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备课素材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备课素材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综述

本课共包含两个子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鸦片战争后,海禁打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开始成长、探索。以张謇、荣氏兄弟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有些也难逃破产的命运,但总的来看,近代民族工业始终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新型交通工具的引进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剪辫易服、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不仅改变了旧有习俗,而且也对国民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难解读

状元实业家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从他所创办的近代企业以及福新面粉公司等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按照时间的推移划分为萌芽、发展、受挫等几个阶段。

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剪辫易服等习俗的变化既体现了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也体现出思想观念的革新。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国民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素养落实

1.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析民族工业发展遇到的困难。

——【唯物史观】2.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掌握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时空观念】

3.收集史料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根据史料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

展的原因。——【史料实证】

4.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历史解释】

5.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感受张謇、侯德榜等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情感;结合社会习俗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家国情怀】

教法建议

1. 设计探究活动,以采访的方式,了解张謇立志从商后创办大生纱厂的艰辛历程,从中体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2. 教师出示下面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民族工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和主要原因。

主要发展阶段阶段特征主要原因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最后教师总结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千呼万唤始出来(萌芽)―→忽如一夜春风来(“短暂的春天”)―→无可奈何花落去(凋谢萎缩)。用比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点。

3. 出示相关资料以及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表、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图、近代民族工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对比表,从中总结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总体落后;行业集中;发展不平衡。

4. 分小组讨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教师总结。有利因素:外来技术的引进;外国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大政治变革的推动,如辛亥革命等。不利因素:政治腐败;封建专制;外来侵略的加剧等。

5.可以按照情景教学模式整合教材。设计一个人物,模拟三个生活场景,将教材整合成三部分。通过他一天的所见所闻,再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

6.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及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击,认识到它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7. 出示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的告示,并结合当时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也可以请学生表演课本剧,以便更深刻地感受当时的社会风貌。

图片导入

出示“张裕干红葡萄酒”的图片。大家看到的是中国葡萄酒知名品牌——张裕葡萄酒,你知道它的广告词是什么吗?(百年张裕,传奇品质)张裕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

视频导入

放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资料片,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讲述慈禧太后与汽车和火车的故事。教师总结因为封建专制思想作怪,才出现了马拉火车和司机跪着开车的闹剧,这体现了近代中西方文明的碰撞。由此导入新课。

对点链接

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材P120)

1.重视教育的张謇

除了兴办实业之外,张謇一生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办教育。他认为教育也是救国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国家富强,人民就得掌握知识,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他先后兴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铁路学校、吴淞商船学校等,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实业培养了各种有用人才。张謇在1902年创办的通州师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此后,他还先后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城厢初等小学、幼稚园、盲哑学校等。

1920年,张謇又将纺织、医学、农学三个专科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的南通大学。同时,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图书馆、气象台、医院、公园等,使南通成为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

2.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他们主要经营面粉厂、纺织厂,被人称为“面粉大王”和“纺织巨子”。荣宗敬原名荣宗锦,晚号锦园。荣德生原名荣宗铨,后取号乐农。

兄弟二人出生于江苏无锡,从十几岁起,就在上海当学徒。1896年,二人在其父与人合资开办的钱庄,开始了经营生涯。1901年,二人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荣德生任经理,荣宗敬在上海任批发经理。1905年,他们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12年,他们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6家。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把纱厂扩大到两家。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兄弟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其拥有的纱厂,也多达4家。荣氏兄弟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3.范旭东制精盐

1914年冬天,31岁的湖南青年范旭东独自一人来到了天津塘沽。这里的海滩边盐坨遍地,如冰雪一般,无边无际。他目睹此景,显得有点激动。日后他对伙伴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

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就对盐、铁实行专营,中国人虽然守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食用的盐却仍是土法制作的粗盐,效率低、纯度低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调料;而在中国许多地方仍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供人食用。因此,有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实际上,制作精盐的难度并不大,成本也不高,只是中国当时缺少化工人才,无人涉足。因此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9年以后改为久大盐业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天津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生产出纯度在90%以上的精盐,这是我国的第一批精盐。久大精盐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根本不能与之相比。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问世后,深受消费者欢迎,业务发展极快,各地经销分店只做批发,不做零售,随运随销,获利可观。

知识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P122)

1.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长9.7千米,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唐胥铁路于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轨距为1435毫米,采用每米重15千克的钢轨。

这条1881年开始修建的铁路,是中国真正成功修建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由此揭开。

唐胥铁路建成伊始,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牵引车辆,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1887年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1888年筑至天津,全长130千米,命名为“津唐铁路”。

2.“黄鹄”号蒸汽轮船

“黄鹄”号蒸汽轮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二艘蒸汽机明轮船,造价八千两白银,1865年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

据1868年8月31日上海《字林西报》报道,这艘船载重25吨,长17米;蒸汽机为双联卧式蒸汽机复机,单式汽缸,倾斜装置;锅炉为苏格兰式回烟烟管汽锅。船舱在主轴后面,机器都集中在船的前半部。这艘轮船所用材料除了“用于主轴、锅炉及汽缸配件之铁”购自外洋,其他一切器材,包括“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黄鹄”号试航时曾经轰动一时,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正式投入实际使用。

3.废止缠足

缠足是针对古代汉族女性的陋习,指把女子的双脚用长布条紧紧缠住,使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在缠足时代,大多数女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废止缠足。

图文解读

1.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教材P120)

大生纱厂是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的名义,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集股过程颇费周折。1897年,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英国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19.51万两。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建成投产。该厂后称大生一厂。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四厂共有资本707.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棉纱和白棉布为主。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2.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教材P121)

1912年12月19日,福新面粉公司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立于上海。福新开业几个月就赚了4万元,有股东便提出要分红,荣德生提议三年不分红以扩大规模,获得通过。1913年夏,福新租用了中兴面粉厂;同年冬天又建了福新二厂;1914年6月又建了福新三厂。此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粉销售紧俏。1915年,福新买下了原先租用的中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四厂;1918年,福新五厂在汉口建成,接着又租用了华兴面粉厂,后来买下改为福新六厂。

至此,荣氏兄弟主要经营的10家面粉厂,每日面粉产量达到惊人的4.2万袋。

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教材P122)

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了革命的一种标志,所谓“不剪辫子不算革命”。不过,人们抵制剪辫子的现象也不断发生,革命军和青年学生就给他们强行剪辫。蓄辫的陋习渐渐地被革除了。

问题思考

你能以荣氏企业为例,说说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社会原因吗?(教材P121)

[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有所恢复,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又走向了衰落。

课后活动

1.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你知道哪些张之洞、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故事?(教材P124)

[答案]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如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都是他主持创办的著名企业,在当时影响极大。

张謇为晚清状元。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最先创办了著名的大生纱厂,后又建成了广生油厂、资生铁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外江轮船公司等许多企业,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集团发展遇到困难,逐渐走上衰败破产的道路。

2.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想一想这些内容在你现在的生活中有什么表现。(教材P124)

[答案] 乘坐火车,吃西餐,握手礼等。现在我们乘坐高铁,吃麦当劳,朋友见面也会握手。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云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