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6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
(3)在AB段运动的路程s AB是________dm;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是
________m/s;
(4)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________。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4.00 0.3 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s
v
t
=;
(2)[2]实验中,斜面应尽量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3]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4][5]由图示可知
s AB=10.00dm-6.00dm=4.00dm
s AC=9.00dm
t AC=15∶35:23-15∶35:20=2s=3s
AC段的平均速度
9.00dm
3dm/s0.3m/s
3s
AC
AC
AC
s
v
t
====;
(4)[6]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s
v
t
知,
平均速度会偏小。
【点睛】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2.如图所示,是小华和小明两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小华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小华发现,当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A也能保持静止.这是由于____.(每个钩码重1 N)
(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实验效果会更好,其原因是:________.
(3)换成小车后,若要使小车保持静止,应当在右侧(选填“增加”或“减少”)________1个钩码.
(4)小车处于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________上的条件.【来源】2020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运动和力
【答案】木块与桌面的摩擦力太大导致的;小车比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小;增加;
同一直线。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木块保持静止,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左的拉力、向右的拉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所以木块静止不动的原因是由于木块与桌面的摩擦力太大导致的;
(2)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将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大大减小了摩擦力,从而减小了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3)木块换成小车后,要使木块静止,就应该使左右两侧钩码的拉力相等,由于左边是3个钩码,右边是2个钩码,因此应该在右侧增加1个钩码;
(4)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平衡,所以会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3.如图,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1)小车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_____(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
(3)如图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
【来源】湖北省宜城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小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 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 处所通过的路程s=s 2-s 1,则小车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21v s s s t t
-==;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v s t =
可知,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
A .s-t 图象,路程s 不随时间t 变化而变化,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 不符合题意.
B .s-t 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 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 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v-t 图象,速度v 不发生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 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
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他把小车从斜面上端的挡板处由静止释放的同时开始用停表计时,当小车运动至下端挡板处时结束计时,图中圆圈中的数字显示了两次计时的时间(时间显示格式为“时:分:秒”)。
(1)小明测得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是_____s ;
(2)根据小明测得的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m/s ;
(3)在某次测量时,小明测得小车在两挡板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明显偏小,请你写出可能的原因:_____。
【来源】北京市大兴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5 0.12 测量时间时,小车还没运动就开始计时
【解析】
【详解】
(1)[1]根据图示可知,小明测得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t=5s;
(2)[2]根据图示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距离:
s=60.0cm=0.6m,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v=
0.6m
5s
s
t
=0.12m/s;
(3)[3]由v=s
t
可知,实验中可能是测量的路程偏小,也可能是测量的时间偏大,但分析实
际情况最可能是测量时间出错,即测量时间时,小车还没运动就开始计时。
5.如图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计时的电子秒表后,为了方便测时间并减小误差,在实验中应该增加的器材是_________,同时应_________斜面倾斜程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3)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秒表指针旋转不足一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这三个平均速度中最大的是_________ (选填“v1”、“v2”或“v3”);
(4)小明认为,测出小车t时间内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也可以计算其平均速度,请对小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评估:_________(选填“A”或“B”)
A.可行,实验原理相同 B.不可行,路程测不准确
【来源】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s
t
金属片减小 0.2 v2 B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
t
;
(2)[2]为了方便测量,实验器材可以添加一块金属片,先后竖立在斜面的中点和最下端,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记下时间;
[3]减缓斜面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4]小车全程运动的距离
s=1m,
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m
5s
s
t
==0.2m/s;
[5]前半程:
s1=0.5m,
t1=3s,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v1=1
10.5m 3s
s
t
=≈0.17m/s,后半程:
s2=0.5m,
t2=2s,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v2=2
20.5m 2s
s
t
==0.25m/s,
v2>v3>v1,
所以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最大;
(4)[6]如果确定时间t,然后测量小车在t时间通过的路程,小车运动的时间刚好是t时,到达的位置不易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不容易测量,导致平均速度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选B。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如图所示,小明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用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是为了比较______。
(3)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______,重复实验。
(4)实验时,他应该站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侧观察棋子的像,移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7)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而小华却选择了两支蜡烛,请你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______。
(8)若将显示时间为12:01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棋子A的位置 A棋子 B棋子不能
虚不变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51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4)观察像时,眼睛要在棋子A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眼睛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
(7)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而两只棋子,大小严格相同,方便比较大小;
(8)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知道,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题中没有说镜子是直立放置还是水平放置,我们默认为是直立放置的,解决此题有规律可循,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从像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
【详解】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的两棋子要求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A棋子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
(4)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棋子A一侧观察,移动棋子B,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7)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8)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2:01与10:51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时间应是10:51。
【点睛】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
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做题过程中注意积累。
7.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准备了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茶色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茶色玻璃板”)。
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1所示,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2)小明把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M的后面、像的前面,可以发现蜡烛A在镜中的像
_____ (选填字母代号);
A.被挡板全部挡住,看不到像 B.挡板挡不住,还是完整的像
