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格式:pdf
- 大小:265.89 KB
- 文档页数:1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理念集锦简短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每一位中学历史老师都要谨慎学习、深化探究的纲领。
如何把握好新课标理念,上好每一堂历史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校历史教研组做了有益的探究和尝试。
一、变更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改革的须要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试量中学的办学理念,我们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由以传授学问为主、造就实力为主,转变为“以传授学问为根底、激发学生爱好、形成良好学习动机、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力为主”,从而把初中学习由一个独立的阶段变为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机环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根底。
爱好是最好的教师,爱好是主观能动性的来源。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是历史老师的首要任务。
历史是一门涉及广泛、充溢情趣的学科。
这就是我们活泼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爱好的根底。
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历史学问与学生原有学问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共鸣,形成兴奋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忱,使学生情愿学习、主动学习历史。
今日的社会是学问社会,自主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存须要。
自主学习实力的造就成为现阶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局部。
为此,我们变更了过去传统的“教书”方式,由单纯地教教材变为合理地运用教材,在完成根底学问传授的同时,把学生自主学习实力的造就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实力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和自信念随之增长,从而确保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开展三者有机统一。
二、加强合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合作是当代社会取得胜利的重要根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合作的范围、对象、方式,更注意合作的效果。
只要对学生学习有利的合作我们都尽可能加以采纳。
详细的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老师之间的合作我校有一项长期坚持、效果良好的集体备课制度。
历史组在每堂课前老师先集中,进展集体探讨,再确定这堂课的主要备课人,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浅谈历史教学如何突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县一中王武志历史该如何去教,如何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去乐意学习它乐意去探讨它,历来一直是中学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当代新课标教学的主题是要重视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然而,在现代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学中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包办了课堂,自己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
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模式。
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教师习惯不易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习惯更不会改变;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长期又不能得到培养,即使教师想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也会力不从心。
新课程课就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
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一、精心备课、目标明确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课前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方向,学有所获。
一堂课,教师要发挥其主导地位,学生要发挥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就是落实新课改任务,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
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①明确每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来制定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低效性。
②明确每课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解答疑难。
教师不仅对教材熟悉于心,而且对学生要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③要设计好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
一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
④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
新教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中,老师的教学观念、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例如教学内容出现脱离教材、课堂合作探究形式化表面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东西不能很好继承的问题等。
既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形”,更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神”。
关键词问题;历史教材;合作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课改势在必行,不可阻挡。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逐渐的改变了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的深入了解。
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方法观、评价观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够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等这些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逐渐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但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对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做法有些困惑了。
困惑之余,对几个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还是以材料为主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观摩学习的几节课里面,老师创设了很多新的情境,利用了新的材料,很少见到教材的影子,心里不免产生一点疑虑,历史教学的新课改不需要教材吗?不可否认,合理运用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历史课堂不应该脱离教材,而是应该充分运用教材。
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文字与图表资料,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要教师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围绕教材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教材文字简练,结论性的内容较多,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突破,为了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系统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但应去粗取精,宁缺勿滥,合理使用。
如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
”做为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其次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来。
二、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取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和质疑态度。
为此在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质疑讨论,激发创新意识。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促使每人动脑筋思考,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我在美术教学中经常营造质疑讨论的氛围,在新课开始前提出与新课有关的内容,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引起学生积极思维。
如:生活中的色彩一课通过图片展示进行提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启发,共同议论。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创造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给了方法就是交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
交给了捕获猎物、索取知识的金山。
在我的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效率,介绍很多学习方法。
如:“联想法”、“愉快学习法”等,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精讲精练,通过提示,点拨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3、以新颖的教学方法为主渠道,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有道是“教无完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注意变换方法,调节学生学习兴趣,以奇激趣,以赛激趣,以表演激趣。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的性质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建国后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材也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历史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使历史课变成了故事课或史料堆砌课,学生既学不到方法,也掌握不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永远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因而容易造成教学模式老化,教学内容僵化,教学过程钝化。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摘要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历史课是初中学生的考试科之一,也是文科生参加高考的必考课之一。
