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政治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
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2.政治系统论: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政治系统论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首先,确定系统和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
3.结构功能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之一,着重以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强调分析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源自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帕森斯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提出。
美国政治学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激起西方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热潮。
一般来说,结构功能主义所谓的政治结构是指政治角色之间固定化关系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模式。
所谓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或影响。
阿尔蒙德将整个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分为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政治政策结构三个层面。
从功能上分为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三个类别。
4.政治沟通理论:沟通理论原理是动力工程学的一种理论。
美国政治学学家卡尔-多伊奇最先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发表了代表作《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沟通理论是政治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沟通达到正确的决策。
从而有效的适应和控制环境的理论,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信息沟通。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收稿日期:2009-09-16新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范式的比较分析刘 欣1,李永洪2(1.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制度是政治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
但是,制度研究范式在政治学的不同发展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境遇。
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特别注重对宏观静态制度的研究,坚持“制度决定论”;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又将制度研究重新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了制度研究的新范式。
新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研究范式之间虽然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但是二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关键词:制度;旧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范式;异同中图分类号:D 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9)06-0022-03作者简介:刘欣(1986-),女,四川营山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管理与社会发展理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李永洪(1973-),男,四川富顺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发展及民主制度理论。
在政治学中,制度是一个主要研究对象。
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研究都是制度研究。
但是,在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论之中,却有新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划分。
自亚里士多德开创对城邦政治制度研究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兴起以前这段漫长的时期内,以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学学说、主张或分析途径,一般统称为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而自从詹姆士·马奇和约翰·奥尔森教授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以来,“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领域中出现的频率则越来越高。
随着新制度学派的研究领域和分析途径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纳入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野。
政治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答:、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
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
新制度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理论、案例及问题尤铮覃云云摘要制度主义发端于结构功能主义,是组织研究的一个分析视角,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新制度主义,重新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
其“新”主要表现在研究边界从正式制度扩展到非正式制度,从宏观制度扩展到中观制度和微观制度,从独立、静态、稳定的制度扩展到动态、互嵌、变迁的制度。
新制度主义具有鲜明的“全球化”内涵,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对制度要素的强调,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因素分析、问题法、理想类型、文化研究范式等方法论具有紧密关联,理论发展的时间脉络也与上述方法论相交叠。
选取跨境办学的相关研究作为理论应用的案例,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及适切性,对跨境教育现象及其中的教育制度变迁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早期的新制度主义曾面临“西方中心”的普遍误解,随着研究的广泛应用、相关研究工作对理论体系的反哺、理论体系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发展,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边界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打破了传统认知的偏误,但同时也引发了理论体系的模糊性和松散性等问题。
就理论应用而言,新制度主义更多地将研究视野从宏观制度转向微观制度,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有益启发。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比较教育研究理论适切理论应用作者简介尤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北京100089);覃云云(通讯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北京 10008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2)03-0003-11新制度主义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流派,在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开展的国别教育研究、国际教育研究可谓不胜枚举。
新制度主义与比较教育的交汇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理查德·斯科特(Richard Scott)、约翰·迈耶尔(John Meyer)、布莱恩·罗万(Brian Rowan)等学者以组织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探究制度的作用,提出世界文化/社会理论(World Culture/Society Theory),开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流派。
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方法论的异同浅析作者:谭刚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新制度主义的兴起为制度主义及其本身赢得了荣誉。
尽管新制度主义脱胎于制度主义,但二者在具体的方法论上却存在显著差异。
出于对行为主义的反思,新制度主义继承了早期制度主义对政治价值的关怀,保留了对价值的尊重及对政治现实与实践的综合考量。
