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重新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1.67 KB
- 文档页数:13
对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重新认识
对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重新认识王安正(兰州交通大
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首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发展的瓶颈。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
存在着深层次的相干性关系。因此,重新评价传统节俭消费观的社会效应,对于扩大内需,实现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节俭消费观;美德,消费不足消费观念,是潜藏于人们内心之中以指导其消费行为的价值准则,是特定经济环境中长期
积淀而成的掌控人们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水平的“心理情结”。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综观我国消费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便不难发现,处于主导地位、支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消费观念,莫过于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准则的传统的节俭消费观。一、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是,以孔子
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知足”和“俭不违礼,用不伤义”
是其理论形态的两大基本元素,从而构成儒学所倡导的消费
观的基本内容。1.差等兼顾的社会整体消费观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社会急剧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
人们社会地位的等级分化,在经济层面上,孔子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社会整体消费的差等结构。一方面,他积极主张应当按差别进行消费,绝不允许“僭越违礼”;另一方面,又提出在社会消费总体把握和调控上,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手段缩小社会消费的差距,以“礼”“义”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来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这种以维护等级为前提,又以缩小差距为手段的消费思想,对传统节俭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礼义兼取的消费价值观孔子认为“爱富恶贫”是人之常情,追求个人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是合理和正当的。尽管在不同场合他也曾流露出甘于贫贱的志趣,但在潜意识中“求富”的热情却始终如一,并积极投入于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去实践“富而可求,吾亦为之”的生活理想。与此同时,孔子也十分关注“求富”的途径和方法,强调取得富贵要以道义为准绳,坚决反对“不以其道而取之”。其目的在于用“礼仪”规范各种经济活动,调整人们“求取”之中而失衡的心态,为其治国安民的总体政治方略服务。3.弃奢尚俭的物质消费原则孔子在看到人们物质占有欲的现实存在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而主张要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等级和名份来规范各自不同的消费水平,并为之设定了“弃奢尚俭”的道德平台。儒家学说认为,社会物质财富有限而人的欲求无穷,因此在物质消费上,他们极力主张“为政者”要自觉恪守“节财”原则,以“不伤财害民”为度来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孔子更是主张要根据个人
的经济承受能力,节约从俭,量入为出,并以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的生活为社会做出榜样。4.知足而乐的消费心态“知足”是儒学从心理层面上提出的个人消费原则。在人们对物质消费需要的满足上,孔子主张“知足”,即让人满足其消费欲望的同时,又提出“知足原则,积极倡导以现实为乐,以现状为安的个人物质消费心态。从客观效果上看,这种始终满足于已达到的消费水平的“知足”思想,不但会使人们常常具有一种愉快和充实的心理体验,而且还可以幻化出一种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关系问题上,孔子从“知足”原则出发,更强调精神生活的消费,他主张为了“道义”上的精神追求,可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甚至“杀身成仁”也在所不惜,进而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生活真谛和文化价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观念和思想,历经千百年而常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得以潜移默化,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消费观的深厚根基,时至今日仍释放着它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它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农耕文化相适应,从而折射在传统的节俭消费观上。其次,儒家学说赋予知足、节俭以“礼义”道德的价值,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倾心,以致在整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积淀成难以割舍的“道德情结”。其三,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崇尚节俭的消费理念,历经统治阶级的强化和支持,在客观上,便成为用以教化人民,维护
其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廉价”的思想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千百年来的“短缺”经济环境,民族道德情结上的接纳,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教化,看成是传统节俭消费观从孔孟儒家消费经济思想中脱胎出来的三大社会根源。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孔孟儒学经济思想为根基的传统消费观,历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以其宁俭勿奢的消费倾向,内敛求取的消费方式,知足生乐的消费心态,形成了自身消费观的基本内核,进而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节俭消费观的价值,掘取其合理内核,剥离其历史尘垢,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传统节俭消费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基本估价 1.传统节俭消费观曾对中国以及东亚经济飞速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传统节俭消费观,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它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作为普通百姓立身持家的准则和为政者治国安邦的方略,曾帮助中华民族度过了一次次的经济难关。新中国成立伊始,又是它对新中国经济走出赤贫地带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有的学者把以内敛为特征,靠高储蓄、低消费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东亚及东南亚奇迹般的成功,归之于儒学传统节俭消费观起作用的结果,从深层次根源上看,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奇迹消失了,原先笼罩在儒家价值观念头上的神奇的光环也似乎黯淡了
下来。最显著的例子是日本,其一贯执行的只是以出口为本的经济政策,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陷入了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甚至出现严重的衰退。而与此相对应的,同样是世界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却领先开放本国市场和日益扩大自身内在市场需求,使其经济显露出强劲有力的增长势头。其实,日本有着令人惊叹的经济实力,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近六分之一,有着庞大的精良制造业体系。日本的经济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过于依赖出口了,而其国内的需求却一直未开发出来,从而使它的庞大制造业由于缺乏同样庞大的国内市场而陷入困境。这一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与儒家传统消费观的影响有关。事实上,在推进消费这一问题上,儒家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已逐渐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经济效应。 2.今天,内需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思想观念可以指导实践,但是,现实情况的变化决定思想观念也要相应的产生变化。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储蓄、低消费并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最大成就,就是外贸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出口的持续高额增长,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从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进出口的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市场结构基本一致,均集中在北美、日本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