中学历史,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积,亦不是公式化的条框,而是能够体现历史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具体史实系统化的表现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引导学生自学、阅读、交流学习材料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拥有主动权,关系着学习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却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甚至成为了一种机械式的接受和被动的学习。
我们迫切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自主和积极,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
在传统的学习模
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安排好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有
选择权和掌握学习的节奏。
教师和学校应该在教学安排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
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学习安排,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也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学
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通过设置自主学习课程,组织学
生参与自主学习项目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
动权。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学生拥有学习
主动权,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其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育部门、
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权利,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真正
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改革课堂,提高课效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就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
本文将介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历史教学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在学习的冲动之中,激疑生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实现学生的自我发现。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易中天教授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都有看《三国演义》吧?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传为千古佳话,那么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和人物情境。
亚里土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到好处地问题情景,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再由学生去思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求索,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孟进先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中小学的管理者和老师都常常希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做更多的题目。
放假的时候,许多老师常常给学生布置了和平时在学校一样的大量的作业,反复叮咛嘱咐学生在假期里也不要忘记了复习教科书的知识。
开学了,有班主任是谈班级存在的问题时,说班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周末时间里也从来不主动看教科书和做作业。
实际上,我们教科书的那点内容,通过在学校的教学时间,上课和已经足够多的自习课,学生足以掌握好并取得好的考试分数。
如果依靠这些时间,学生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分数,那一定是我们的教学本身需要反思和改进。
当我们的教学真正有效的时候,学生根本不需要利用假期和周末应该休息和发展自己爱好的时间来复习教科书和做配套的题目。
假期和周末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和安排的时间。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坚持通过课堂带给学生丰富和精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
高一上期,我对学生说,其他学科作业完成了,有空的时候就做做政治作业,如果确实没有时间,政治作业不做也没关系的。
放假的时候,我对学生说,在假期里不要带教科书回去,应该多看课外书,多出去走走,在学校里的时间我们就有能力学好教科书那点知识并取得好分数。
开始的时候,早已习惯被老师安排和牵着走的学生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于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仅仅看考试分数的话,似乎确实令人担忧。
开始的时候,学生确实缺乏自觉性,但是当我放手相信他们以后,他们慢慢地就养成了自己主动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作业,整理知识和阅读教科书的习惯。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这样做以后,成绩就慢慢起来了,从考试分数看,班级平均成绩差距越来越小。
当学生考试成绩出现差距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动摇自己的信心,放弃自己正确的教育理想和教学方法。
我经常看见一些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就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休息时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听写、默写或背诵。
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改革课堂,提高课效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就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
本文将介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以前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我在一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让学生做到我想学怎么让学生由苦学转化为乐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的学习的局面,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
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前,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我根据本课内容合理安排拓展,精心布置四个小研究课题: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
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组成,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
同学们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
教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
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通过阅读课本、同学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网上查找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
历史个性化课堂教学一、方法的提出:在新的课改形式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课堂是改革的中心,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及创新能力是重点。
教研室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教学模式。
为探索适合学生和自己的课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讲述法,逐渐摸索找到了传统教学和新课改的结合——“问题教学法”的个性教学创新方法。
二、方法的解读:“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量比较少,质量也比较低。
绝大多数同学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提不出问题,只是做了知识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标题)。
这样做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只有通过充分的预习质疑,才能将自主、互助、探究、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推向深入。
三、操作的流程:1、课前预习: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本一遍,总体把握内容概要,不明确的问题标出,形成问题,以便课上质疑。
2、导入新课。
3、展示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言简意赅且要全面。
学生一看就懂,容易记住。
让学生学有目标。
4、自主学习:依提纲自学后,质疑,组内讨论,展示、评价。
5、合作探究: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组内展开合作,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展示。
6、学有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
7、情感升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四、学习步骤:1、预习阅读,整体感知。
2、了解目标。
3、自主学习,解决易点。
4、小组讨论,解决疑点。
5、展示成果,解决难点。
6、展示点评。
7、总结概括。
8、巩固练习。
五、组织实施:(一)预习课:1、学生自读内容后,初步确定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比如有人物、地点或重大事件及评价等,形成问题。
