面的研究报道ꎬ但主要集中于六堡茶成品茶活性成分(陈小强等ꎬ2008ꎻ林小珊等ꎬ2019ꎻ张均伟等ꎬ2019)㊁香气成分(温立香等ꎬ2021)㊁加工工艺(黎敏等ꎬ2021)和生物活性(叶颖等ꎬ2019ꎻ龚受基等ꎬ2020)等方面ꎬ而对六堡茶中间原料毛茶的相关研究较少报道ꎮ周伟勤等(2013)对不同季节的六堡茶原料茶树品种(六堡群体种㊁桂青种㊁云南大叶种)鲜叶中的茶多酚㊁水浸出物㊁儿茶素含量进行了测定ꎬ并对其毛茶进行感官(外形㊁汤色㊁香气㊁滋味㊁叶底)评价ꎬ结果表明六堡群体种更适制六堡茶ꎬ而该文献却未涉及毛茶中活性成分的比较分析ꎬ并且采用的茶树品种较少ꎮ林国轩等(2012)报道了9个品种不同季节茶鲜叶的活性及营养成分含量ꎬ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树品种适制六堡茶ꎬ虽然该文献采用的茶树品种较多ꎬ但未涉及毛茶中活性成分的比较分析ꎮ刘小玲等(2012)对7种六堡茶及单一产地(柳州)六堡毛茶制备的水浸出物㊁总多酚㊁总黄酮㊁总游离氨基酸等含量进行了测定ꎬ结果表明毛茶水浸出物含量㊁总多酚㊁总黄酮含量均比六堡茶成品茶高ꎬ但该文献所用毛茶的茶树品种不详且未涉及不同茶树品种之间活性成分的比较分析ꎮ黄敏周等(2020)对不同干燥工艺的毛茶品质进行感官评价ꎬ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为萎凋棚下晾晒4h辅助鼓风工艺ꎮ由此可见ꎬ已有的关于毛茶的研究仅侧重于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含量水平方面ꎮ然而ꎬ从其保健价值角度来看ꎬ由于缺少对不同品种毛茶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比较的研究ꎬ因此无法科学判断不同品种毛茶的保健价值及成分和活性之间的相关性ꎮ 七分靠原料ꎬ三分靠工艺 ꎬ这说明毛茶原料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与六堡茶产品的保健价值具有密切关系ꎮ本研究以制作六堡茶常用的主要茶树品种(六堡群体种㊁桂青种㊁宛田种㊁云南大叶种)以及桂红4号㊁黄金茶㊁福云6号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为对象ꎬ测定毛茶水浸出物及其浸膏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体外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ꎬ并利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ꎬ确定各成分与活性之间的相关性ꎬ从活性成分含量㊁体外抗氧化以及降血糖活性3个方面综合考虑ꎬ优选出品质较好的毛茶原料品种ꎬ以期为开发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更好的六堡茶产品在毛茶原料筛选和加工方式选择方面提供科学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材料和试剂鲜茶叶来自树龄为6a的7个茶树品种ꎬ于2021年4月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园ꎬ并统一按一芽三叶标准进行采摘ꎮ7个茶树品种分别为黄金茶(L1)㊁六堡群体种(L2)㊁桂红4号(L3)㊁福云6号(L4)㊁宛田种(L5)㊁云南大叶种(L6)㊁桂青种(L7)ꎮ芦丁(纯度ȡ98%ꎬ合肥博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ꎬ没食子酸㊁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㊁维生素C(VC)(纯度ȡ98%ꎬ上海士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ꎬα ̄葡萄糖苷酶㊁α ̄淀粉酶(美国sigma公司)ꎬ福林酚(FC)试剂㊁亚硝酸钠㊁九水合硝酸铝㊁氢氧化钠㊁95%乙醇㊁磷酸二氢钾㊁磷酸氢二钾㊁1ꎬ1 ̄二苯基 ̄2 ̄三硝基苯肼(DPPH)㊁2ꎬ2ᶄ ̄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ABAP)㊁荧光素钠㊁对硝基苯基 ̄α ̄D ̄吡喃半乳糖苷(PNPG)均为分析纯ꎬ试验用水为实验室自制超纯水ꎮ1.2仪器和设备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ꎬT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ꎬXS205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ꎬRIOS8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公司)ꎬ移液器(美国ThermoFisher公司)ꎬTD5A ̄WS低速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ꎬHH ̄S4恒温水浴锅(上海况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ꎬN1100旋转蒸发仪(上海艾朗仪器有限公司)ꎬTecanSpark多功能酶标仪(上海帝肯贸易有限公司)ꎬBCD ̄213D11D双门冰箱(广东容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ꎬMJ-系列霉菌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ꎮ74116期霍华珍等: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成分及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研究1.3方法1.3.1六堡茶毛茶及其水浸出物的制备㊀参考黄敏周等(2020)的六堡茶毛茶制作工艺ꎬ将鲜叶先在萎凋棚下晾晒4hꎬ再经滚筒杀青㊁揉捻后以提香机70ħ烘至茶样足够干ꎬ即得六堡茶毛茶ꎮ将毛茶进一步粉碎后密封置于-20ħ保存ꎬ备用ꎮ按GB/T8305 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ꎬ2013)的方法对毛茶水浸出物进行提取ꎬ所得提取液分装后置于-20ħ保存ꎬ待用ꎮ1.3.2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㊀按GB/T8305 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ꎬ2013)的方法对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ꎬ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以干态质量分数(%)表示ꎮ1.3.3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浸膏中总多酚含量的测定㊀参考GB/T8313 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ꎬ2018)中的福林-酚法ꎬ并稍作改进ꎮ取毛茶水浸出物提取液0.2mL进行测定ꎬ加水补足至6mLꎬ随后分别加入FC试剂0.5mLꎬ混匀ꎬ10min后加入1.5mL20%Na2CO3溶液ꎬ充分混合后加水定容至25mLꎬ30ħ避光反应30minꎮ以水为空白对照ꎬ在76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ꎮ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ꎬ水浸出物浸膏中总多酚含量以干态质量分数(%)表示ꎬ按式(1)计算ꎮ总多酚含量(%)=水浸出物提取液中总多酚(g)/水浸出物浸膏质量(g)ˑ100(1)1.3.4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浸膏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㊀参考罗磊等(2016)的硝酸铝比色法ꎬ并稍作改进ꎮ取毛茶水浸出物提取液1.0mL进行测定ꎬ用50%乙醇补足至10.0mLꎮ加入5%的亚硝酸钠溶液1.0mLꎬ混匀ꎬ10min后再加入17.6%的九水硝酸铝溶液1.0mLꎬ摇匀ꎬ放置10minꎬ加入4%的氢氧化钠溶液10.0mLꎬ用50%乙醇定容至刻度ꎬ摇匀ꎬ放置30minꎬ同时做试剂空白ꎬ于51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ꎮ以芦丁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ꎬ水浸出物浸膏中总黄酮含量以干态质量分数(%)表示ꎬ按式(2)计算ꎮ总黄酮含量(%)=水浸出物提取液中总黄酮质量(g)/水浸出物浸膏质量(g)ˑ100(2)1.3.5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浸膏中茶多糖含量的测定㊀参照GB/T40632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ꎬ2021)中的苯酚-浓硫酸比色法进行茶多糖含量测定ꎮ1.3.6体外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的测定1.3.6.1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㊀参考李明杨等(2022)的方法ꎬ并稍作改进ꎮ将毛茶水浸出物稀释成合适的系列浓度的待测样品ꎮ分别精密量取1.0mL待测样品与2.0mL95%乙醇㊁1.0mL0.12mg mL ̄1DPPH溶液混合摇匀ꎬ于室温下避光静置反应20minꎬ作为样品组ꎮ以4.0mL95%乙醇为调零组ꎬ以相同体积的95%乙醇代替DPPH溶液为样品本底组ꎬ空白组为3.0mL95%乙醇和1.0mLDPPH溶液ꎬ在517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ꎮ以VC为阳性对照物(浓度梯度为5㊁10㊁15㊁20㊁25μg mL ̄1)ꎬ清除率按式(3)计算ꎮ清除率(%)=[1-(T-T0)/C]ˑ100(3)式中:T表示样品组的吸光度ꎻT0表示样品本底组的吸光度ꎻC表示空白组的吸光度ꎮ毛茶水浸出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半数清除浓度IC50表示ꎬIC50值越小说明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越强(吕平和潘思轶ꎬ2020)ꎮ1.3.6.2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radicalabsorbancecapacityꎬORAC)㊀参照Wen等(2016)的方法测定水浸出物样品的ORAC值ꎬ并表示为每克水浸出物浸膏(干重)的Trolox当量(μmolTE g ̄1)ꎮORAC值越大说明毛茶水浸出物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越强ꎬ其抗氧化活性越高ꎮ1.3.6.3α ̄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㊀按Pan等(2020)的方法ꎬ测定毛茶水浸出物对α ̄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ꎮ抑制50%的酶活所需要的样品质量浓度用IC50值表示(μg mL ̄1)ꎬIC50值越小说明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越强ꎮ1.3.6.4α ̄淀粉酶抑制活性㊀参考柳梅等(2017)的DNS法ꎬ并稍作改进ꎮ将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1.0mL)和1U mL ̄1α ̄淀粉酶(1.0mL)混合ꎬ在37ħ下孵育10minꎬ随后加入1.0mL1%可溶性淀粉溶液(已煮沸糊化)ꎬ在37ħ下反应15minꎬ取出ꎬ经高温灭酶后分别加入1.5mLDNSꎬ继续煮沸8minꎮ将混合体系定容至25mLꎬ以水代替α ̄淀粉酶溶液㊁1%可溶性淀粉溶液为校零管ꎬ于54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A1ꎬ以无样品的反应体系为空白对照ꎬ测定其吸光度A0ꎬ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ꎻ试剂背景以水校零ꎬ以等体积水取代DNSꎬ测定其吸光度A2ꎮ按式(4)计算抑制率ꎮ8411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α ̄淀粉酶抑制率(%)=[1-(A1-A2)/(A0-A2)]ˑ100(4)抑制50%的酶活所需要的样品质量浓度用IC50值表示(μg mL ̄1)ꎬIC50值越小说明对α ̄淀粉酶的抑制能力越强ꎮ1.3.7数据处理和分析㊀每个试验设置3个平行ꎬ采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处理ꎬ结果用平均值ʃ标准差(xʃs)表示ꎮ样品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SPSS19.0软件ꎬ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和Duncan多重范围检验ꎬP<0.05表示差异显著ꎬP>0.05表示无显著差异ꎮ体外活性试验中的IC50值采用SPSS19.0软件中的Probit进行计算ꎮ采用Pearson对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ꎮ2㊀结果与分析2.1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及活性成分含量分析由图1可知ꎬ7个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含量变化范围为(45.18%ʃ0.11%)~(53.42%ʃ0.14%)ꎬ其中黄金茶的含量最高(53.42%ʃ0.14%)ꎬ其次是桂红4号ꎬ福云6号的最低ꎮ水浸出物含量不仅都高于国家标准(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ꎬ2016)对中小叶种绿茶水浸出物的规定(ȡ36.0%)ꎬ而且大于45%ꎬ说明这些茶树品种内容物丰富ꎬ具有较高的耐泡性(纪鹏彬等ꎬ2021)ꎬ满足六堡茶耐冲泡特性所需的物质基础ꎮ7个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总多酚含量在(34.50%ʃ0.22%)~(40.87%ʃ1.09%)之间ꎬ其中桂红4号的总多酚含量最高(40.87%ʃ1.09%)ꎬ比桂青种高出6.37%ꎬ两者总多酚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ꎬ福云6号㊁桂青种的总多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ꎬ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中总多酚含量存在差异ꎬ这与苏秋芹等(201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ꎮ7个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总黄酮含量变化范围为(16.63%ʃ0.32%)~(27.17%ʃ0.26%)ꎬ含量最高的品种为云南大叶种(27.17%ʃ0.26%)ꎬ其次为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ꎬ含量最低的品种为桂青种(P<0.05)ꎮ7个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茶多糖含量分布范围为(1.76%ʃ0.04%)~(2.70%ʃ0.02%)ꎬ平均茶多糖含量为(2.23%ʃ0.03%)ꎬ其中福云6号的茶多糖含量最高ꎬ是云南大叶种的1.5倍ꎬ其余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茶多糖含量差异也较大(P<0.05)ꎮ以上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含量及浸膏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产生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茶树品种之间遗传基因的差异有关(刘淑文等ꎬ2022)有关ꎮ2.2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抗氧化活性比较由图2可知ꎬ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ꎬ其中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的品种为六堡群体种[(16.73ʃ0.02)μg mL ̄1]ꎬ其次为桂红4号[(17.20ʃ0.25)μg mL ̄1]㊁宛田种[(19.51ʃ0.19)μg mL ̄1]ꎮ由图3可知ꎬ不同品种的ORA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ꎮ7个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ORAC值在(5387.41ʃ39.71)~(6762.63ʃ50.81)μmolTE g ̄1之间ꎬ其中桂红4号㊁宛田种㊁六堡群体种的ORAC值相对较高ꎮ采用ORAC法与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的7个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不完全一致ꎬ这与周金伟等(2014)的研究结果相似ꎬ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这两种评价方法的自由基和作用机理不同有关ꎮ由于DPPH在溶液中以自由基形态和正离子态(DPPH+)存在ꎬ因此存在单电子转移和氢转移两种作用机制(李铉军等ꎬ2011)ꎮORAC法是一种经典的氢原子转移反应过程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ꎬ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续洁琨等ꎬ2006)ꎮ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中含有的大分子抗氧化剂含量可能不同ꎬ而大分子抗氧化剂由于空间位阻不能与DPPH自由基反应(续洁琨等ꎬ2006)ꎬ因此导致抗氧化效果有偏差ꎮ虽然所测样品采用ORAC法与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的结果存在差异ꎬ但桂红4号㊁宛田种㊁六堡群体种水浸出物的ORAC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较高ꎬ说明这3个品种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余品种ꎮ2.3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体外降血糖活性比较由图4可知ꎬ7个品种毛茶水浸出物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显著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606.21ʃ4.30)μg mL ̄1ꎬ说明这些品种均94116期霍华珍等: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成分及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研究不同字母表示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及其浸膏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ꎻ相同字母表示无显著差异(P>0.05)ꎮ下同ꎮDifferentlettersindicatethatthereisa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contentsofactivecomponentsinthewaterextractandextractofrawteapreparedbydifferentteavarieties(P<0.05)ꎻthesameletterindicates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samebelow.