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则表现在: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各自偏好;“以静制动”与“以动制静”的差异选择;结构主义与理性选择的不同取舍。
但对历史哲学的尊崇,似乎又成为二者相似性的核心。
[关键词]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方法论;比较[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6)02-0089-06制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概念体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国家制度、经济制度等。
对制度的信仰与青睐可早溯至古希腊。
制度主义的活动区间大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新制度主义则裹挟了对制度两千多年来的积累与冷静,于20世纪8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所热烈探讨的主题,以致于当今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制度已然成为一种武器。
考察当今世界政治环境,或者意欲对各国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制度是最为直接的突破口。
通过文献发现,对新制度主义的探讨远远超过制度主义,但也使得制度主义因新制度主义的广泛讨论而声名鹊起。
然而,有旧才有新,新制度主义归根结底是发端于制度主义的,因此,新制度主义必然保留或者继承了早期制度主义在方法论、理论主张、价值取向上的一些基本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环境随之改变,旧有理论的分析必然会随之改变。
制度主义之新应运而生。
无论是在政治学还是在经济学领域,制度发挥作用的因素受到相应分析工具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二者在方法论上将采纳不同的范式,从而推动社会科学在制度的引领之下不断向前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制度学派产生了广泛影响,而经济学的制度主义新与旧之间,在方法论上却大相径庭,甚至可以描述为“完全对立”,这为政治学领域的制度主义比较提供了借鉴。
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刘 杉提 要|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政治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根据近几年美国政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分歧出发,对当前美国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所产生的相关争论进行分类并系统地加以阐述,力图从宏观的学科研究的高度理清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争论的内容和实质。
关键词|政治学 方法论 美国中图分类号|D77112作者信息|男,1964年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生, 430072。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西方社会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美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形成了大量的新分支学科、新思潮、新流派和新主题。
政治学的重要学科基础———政治学研究方法也是各种思潮交错,学派林立,主题繁杂,争议不断。
这种分裂的状态使得许多政治学者对美国政治学是否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学科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①“究竟何为政治学”这个古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
②虽然各种研究方法常常在研究观点和研究路径上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极少有人在方法论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和归纳。
根据美国政治学方法论大师盖依・彼得斯(B.G uy Peters)、乔恩・皮埃尔(Jon Pierre)和格里・斯托克(G erry Stoker)等人的观察,在方法论方面的这种状况,使得绝大多数美国政治学学者对除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其他政治学研究方法也不甚了解。
③一般认为,美国政治学各种研究方法在比较政治和美国政治研究方面可主要归纳为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和后行为主义(post2 behaviouralism)。
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neo2liberalism)、新现实主义(neo2real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后 001①②③C olin Hay,M ichael Lister and David Marsh (eds.),The State:Theories and Issues,Palgrave,2006.J.T obin G rant,What Divides Us?The Image and Organization of P olitical Science,PS: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July,2005,p.379.T im othy V.K au fman2Osborn,Dividing the D omain of P olitical Science:On the Fetishism of Sub fields,Polity,V ol.38,N o.1,2006,pp.41~71.政治学现代主义(postm odernism)。
第一章1.政治的内涵: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空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①历史分析法(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到特定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找出特定政治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或历史原因。
)②经济分析法(归根结底是有经济原因决定的)③阶级分析法(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内容)3.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①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具体步骤是先从一个先验的自然原初状态中抽象出一个普通化的人性,然后从人性出发来发展出一套符合人类至善生活的最高准则,最后在这个最高准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一套相应的政治制度。
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先验设定与逻辑推演。
②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A.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早期制度主义者主义关注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问题。
a)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立法、行政法与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
b) 历史比较法:致力于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比较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比较,并从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出普遍化罚则。
B.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和运用数学,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及时、预测和控制。
a)政治系统论: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与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引言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权力、权威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学不断发展和演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为学者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视角。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政治学领域的一股强大力量。
本文将围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传统政治学的比较以及在我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主体部分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的是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变迁。