2、在初步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确的问题,做出标记。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问题教学;预习;合作问题教学法渊源流长。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杜威,他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了质疑是学习的源头.还有如孟子的“重思存疑”、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就要求我们教师须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问题教学法在此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中学的历史教学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又如何地展开、运用?罗素说过“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思考。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通常是老师讲讲稿,学生记笔记,考试考记忆。
传统的问题教学是以教师提问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多了。
可实质呢?是“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独立的见解,学生的主动性完全丧失了。
在这讲素质教育的当下社会,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法已难于适应形势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更注重“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应当让学生会学和学会。
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
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求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针对课本去发现问题,这点对我们一般学校的、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但这不要紧。
历史教学中如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摘要: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历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本文认为课前教师要备好课,课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动性培养方法历史是很有兴趣的一门学科,本应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事实上却相反,特别是初中阶段,相当多的学生不认真学习历史,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有的思想分散,做小动作;有的偷看小说;有的则处于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状态,尽管老师严格要求,但学生却心不在焉,收获寥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究其原因,有“教”和“学”两方面因素:除学生公认它是所谓的无关紧要的“副科”或其他主观因素影响之外,还有就是一些教师讲历史课时,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把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相比之下,教者不善教乃主要因素。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历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课前,精心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流,上课学生不去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会学并主动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做好任何一件事,必须预先进行周密与科学的谋划和准备。
因此,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必须预先进行谋划和准备,这种谋划和准备集中体现在课前的精心备课上。
“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果说把上好一堂课比喻成一场战役的话,备课就是拟订作战计划。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本质、关键,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舍得下工夫,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备好每一堂课。
只有教师对一堂课的内容”运筹帷幄”,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决胜千里”之外。
二、课上,积极主动课堂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指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学的主体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体话语权交给学生,并借此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学习方式,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统一。
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摘要: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自由参与表达,最大限度地给他们以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全面培养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生;相与交流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19-02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教师,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传统教学以脱离了时代的轨道。
现代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充分体现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们教师则是引导者。
为此,我们要转表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把时间和空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学习求知的舞台上展现和发展自己的学识才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尝试和改革,谈谈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1.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教师作指挥家新课程要求我们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要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
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主动去问、去思考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如何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激发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又愉快。
在历史教学中,要适应现在开卷考试的需求,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不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1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设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注重这一环节,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1运用电视连续剧情节。
如在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时,运用《封神榜》这部连续剧让学生说说连续剧中都有哪些重要人物?你们喜欢哪些人物?哪些是真实的?为什么?通过学生争论后,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然后引入新课。
1.2运用多媒体展示。
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文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亚当夏娃的故事和女蜗捏造人的传说,创设学习本课知识的氛围。
造人传说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而科学的结论是怎样的?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然后引入本课题。
以上只是举一些导入的方法,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围绕这些思路,愉快地学习历史知识。
2要将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历史就是运动的人和事。
在教学中如果一味讲述历史事实、时间、地点和人物,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将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故事引入课堂。
例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够任用以管仲为首的一批贤才、并采纳了管仲的谋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也就是改善传统的教师“灌”学生“记”的模式。
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精神开始。
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自主性和主动权都没有,何谈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一过程应当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策略很多,这里,略举几例说明,用以指导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克服师源性伤害,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
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教师要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应做到:①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
把课堂变成学生好“问”爱“问”的场所。
②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堂45分钟既是教师教学时间,也是学生的学习时间。
这一段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用多了,学生就用少了。
在传统的教学中“满堂灌”“一言谈”是非常普遍的,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不可能很好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克服和改变这一现象,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试析怎样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新的教学观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育教学,以生为本,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教师亦要真诚地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做课堂小主人?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一、交给学生“想”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学。
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先自学,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想”的时间。