图1㊀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浸膏中活性成分的含量Fig.1㊀Contentsofactivecomponentsinrawteawaterextractspreparedfromdifferentteavarieties图2㊀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Fig.2㊀DPPHfreeradicalscavengingabilityofrawteawaterextractspreparedfromdifferentteavarieties可作为α ̄葡萄糖苷酶的天然抑制剂ꎬ其中六堡群体种㊁桂青种㊁桂红4号水浸出物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更佳ꎬIC50值分别为(9.66ʃ0.11)㊁(10.87ʃ0.07)㊁(11.06ʃ0.11)μg mL ̄1ꎮ福云6图3㊀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值Fig.3㊀ORACvaluesofrawteawaterextractspreparedfromdifferentteavarieties号㊁宛田种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显著低于六堡群体种(P<0.05)ꎬ其余品种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差异不大ꎮ由图5可知ꎬ部分品种对α ̄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ꎮ0511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7个品种毛茶水浸出物对α ̄淀粉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在(89.13ʃ1.07)~(160.15ʃ1.88)μg mL ̄1之间ꎬ均具有显著的α ̄淀粉酶抑制效果ꎬ其中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桂青种比其他品种有更好的抑制α ̄淀粉酶活效果ꎮ两种体外降血糖评价方法的结果均显示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桂青种的体外降血糖活性更好ꎮ图4㊀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Fig.4㊀Inhibitionofα ̄glucosidasebyrawteawaterextractspreparedfromdifferentteavarieties图5㊀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毛茶水浸出物对α ̄淀粉酶的抑制作用Fig.5㊀Inhibitionofα ̄amylasebyrawteawaterextractspreparedfromdifferentteavarieties2.4不同茶树品种制备的六堡茶毛茶水浸出物活性成分与体外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由于样品活性越强ꎬ其IC50值则越小ꎬ因此进行活性成分与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时用1/IC50表示样品活性的强弱ꎮ由表1可知ꎬ总多酚含量分别与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ORAC值呈显著的正相关ꎬ相关系数分别为0.751和0.817ꎬ表明总多酚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活性有显著的相关性ꎮ总多酚含量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ꎬ这是因为黄酮是多酚的组成成分之一ꎮ总多酚含量与α ̄葡萄糖苷酶㊁α ̄淀粉酶抑制作用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ꎬ总黄酮含量分别与α ̄葡萄糖苷酶㊁α ̄淀粉酶抑制作用有中等强度㊁显著正相关ꎬ表明体外降血糖活性与总多酚㊁总黄酮相关ꎮ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与ORAC值具有显著正相关ꎬ表明这两种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可以相互佐证ꎮ同理ꎬ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与α ̄淀粉酶抑制作用相关系数为0.929(P<0.01)ꎬ表明这两种体外降血糖的评价方法可以互为辅助参考ꎮ而茶多糖含量与体外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均没有正相关性ꎬ这与余启明等(2021)和宋林珍等(2018)的研究结果不同ꎬ可能是不同品种之间的茶多糖的分子量㊁化学成分㊁结构和立体构象不同从而导致体外降血糖活性不同(宋林珍等ꎬ2018)ꎬ具体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ꎮ3㊀讨论与结论7个品种毛茶水浸出物及其浸膏中总多酚㊁总黄酮㊁茶多糖的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ꎬ体外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也存在差异ꎮ两种抗氧化评价方法结果均表明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宛田种毛茶水浸出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好ꎬ同时总多酚㊁总黄酮含量也较高ꎮ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有显著的正相关ꎬ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也有较好的正相关ꎬ因此总多酚㊁总黄酮对毛茶抗氧化活性的贡献较大ꎮ总多酚含量与α ̄葡萄糖苷酶㊁α ̄淀粉酶抑制作用有较好的正相关ꎬ总黄酮含量分别与α ̄葡萄糖苷酶㊁α ̄淀粉酶抑制作用有中等强度㊁显著正相关ꎬ表明总多酚和总黄酮均具有降血糖活性ꎬ同时两者可能还具有协同作用ꎮ两种降血糖评价方法结果均表明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桂青种的毛茶水浸出物比其余品种的降血糖活性更好ꎬ其中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毛茶水浸出物的总多酚㊁总黄酮含量均较高ꎬ而桂青种的却低于其余品种ꎮ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潘福璐等(2020)研究表15116期霍华珍等: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成分及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研究表1㊀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1/IC50值㊁ORAC值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able1㊀Correlationanalysisof1/IC50valueꎬORACvalueandvariousindexesofrawteawaterextractsfromdifferentvarieties指标Index总多酚Totalpolyphenols总黄酮Totalflavonoids茶多糖TeapolysaccharideDPPH清除能力DPPHscavengingabilityORAC值ORACvalue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α ̄glucosidaseinhibitionα ̄淀粉酶抑制作用α ̄amylaseinhibition总多酚Totalpolyphenols10.850 -0.4950.751 0.817 0.5010.521总黄酮Totalflavonoids1-0.5370.6600.6140.4490.757茶多糖Teapolysaccharide1-0.419-0.394-0.586-0.839DPPH 清除能力DPPH scavengingability10.855 0.6220.564ORAC值ORACvalue10.2850.312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α ̄glucosidaseinhibition10.929 α ̄淀粉酶抑制作用α ̄amylaseinhibition1㊀注: 表示在0.05级别(双尾)ꎬ相关性显著ꎻ 表示在0.01级别(双尾)ꎬ相关性显著ꎮ㊀Note: indicatessignificantcorrelationat0.05(two ̄tailed)ꎻ indicatessignificantcorrelationat0.01(two ̄tailed).明茶叶中多酚组分ECG分别与EGCG㊁GCG两两组合对抑制α ̄葡萄糖苷酶活性存在协同作用ꎬ且这两种组合及组合内不同含量配比对α ̄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存在差异ꎬ因此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中ECG㊁EGCG㊁GCG的含量组成差异对降血糖活性产生影响ꎻ茶多糖的单糖组成㊁分子量㊁支链结构㊁立体构象是影响其降血糖活性的重要因素(杨玉洁等ꎬ2021)ꎬ如糖醛酸能明显影响多糖的活性ꎬ而茶树品种间的中性糖㊁糖醛酸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刘思思ꎬ2009)ꎬ因此不同品种毛茶水浸出物的茶多糖的单糖组成㊁分子量㊁支链结构和有效结构含量等方面可能不同ꎬ从而影响其降血糖活性ꎮ桂青种的体外降血糖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ꎮ综上所述ꎬ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㊁宛田种㊁桂青种的毛茶品质均较好ꎬ其中六堡群体种㊁桂红4号同时具有开发抗氧化㊁降血糖功能食品的前景ꎬ宛田种㊁桂青种分别具有开发抗氧化㊁降血糖功能食品的潜力ꎻ总多酚㊁总黄酮对毛茶体外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均有较大贡献ꎻ总多酚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ꎬ但在高湿高温及强光条件下含量迅速下降(沈生荣ꎬ1993)ꎮ为得到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更好的六堡茶产品ꎬ在毛茶进一步的加工利用过程应着重注意对这类成分的保护ꎬ不宜长时间使用高温㊁强光直射的加工方式ꎮ储存时应密封避光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或冷藏ꎮ总黄酮是总多酚的组成成分之一ꎬ因此其保护方法与总多酚的一致ꎮ另外ꎬ为保证同一品种茶树品质的稳定性ꎬ在对茶树进行异地引种栽培时ꎬ宜选择地域㊁土壤㊁气候㊁海拔高度等条件与原产地相近的地理环境(刘淑文等ꎬ2022)ꎬ同时还需采用统一的茶叶采摘标准ꎮ本研究为开发抗氧化㊁降血糖活性更好的六堡茶产品在毛茶原料筛选和加工方式选择方面提供科学依据ꎮ参考文献:CHENXQꎬYEYꎬCHENGHꎬetal.ꎬ2008.Studieson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Liupaotea[J].ChinAgricSciBullꎬ24(7):77-80.[陈小强ꎬ叶阳ꎬ成浩ꎬ等ꎬ2008.六堡茶的理化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ꎬ24(7):77-80.]GONGYZꎬXUYJꎬLIUHWꎬetal.ꎬ2012.Progressofsynergisticantioxidanteffectsofnaturalantioxidants[J].FoodSciTechnolꎬ37(6):264-267.[龚艳振ꎬ徐亚2511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
藤茶抗氧化活性研究欧贤红;叶勇;黄秋洁;刘华钢;宋云飞【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25)002【摘要】In this study, the scavenging effect of total flavonoid, dihydromyricetin and myricetin of Ampelopsis grossedntata on DPPH·,·OH,and O-2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ELISA Reader. The superoxide free radical (O-2) was generated with auto-oxidation in alkalcsent solution with the help of pyrogallol and the hydroxyl free radical (·OH) was produced with 1,10-phenathroline-Fe2+/H2O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of myricetin was the strongest in DPPH·system ( DPPH·IC50 2.91 ± 0. 28 mg/L) , and the activity of dihydromyricetin was the strongest in O-2 system (IC50 3. 88 ±0.99 mg/L). In·OH system,myricetin displayed the strongest activity,followed by dihydromyricetin and the total flavonoid. Hence, dihydromyricetin and myricetin may be the main antioxidant components of A. grossedntata.%本文建立体外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体系,并采用连苯三酚法在碱性溶液中自氧化反应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邻二氮菲-Fe2+/H2 O2体系产生羟自由基(·OH)法,在酶标仪上检测藤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对DPPH·、O2-+和·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藤茶各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氧化效果,杨梅素对DPPH·的清除作用最强DPPH·IC50 (2.91±0.28) mg/L,二氢杨梅素对O2-+的清除作用最强IC50 (3.88±0.99) mg/L,对·OH的清除效果是杨梅素>二氢杨梅素>藤茶总黄酮.确定杨梅素和二氢杨梅素为藤茶的主要抗氧化相关活性成分.【总页数】4页(P245-248)【作者】欧贤红;叶勇;黄秋洁;刘华钢;宋云飞【作者单位】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桂林54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2.3【相关文献】1.藤茶总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陈根洪2.