C.被挡板挡住,只成一半的像 D.蜡烛A的像成在了挡板上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从中间切开,并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竖直放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b处,且成两个像 B.硬币成像在c处
C.硬币成像在a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答案】茶色玻璃板大小相等,外形相同(大小相同) B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茶色玻璃板颜色深,与明亮的火焰的像对比明显,同时因为玻璃透明,能看到对面没有点燃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择茶色玻璃被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2]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1所示,说明该蜡烛与蜡烛A 的像重合了,则该蜡烛与蜡烛A大小相等、外形相同。
(2)[3]将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M的后面、像的前面,依然能够看到蜡烛A在镜中成完整的虚像,像不在挡板上,所以应该选B。
(3)[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硬币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的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所以应该选C。
8.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薄玻璃板。
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2)实验时,选用的蜡烛a和b的形状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关系。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然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________(选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以上实验操作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如图乙所示,某同学使用厚玻璃板做实验,在玻璃板后看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这两个像之间的距离正好是8mm,则该同学所用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mm。
【答案】前面反射大小 b 等效替代法 4
【解析】
【详解】
(1)[1][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要想看到像,即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蜡烛a点燃后发出的光,经玻璃板反射,该同学应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不是在后面;
(2)[3]选用的蜡烛a和b的形状完全相同,这样可以对比蜡烛a的像与蜡烛b大小关系,从而对比蜡烛a和蜡烛a的像大小关系;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然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5]以上实验操作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用蜡烛b替代蜡烛a的像,从而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6]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如下图所示,作出蜡烛烛焰在厚玻璃板两个面所成的两个虚像,分别是'S和''S,设厚玻璃板的厚度是x,物与厚玻璃板
-,第二个虚像第一个面之间的距离是L,可知道第一个虚像与第二个面之间的距离是L x
的像距等于对应的物距,即
8mm
-+=+
L x x L
x=。
可求得4mm
9.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 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 .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
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垂直漫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解析】
(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将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放置,这样才能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同时出现在纸板上;由于纸板的表面不是光滑的,光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反射光线;(2)由表格的数据分析可知,小明把反射角搞错了,他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反射角应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小明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没有折转纸,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正确的做法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10.小丽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小丽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此时应用了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______ (填“A”或“B”)侧观察;
(4)点燃A蜡烛,小心的移动B蜡烛,小丽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5)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______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 (填“实”或“虚”)像;
(6)把点燃的蜡烛A固定在某个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像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7)如图乙,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Ɵ(Ɵ<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Ɵ=_____________.
【答案】较黑暗 B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等效替代法 A 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不能虚不可靠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
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 45°
【解析】
【详解】
(1)[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这样所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2]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3][4]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用B代替A,这是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3)[5]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A侧观察,这样即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如果在B侧观察,是看不到蜡烛A的像;
(4)[6]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
(5)[7][8]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6)[9][10]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因为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
(7)[11]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连线垂直镜面,连接A和A1两点,然后在连线上作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了45°.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
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
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
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
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吹其中一滴水错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蒸发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2][3]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风机吹其中一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3)[4][5]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小林在加热水滴的同时加快了空气的流速,故其做法是错误的。
(4)[6]木板吸水,会使滴在木板上的水的质量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的进行并得出错误的判断。
(5)[7]沾到手上的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手的内能减少,手表面温度降低,所以湿手感觉吹的是凉风。
12.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 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______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 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
(3)B、C 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B、C 组得到b、c 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从图像中还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
【答案】高9298质量温度不变
【解析】
【详解】
解:(1)由图甲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受容器底部温度的影响,测量值将偏高;
(2)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示数为92℃.
(3)由图丙知,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导致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从图像中还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
(1)高;(2)92;(3)98;质量;温度不变
【点睛】
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否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受烧杯底部的影响;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读数;根据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判断出时间不同的原因;根据水沸腾的条件进行分析:达到沸点并要继续吸热.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考查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也要掌握;学会从图象上分析水的沸点,并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能够应用进行分析.
13.如图所示是小兰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她按照____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当她观察到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体积___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时,说明水开始沸腾.
(3)她还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如如图所示,则水的沸点为_________℃.
(4)通过预习她已经知道沸腾过程要不断吸热,可是,当她移开酒精灯时,发现水还会沸腾一会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下而上变大97石棉网上有余热,水可以断续吸热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