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 格式:doc
- 大小:289.50 KB
- 文档页数:4
1.我们知道云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
可是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不光江河湖泊里的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冰川上的冰雪也可以直接升华变成水蒸气。
地球上水的年总蒸发量大约是505000km,其中434000km来自海洋。
2.海洋和陆地上江河湖泊中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3. 云是从哪里来的呢?
4.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完成任务。
用箭头标出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1、通过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你有什么发现?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每标一个箭头,都说一说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有没有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汇报、交流、总结
(1)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地球水量平衡、塑造地理环境、调节气候等。
3.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海上内循环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源分配、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
5.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意义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及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和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的意识。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类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变化。
2. 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蒸发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蒸发的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蒸发的理解。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蒸发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章: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降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如雨、雪、雾等。
2. 介绍降水形成的过程,如水蒸气凝结、凝华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降水的理解。
2. 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不同降水类型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第四章: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如坡度、土壤类型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径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界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2. 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奥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水资源保护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行动的认同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水循环的图像、数据和实例。
2. 教材或教辅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水循环知识。
3. 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第3-4课时:讲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第5-6课时:分析水资源保护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思考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水资源保护的实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章节一: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概念。
2. 解释水循环的重要性。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植物蒸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3. 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展示成果。
章节二:蒸发和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蒸发和降水的定义。
2. 探讨蒸发和降水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和地理位置。
教学活动:1. 进行蒸发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2. 分析降水数据,了解降水类型和分布规律。
3. 小组讨论蒸发和降水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节三: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
2. 探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如地形、土壤类型和降雨强度。
教学活动:1. 观察地形图,分析地表径流的流动方向。
2. 进行土壤实验,了解土壤类型对径流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章节四:植物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
2. 探讨植物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光照。
教学活动:1. 观察植物叶片,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
2. 进行植物蒸腾实验,测量植物的蒸腾速率。
3. 小组讨论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各环节中的具体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a.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b.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等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环节,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讲解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4. 分析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城市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 讨论水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国家的水循环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介绍水循环研究的前沿领域,如遥感技术在水循环监测中的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水循环现象。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水循环实验,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
八、课程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3)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珍惜水资源,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对水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难点: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实验设备等。
2.教学材料:《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实验纸、水循环模型、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一幅描绘自然界水循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
2.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水蒸发的现象?水蒸发后会去哪里?有什么形成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呈现(10分钟)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流程:蒸发、降水、径流和下渗。
三、实验设计(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2.实验目的:观察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过程。
3.实验材料:实验纸、水、容器、塑料袋等。
4.实验步骤:(1)将一些水倒入容器中。
(2)在容器周围放置实验纸。
(3)将一个塑料袋盖在容器上方,并封好口,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
(4)观察实验纸的变化。
5.实验记录:观察和记录实验纸上水滴的形成和降落情况。
四、实验分析(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3.解释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概念和原理。
五、概念总结(10分钟)1.将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总结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2.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了解水循环与人地关系。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能力,认识水资源的宝贵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冰川融水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生态系统平衡、地表形态塑造、水资源分布4. 水循环与人地关系: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水生态破坏5. 实例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及其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环节之间的联系,水循环与人地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及其与人地关系。
2. 利用图表、案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环节及地理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通过图表展示环节之间的联系。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
5. 探讨水循环与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等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7. 布置作业:结合实例,让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当地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动画和互动软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设计模拟实验,如制作水循环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3. 提供实际案例分析,如城市供水问题、洪水灾害等,让学生探讨水循环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对水循环环节的记忆。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形式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活动探究一结合课本图3.1、图3.2分析自然界中水体的相互关系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观察水循环视频活动探究二全班同学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探究】展示黄河下游断流的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篇一: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三维目标定向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⑵.过程与方法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4,教学重点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② 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二,说教法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三,说学法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四,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前作业】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没有了水》.【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了.【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不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节日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 导入新课.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课件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考"读图思考"的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回答1: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回答2: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课件展示各种水体之间补给的关系图】"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总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以某种补给为主.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依据气候类型判断) 积雪融水:冬季有大量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融化而出现春汛.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水流一般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运用】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说:"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 "对照此话回答,"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分析.问题情景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结合课前所发的导学提纲来掌握本部分内容解答新课导入时所提的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二,水循环的过程(用时大概15分钟)【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辨一辨: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通过"看,说,指,画,比,思,辨"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三,水循环的意义(用时大概10分钟)【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案例分析――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图片,文字说明黄河断流现象】"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问题探究】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发言说明)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归纳水循环的意义.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检测评价(用时大概5分钟)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1.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件展示――国家节水标志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课外探究【实验模拟探究水循环的原因】1.在一只杯子里装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2.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闭),将碗放在阳光下暴晒,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3.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五,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形态―――固态,液态,气态2,水圈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2,水循环的意义: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附: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提纲篇二:水循环+教学设计第10讲水循环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学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学生已经学过上一框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本节课的内容是上一框知识内容的延续。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知道水循环的四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生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水循环过程的动画演示。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水循环图片、视频。
3. 小组讨论材料:关于水循环的实际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瓶水,提问:“水从哪里来?又将流向哪里?”2. 自主学习2.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2.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水循环的四个环节。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意义。
3.2 学生跟随教师思考水循环对地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4.1 教师出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6.1 学生绘制水循环过程图。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农业灌溉等。
七、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点评并鼓励。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情况。
十、教学改进2. 针对不足之处,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学生需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定义和过程,以及它们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陈金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云、雨、雾的形成。
2.能描述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3.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难点】:解释水循环中云、雨、雾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材料:
支持材料:PPT课件、活动工作纸
活动器材: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探究云、雨、雾的形成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云、雨、雾的形成,认识到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活动二: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活动目标:
1.通过填写、分析自然界里水循环图,进一步认识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
的作用。
活动三: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和分析,认识到水循环能维护生态平衡。
五、训练与评价
活动工作纸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年级班第小组成员
活动一:
活动器材:
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活动步骤:
1)在空烧杯中注入半杯热水,表面皿凹面向上盖住烧杯口;
2)用手指测测清水温度,再将少量清水倒入表面皿;
3)观察烧杯上半部分、表面皿下侧现象;
4)用手指感受表面皿上侧水温变化;
5)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面的“活动现象”中。
活动二:
小组讨论,并在适当位置填入下列词语:
海洋湖泊太阳云雨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地表
河流
下渗
地下河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