土家药食资源藤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徐新;李佳川;王元;龙怡3.藤茶多糖组分AGP-3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罗祖友;严奉伟;胡筱波;吴谋成4.藤茶二氢杨梅素抗氧化活性研究 [J], 王丹;郁建平;刘灏5.天麻藤茶红茶复合饮料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J], 李刚凤; 杨娟; 朱苗; 康明; 冯春; 张玉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库1、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慢性并发症患病率的调查分析2、甲基莲心碱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3、β-胡萝卜素微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4、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5、阿奇霉素明胶微球体外释放特性的研究6、阿奇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7、艾叶黄酮和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8、安络小皮伞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9、安络小皮伞液体深层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10、氨基葡萄糖片制备工艺的研究11、八角茴香中莽草酸提取工艺的研究12、白芨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13、白藜芦醇对人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14、白藜芦醇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15、白囊耙齿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16、白囊耙齿菌水提物抗疲劳活性的研究17、白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18、白头翁颗粒的制备工艺的研究19、白头翁皂苷抗肿瘤活性的研究20、白血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的调查分析21、白芷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22、斑蝥酸钠体外抗肝癌的实验研究23、板蓝根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24、板蓝根配方颗粒初步稳定性的研究25、板蓝根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26、半枝莲黄酮活性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27、北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28、痹痛宁透皮贴剂制备工艺的研究29、蝙蝠蛾拟青霉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30、蝙蝠蛾拟青霉抗疲劳与耐缺氧活性的研究31、冰片鸦胆子油纳米乳的研制32、不同级别医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的调查分析33、参茸软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34、蚕蛹蛋白肽制备工艺的研究35、苍耳黄酮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36、苍耳素Ⅱ有效抑菌成分的分离纯化37、苍耳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38、草鱼蛋白源抗疲劳生物活性肽制备工艺的研究39、侧柏精油提取及抗菌活性研究40、茶树菇多糖提取与抗氧化性研究41、茶叶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42、茶籽饼中茶皂素提取工艺的研究43、柴芩乳康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44、蟾酥软膏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45、产胞外多糖百灵菇液体培养条件优化46、超声波技术辅助提取香蕉皮中多酚的工艺研究47、车前草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48、车前草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49、车前子多糖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50、橙皮甙的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51、橙皮苷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其抗菌活性研究52、橙皮苷酸水解工艺的研究53、赤灵芝多糖提取工艺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54、赤霉素提取工艺的研究55、川芎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研究56、川芎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57、穿山龙多糖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58、穿心莲内酯类脂质囊泡的研制59、刺葡萄籽原青花素抗衰老功能的评价60、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61、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制备工艺的研究62、大承气汤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63、大豆多肽提取工艺的优化64、大豆抗氧化肽抗氧化活性的研究65、大豆异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研究66、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67、大豆异黄酮抑菌活性的研究68、大果沙棘黄酮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69、大黄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优化70、大黄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研究71、大黄素纳米乳制备工艺的优化72、大蒜中性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73、丹参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研究74、丹参而帖醌独体分散体微丸的研制75、丹参水溶性酚酸成分提取工艺优化76、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77、丹参糖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78、丹参调肝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79、丹红口腔崩解片制备工艺的研究80、丹桃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81、当归丹参滴丸制备工艺的研究82、当归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83、灯盏花素前脂质体胶囊的研制84、丁香酚纳米乳的研制85、丁香叶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86、丁香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87、丁香叶总黄酮抑菌效果评价88、冬凌草甲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89、杜仲叶绿原酸提取工艺的研究90、短管兔耳草正丁醇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91、多酚脂质体物化稳定性的研究92、多西他赛脂质纳米混悬剂的研制93、多西他赛脂质体制剂的研制94、厄多司坦胶囊的生产工艺研究95、法桐落叶中植物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96、番茄红素微胶囊的研制97、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98、翻白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99、飞扬肠胃炎片质量标准的研究100、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后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101、茯苓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102、茯苓三萜类成分抗肿瘤活性研究103、氟比洛芬口崩片的研制104、妇炎康泡腾片制备工艺的研究105、妇炎康泡腾片质量标准的研究106、妇炎平栓剂制备工艺的研究107、复方白芍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108、复方丹参脉冲缓释片制备工艺的研究109、复方甘草酸苷片的研制110、复方积雪草胶囊制备工艺研究111、复方金肺止嗽颗粒质量标准研究112、复方利福平肠溶片的研制113、复方人参皂苷纳米乳的研制114、复方酮康唑纳米乳制备工艺的研究115、复方维生素微量元素软胶囊的研究116、复方消痔纳米乳的研制117、覆盆子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18、覆盆子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119、覆盆子多酚抑菌活性的研究120、甘草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研究121、甘草中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122、甘草总黄酮抗菌作用的研究123、甘薯糖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124、甘蔗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125、甘蔗皮中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26、甘蔗皮中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127、感毒清口崩片的研制128、感毒清口崩片增强免疫力功能的研究129、橄榄油中角鲨烯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130、橄榄中多酚类物质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131、高产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132、格列美脲固体分散片的研究133、葛根芩连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134、葛根异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135、枸杞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36、枸杞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137、枸杞中枸杞色素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138、枸杞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139、骨折术后感染多重耐药菌调查与分析140、过山枫醇提物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141、海参肽抗疲劳活性的研究142、海膜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的研究143、何首乌中磷脂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144、荷叶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45、荷叶黄酮提取、分离纯化的研究146、荷叶总生物碱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147、核桃青皮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的研究148、核桃仁降血压活性的研究149、核桃仁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50、黑果枸杞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51、黑灵芝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152、黑灵芝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153、黑木耳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154、黑木耳黑色素发酵工艺的优化155、黑木耳酪氨酸酶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的研究156、黑木耳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157、红景天苷抗疲劳作用的研究158、红景天苷抗炎作用的研究159、红景天泡腾片的研制160、红芪多糖对牙周膜细胞增殖的影响161、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162、红松松子壳多糖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163、红松松子壳多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164、猴头菌多糖对小鼠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165、猴头菌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166、猴头菌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167、厚朴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168、槲皮素口服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研究169、浒苔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170、花椒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171、黄花夹竹桃强心苷降解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172、黄连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173、黄连素纳米乳的研制174、黄连须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175、黄芪党参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176、黄芪多糖纳米乳的研制177、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178、黄芪甲苷对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179、黄芪甲苷提取工艺的研究180、黄芪总皂苷滴丸剂的研制181、黄芩苷纳米混悬液的研制182、黄芩中黄芩苷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183、黄秋葵种子中生物碱提取及其抗疲劳活性的初步研究184、灰树花多糖高产菌株的选育185、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186、灰树花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187、火棘果原青花素提取工艺的研究188、姬松茸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189、某高血压患者发病与用药情况的调查分析190、某医院中老年男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191、加味当归建中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192、姜黄