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并在90年代得到广泛认可。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它吸纳了行为主义、后结构主义等众多新兴理论,注重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掘深层次的制度结构。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的区别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点。
传统政治学主要权力、利益和冲突,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则更注重制度、规范和认知。
此外,传统政治学往往以国家为中心,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则更注重多元化的行为体和网络关系。
然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政治学的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我国的实践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实践,我们可以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角度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我国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为领导核心,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这一体制体现了强大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优势。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已经成为政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独特性和价值在于其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从多元化的角度研究政治现象。
通过与传统政治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我国政治体制的实践中,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比较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方法论的异同作者:王锋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9期摘要:比较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学主流研究方法。
新制度主义是在吸取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以及历史主义等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对制度同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超越单一学科,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分析范式。
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都只侧重于政治系统运行的不同环节或过程。
这两种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和分析中的局限性都与它们在系统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息息相关。
行为主义重视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就必然会忽视制度本身的作用;新制度主义立足于研究复杂制度的系统转换过程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其研究的科学化程度。
关键词:比较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方法论一、比较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方法论远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比较法就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当时的政治研究中,先哲们试图通过对各种政体利弊的比较,发现能够实现社会整体“善”的政治制度,其中斯巴达和雅典政制的鲜明对比尤其刺激着人们的政治思考;同样,比较政治也不是一个新的领域,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权力的获取、运用和维持,霍布斯的《利维坦》由个案分析到普遍假设,进而提出的政治行为的普遍法则,在政治学说史上都被视为比较政治研究的范例。
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受传统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影响,比较政治研究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比较政府研究,重点在政府的正式制度结构方面,即对各国制度结构的排列对比,这种对比所涉及的也不过是制度的一个断面或一个部分,并不能解释制度异同及变迁的原因。
正如比较政治学者威尔德(Howard J. Wiarda)所说,“比较领域的政治学者主要研究他们所关心的若干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他们关注政府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上院和下院的权力;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地方政府;司法审判;选举法,如此等等。
……但是很少人会留意诸如公众舆论、利益集团活动、变迁过程、决策、政治行为、或公共政策这类动态政治问题。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政治的内涵: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将人的生活领域区分为家庭和城邦,政治学研究的内容则是城邦生活,与家庭这一基于人的自然需求而形成的联合体不同,城邦这一更为高级的政治组合则是基于某种“契约”,它志在使人们趋向善良,成为优良的动物。
古希腊人所理解的政治首先意味着在城邦内部服从法律和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去除暴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研究的是城邦群体要达到的善。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建立了共和国。
“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
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罗马政治的核心。
代表人物:西塞罗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与古典时期围绕“公民德行”展开的政治活动不同,此时的政治已经蜕化成一种利益政治,是家长与臣仆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政治活动成了私人领域的扩大化;此外,由于宗教信仰的兴起和教权的扩大,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日益成为中世纪政治的一道风景线。
4、现代政治的内涵:现代政治是一种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现代国家又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
随着纯粹私有制的产生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从各方面侵蚀了传统政治的基础,并提出了以私人利益为基础而结成的近现代国家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现代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现代政治的另一特性就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权力政治。
从此,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进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所以相对于古希腊的政治而言,中国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载道和行道活动。
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
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2.政治系统论: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政治系统论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首先,确定系统和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
3.结构功能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之一,着重以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强调分析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源自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帕森斯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提出。
美国政治学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激起西方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热潮。
一般来说,结构功能主义所谓的政治结构是指政治角色之间固定化关系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模式。
所谓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或影响。
