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9.41 KB
- 文档页数:7
23、《核舟记》导教案备课时间:8、14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明审查人:李秀荣名言警语:艺术的目的不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相貌,而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乎义、—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累积并扎实掌握常有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经过合作研究,正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绘生动的特色与按空间来说明的次序。
3、激情展现,阳光参加。
认识我国古代艺人高明的雕琢技艺。
【学习要点】1、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核舟的空间观点,掌握文章的说明次序。
2、品尝语言,真实感觉本文察看仔细、描绘生动的特色。
【学习难点】研究课文主体部分依据空间次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就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资料就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朝文坛上的一个有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就是微型雕琢的简称,就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色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琢时肉眼瞧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达成创作,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神故意雕”,作品拥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愈来愈为人们热爱,愈来愈被艺术家、鉴赏家、珍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就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类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能够记人与事,能够记山川名胜,能够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谈论、抒怀成分。
我们在此后还会学好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就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以后,还有一段谈论(见“相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多半,只保存了最后一句,也就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所以,此刻瞧来,它跟我们常有的说明文可算就是很相像了。
3、认识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别名苏东坡,后代习习用大苏与小苏来称号苏轼与她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诋毁朝廷,坐牢。
23.核舟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看简介魏学咿(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8卷),但《核舟记》未收录,却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早期的微雕艺术代表魏学咿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3.关于体裁“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核舟”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作者是怎样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的?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初二语文导学案编制时间:2010年 7月21 日编制:陈文熠审核:《核舟记》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核舟记》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重难点1.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前置预习⒈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堂流程环节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2分钟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二自主学习2独学10分钟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启窗而观:启,翻开。
而,顺承关系石青糁〔sǎn 〕之:之,代词,代字迹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者,……的人东坡右手执卷端:执,拿绝类弥勒:绝类,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属,类似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倚,倚靠。
衡,同“横〞。
假设啸呼状:假设,好似。
状,形状,样子。
假设听茶声然:然,……的样子3.把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⑴罔不因势象形。
译句:学生自己做,检测学生的自学预习情况组长组织检查,纠错,落实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为什么?【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核舟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章所描述的核舟的精细构造和独特之处,感受古代工艺的精湛与巧妙。
要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描写技巧,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代)人。
2.文章描述了核舟上的三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核舟上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径寸之木(径:直径)B.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C.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D.珠可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箬篷覆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绝类弥勒/群响毕绝三、简答题1.请简述核舟的主题是什么?2.文章是如何表现出雕刻的精湛技艺的?3.文中对佛印的神情描写有何作用?四、翻译题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三、全文翻译《核舟记》全文翻译如下: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学习重点】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知识拓展】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洢.()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轩.()箬.()糁.()髯.()衣褶.()袒.()诎.()2.古今异义⑴卧:卧右膝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⑵比:其两膝相比者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⑶可:高可二黍许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⑷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⑸曾: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⑹许:高可二黍许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⑺奇:约八分有奇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参考答案么站中学李旭、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⑴虞山/王毅叔⑵中/峨冠而多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 .罔不因势象形(远甫/刻。
髯者/为顺着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4. 启窗而观(神情与苏、黄不属(色)8. 其船背稍夷2. 尝贻余核舟一())3. 盖大苏泛赤壁打开相类似(5. 其两膝相比者) 7.其人视端容寂() 9.钩画了了((视线靠近清清楚楚) 6.() 神)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 通“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通“父”,男子的美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叫又”)通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横”)拣”挑选2.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③奇:在又⑤为:示并列)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明有奇巧人(奇异)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人五;为窗八()雕刻④有:文曰“初平山人”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长约八分有奇(通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启窗而观(表示顺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⑦可:高可二黍许(语气词珠可历历数也(说大约)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可以)此中人语云五、词类活用(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六、按要求填空1.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善人。
2. 《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赤壁赋》中的句子。