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体外抗癌活性的研究193、姜黄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194、姜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备工艺的研究195、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196、姜黄中姜黄素的提取、纯化研究197、降香叶挥发油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198、绞股蓝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199、绞股蓝皂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200、结肠安肠溶片的研制201、金顶侧耳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202、金顶侧耳多糖对肌肉萎缩拮抗抵制的研究203、金顶侧耳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04、金柑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研究205、金感敏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206、金花茶叶皂甙成分的分离精制工艺研究207、金花茶叶中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208、金花葵花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209、金花葵花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210、金莲清热泡腾片的制备211、金银花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212、金银花中绿原酸提取工艺的研究213、荆芥总黄酮和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214、酒石酸泰乐菌素颗粒的质量研究215、菊米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216、菊米总黄酮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研究217、菊芋多糖的提取工艺的研究218、菊芋叶片提取物杀虫抑菌活性的研究219、多西他赛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220、决明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221、卡泊三醇软膏皮肤渗透性研究222、卡泊三醇软膏稳定性研究223、卡托普利缓释胶囊的研制224、凯乐泡腾片的研制225、凯乐泡腾片质量标准的研究226、苦参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227、苦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228、苦参素缓释微丸的研制229、苦参种子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230、苦参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231、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232、苦瓜多肽降糖舌下片的研制233、苦瓜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234、苦荞麸皮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235、苦荞芦丁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236、款冬花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237、辣椒中辣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238、蓝莓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239、蓝莓花青素提取工艺的优化240、甜杏仁油提取工艺的优化241、多西他赛聚合物胶束的研究242、雷公藤甲素脂质体的制备243、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抗肝癌活性的研究244、荔枝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245、荔枝多糖抗氧化性的研究246、连翘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初步活性的研究247、连翘木脂素的分离制备工艺研究248、连翘叶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49、莲藕多酚提取工艺及其及生物活性的研究250、莲子皮低聚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251、磷酸川芎嗪冻干粉针的研制252、灵芝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253、灵芝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254、灵芝液体发酵产物抑菌活性的研究255、灵芝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256、灵芝子实体多糖的分离及分离纯化的研究257、灵芝子实体免疫活性的研究258、菱角多糖口服液的研制259、龙葵皂苷的提取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260、芦笋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261、芦笋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262、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63、鹿茸草中苯乙醇苷的提取及抗菌活性研究264、罗布麻总黄酮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265、螺旋藻多糖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266、落叶松树皮原花青素纯化工艺的研究267、绿豆多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68、麻虾多肽抗疲劳活性的研究269、麻虾多肽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70、麻虾多肽提取工艺的研究271、马齿苋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272、马齿苋提取物抗缺氧活性的研究273、马齿苋中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274、马齿苋中多糖抑菌作用的研究275、马齿苋中黄酮的分离纯化研究276、马齿苋中黄酮的抑菌作用的研究277、马钱子碱透皮贴剂的研制278、玛咖生物碱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279、玛咖生物碱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80、玫瑰花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281、密花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其初步生物活性研究282、蜜环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283、某医院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284、某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甲真菌病的调查分析285、某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86、某医院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287、某市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288、牡荆挥发油和黄酮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289、木耳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290、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的研究291、纳豆激酶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292、南瓜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93、南瓜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294、南瓜果皮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295、南蛇藤中雷公藤红素的提取、纯化研究296、南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297、尼可地尔缓释片的研制298、尼美舒利的稳定性研究299、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300、酿酒酵母发酵法制备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初步研究301、尿素乳膏制备工艺的研究302、牛蒡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303、牛蒡子中牛蒡子苷的分离、纯化的研究304、牛樟芝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305、牛樟芝深层液体发酵及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306、枇杷叶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307、枇杷叶提取物中熊果酸的分离研究308、苹果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309、某医院高血压病药物治疗调查分析310、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311、普洱茶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312、芪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313、芪黄胶囊生产工艺的研究314、芪黄胶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315、脐橙皮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316、青刺果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317、青蒿琥酯纳米乳制备工艺的研究318、青蒿挥发油抗菌活性的研究319、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测定方法的研究320、青蒿素软膏的研制321、青蒿素软膏质量标准的研究322、青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323、青霉素栓剂的研制324、青霉素提取工艺的研究325、清半夏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326、清开灵注射剂质量标准的研究327、庆大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328、蚯蚓活性蛋白抗结肠癌作用的研究329、人参多糖抗疲劳生物活性的研究330、人参花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31、人参片抗疲劳活性的研究332、人参茸芝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333、人参皂苷前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研究334、肉苁蓉多糖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研究335、乳链菌肽的发酵及分离纯化的研究336、乳链菌肽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337、瑞格列奈片的处方工艺的研究338、三苯双脒肠溶片制备工艺的研究339、三氯异氰尿酸泡腾片制备工艺的优化340、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制备工艺的研究341、三七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42、三七总皂苷体外抗癌活性的研究343、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口服结肠定位胶囊的研制344、桑黄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345、桑菊口服液抗菌活性的研究346、桑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347、桑叶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348、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49、沙葱黄酮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350、沙葱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351、沙棘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352、砂仁挥发油有效成分包合物胶囊物制备工艺的研究353、山药多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354、山药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355、山药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56、山茱萸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357、山茱萸抑菌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358、芍芪多苷的抗炎作用研究359、肾着汤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360、渗透泵控释片质量标准的研究361、生姜姜辣素提取工艺的研究362、生脉注射液质量标准的研究363、石榴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64、石榴皮总黄酮的提取及抑菌作用研究365、石榴汁抗氧化作用的研究366、石香薷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其抗菌活性研究367、舒胸舌下片制备工艺的研究368、树舌灵芝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369、双歧杆菌微胶囊的研制370、水飞蓟宾缓释片剂的研究371、顺铂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372、蒲公英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373、四物汤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374、松茸发酵工艺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375、松茸高产菌株发酵工艺的优化376、松杉灵芝多糖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377、酸性红枣核桃乳生产工艺的研究378、桃红四物颗粒剂制备工艺的优化379、藤茶中二氢杨梅素抑菌活性的研究380、天麻素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381、甜叶菊废渣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82、甜叶菊废渣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383、铁皮石斛口服液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384、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385、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稳定性的研究386、托氟沙星纳米乳制备工艺的研究387、盐酸美西律的合成工艺研究388、胃灵颗粒质量标准研究389、乌龙