阿尔蒙德将整个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分为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政治政策结构三个层面。
从功能上分为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三个类别。
4.政治沟通理论:沟通理论原理是动力工程学的一种理论。
美国政治学学家卡尔-多伊奇最先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发表了代表作《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沟通理论是政治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沟通达到正确的决策。
从而有效的适应和控制环境的理论,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信息沟通。
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政治内涵:伦理政治观,城邦学说,公民政治。
2古罗马政治内涵:法律政治观,共和过政治。
3中世纪政治内涵: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4现代政治内涵:权力政治观,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
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在中国古代是君主及大臣们同志和管理活动。
充满了到的色彩的行政活动。
现代政治:1、孙中山“政治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是政治”具有公共性和管理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由规律的社会现象。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当代政治:各个视觉下的政治经济学下: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社会学下: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成为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法学下:是一种法律现象,成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过程。
国家是为执行法律而设置的;国家本身也是法人。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成为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
政治学下的政治:狭义: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广义: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利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狭义政治是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包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空间:狭义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政治学研究的范围: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广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去那里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的发放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1树立政治观2在分析和研究真正现象时树立诊治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主要有:1历史分析法:任何真正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历史条件2经济分析法:政治的产生和变迁都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发生的制约,都由经济原因决定。
新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比较摘要:行为主义和新制度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学主流研究方法。
而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都只侧重于政治系统运行的不同环节或过程。
这两种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和分析中的局限性都与它们在系统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息息相关。
行为主义重视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就必然会忽视制度本身的作用;新制度主义立足于研究复杂制度的系统转换过程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其研究的科学化程度。
关键词: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对传统政治学的批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所谓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简要地说,就是以人类的政治行为作为基本分析单位,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类型的政治行为作经验的实证分析,使政治学成为一门可以用经验验证的、能预先用科学方法进行预测的学科。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针对传统政治学的意识形态倾向,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出了“价值中立”论,主张政治学研究必须“价值中立”,而且政治学研究可以达到“价值中立”。
第二,针对传统政治学方法思辩和抽象推演的特点,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出了政治学唯实论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第二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有选择地吸收了传统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兴起了一股新制度主义思潮。
新制度主义认为,虽然政治行为、政治选择受到了制度的约束,但制度只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核心因素(或者重要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新制度主义着重解释性理论研究,把制度变量纳入理论框架,研究变量呈现多元化,制度对个人、群体行为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层的考察和变量的分析,考虑路径依赖的因素,注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化,通过归纳法的应用形成成熟的经验理论,再进一步应用到跨国研究或者别国的比较研究中去。
特别是新制度主义还做了将制度科学化的工作,主张提出新理论,对新理论进行验证,并且要构建新框架来验证新理论。
新制度主义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新制度主义和行为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两种主流研究方法。
政治学研究方法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制度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此消彼长、起伏跌宕而展开的。
从理论发展的观点看,这两种方法在分析研究的逻辑、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互补关系。
下面对新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从系统论角度作一下比较:一、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义关注政治系统的输入和反馈过程,新制度主义着重于政治系统的转换过程行为主义与新制度主义在建立自身理论体系时的出发点是相的——以批判对方在理论分析方面的缺失作为基础。
行为主义认为自己的理论比制度主义更为科学、更具有学术价值;而新制度主义则认为行为主义脱离实际政治过程、对现实政治的逻辑分析过于简单。
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二者对对方的批判源自于学者们有限的视野,即他们站在系统分析的不同环节所形成的看法,虽然有各自的道理,但是也都有见木不见林的片面性。
实际上它们都只是整体系统研究的组成部分。
行为主义重视个体行为在制度的系统输入过程中的决定性,忽视了制度本身的作用;而新制度主义则立足于制度研究,着重于制度的系统转换过程。
根据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制度就是一个系统,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行为主义和制度主义实际上是侧重研究政治系统过程的不同环节:一个聚焦于政治系统的输入过程,一个强调政治系统的转换过程。
行为主义认为政治科学就是研究人的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行为主义认为政治行为的规律通常表现为以下这样一个过程:(由于环境的刺激)产生人的需要y由需要产生动机y经过价值判断和决策,确定目标y形成政治态度y引发政治行为。
一般政治行为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一规律。
因此行为主义以个体行为为分析单元,并在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分析群体行为。
在研究过程中,行为主义强调价值中立的研究态度,科学化的研究程序,以及对政治生活发展规律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总之,行为主义基本上是以体制外的政治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以个体而不是整体的行为为分析单元的。
