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堂高效的探索——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 格式:pdf
- 大小:250.45 KB
- 文档页数:1
实施课堂高效的探索——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9-06-18T11:35:35.1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作者:赵旭梅[导读] 在我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导语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山东省莱西市城东小学266600
一、课堂导语的有效性
在我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导语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于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三、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1.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3.多教学生一些课外的学习“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教师要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等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四、课堂活动的多样性
1.让学生多“想”。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思考的精神,鼓励他们毫无顾及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
2.让学生多“看”。让学生多看,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习《美丽的集邮册》中感受祖国美好的风光时,采用课件出示祖国山河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样美丽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多“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4.让学生多“演”。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演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演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文中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5.让学生多“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6.让学生多“疑”。让学生敢于站在生活的角度上质疑课文内容,批判不认同的思想与行为,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散落的钞票》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路人拾金不昧的精神的同时,还针对现在生活中人们存在的自私自利的种种现象,谈出学生自己的经历、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批判不道德的行径,从而加强了对文章中心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