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390、无花果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391、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392、五阳缓释片制备工艺的研究393、五阳缓释片质量标准的研究394、五子青龙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395、西洋参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396、膝骨关节炎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397、夏枯草黄酮类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398、香菇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99、香莲栓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400、香芸火绒草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401、响应面法优化蛹虫草培养基多糖的提取工艺402、硝酸甘油口崩片的研制403、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提取工艺的优化404、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治疗乳腺癌临床观察405、辛伐他汀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的研究406、辛夷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407、熊果苷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408、绣球菌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409、松针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410、绣球菌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411、左旋多巴微囊片制备工艺的研究412、亚麻籽壳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413、咽喉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414、咽喉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415、咽舒宁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416、咽速康气雾剂镇痛活性的研究417、盐酸阿比朵尔冻干粉剂的研制418、盐酸阿夫唑嗪口崩片制备工艺的研究419、盐酸胺碘酮纳米乳的研制420、盐酸多西环素羟基磷灰石微球的研究421、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的研制422、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研究423、盐酸氟西汀肠溶片的研制424、盐酸氟西汀口崩片的研制425、盐酸尼卡地平渗透泵控释片制备工艺的研制426、盐酸头孢喹肟脂质体的研制427、盐酸小檗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428、羊肚菌多糖抗疲劳作用的研究429、羊肚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430、羊肚菌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431、杨梅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432、洋葱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433、紫金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434、洋葱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435、洋槐蜜中多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436、氧化亚铁硫杆菌LY01抗氧化活性的研究437、野生薄荷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438、野生薄荷精油的提取及分离研究439、叶黄素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的研究440、一叶萩碱的提取工艺的研究441、一种抗炎镇痛中药活络油制备工艺的研究442、伊曲康唑纳米乳的研制443、异甘草素提取工艺的研究444、异喹啉类化合物脂质体的研究445、益母草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446、益心酮口腔崩解片制备工艺的研究447、银杏黄酮纯化工艺的研究448、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构建449、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分析方法研究450、银杏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451、淫羊藿苷的抗疲劳活性的研究452、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453、吲达帕胺口腔崩解片的研制454、吲哚美辛微球缓释栓剂的研制455、蛹虫草虫草素分离、纯化的研究456、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457、蛹虫草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458、头孢菌素C发酵工艺的研究459、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460、油茶籽壳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461、柚皮苷对成骨细胞增值及分化的影响研究462、柚子黄酮类物质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463、玉米须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464、玉米须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465、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的研究466、原青花素纳米乳制备工艺的研究467、云芝胞内糖肽提取工艺的研究468、云芝胞内糖肽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469、云芝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470、云芝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471、长根菇的液体发酵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472、正天丸质量标准的研究473、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苷提取工艺的优化474、中国被毛孢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475、中药肿节风冻干粉剂制备工艺的研究476、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剂的研制477、重组人生长激素栓剂的研制478、竹荪冻干工艺的研究479、竹荪多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480、竹荪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481、竹荪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482、维生素C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483、竹叶的黄酮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484、注射用黄芩苷原料的质量标准研究485、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的研制486、梓葛冻干粉剂活血化瘀活性的研究487、紫丁香叶多酚物质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488、紫甘薯花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489、紫甘薯花色苷抗氧化活性的研究490、紫苏籽油纳米乳制备工艺的研究。
刺五加养生茶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市场分析1.消费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增加,养生茶饮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刺五加养生茶作为新兴的养生茶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前景。
2.竞争对手:目前市面上已存在一些养生茶品牌,如人参茶、枸杞茶等,与刺五加养生茶属于同类产品。
需要根据产品的特色和市场定位来选择适当的竞争对手。
3.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养生茶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2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20%的增速。
二、投资分析1.生产设备:刺五加养生茶的生产需要一些基本的设备,如清洗机、炒锅、研磨机等,初步估计设备投资约为30万元。
2.生产原料:刺五加的种植成本和采摘成本较低,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
其他原料如草本植物、茶叶等相对较低。
3.生产工艺:制作刺五加养生茶需要经过清洗、烘干、研磨、混合等工艺步骤,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掌握。
4.销售渠道:刺五加养生茶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进行销售,线上销售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手段,线下销售可以通过超市、药店等渠道。
三、财务分析2.成本估算:生产设备投资为30万元,原材料、人工成本等约为100万元,年固定成本约为30万元,年总成本为160万元。
3.利润预测:每年的销售利润为140万元,考虑到市场波动等因素,假设年利润为100万元。
四、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才能赢得市场份额。
2.供应链风险:刺五加等原材料的供应不稳定,需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确保稳定的原料供应。
3.食品安全风险:养生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市场影响力,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质量。
五、总结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刺五加养生茶生产项目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投资回报,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市场竞争和风险。
因此,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前需要进一步核实市场需求和供应链情况,制定合理的市场推广策略与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也要严格把关,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刺五加总黄酮提取工艺摘要:刺五加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因抗氧化活性较为突出,备受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究其原因是由于,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疾病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体内的自由基出现氧化应激后则会对机体健康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很可能引发疾病问题。
而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因此针对刺五加总黄酮提取工艺展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来看,由于前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刺五加成为稀缺资源,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提取工艺,提高总黄酮的提取率则会进一步加剧资源利用问题。
因此,下文围绕刺五加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方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刺五加;提取工艺;总黄酮刺五加属于一种药用价值十分丰富的中药材,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药用功效为坚筋骨、补中益精,长期服用可减缓衰老。
相关医学研究者针对人参和刺五加的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二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疗效十分相似。
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起到主要的药用作用,但从前期的总黄酮提取工艺来看,总黄酮提取率的变化幅度较大,受到原料和提取工艺的直接影响。
为能有效提升刺五加总黄酮的提取率,急需对其提取工艺进行有效梳理。
1.材料和设备1.1材料市内出售的刺五加,产品批号为20190314;由上海国药生产的芦丁标准品;无水乙醇;去离子水。
1.2设备由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天平;上海元析公司生产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一恒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鼓风干燥箱;宁波新芝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超声波多频清洗机;湖南湘仪实验仪器研发公司生产的离心机。
2.方法2.1工艺流程粉碎刺五加饮片→过60目筛→超声波处理→过滤→测定。
2.2绘制标准曲线称取0.0760g经过干燥处理处于恒重状态下的芦丁标准品,将其投放于浓度为70%的乙醇溶液中溶解,之后将溶解液倒入250mL的容量瓶,再次使用浓度为70%乙醇定容后,摇匀以备后续使用。
经过测定,此时的溶解液浓度是0.3040mg/mL,为绘制出标准曲线,将上述溶液分别取0.40mL、0.80mL、1.20mL、1.60mL和2.00mL放入25mL的锥形瓶中,之后加入浓度为70%的乙醇至锥形瓶的12.5mL处,接下来依次加入NaNO2溶液、AL(NO3)3溶液和NaOH溶液,其中的NaNO2溶液,浓度为5%,剂量为0.8mL,静置5min后再投入AL(NO3)3溶液,浓度为5%,剂量为0.8mL,静置6min后加入NaOH溶液,浓度为4%,剂量为5mL,最后使用浓度为70%的乙醇稀释至测定需求的刻度,静置10分钟后便可在510nm处进行吸光度测定,根据测定参数来绘制标准曲线。
吉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刺五加茶编制说明一、背景说明刺五加,在吉林省,长期以来,其根及根茎或茎一直是中药材刺五加的药源,而其早春鲜叶既是刺五加茶生产的原料,又是老少皆宜的山野菜。
但由于刺五加叶食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标准化水平低,缺少相应的可执行的法定标准(唯一涉及刺五加叶作为蔬菜食用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标准保鲜山野菜》(L Y/T 1120-1993)已于2010年01月14日被废止),致使刺五加叶没有作为食品原料的合法身份,制约了我省刺五加产业的发展。
为此,在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织和支持下,吉林农业大学承担了吉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刺五加茶的标准制定工作。