23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和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能以径寸之木(3)为宫室、器皿、人物(4)罔不因势象形(5)尝贻余核舟一(6)盖大苏泛赤壁云(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8)高可二黍许(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0)其两膝相比者(11)如有所语(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14)船背稍夷(15)钩画了了(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嘻,技亦灵怪矣哉!二、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找出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三、分析课文:1、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2、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四、研读课文:1、研读课文第1段,想一想:本段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找出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小而表现范围广的句子:说明构思精巧、技术高超的句子:2、研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本段为什么要介绍核舟的尺寸?3、研读课文第3段,想一想:(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头的三个人物的?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2)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人物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4、研读课文第4段,想一想:(1)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2)“舟尾横卧一楫”,暗示小舟处于什么状态?5、研读课文第5段,想一想:这段文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6、研读课文第6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五、整体研读从全文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六、小结本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11《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其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yòu jī)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rén xū) 舟楫.(jí) 篆.(zhuàn)诎.(qū) 壬戌..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⑤之 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3)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钩画了了..(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楚明白)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3.作者链接。
23.《核舟记》导学案备课时间:10.14 上课时间:主备人:王万美秀荣审核人:秀荣【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游赤壁一事:大,即轼,又名东坡,后人习惯用大和小来称呼轼和他的弟弟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及答案《核舟记》导学案一、基本情况1. 本文作者是谁?《核舟记》的作者是鲁迅。
2. 《核舟记》是在什么时候发表的?《核舟记》于1932年发表在《新小说》杂志上。
二、文本理解1. 核舟何意?请解释。
核舟是指用星期波斯王子奥斯曼,通过他的故事,说明君主政治对人民的残害。
2. 文中提到的猫、鼠和轻舟又代表着什么?猫代表统治者、鼠代表被统治者、轻舟则象征着灯籠法。
三、文本分析1. 鲁迅通过《核舟记》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鲁迅通过《核舟记》揭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民受到的压迫和残酷。
2. 你认为文章中所揭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存在?可以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情况对比,探讨并反思。
1. 你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至简至少”?这种态度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2. 你认为人民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导学案回答:一、基本情况1.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核舟记》于1932年8月在《新小说》第19期上以《奥斯曼》为题发表。
二、文本理解1. 核舟是指星期波斯王子奥斯曼手中的核舟,象征着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害。
2. 猫代表统治者,鼠代表被统治者,轻舟象征着灯籠法的宣传。
三、文本分析1. 鲁迅通过《核舟记》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遭受的压迫和不公,并呼吁国家应该实行变革政治体制,关心人民福祉。
2. 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的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等,因此我们要警惕并努力改善现状。
1. “至简至少”意味着追求简单的生活和至少的需求,这种态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有的资源,控制消费欲望,拒绝奢华生活。
2. 在现代社会,人民应当积极参与政治,保护自己的权益,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和权利。
通过对《核舟记》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更能够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成为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23.《核舟记》导学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明审核人:李秀荣名言警句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基础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初二语文导学案编制时间:2010年7月21 日编制:陈文熠审核:《核舟记》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11.《核舟记》第一课时_序号:编号:学习时间:月日使用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文言文虚词等。
(重点)2.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3.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重点)【课前导学】1.注出以下字的读音:罔.()贻.()黍.()褶.()髻.()髯.()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文学常识《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3.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之.——珠可历历..数也。
(4)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其船背稍夷.,则题..,其色墨。
又用..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核舟记》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人。
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椎髻.()膝()楫()不属.()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高可二黍许.:峨冠..:因.势象.形:钩画了了..:绝.类:其两膝相比.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若.听茶声然.:4、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结合语境解释加线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材料是一个“”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面,次写它的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部分,次写,最后写。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第二课时一、自主探究1、首先请同学们听朗读,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二、品读课文,解析文本3、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4、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
并介绍示意图。
思考:A、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B、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C、怎样表现奇巧、灵怪?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5、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如分析(1)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课内语段阅读。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zhǔD.矫jiāo首昂视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绝类弥勒(绝):断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苏、黄在一起共同阅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
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
(不超过12个字)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8.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9.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课外阅读训练宣纸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
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
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④宣纸有润墨性。
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
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
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
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
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
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10.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11.宣纸有哪些特性?12.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13.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核舟记》答案: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1、清代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说明文2、wǎng yí yòu shǔ sǎn rǎn jì Xījí zhǔ3、用做无不、全都顺着、就着曾经赠大约高高的帽子靠近像同“屈”弯曲好像……的样子清楚、明白挑选 4、(1)“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同“屈”弯曲(3)衡同“横”(4)简同“拣”挑选 5、(1)奇妙零数(2)模仿,这里指雕刻作为(3)大约可以(4)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形容词,“端正、正” 6、(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