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7
18《孟子》两章名校讲坛1.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邹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亲属。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4)一词多义【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拔。
)举大计亦死(发动。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吴广以为然(认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亡】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3.主题解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进行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列举六位著名古人的事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同步测试一、基础知识1.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夫.环而攻之( ) 米sù( ) 传说.( ) 畎.面( ) 版筑.()法家拂.士( ) 城guō( ) 百里xī( ) héng于虑( ) 子yú( )2.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A. 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 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 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 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3.下列句子全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 )A.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而后作B.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C. 望桓侯而还走环而攻之D. 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二、阅读理解(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2013【湖南省娄底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是一项是(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贤者/能勿丧耳。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 •必先苦其,C .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 •人恒过.,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 .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的观点。
C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 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 生于忧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词语句的大意。
① 所以动心忍性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答案】10.A 11. C (益处”应改为 增加”)12. D (谈人体现 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13.⑴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的性情坚忍。
⑵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 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14.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辽宁省阜新市】 二(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 7— 9题。
(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一、基础训练1.填空:(1)《〈孟子〉两章》选自,作者是,名,字,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课时达标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
7.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8.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层层推进,观点鲜明,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9.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文言文练习姓名成绩(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衡于虑,,征于色,,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
1.按原文填空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后喻.A. B.征于.色不言而喻.国恒亡.出则无故国外患.者C.D.亡.羊补牢患.得患失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衡于虑 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翻译下面句子。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根据文意填空(1)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其结果才能,(受磨练的益处)。
(2)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3)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6.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两章课文原文及课后练习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孟子两章课文原文及课后练习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课后练习题是检测同学们学习语文课文知识点的途径,那么孟子两章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孟子两章课文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后练习题是检测同学们学习语文课文知识点的途径,那么孟子两章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孟子两章课文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sh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孟子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 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课文分析:1.中心论点: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篇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分)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小题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
(3分)小题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小题1、战国.儒家小题2:田间,田地使受贫困之苦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小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4: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小题5:略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点。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意思,把握关键句子即可。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句子含义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班级姓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部编版八年级下22《孟子》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这份文档包含了《孟子》中的两则故事以及相关的题目和答案。
通过练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中的道理,提升语文水平。
第一则故事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孟轲的。
孟轲是孟子的弟子,他与孟子曾前往齐国拜访国君。
国君很高兴有这样的贤士前来拜访,于是就请他们吃饭。
饭后,国君问孟轲:“我请你吃了饭,你可知道我请你吃饭是为了什么?”孟轲回答说:“您请我吃饭是凭仁义之心。
” 国君很满意这个回答,于是他又问孟子同样的问题。
孟子却回答说:“我以为您请我吃饭只是为了填饱我的肚子。
” 国君觉得孟子的回答太实在了,表示不满意,认为孟子不会说话。
但是,孟子认为真理是不能隐瞒和回避的。
第二则故事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孟子与叔向的故事。
孟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有叔向。
有一天孟子去探望叔向,发现他在河边洗澡。
孟子叫醒了叔向,叔向看到孟子就赶紧穿上衣服。
孟子问他为什么要穿上衣服,叔向回答说:“穿上衣服后再跟您说话,感觉就不同了。
”孟子听后非常生气,他说:“为什么在我的面前你不敢赤身裸体地站着呢?难道你在我背后背叛我时就可以裸露着身子吗?” 孟子的这句话提醒了叔向,叔向顿时认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
孟子的话教育了叔向,也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有坚定的原则和。
练题选择题1、孟轲回答国君请他吃饭的原因是什么?A、忠诚之心B、义气之心C、仁义之心D、礼敬之心2、关于孟轲和孟子,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个?A、孟轲是孟子的弟子B、在齐国拜访国君时,国君曾请他们吃饭C、孟轲认为国君请他吃饭是凭仁义之心D、孟子认为国君请他吃饭是为了填饱他的肚子填空题1、第一则故事中,国君请孟子和孟轲吃 __ 。
2、第二则故事中,孟子去探望叔向时发现他正在河边 __ 。
答案选择题:1、C2、D填空题1、饭2、洗澡。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死亦我所wù ,所wù 有甚于死者。
(2)一d?n 食,一豆gēng 。
(3)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xiè 也。
2、根据原文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国恒亡。
(5)然后知,。
二、能力测试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必将苦其心志(7)征于色,发于声(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 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6、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内问答题。
1、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2、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四、拓展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及
答案
《孟子两章》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夫环而攻之( ) 米sù( ) 传说( ) 畎面( ) 版筑()法家拂士( ) 城guō( ) 百里xī( ) héng于虑( ) 子yú( )
2.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 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 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 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3.下列句子全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 )
A.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而后作
B.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
C. 望桓侯而还走环而攻之
D. 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
二、阅读理解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
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
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
4.解释加点词:
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
5.翻译句子:
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
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
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
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
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苦其心志C.劳其筋骨
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
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答:
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
答:
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
(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第①②③段论述的中心是。
3.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4.第③段中“城”“池”“兵革”的意思分别是:()A.城市护城河兵器甲衣
B.城墙水池兵器甲衣
C.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
D.城郊池塘泛指武器装备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A.委而去之
B.亲戚畔之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夫环而攻之
6.解释第④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⑵固:⑶至:⑷威⑸多助之至⑹以天下之所顺⑺域
7.“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一句翻译是:()
A.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B.这种情况是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C.这是因为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民和睦
D.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统一
8.翻译上文最后一句:
9.文中的通假字是,通,正确的读音,含义是
10.翻译: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上文第④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用波浪线画出来。
12.文中的君子是指
13.上文第④段开头的排比句从反面否定了什么观点?
答:
14.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答:
15.“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答:
《孟子两章》参考答案
一、1.fú 粟yuè quǎn zhù
bì 郭奚衡舆 2.A 3. D
二、
(一)1、C2、B3、A4、①使...受苦②犯过失③(思虑)④奋起,指有所作为⑤同“横”,梗塞、不顺5、①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②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③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6、《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7、B8、C9、A10、C11、A 12、治理国家的重任13、苦其心志....乱其所为1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16、改、作、喻17、艰苦的环境的磨炼,对人的成才有
促进作用。
(二)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排比4、C 5、C 6、①所以②巩固③极点④震慑⑤达到⑥凭借、归顺、服从⑦限制7、A 8、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9、畔、判、pàn、背叛 10、①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少②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得道者 13、靠武力来统治天下 14、得道(或行仁政)15、得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