刺五加茶标准制定背景简明阐述如下:1.刺五加茶食用习惯资料及调研古代医书《日华子本草》、吉林省《辉南县志》记载刺五加鲜叶可作蔬菜食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标准保鲜山野菜》(L Y/T 1120-1993)中,规定的食用山野菜中包括五加参叶,即刺五加叶,说明刺五加鲜叶现代作为山野菜的食用历史至少在25年以上。
刺五加叶,作为山野菜,生产和消费具有季节性。
为了提高附值,增加保质期,企业开发研制了五加茶。
吉林省域内企业最早的生产许可可追溯到2005年。
有多家企业取得刺五加茶的企业标准备案和作为代用茶的生产许可。
现阶段,吉林省域内刺五加茶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临江和抚松,并形成了两个协会:临江市刺五加协会和抚松县刺五加产业协会,形成了两个刺五加茶的团体标准《临江市刺五加协会团体标准刺五加茶》(Q/TLJCW0004S-2017)和《抚松县刺五加产业协会团体标准刺五加茶》(Q/TFSCW0001S-2017)。
2.刺五加茶原料刺五加叶及其活性成分食用安全性截止目前并未检索到食用刺五加叶及其相关产品所引起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
关于刺五加叶及其提取物的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资料,有如下报道。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满足新资源食品评审的要求,根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对刺五加叶开展了大鼠90d喂养试验,按人体推荐剂量3.0g/60kg BW设置了给药剂量,结果未观察到与喂养刺五加叶有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专利名称:刺五加固本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民政,张雷
申请号:CN200510009968.1
申请日:20050508
公开号:CN1685907A
公开日:
2005102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刺五加固本茶。
它的组份(按重量比)为:刺五加鲜嫩叶56~60%,绿茶10~15%,刺五加茎10~20%,防风11~21%,黄芪11~15%,茉莉花2~3%。
它的制备方法是:1.将刺五加鲜嫩叶干燥后粉碎;2.将刺五加茎、黄芪和防风煎煮取液,浓缩成流膏;3.将粉碎后的刺五加嫩叶与流膏按比例混合后干燥;4.将干燥后的刺五加嫩叶和流膏混合物与绿茶、茉莉花按比例混合灭菌后包装出厂。
本发明的特点:一是可有效缓解疲劳过度,并具有敌烟醒酒的效果。
二是可显著改善因脾、肾阳虚引起的衰弱、头晕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状。
三是长期饮用本品,可有效预防感冒和创面感染的发生。
申请人:王民政,张雷
地址:158418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六农场林业科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刺五加茶抗疲劳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张娅婕;甘振威;谢林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8(028)007
【摘要】刺五加与人参同属五加科。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其根、叶中所含多糖及皂甙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有抗疲劳及调节免疫之功效。
【总页数】1页(P536-536)
【作者】张娅婕;甘振威;谢林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复方中药补益方对小鼠抗疲劳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J], 陈健文;邱玉文;李承;郭键;陈少锐
2.人参三七茶抗疲劳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J], 王海桃;朱娜;李海僖;王帅
3.普洱茶熟茶抗疲劳作用研究 [J], 张冬英;黄业伟;汪晓娟;邵宛芳
4.鳖甲提取物抗疲劳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J], 张大旭;张娅婕;甘振威;马萱钺
5.刺五加抗疲劳活性部位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测定 [J], 李辰;王晓燕;胡绪玮;范海涛;乔善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6卷第3期2018年5月食品科学技术学报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6No.3May2018 doi:10.3969/j.issn.2095⁃6002.2018.03.008文章编号:2095⁃6002(2018)03⁃0056⁃10引用格式:化洪苓,尹文哲,张智,等.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8,36(3):56-65.HUA Hongling,YIN Wenzhe,ZHANG Zhi,et al.Optimization of antimicrobial proces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fermen⁃ted tea[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36(3):56-65.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化洪苓1, 尹文哲2, 张 智1,*, 李 晴1, 武天琦1, 刘 洋1, 吕 歌1(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摘 要:刺五加为中国北方特有的药食同源型植物资源,为促进刺五加资源的利用,将刺五加发酵制成刺五加发酵茶㊂首次尝试利用红曲霉㊁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对刺五加鲜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测定发酵期间的黄酮含量变化和茶叶感官得分,筛选菌种的添加比例并优化发酵工艺条件;比较发酵前后刺五加体外抗氧化能力㊂结果显示,较佳菌种添加比例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1∶2∶1㊂15%的接种量,51%的水分含量,发酵温度36℃,发酵4.5d条件下得到的刺五加发酵茶感官优良,黄酮含量较未发酵刺五加相比提高32.37%㊂发酵后的刺五加比未发酵刺五加抗氧化活性增加㊂关键词:刺五加;黄酮;响应面;发酵;抗氧化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70519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zhy⁃12⁃2160)㊂作者简介:化洪苓,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发酵;*张 智,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转化㊁微生物发酵和功能食品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㊂ 刺五加属五加科植物,别名五加参(Acantho⁃panax sentieosus),是我国北方地区特产常用药材之一㊂刺五加的主要成分为皂苷类,其中包括有紫丁香苷㊁金丝桃苷和齐墩果酸等;此外刺五加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活性物质[1]㊂刺五加不仅具有药用食用作用,还有较强的固土抗蚀能力,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2]㊂关于刺五加在抗肿瘤㊁抗炎㊁增强免疫功能㊁抗衰老[3]等方面的效用功能已有大量研究报道㊂汪琢等[4]研究了刺五加异嗪皮啶对体外培养的3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㊂Saito等[5]研究了刺五加果实对高脂小鼠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来调节肥胖的问题㊂刺五加亦能益智安神㊁补肾健脾,治疗腰膝酸软㊁失眠多梦等病症[6-9]㊂刺五加的有益之处如此众多,而目前刺五加的主要产品仅集中于药片㊁口服液等药品类以及少量果糕和饮品等食品类,其尚未被综合和广泛的利用起来㊂本实验利用微生物菌种对刺五加鲜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制得口感浑厚,有效成分高的刺五加发酵茶饮品,更有利于刺五加资源的利用与开发㊂通过比较发酵前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㊁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㊁羟自由基清除能力㊁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的不同,进一步研究固态发酵对刺五加的有益改变㊂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菌种:米曲霉㊁红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由东北林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提供;刺五加鲜叶产自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㊂无水乙醇㊁亚硝酸钠㊁硝酸铝㊁氢氧化钠㊁石油醚㊁硫酸亚铁㊁水杨酸㊁铁氰化钾㊁三氯醋酸㊁氯化铁㊁65过硫酸钾㊁抗坏血酸,分析纯,天津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天津市汇达化工有限公司;芦丁标准品试剂(纯度大于98%),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PPH,ABTS标准品(纯度大于98%),美国Sigma公司;抗超氧阴离子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有限公司㊂1.2 仪器与设备722s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国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YXQ⁃LS⁃18S型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SW⁃CJ⁃1G型超净工作台,江苏净通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DL⁃6M型立式离心机,湖南星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上海宜昌仪器纱筛厂;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KQ⁃3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IS⁃RSD3型台式恒温振荡器,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㊂1.3 实验方法1.3.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参考文献[10]㊂取芦丁标准品分别制得质量浓度为0.2㊁0.4㊁0.6㊁0.8和1.0mg/mL的芦丁标准品液㊂取5个不同质量浓度的芦丁标准品液1mL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4mL,质量分数为5%的亚硝酸钠0.4mL反应6min,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铝0.4mL反应6min,最后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4mL,并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定容,室温反应15min后于510nm处测定吸光度㊂以吸光度为横坐标,标准液浓度为纵坐标绘制芦丁标准曲线并得到回归方程y=1.1327x+0.0054,相关系数R2=0.9996㊂1.3.2 刺五加黄酮含量的测定取经石油醚处理后的刺五加研磨过60目筛,质量浓度0.05g/mL㊁50%乙醇溶液75℃超声1h,离心取上清液于100mL容量瓶中,得到的滤渣重复上一步超声过程,2次超声提取液用50%乙醇定容,参照1.3.1测定510nm处吸光度,根据回归方程计算黄酮含量[11]㊂黄酮得率如式(1):w(黄酮)=ρ×V1×V2m㊂(1)式(1)中,w(黄酮),mg/g;ρ为提取液样品中的黄酮质量浓度,mg/mL;V1为稀释体积,mL;V2为测定定容体积,mL;m为刺五加叶质量,g㊂1.3.3 感官评价指标参照GB/T21733 2008‘茶饮料“标准,由10位同学从产品的色泽㊁气味㊁滋味和组织状态进行鉴定,总分数由20%色泽+20%气味+30%滋味+ 30%澄清度权重分数算出,见表1㊂表1 感官评价标准Tab.1 Sensory evaluation criteria指标评价标准色泽亮红,颜色较均匀(16~20分)浅红,颜色较均匀(9~15分)颜色深浅不均匀(0~8分)气味有甜香味,微酸,气味协调㊁柔和(16~20分)有甜香味,微酸有菌味,气味较协调(9~15分)较大的菌味,气味不协调(0~8分)滋味酸甜适中,滋味纯正,口感醇厚细腻㊁润滑(20~30分)酸甜比例较差,味感较柔和,口感较细腻醇厚(10~19分)过酸或过甜,口感粗糙,不柔和,不易接受(0~9分)澄清度澄清,颜色均匀,明亮(20~30分)较澄清,能见微量浑浊(10~19分)不澄清,多浑浊(0~9分)1.3.4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对米曲霉㊁红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分别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以确定较佳的添加时间㊂米曲霉和红曲霉采用测菌丝体干重法㊂红曲霉在每天同一时间离心去上清液,烘干后测量其干重,共测量5d;米曲霉从培养起每2h离心去上清液测干重,共测量30h㊂产朊假丝酵母采用OD值法测定,利用分光光度计每2h测定培养液的吸光值,共测量44h,每组进行3次重复性实验,根据测定数据绘制生长曲线㊂根据结果判断菌种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为较佳添加时间㊂1.3.5 发酵菌种的筛选选用米曲霉,红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分别对刺五加鲜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测定黄酮含量和感官分数确定菌种㊂取7.5g刺五加鲜叶(叶中干物质的质量分数为40%)为发酵底物,将每一单独菌种以总质量的15%接种于发酵体系中,放置在35℃的环境中进行固态发酵㊂确定好的单菌种进行发酵75第36卷第3期 化洪苓等: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比例添加实验,添加比例分别为:比例1为米曲霉∶红曲霉=1∶1;比例2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1∶1∶1;比例3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1∶2∶1;比例4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2∶2∶1;比例5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2∶3∶1,每组实验进行3次重复性实验,最终选定发酵菌种及其添加比例㊂1.3.6 刺五加发酵茶工艺的单因素实验1.3.6.1 水分单因素实验取7.5g 刺五加鲜叶为发酵底物,固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接种量,考察在固态发酵体系中40%,45%,50%,55%和60%水分下对刺五加发酵的影响,每组设3次重复实验,综合单因素结果和发酵后刺五加实际情况,选出较佳水分含量条件㊂1.3.6.2 接种量单因素实验考察在固态发酵体系总含水量的10%,12%,15%,18%和20%接种量下对刺五加固态发酵的影响,每组设3次重复实验,综合单因素结果和发酵后刺五加实际情况,选出较佳接种量㊂1.3.6.3 发酵温度单因素实验考察在25,30,35,40和45℃温度下对刺五加固态发酵的影响,每组设3次重复实验,综合单因素实验结果和发酵后刺五加实际情况,选出较佳发酵温度㊂1.3.6.4 发酵时间单因素实验考察在3,4,5,6和7d 下对刺五加固态发酵的影响,每组设3次重复实验,综合单因素结果和发酵后刺五加实际情况,选出较佳发酵时间㊂1.3.7 响应面优化试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以固态发酵过程中的水分含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设计4因素3水平响应面优化试验,以黄酮含量和茶叶感官得分为双指标共设计29组实验优化发酵工艺㊂1.3.8 刺五加黄酮抗氧化活性实验根据1.3.7节确定的最优发酵工艺后进行刺五加黄酮提取,提取液经AB⁃8大孔树脂[12]吸附纯化,并通过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洗脱,将乙醇溶剂回收后并干燥,得到刺五加黄酮干粉㊂将该样品配制不同浓度对其进行DPPH 自由基清除率[13-14],羟自由基清除率[15-17],ABTS 自由基清除率[18],总还原能力[19-20]的测定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试剂盒的测定㊂1.4 