新制度主义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系统本身的研究。
行为主义所强调的系统输入是制度系统运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新制度主义所侧重的制度本身则是系统转换的过程,是政治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两大研究方法从政治科学研究的宏观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从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政治过程的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来考察整个政治过程。
二、两种理论方法差异的现实原因和理论根源都在于对政治制度系统功能的不同认识行为主义方法的大量运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在北美和西欧各国确立并日益成熟了起来。
这种政治现实对政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制度主义研究方法以探讨建立理想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为研究的目标,已无法满足现实的政治要求。
行为主义正是一种立足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内政治体制特性,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其对制度的忽视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由于在政治学研究中,特别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学研究中,对国内政治的研究,尤其是选举过程的研究在整个政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选举活动中,政府制度的影响力,特别是短时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一切围绕着以当选或以连选连任为中心目标的政党和政治人物,基本上是以选民在选举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意为政策制定的依据的。
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政治系统本身是不重要的,而重要的是以民意为形式的社会外在环境对于政治系统的输入。
行为主义方法把社会环境对正式制度的输入,如选民投票等,作为对实际政治过程唯一的影响因素来考虑和分析。
这种与选举过程密切相关的研究也是行为主义得以发展和始终处于主流研究方法的地位的主要现实原因。
新制度主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政治过程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从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达到高峰的时候开始,西方国家国内政治错综复杂的现实使得行为主义者对现实政治的解释乏力。
如美国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越南战争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都无法从纯粹的行为主义实证研究分析中找到答案。
西方民主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移植的失败也使得政治学,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化和历史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现实政治要求政治学者对政治现象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历史的研究。
这正是新制度主义崛起的现实要求。
与行为主义比较而言,新制度主义更偏向于对政治过程全面的考察和理论的研究。
它不仅是政治学研究方法向制度研究的回归,而且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看,新制度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系统论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制度主义的许多观点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系统论对新制度主义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新制度主义者,特别是历史制度主义者认为各个相关变量很可能不是像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相互独立的。
各种变量在现实社会中常常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包括文化上的、制度方面的和历史方面的原因。
而且对于某项结果的原因常常可能是有不同的影响渠道。
因此,历史制度主义者强调从全面的、历史的、内在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待研究对象。
三、对制度的系统转换作用的忽视,导致行为主义方法的基本理论假设远离现实政治在研究指导思想上,行为主义最受新制度主义诟病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与实际政治过程严重脱离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行为主义对系统转换功能的忽视是导致这种研究困境的主要原因。
由于忽略制度的系统转换功能,行为主义只能把制度系统的最小元素--个体作为分析的对象。
其对政治的研究就是对政治中的个体和个体行为的研究。
个体可以是普遍选民,也可以是大权在握的政治精英。
行为主义认为社会组织,包括利益集团、政党、立法机关和所有人类社会的组织都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由人进行决策。
因此,行为主义方法从理论的指导思想上追求的是/普遍性0的、规律性的研究结果。
为此,其统计抽样讲求大数量个体性,分析包括的个体样本数据越多越好。
如对投票意向的民意分析,个案的抽样数据动辄数千,甚至上万计。
从行为主义所极力推崇的/价值中立0研究理念来看。
由于行为主义者反对传统政治学的道德和哲学色彩,推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自然科学的研究在其研究过程中是恪守价值中立原则的,因此,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0原则是行为主义方法区别于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行为主义认为价值这种制度主义所认定的制度因素是无法验证的,认为价值取向是科学研究的大敌,不能成为建立、观察实证证据的基础,任何数量的经验证据都不能证明或推翻一个价值判断。
行为主义不仅否认道德研判为知晓政治过程的基础,而且强调在政治分析中不能有先验的理论假设,因为这会扭曲和干扰实证资料的收集、录制和分析过程。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价值中立0这一主张本身就是力图从根本上杜绝非正式制度中的文化和价值制度对研究者的影响。
由于行为主义的基本逻辑是:系统输入的结果无法决定制度转换的过程,而且行为主义要求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政治行为。
这样行为主义就必须在研究中排除最容易影响研究过程和结论的人类情感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价值中立0对行为主义如此重要的原因。
四、强调制度的系统转换功能导致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和非”科学性”新制度主义强调理论假设要与现实政治问题紧密联系,而不能仅仅强求方法的精进,忽视现实的复杂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新制度主义所重视的事实与价值的交融实际上就是强调制度在政治系统运转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反对行为主义,以及理性主义过于注重政治输入而忽视政治制度作用的理论。
对制度这一环节的不同态度,导致它们在理论论证的逻辑方法方面的不同:行为主义的推理逻辑是建立在归纳方法的基础之上的,而新制度主义则建立在对复杂系统的描述基础之上,在理论分析逻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方面明显地逊于行为主义和理性主义。
行为主义剔除制度的转换因素,但却强调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因果联系,使得它只能运用建立在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上的归纳法来寻找这种规律性,根据分类汇总的人类行为的数据分析来建构具有预测性的理论假设。
这一逻辑的极端化就产生了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提出所提出的五种理论弊端,即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约减主义(Reductionism)、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功能主义的( Functionalism)和工具主义的( Instrumentalism)。
¼/新制度主义0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以纠正行为主义的缺失为目标的。
新制度主义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制度与行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个行为既包括个体和群体对政治系统输入的行为,也包括政治系统对外在环境的输出行为,包括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等。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存在于惯例和习俗之中,因此制度是很难被变革、被转化或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