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可以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
学生们需要体现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
而读书不只是读一两遍就能理解、表达的,它有一个对文本的内化过程。
解剖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被作品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把文本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使文本语言形象地在脑中“立体化”,并转变为自己的思想。
这就需要时间,特别是思考的时间。
与文本的“磨合”时间越长,思考就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入。
阅读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边读边想,也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想,更要重视学生的读后静心深思。
如果学生长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钝化。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多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既要面向全体,也要面向个体,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想”的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生自己主导和完成的。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在教学中仍存在“教师是主体,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种模式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结果使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厌学情绪不断增长,教育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
所以,我们提倡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为将来的创新打下基础。
如何“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值得深究并不断探索的问题。
我县曾组织教师学习,我校率先尝试杜郎口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尝试课堂结构的改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要求按10+30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40 分钟时间要把30 分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仅用10 分钟时间实施点拨、引导,师生互动完成教学,且把这个要求作为评价一节课成败的标准,这是我校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真正落实。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一、转变教学观念多年来,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教学的主宰,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教师要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课堂40 分钟,应是教师和学生共用的时间,如果教师占得太多,一讲到底,学生就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只能被动地“接收”。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讨论、练习和总结。
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就不是一句空话,而且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大脑,减少疲劳。
为了在短时间内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我校提倡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按10:30 的时间比例尝试教学,努力把30 分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仅用10 分钟时间实施点拨、引导。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发表时间:2013-10-17T09:30:49.0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6期供稿作者:潘松平[导读] 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
◆潘松平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二中学655500
摘要:课堂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指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学的主体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体话语权交给学生。
本文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并分析了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主动权
历史是很有兴趣的一门学科,本应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但事实上却相反,特别是初中阶段,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学习历史。
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有的思想分散,做小动作;有的偷看小说;有的则处于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状态,尽管老师严格要求,但学生却心不在焉,收获寥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究其原因,有“教”和“学”两个方面因素:除学生公认它是所谓无关紧要的“副科”或其他主观因素影响之外,那就是教师讲历史课时,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把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致使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引不起任何共鸣。
课堂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指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学的主体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体话语权交给学生,并借此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学习方式,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统一。
我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一、设计提纲,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
为了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我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阅读提纲,让学生用5—8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本。
这段时间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读思结合,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充分开动大脑机器,边读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看看谁最先将自己考虑的问题结果写出来。
二、提出问题,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在看书和听讲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围绕一个问题、一种历史现象,从不同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展开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同学组成的小组合作解决,或者整个班共同讨论解决,课堂上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由于从独立思考拓宽到集体思考,许多争辩就在这当中产生,当学生的思考被激发后,往往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有时学生在小组里解决不了问题,甚至离开座位,到其他组中去寻求答案,大家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胆提出反对意见,洋溢着集体的智慧,其乐融融。
比如讲《三国鼎立》时,有一学生提出“应该拥护哪一国”这样的问题,问题一提出,有人主张拥曹,有人主张拥刘,有人对三国都持批评态度,同学们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最后,大多数同学逐渐趋向于“这是统治阶级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战争,遭殃的是老百姓”这种看法。
社会发展使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合作、自主解决问题的极好方式。
三、提供机会,把演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们对历史小故事的兴趣非常浓厚。
例如在讲到《苏联的经济改革》时,我在课前五分钟给同学讲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焚尸扬灰”的事件,让同学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品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课本,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等。
更多时候我会把这个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提前预习,通过阅读课本、同学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
在演讲的过程中,我稍加点拨、进行指导、适时鼓励。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能产生亲近感。
鼓励学生上讲台演讲,最大好处并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本身,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和培养能力的空间。
四、激发兴趣,把竞赛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因为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
竞赛采用抢答式,要求学生不参阅书和笔记本,每题都由抢先答题的学生来回答(应照顾到中差生),当即评分并记入记分册。
这种竞赛的分数和次数都要参加学期成绩总评。
竞赛题型,我尽量选择对联、谜语、诗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这样的激趣会使全体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作为历史教师更应当在激发、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上下功夫,使学生由不愿学变愿意学,由害怕学变成喜欢学。
在新教材中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10期。
[2]郑流爱高考命题对课程改革的启示——以上海卷历史试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