数据处理数据通过软件SPSS 22.0和Statistix 8.1进行相关计算处理,作图利用OriginPro 8.6与Excel 2010进行处理㊂2 结果与分析2.1 3种不同菌种生长曲线的分析产朊假丝酵母,米曲霉和红曲霉的菌种生长曲线结果见图1㊂根据OD 值法得到图1a,菌丝体干重法得到图1b 和图1c㊂图1 3种菌种的生长曲线Fig.1 Growth curves of three strains 由图1可知产朊假丝酵母和米曲霉均在第18小时进入对数生长期;而红曲霉在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㊂根据菌种生长曲线的结果,选取在对数生长期的菌种进行固态发酵有益于发酵的顺利进行㊂2.2 单菌发酵筛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菌种单独固态发酵刺五加鲜叶得到的黄酮含量和感官得分实验结果见图2㊂从图2可知,3种微生物单独发酵,大致的走向是发酵前期黄酮含量减少,后期再逐渐恢复,第85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8年5月图2 单菌发酵筛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Fig.2 Effect of single bacteria fermentation on experimental results6天与第7天黄酮含量差距不大,而感官得分在发酵第6天均比第7天要好,所以发酵大致选在6d完成㊂第2天黄酮含量高可能是红曲霉在第1天适应新的发酵底物和环境,第2天由于发酵代谢使黄酮类物质大幅提高,随着发酵时间的推进,又有新的菌种出现,虽是单菌发酵但后期也归于多种菌的共同作用,只是单独添加的菌种更有优势, 成为优势菌种㊂共同作用也解释了虽然添加的单个微生物菌种不同,但后期发酵后得到的黄酮含量和感官得分都是相差不显著的㊂2.3 不同添加比例混菌发酵对发酵的分析产朊假丝酵母,米曲霉和红曲霉以5种不同添加比例混合进行固态发酵刺五加鲜叶得到的黄酮含量和感官得分实验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㊂表2 不同添加比例混合菌发酵对茶中黄酮含量的影响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mixed fermentation on flavonoids contents in teamg ㊃g -1发酵时间/dw (黄酮)比例1比例2比例3比例4比例5079.60±1.2679.60±1.2679.60±1.2679.60±1.2679.60±1.26150.02±1.4385.78±1.0081.59±1.3685.83±1.4979.38±1.26268.02±0.7798.56±1.3586.78±1.1179.07±1.2280.07±1.62381.47±1.6068.00±1.1365.06±0.2972.30±0.5257.51±1.64484.31±0.7990.36±1.5189.78±0.6687.82±1.3775.91±1.35581.93±0.8981.25±0.9180.69±1.1866.75±1.5266.19±1.41666.30±1.0165.62±1.5068.11±1.3969.36±1.5967.63±1.40 比例1为米曲霉∶红曲霉=1∶1;比例2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1∶1∶1;比例3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1∶2∶1;比例4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2∶2∶1;比例5为米曲霉∶红曲霉∶产朊假丝酵母=2∶3∶1㊂表3 不同添加比例混合菌对发酵感官得分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ratios of mixed strain onfermentation sensory scores发酵时间/d 感官得分比例1比例2比例3比例4比例5060±160±160±160±160±1172±173±274±173±274±2274±275±178±175±276±1380±280±182±277±177±1483±184±286±180±180±2581±282±183±178±281±1678±179±280±279±179±1 表2和表3根据单菌发酵结果采用不同添加比例混合菌发酵后黄酮含量和对应的感官得分㊂表3明显比图2a 的黄酮含量增加,不同添加比例菌种作用的发酵趋势和单菌种的发酵趋势一致,也进一步证实了2.2节中在固态发酵体系内菌种最终会达成共同作用的结论,多种微生物的加入相当于起到促进和增强的效果,因此在发酵时间上也由6d 缩短到了4d 或5d㊂结合表2和表3结果,综合黄酮含量和感官得分的结果,选取比例3进行进一步的研究㊂95第36卷第3期 化洪苓等: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2.4 单因素实验对发酵结果的分析分别对发酵底物水分含量㊁发酵菌种接种量㊁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进行研究,单因素结果见图3㊂由图3a可知,黄酮含量在40%~50%水分含量中迅速增加,在50%~60%的水分含量中缓慢减少,而当水分含量超过60%,不仅黄酮含量大幅度减少,发酵后的感官得分也迅速降低并伴有杂菌生长㊂原因可能是固态发酵中的水分不宜过多,过多的水分容易造成染菌和霉变的风险㊂感官得分和黄酮含量均在水分含量为50%的时候达到最大㊂由图3b可知,接种量在10%~15%时,黄酮含量显著上升;在接种量大于15%后,缓慢降低㊂由于发酵最终都将进入共同作用的结论,当菌种总数达到一定时,即启动共同作用的时刻,因此也不需要过量的添加㊂在接种量15%时,双指标值最高㊂由图3c可知,35℃时,黄酮含量和感官得分达到最大㊂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生长,选取适宜的温度对固态发酵尤为重要㊂由图3d可知,茶叶感官得分随着发酵天数的增加快速提高,第4天达到最高,继续发酵得分缓慢降低㊂而黄酮含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后,第5天便显著减少,综合两项指标选取发酵时间为4d㊂图3 单因素实验对发酵结果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on fermentation results2.5 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结果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通过响应面法对水分含量㊁接种量㊁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4个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㊂表5响应值为黄酮得率的模型,p<0.0001极显著而失拟项p=0.1734>0.05不显著,决定系数R2为0.9521,调整决定系数R2adj为0.9042,以上均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可用于优化工艺条件㊂由表3可知,4个因素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发酵时间㊁水分含量㊁发酵温度㊁接种量,且水分含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均对黄酮得率有极显著影响;接种量和接种量与时间的交互项对黄酮得率有显著影响㊂表6响应值为感官得分的模型,p<0.0001极显著而失拟项p=0.3735>0.05不显著,决定系数R2为0.9061,调整决定系数R2adj为0.812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能够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发酵后的茶叶感官情况㊂表6从显著性差异可知,4个因素对茶叶感官得分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发酵时间㊁发酵温度㊁水分含量㊁接种量,且时间,水分含量与发酵温度的交互项均对茶叶感官得分有极显著影响;发酵温度和水分含量对茶叶感官得分有显著影响㊂06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8年5月表4 Box⁃Behnken 试验设计及其响应值Tab.4 Box⁃Behnken design matrix and response values实验号Aw (水分)/%B接种量/%C发酵温度/℃D发酵时间/d Y 1w (黄酮)/(mg ㊃g-1)Y 2茶叶感官得分/分1501230462.35732501240484.64783501835387.86864451530461.23745551535363.45716501840478.47757451835476.36778501835596.73859501540373.877710551540483.427811501540589.628512501235368.9373135015354100.558814501535499.839415551530478.838216551235484.5786175015354104.7292185015354101.9489195015354106.439220501235585.578321501830474.707722501530582.518423451540477.858624551835494.748025451535578.558226551535588.638527451235469.487828451535362.317029501530363.9675 响应面相互作用如图4,根据模型最优的发酵工艺条件为水分含量51%,接种量15%,36℃,发酵4.5d 预测得到的刺五加发酵茶黄酮含量为105.97mg /g,茶叶感官得分92分㊂参照最优工艺条件进行实际固态发酵,3次平行实验得到刺五加发酵茶黄酮含量(105.37±1.58)mg /g,感官得分(92±1)分,与预测值接近㊂2.6 刺五加发酵前后抗氧化活性的比较根据最优工艺发酵后得到的刺五加参照1.3.2节制得干粉,对比相同质量浓度下发酵前后表5 黄酮为响应值的试验结果方差分析Tab.5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regression model equation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 值p 值显著性模型4876.1414348.3019.88<0.0001显著A 542.171542.1730.94<0.0001B 108.481108.486.190.0261C425.541425.5424.290.0002D 1061.0711061.0760.55<0.0001A 2953.471953.4754.41<0.0001B 2758.211758.2143.27<0.0001C 21239.6011239.6070.74<0.0001D 21080.9411080.9461.69<0.0001AB 2.7112.710.150.7003AC24.06124.061.370.2608AD 9.2419.240.530.4797BC 20.84120.841.190.2939BD 88.92188.925.070.0408CD 1.9611.960.110.7430残差245.321417.52失拟项213.891021.392.720.1734不显著纯误差31.4347.86总离差5121.4628表6 感官得分为响应值的试验结果方差分析Tab.6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regression model equation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 值p 值显著性模型1093.431478.109.65<0.0001显著A 40.33140.334.980.0425B 5.3315.330.660.4306C65.33165.338.070.0131D 300.001300.0037.06<0.0001A 2227.071227.0728.050.0001B 2227.071227.0728.050.0001C 2208.291208.2925.730.0002D 2246.671246.6730.47<0.0001AB 6.2516.250.770.3944AC90.25190.2511.150.0049AD 1.0011.000.120.7305BC 4.0014.000.490.4936BD 0.2510.250.0310.8630CD 0.2510.250.0310.8630残差113.33148.10失拟项89.33108.931.490.3735不显著纯误差24.0046.00总离差1206.762816第36卷第3期 化洪苓等: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图4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黄酮含量和感官得分的影响Fig.4 Effect of each factor to flavonoids contents and sensory score的刺五加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维生素C 作对照㊂由结果可知,发酵后刺五加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未发酵刺五加㊂下图中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 <0.05㊂其中第一个或前两个字母表示固定浓度3种物质的差异性;最后一个字母表示同种物质,质量浓度上的差异性㊂发酵前后刺五加抗氧化实验结果如图5㊂ 由图5可知,在质量浓度小于0.4mg /mL 时,发酵前刺五加和发酵后刺五加均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率也显著增加;质量浓度大于0.4mg /mL 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率增加缓慢㊂当质量浓度达到0.8mg /mL 时,发酵后刺五加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4.34±1.67)%,达到相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 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的94.55%㊂未发酵刺五加的IC 50为93.06μg /mL;发酵后刺五加的IC 50为63.24μg /mL㊂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迅速增强,当质量浓度达到0.4mg /mL 后,清除能力缓慢增加㊂刺五加黄酮提取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相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 对照品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强㊂在质量浓度0.8mg /mL 时,发酵前刺五加提取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维生素C 对照品的2倍,发酵后刺五提取物加则是维生素C 对照品的2.7倍㊂因此刺五加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㊂未发酵刺五加的IC 50为0.59mg /mL;发酵后刺五加的IC 50为0.22mg /mL㊂在质量浓度小于0.1mg /mL 时,3种物质均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率迅速提高;质量浓度大于0.1mg /mL 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未发酵刺五加和维生素C 清除率缓慢增加;而发酵后刺五加继续快速增加,且在质量浓度达到0.2mg /mL 时,发酵后刺五加对ABTS 自由基的清除率超过了相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㊂未发酵刺五加的IC 50为72.80μg /mL,发酵后刺五加的IC 50为21.75μg /mL,与未发酵刺五加相比有大幅提升㊂在质量浓度小于0.4mg /mL 时,3种物质均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率也显著增加;质量浓度大于0.4mg /mL 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率趋于平缓㊂当质量浓度达到0.8mg /mL 时,发酵后刺五加抗超氧阴离子活力为(212.05±5.07)U /L,达到相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 抗超氧阴离子活力(228.34±15.46)U /L 的92.87%㊂26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8年5月图5 刺五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Fig.5 Study on antioxidant effect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吸光值越高,总还原力越强㊂在质量浓度小于0.4mg /mL 时,三种物质均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率也显著增加;质量浓度大于0.4mg /mL 后,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率趋于平缓㊂未发酵刺五加与发酵后刺五加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㊂3 结 论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刺五加发酵茶工艺,得到的较佳参数为51%的水分含量,15%的接种量在36℃下发酵4.5d㊂发酵后得到刺五加黄酮含量为(105.37±1.58)mg /g,感官得分(92±1)分,较之未发酵刺五加的黄酮含量提高32.37%㊂在混合菌参与的固态发酵体系中,微生物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和角色㊂通过3株菌种以不同添加比例进行固态发酵,利用微生物互生,共生的特点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可以有效地提高刺五加的风味和口感并大大减少发酵时间提高产量㊂米曲霉主要分泌物质将大分子水不溶性物质分解成胞内酶和胞外酶,使大部分直链淀粉转化为糖以改善原刺五加发涩味的口感[21];酵母菌代谢的酸和酯类可以使茶叶更柔和醇厚;红曲霉产生的红色素调节刺五加茶叶的色泽㊂不仅限于3种菌的混合,在真正的体系中共生出大量的其他菌种来一同协调整体发酵㊂通过色香味的综合改良达到刺五加发酵茶的浓,陈的感觉㊂比较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得出发酵后刺五加在对DPPH 自由基㊁羟自由基㊁ABTS 自由基㊁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总还原力的作用上均比未发酵刺五加的效果好且均体现质量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实验结果与张英华等[14]研究结果趋势相同㊂可见刺五加发酵茶不仅改善了风味,更提高了活性成分黄酮的含量,一举两得㊂36第36卷第3期 化洪苓等: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本实验为创新刺五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今后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还需对发酵过程中菌种对刺五加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分析,并对发酵后刺五加其他活性成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层的探究㊂参考文献:[1] HUANG L,ZHAO H,HUANG B,et al.Acanthopanaxsenticosus:review of botany,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J].Die Pharmazie,2011,66(2):83-97. [2] 黄丽,陈武荣,林丽,等.濒危植物刺五加开发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方园艺,2012,23(2):41-43.HUANG L,CHEN W R,LIN L,et al.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endangered 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J].Southern Horticulture,2012,23(2):41-43. [3] PARK M.Fermented Acanthopanax koreanum root extractreduces UVB⁃and H2O2⁃induced senescence in humanskin fibroblast cells[J].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6,26(7):1224-1233.[4] 汪琢,姜守刚,郭晓帆,等.刺五加中异嗪皮啶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㊁抗氧化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27(6):1092-1098.WANG Z,JIANG S G,GUO X F,et al.Optimization ofextraction conditions for iofaxidin from 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 and its antioxidant,ntitumor activities[J].Na⁃ture Produc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2015,27(6):1092-1098.[5] SAITO T,NISHIDA M,SAITO M,et al.The fruit of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epatic lipid accumulationby modulation of liver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 kinase activity and lipogenic gene expression inhigh⁃fat diet⁃fed obese mice[J].Nutrition Research,2016,36(10):1090-1097.[6] 潘菊华,李多娇,王彦云.刺五加抗抑郁作用探析[J].中医学报,2016,31(1):83-86.PAN J H,LI D J,WANG Y Y.Mechanism analysis ofthe anti⁃depression effect of Acanthopanax[J].China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6,31(1):83-86.[7] 田松阳,于成龙,徐微,等.刺五加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21):110-113,194.TIAN S Y,YU C L,XU W,et al.Antioxidant activity ofwater extraction from Acanthopanax senticosu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16,(21):110-113,194.[8] LI X,ZHANG S,WANG K,et al.Neuroprotectiveeffects of extract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harms on SH⁃SY5Y cells overexpressing wild⁃type or A53T mutant sy⁃nuclein[J].Phytomedicine,2014,21(5):704-711.[9] HUANG L,HUANG B,YE Q,et al.Bioactivity⁃guidedfractionation for anti⁃fatigue property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1,133(1):213-219.[10] 白生文,汤超,田京,等.沙棘果渣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5(10):59-64.BAI S W,TANG C,TIAN J,et al.Extrac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sea buckthornpomace[J].Food Science,2015(10):59-64. [11] 刘文闯,刘春明,陆娟,等.刺五加叶中总黄酮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622-1625.LIU W C,LIU C M,LU J,et al.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evaluation of the flavoniodsfrom the leave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J].Liaoning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38(8):1622-1625.[12] 赵丽萍,江岩.AB⁃8,NKA两种大孔树脂对药桑椹花青素分离纯化的比较[J].食品科技,2013(4):219-223.ZHAO L P,JIANG parison on puriflcation ofanthocyanins from black mulberry by AB⁃8and NKAmacroporous resins[J].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219-223.[13] OLIVEIRA G,TRMIN T,SOUSA R,et al.Batch⁃injection analysis with amperometric detection of the DP⁃PH radical for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capacity[J].Food Chemistry,2016,192:691-697. [14] 张英华,关雪.刺五加叶中黄酮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及抑菌作用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3):85-90.ZHANG Y H,GUAN X.Antioxidation and antibacterialproperty of flavonoids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Acan⁃thopanax leaves[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2,43(3):85-90.[15] 侯学敏,李林霞,张直峰,等.响应面法优化薄荷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2013,34(6):124-128.HOU X M,LI L X,ZHANG Z F,et al.Total fla⁃vonoids from Mentha haplocalyx Briq.leaves: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J].Food Science,2013,34(6):124-128.46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8年5月[16] ZHANG X,LIU X,KIM Y,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their 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y andantioxidant activities from leaves of Acanthopanax henr⁃yi:potential complementary source against Alzheimer’sdisease[J].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2014,37(5):606-616.[17] LI X.Solvent effects and improvements in the deoxyri⁃bose degradation assay for hydroxyl radical⁃scavenging[J].Food Chemistry,2013,141(3):2083-2088.[18] 宋思圆,苏平,王丽娟,等.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提取黄秋葵花果胶多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学,2017,38(2):283-289.SONG S Y,SU P,WANG L J,et al.Optimization of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ectic polysaccha⁃ride from okra flowers[J].Food Science,2017,38(2):283-289.[19] 刘松,董晓芳,佟建明.多糖提取和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6,28(11):3391-3399.LIU S,DONG X F,TONG J M.research status andprogress of extrac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evaluationmethods of polysaccharides[J].Chinese Journal ofAnilma Nutrition,2016,28(11):3391-3399. [20] 喻艳,逯海朋,贾亚楠,等.桑椹中酚类物质极性分布及抗氧化活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43(1):73-79.YU Y,LU H P,JIA Y N,et al.Determination of mul⁃berry total phenolic content and its antioxidant activity[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17,43(1):73-79.[21] 周春红,黄振兴,阮文权,等.微生物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特定风味成分变化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7):36-39.ZHOU C H,HUANG Z X,RUAN W Q,et al.Influenceof microorganisms on certain flavor chemicals of puer teaduring its piling[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09(7):36-39.Optimization of Antimicrobial Process of Acanthopanaxsenticosus Fermented TeaHUA Hongling1, YIN Wenzhe2, ZHANG Zhi1,*, LI Qing1, WU Tianqi1, LIU Yang1, LÜGe1(1.College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86,China)Abstract:Acanthopanax senticosus is a kind of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ous resource peculiar to north China.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se of Acanthopanax,Acanthopanax fermentation was made into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fermentation tea.The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was applied to deal with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by using Aspergillus oryzae,Aspergillus oryzae,and Candida utili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based on flavonoid contents and sen⁃sory scores of tea.Moreover,the antioxidant capacitie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before and after fer⁃mentation were also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st addition ratio of Aspergillus oryzae,Monas⁃cus,and Candida utilis1∶2∶1,inoculation amount15%,moisture content51%,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36℃,and the fermentation period4.5days.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sensory quality of ob⁃tained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fermented tea was excellent and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was32.37%,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unfermented Acanthopanax senticosus.Meanwhile,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increased after fermentation.Keywords:Acanthopanax senticosus;flavonoids;response surface;fermentation;antioxidation(责任编辑:李 宁)56第36卷第3期 化洪苓等:刺五加发酵茶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